1、在已招标成功的24个项目中,有350名省外高层次科技人员参与攻关,承担单位项目匹配资金达亿元。资助经费与匹配资金的比例为1:12。实践证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招投标是科技计划体系改革行之有效的创新之举。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产生重大影响。2001年以来,我省对科技奖励制度进行改革。首先是规范科技奖励制度,提高政府科技进步奖的权威性,确定省科技进步奖为省政府唯一的科技奖励奖项。其次是精简科技奖励等级,由原来的分设四个等级精简为两个等级,提高了获奖项目的质量。同时,增加奖励的次数,由原来每两年评选一次,增加为每年评选一次。第三是设立了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对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个人
2、,实行一次性50万元的重奖。2003年度和2004年度,对在油菜育种、铅锌矿深部找矿等方面取得重大贡献的3名科技人员给予了奖励。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和实行科技重奖,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稳定人才队伍、吸引省外人才,提高我省科技工作的地位和知名度产生了积极作用。二 大力组织科技攻关,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针对我省优势资源开发的“瓶颈”,开展重点科技攻关。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取得进步,特色生物资源产品的活力增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序推进。已有机械、藏药、有色冶炼、农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几十家企业,根据生产需求,开展了企业信息化不同方面的工作,大大提高设计制造水平和效益。抓住发展特色
3、农业的关键技术进行技术集成。选育、引进了一批油菜、马铃薯、花卉等优良品种,从根源上解决制约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良种良法的配套实施,使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显着提高。加大、加快藏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藏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培植,藏药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先行官”。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全社会防灾抗灾能力。重点加强全省灾害防治、地震预测预报技术和重大雪灾、旱灾预测预报技术的研究,建立起全省灾害防治监测、预测、预报系统。积极有效地开展了高原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研究,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研究开发推广户用太阳能光伏电源
4、和太阳能光伏电站,为十万牧民家庭送去了光明。2001年至2004年,全省共取得科技成果382项。其中成果水平达到国际领先的7项,国际先进的24项,国内领先的92项,国内先进的109项。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科技成果占总数的61%。申请专利610件,授权专利347件。2004年度,中国龙胆科植物的研究、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青薯2号、藏文计算机键盘和输入编码研究3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数量列西部省区第二位,全国第13位。三 面向基层,科技富民加快农村牧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强化“星火计划”实施,重点组织实施科技富民计划。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农村
5、牧区技术人员,树立典型示范工程为切入点,主要支持特色农产品加工、牛羊育肥、蔬菜栽培、花卉栽培、药材栽培、粮油农作物栽培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对基层科技工作的指导,大力推广成熟实用的先进技术成果。组建了12个农业科技园区,启动了科技特派员下村服务试点工作,基层科技工作呈现出空前喜人局面。在科技富民计划带动下,形成了蔬菜、油菜、花卉、马铃薯、豆类、牛羊育肥以及农畜产品加工等20多个农村牧区经济优势产业,有的已发展成为区域性支柱产业。农牧民从科技富民计划实施中切实得到了实惠。四加强宏观管理和条件建设,科技工作环境明显改善突出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法规制度建设。组织实施省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
6、方案,为科研机构按期转制提供了政策保障。省科技专家委员会的组建,对增强重大科技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发挥了积极作用。青海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招标投标办法、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政策法规出台,对深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和科技成果奖励改革,调动广大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积极性,促进和提高科技资源合理配置效果日渐彰显。围绕农村牧区科技工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提供科技政策支撑。先后实施青海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意见和科技特派员下村服务试点方案、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及管理办法等政策规定,有效地推动了基层和农村科技工作的开展。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型企业的培育,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
7、支撑。相继制订关于发展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意见、青海省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意见等政策,建立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补助资金,专项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零的突破,支持了高原医学等10个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组建了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等7个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成立了“青海省孵化器创业发展有限公司”。认定了68个科技型企业、22个高新技术企业和45个高新技术产品,给一批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评定了技术职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狠抓科学技术普及。制订青海省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办法和科普工作中长期规划,建立科普联席会议制度;科普教育基地从无到有,认定了8个省级
8、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的轨道。加大科技投入。2005年的省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总额是“九五”末的2倍多,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全省科技经费支出额占GDP的比重达到%,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积极加大争取国家项目支持的力度,“十五”期间,国家对我省科研经费的投入近1亿元,相当于同期我省省级科技三项费的70%以上。科技投入的增加为科技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现在,我省已形成一支积极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有9万多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9千余人,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为5879人,有中国
9、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科研人员外流的趋势有所遏制。“十五”期间,我省科技体制发生深刻的变革,科技事业迅速进步。其基本经验,一是科技工作的切入点选择正确,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开展科技创新,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实现产业化;二是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工作思路,搞活科技;三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急事,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四是加强科技基础工作,逐步健全科技体系,增强科技工作能力;五是各级领导重视,科技部门积极协调,主动配合,凝聚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科技进步的良好局面。 二、我省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一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
10、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明确了科技进步与创新主导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行动指南,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需求。科学技术不仅要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而且要支撑、引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要关注物质财富的生产,而且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当代的发展,而且要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更多地造福于子孙后代。积极促进
11、经济结构调整,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等,已成为科学技术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中共青海省委提出2010年前将完成消除贫困,富民强省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两大历史性任务,科技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任务也更为繁重。二 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科技进步与创新提出了现实而紧迫的要求开发优势矿产资源和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发展和壮大优势产业,急需开展科技攻关,解决制约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制造业是我省工业发展的重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产品属于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继续依靠传统规模扩张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国际竞争态势的变
12、化,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积极培育我省产业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就成为我省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三 解决“三农”问题,迫切需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三农”问题是我省新世纪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之一。目前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中的科技约束比较突出。一方面,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农牧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紧迫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仍未建立和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牧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大量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难以为农牧民所用。必须紧紧抓住当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带来的发展机会,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牧业现代化,从而使农牧业成为农村牧区经济持续增长和就业增长的重要
13、领域。四 构建和谐青海,必须强化公共安全领域科技创新构建和谐青海,公共安全极为重要。在公共安全领域,除了自然灾害、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等传统安全外,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建立更加完备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对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尤其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全面启动,更需要科技工作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撑。五 新时期我省科技工作面临的挑战目前,在科技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尚未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全社会科技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科学普及工作难度较大;虽然全社会科技投入逐年增加
14、,但绝对数量依然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基层科技工作比较薄弱,科技管理机构萎缩;科技人才队伍不稳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和技术带头人缺乏,等等。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科技有效供给不足与经济社会急迫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即由于科技基础条件薄弱、科技人才匮乏、全社会科技投入有限、社会创新文化环境较差等因素致使科技产出不能满足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面向21世纪新的发展历史时期,需要认真地解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从总体上处理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关系,必须兼顾发展、稳定、改革三方面的需求,通过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深化改革来进一步促进科技生产力的
15、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三、 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树立大科技思想,建立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社会环境,大力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努力创造能吸引人才,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社会机制,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快提升我省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科技富民,科技强省,集中力量攻克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有效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战略方
16、针 坚持机制创新,整合提高现有科技资源的利用率。以制度、组织、管理等的改革与观念创新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健全的创新体制和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激活现有科技资源,促进科技能力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提高其利用率。 坚持增加投入,建设现代化科研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不断提高其配置效率和创新水平的同时,增加科技资源投入,积极导入国内外的科技资源,增大RD资源投入总量 ,高起点地建设一批重点创新科研设施和研究实验基地,实现科技创新手段现代化。 坚持突出重点,迅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直接涉及知识创新(科学)成
17、果的生产、应用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也是知识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缩短我省的工业化、信息化差距,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必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升级。 坚持转移转化,提高技术产业化能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是提高创新效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播、引进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的建设,建立健全产业化基地和创业环境以及科技信息网络系统,以应用促发展,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挖掘和激发科技创新潜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是科技创新能力中最活跃、最具潜能的核心要素。坚持
18、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激励政策和人才环境的创新为切入点,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展目标 经过1520年的努力,把青海省建设成为科技发展环境良好,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科技研发创新能力较强的省区。增加RD资源投入总量,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左右,实现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建成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平台,实现研究与开发手段现代化;形成一支较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和科技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基本满足我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十一五”目标:以体制和政策环境创新为先导,加大RD资源投入力度,基本建立起区域
19、创新体系框架,初步建成科技基础设施、资金、人才、信息等科技创新支撑平台,逐步完善科技创新法规政策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改善创新环境和运行机制,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确保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经费投入:5年间,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总额达到60亿元。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达到13%左右,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左右。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实际支出的比重达到1%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稳定在60%以上,成为技术创新投资主体。企业RD经费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大中型企业达到1%以上,骨干企业
20、达到2%-3%,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 科研队伍:科技活动人员数在科技人员总数中的比重达到12%以上,全省RD人员数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比重提到28%以上;每万人口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15人;企业RD人员占全省RD人员总数的比重超过55%,逐步成为主体力量。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发展自身规律的科技体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大幅度提高科研工作效率,科技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初步形成全省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基地:调整、充实和组建公共研究开发机构,建立优势产业领域技术研究中心;促进大部分大中型企业建
21、立起技术开发机构;兴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化基地。根据发展特色经济和科技的需要,建成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创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星火示范县(市、企业)和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 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稳步提高科技成果专利、发表论文等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专利申请年增长率达到15%,发明专利占专利总数的比例由目前的%提高到20%以上。5年内,专利总申请量达到1000件。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突破关键技术50项;制订完成一批有高原特色产品的技术标准;培育50家创新业绩出众、效益突出的科技型企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四、“十一五”科技工作的总体
22、思路和主要任务“十一五”期间,继续坚持:积极自主创新与大力引进消化相结合。在事关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局的领域,特别是围绕特色经济的形成和壮大,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务求技术突破。实施技术转移战略,大力开展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以人为本,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作用的同时,实施智力引进战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卓有成效地利用国内外优秀科技智力资源。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科技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有利于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应用研究和开发性研究。以点带面,示范推广,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普及中提高,以提高促普及。 发展重点“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
23、工作将紧紧围绕一条主线,把握两个重点,突出三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一条主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青海提供科技支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瞄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集成攻关,大力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两个重点:一是重大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优势资源开发领域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产品,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支持新兴优势产业的形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科技基础资源共享为前提,加大科技基础条件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三个层面: 科技富民:强化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转化,
24、依靠科技增效益,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科技强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竞争能力。 科技自身发展: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有青海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主要任务 加强科技社会化工作,优化科技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项目专项集成,集中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健全一个体系,建设四个平台,即:健全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科技资金投入平台、研究开发设施条件平台、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平台和科技
25、信息网络平台。1、加强科技社会化工作,优化科技发展环境。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激励创新和人才辈出的政策与制度环境,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科技事业的发展,使科技事业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有机结合,推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以产权多元化为突破口,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打破所有制界限,支持和鼓励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2、进一步加强项目集成,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务求取得关键性突破,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全省整体实力的跃升。特色农牧业开发技术专项:组织实施良种及高效配套技术、农产品加工及产业化技术、农牧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及区域发展、节水农业示
26、范、农牧业信息化与标准化科技工程。建设20个科技园区,选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为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服务,实现科技富民。优势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专项:重点支持盐湖资源、锶资源的精深加工技术;化石能源勘探、开发利用的新技术,矿产资源环境友好型开发技术,为实现产业化打开技术通道。攻克一批制约青海省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积极推进青海省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转变,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特色动植物资源和中藏药开发技术专项:加大对高原特有生物资源保护、开发与加工利用力度。进一步加强中藏医药的研究与开发,加速中藏医药现代化,鼓励扶持从药材规范化种植(GAP)、临床
27、前药物开发研究规范化(GRP)、临床药物开发研究规范化(GCP)、规范化生产(GMP)到规范化销售(GSP),提升中藏药业技术水平。特色材料开发技术专项:加强有资源优势的各种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建筑材料的新产品新工艺及适应性研究,重点突破锂、镁及其合金和产业化开发技术,重视资源稀有元素材料的开发,为青海省材料工业由初加工型向精加工型转变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储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专项:重点进行制造业单元信息化共性关键技术推广与应用,选择10家企业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技术典型示范,并逐步向30家制造业企业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鼓励制造业企业、IT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开发或引进改造通用性强、性能可靠的技
28、术及管理软件;建设以西宁为中心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推广应用、培训及咨询服务体系。节能降耗及新能源利用技术专项:重点进行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等资源消耗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风能利用发电技术研究、光伏电源新材料的研究、生物质能源利用的技术研究,提高我省新能源的利用率。生态保护及恢复技术专项:重点研究开发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江河源区生态保护、环青海湖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生态移民工程,以及湟水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荒漠化治理中的主要技术。突出生态产业的研究成果集成和相关研究,以市场培育为主,加大投入和科技示范,完善产业链,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草产业、沙产业、苗木种植业、水土保持,资源利用中的中藏药产业、废弃物综合加工利用产业等提供科技支撑,并逐步培育其它生态产业。科技人才培养专项: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为目标,建设一支与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适宜、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队伍。深化改革,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高效率的学科带头人培养使用机制,为我省现代化建设提供重点学科智力保证。重点建设高原生物、盐化工、作物育种、畜牧、地质、石油、新能源、有色金属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