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欣赏交流佳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味。 3、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觉: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体会诗的意境,入情入境地朗读 师: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假如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足乱的孩子。对,就这样边读边想象,你才能真正地走
2、进诗境。假如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都在等待水里鱼儿上钩;当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喧闹起来了。这是一幅色彩鲜艳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有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并且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这是一幅充满欢乐的画。柳树是欢乐的,它欢乐地照着溪水这面镜子,山溪是欢乐的,因为它美得像绿色的玉带,蜻蜓是欢乐的,因为它觉得钓竿真是有味的地方,更欢乐的是孩子,因为他钓上了活蹦乱跳的鱼。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
3、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2、理解大意: 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学生质疑,释疑。 3、赏析诗句: 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欣赏交流佳句,如: “阳光从足尖悄悄爬上膝盖”“突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味。 感情朗读。 4、鉴赏写法: 默读两首诗,比较
4、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交流感悟。 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五、总结,布置作业 五、我们来作诗。 1、同学们,我们读了诗,赏了诗,还诵了诗,那么,何不
5、让我们自己创作一首诗呢? 2、请大声地有感情地把自己写的童诗读给大家听。(教师随机点评) 六、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老师有幸当了同学们的知音,分享大家童年生活的美好。是啊,童年生活是一幅连绵持续的画卷,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不过,童年生活又是短暂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童年的美好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自由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预设学生回答:我感觉到作者写的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1)师:你在画上都看到了哪些镜头? (师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2)再读诗歌,感受诗意。 (3)品一品:欣赏交流佳句,体会使用打比方
6、手法的妙处。如: “阳光从足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是那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4)画一画:把你最喜爱的其中一个镜头简单地画下来,画完后,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爱?设计意图 诗人的创作是即景生情,缘情成诗。要体悟诗情画意,其方法之一就是诗配画。所以依据本诗的特点,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作画,能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 (5)展一展,读一读:要求学生作画完毕后,面向全班展示出来。并读一读对应的诗歌,体会诗句所包含的生动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四、诵读诗歌,拓展提升 1伴乐,全班一
7、起有感情诵读全诗。 2欣赏儿童诗: 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欢乐场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欢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引出课题。 1、播放歌曲童年,师生同唱。 2、师:同学们,听到这熟悉的旋律,你此时想到了些什么? 生1:我想到了冬天堆雪人的情景。 生2:我想到了跟同学玩游戏的时间。 3、师总结:是啊,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
8、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第九课儿童诗两首,一起分享童年的欢乐。 : 组诗,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四、我们来诵诗。下面我们就来诵诗。 1、寻学生表演朗诵。 2、在课外,你还搜集了哪些儿童诗?站起来朗诵给大家听一听。 3、老师也搜集了许多儿童诗,并选了其中三首,让我们一起来赏读。 4、请大家先自己默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欢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爱的诗歌,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工具 1.磁带; 2.按要
9、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3.寻几首儿歌读一读; 4.了解水浒传里的英雄人物。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1)朗读诗歌,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 在江面上打水仗。 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2)细细朗读相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欢乐。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草地上蹦跳着鱼
10、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 如:“阳光从足尖悄悄爬上膝盖”“突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形式鉴赏,模仿习作 1.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以前有过许多的梦想或者也以前有过许多有味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2.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3.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
11、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1.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持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2.课后小结。 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欢乐: 街头读水浒传的孩子,那样的专注,尽管马路街头是那样的喧闹,却丝毫不能影响他,对时间的推移也浑然不觉。无边的喧闹和一隅的安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欢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
12、了流淌,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赶忙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江上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互相你泼我溅地嬉戏,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对小虎牙。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第二首童年的水墨画组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1、内容: 读水浒传的孩子,那样的专注。 鱼上钩的一刹那,先前的静赶忙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 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 2、特点: 无边的喧闹和一
13、隅的安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动静结合 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比喻 3、主题: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欢乐。 3、适时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与本单元古诗中的孩子们不同,这首诗里洋溢着的浓浓的现代气息,现代儿童生活得更加幸福,或静静地读书,或呼朋唤友去钓鱼、游泳,时时享受着童年生活的欢乐。读着它,那孩子嘴边的笑意,那阵阵欢乐的笑声,仿佛就在眼前闪耀着,就在耳边充盈着。 板书设计: 溪边 18.童年的水墨画江上 林中 【剃头大师】 一、教材分析 剃头大师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秦文君小说调皮的日子,有改动。文章主要记述了“我”在表弟
14、小沙的央求下,自诩“剃头大师”,为他剪头发的有味过程,文笔活泼,童真溢满。故事中的小沙理发时只要求“别剪破耳朵”,结果被“我”剪得“整个头上坑坑洼洼”,最后“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作为“童年趣事”,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唤起他们许多相关的经验与记忆。教学时,应立足年段目标和单元目标,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并依据学生特点和文本特色来组织学习活动。 单元导语“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揭示了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两条单元提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和“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则点明了本单元语言运用与训练的重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在童年的水墨画一课,
15、体现在课后练习“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在剃头大师一课,体现在课后练习“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先猜猜它们的意思,再查字典验证”,这也是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二学段的课程目标,即“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语文园地里则特别提示“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比较近似”。教学中,要让学生切实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并真正地动手查查字典去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既“得言”,又“得法”。从课文的内容方面看,剃头大师中的主要人物,特点十分鲜明小沙“胆小”;剃头师傅看似“老掉牙”,却透出一股严肃和认真的劲儿;至于“我”,则
16、十分调皮。小沙因可怕理发,情愿把头交给“我”随意处置;“我”当然十分乐意,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随意乱剪,虽然最终闯了祸,但初衷并无恶意,纯粹就是出于调皮而已。文中的小沙和“我”,都是一派天真!课文意在表现童年的“真”与“趣”,而不是为了批评“我”闯了祸以及批判童年的无知与调皮,这是教学中必须把握的。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充分朗读,读出趣味,进而自读自悟。 二、教学目标 1.运用猜想、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2.朗读课文,比较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过程的不同,感受人物特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与童趣。 三、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学
17、生预先学习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写“胆小鬼”,指导书写,提示:“胆”字左边的“月”要瘦长;“鬼”字的长撇贯穿上部,竖弯钩舒展。 2.读题。一个人被称作“剃头大师”,说明什么?(指名说)剃头的技艺十分高超。作为一名“剃头大师”,应当“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也一定能剪出“最时髦的法式”。 理解“锃亮”“时髦”,提示“猜一猜”的方法。 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胆小鬼”一词包含了本课要求会写的两个生字,听写是对第一课时所学生字的及时复习,指导书写则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每天指导学生写字的要求。扣题导入,巧妙
18、地链接文中词句,通过“锃亮”“时髦”两个词语的理解,引导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既“得言”,又“得法”。】 (二)初读谁给谁剃头?“剃头大师”在文中指谁?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假如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就猜一猜,想一想。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交流。“剃头大师”是谁?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指名交流) 出示句子: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同样是给小沙剃头,文中的剃头老师傅却有着另外一种称呼“害人精”。最让小沙耿耿于怀的是,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害人精”。 理解“耿耿于怀”,提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
19、姑父还得执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否则,小沙准会夺门而逃。 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夺门而逃”。只要肯用心,你会发觉,理解词语的方法多种多样。初读重在整体感知,通过“剃头大师在文中指谁”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把握故事的主要人物和大体情节,同时,相机引导理解词语的方法,落实单元目标,始终遵循语文的实践之道。 (三)精读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把相关的句子勾画下来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勾画。 2.交流和朗读。乍一看,“害人精”还真是挺“害人”的,而“剃头大师”还真有点“大师”的样子。但效果毕竟如何呢?(朗读,交流)为什么“我”说“世界上再
20、也没有比小沙更优秀的顾客了”?我们发觉,“剃头大师”其实名不符实,原来,“我”才是“害人精”,而看似“害人精”的老师傅却很有可能是真正的“剃头大师”。课文的结尾也证明了“我”为小沙剃头的不成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精读要真正走进文本,通过充分的朗读,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与交流,落实课后练习的同时,感受人物特点,体会字里行间流淌的童真与童趣,既得文旨,又得文趣。 (四)感悟 1.这篇课文有意思吗?童年的许多事情就是这么有意思,有时候虽然做错了事,甚至闯了祸,但纯粹是出于天真和调皮,过后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十分有意思,这就是童真与童趣! 2.想一想,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剃头大师”虽
21、然是一种自嘲,却包含着一段有味的童年记忆,让人十分怀念那天真的岁月。此外,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让人感到特别有意思,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深化文章主题。扣题导入,结题而出,“剃头大师”是文旨与文趣所在,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不能不探究一下。通过学生的交流,检验读书是否“识趣”和“解味”,进一步升华文章主旨和单元主题。 (五)延伸 1.这么有味的故事,选自秦文君调皮的日子。 2.推荐秦文君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升阅读品味”,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所以,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由此及彼,由一篇带多篇,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把学生真正引导到读书的“快车道”上。 五、板书设计 19.剃头大师 剃头大师害人精 我老师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