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32.96KB ,
资源ID:199083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9083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侍坐中孔子对冉有的评价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侍坐中孔子对冉有的评价Word格式.docx

1、”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第116页 “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见杨树达论语疏证 以上说法,各有侧重。因为曾点的政治抱负是通过对春风沂水的描叙而曲折表露出来的,又没有确切的史料佐证,所以大家见仁见智,难有定论。说法在难获真解的情况下将侍坐篇推测为孔门后学所记,颇有些妄加揣度。说法认为:曾皙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处处碰壁之后的孔子的晚年心态,故获赞。钱穆先生也持此说,认为“孔门讲学本在用世,故有如或知尔之问三人所学各有所长,可备世用然孔子则寄慨于道大而莫能用,深惜三子者之一意于进取,而或不遇见用之时,乃特赏于曾皙之放情事外,能从容自得乐趣于曰常之间也。”我认为这并非孔子思

2、想的常态,甚至有矮化孔子之嫌。说法则更多地关注了子路、冉有、公西华述志的内容,关注了子路和曾皙述志时的“情境”,而对最核心的曾皙述志的内容缺少必要的观照。说法对原文理解准确深入,但是因为缺少必要的解释和逻辑说明而使后人难得其要。要理解孔子赞同曾皙的原因,曾皙所言“异乎三子者之撰”很重要。那么,异在哪里呢?我们先来看“三子者之撰”。子路志在“可使有勇”、冉有志在“可使足民”、公西华志在“愿为小相”。无论是子路、冉有还是公西华所阐述的志向,于他们的能力来说,都是胜任的,这一点,可以在论语公冶长中得到验证。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

3、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也就是说,子路长于治军,冉有长于经济,公西华长于外交礼节这是孔子对三人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三子的理想惊人地吻合。所以,孔子不赞同他们,既不会是因为否定其能力,也不会是因为三子“志非其能”。这一理解,可以在下文孔子对“三子之志”的点评中得到加强。夫子“哂”子路只是因为其“言”不让而非其“志”不让;对于冉有和公西华,孔子界定了他们谈的理想都是“治国”;最后特别说到“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表面上只是肯定公西华的才能,其实我们只要推

4、而广之就可以知道,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子”的才能是充分肯定的。所以,孔子不赞同他们,不是因为否定其能力。既然不是否定“三子”的治国之才,那么孔子是不是否定三子述志的态度呢?显然也不全是!因为除了子路,其他两人回答的态度都是很谦虚的。那么,曾皙之撰异在何处?是出发点不同。三子谈理想,都是从自我的角度,考虑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就是如何大展才能。原文中,“可使”“可使”“愿学”“愿为”均可作为子路、冉有、公西华有志于“治政而自显”的明证。而社会,只是他们大展拳脚的背景,至于是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统治者,人民在这样的社会里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都无所谓,起码不在三者的考虑范围,甚至还有那种

5、人民越苦难,越能彰显自己才能的心理,比如子路。子路施展才能的背景是:中等国家(千乘之国)、夹缝中求生存(摄乎大国之间)、外遭侵略(加之以师旅)、内遇荒年(因之以饥馑)。这样的一个内外交困的国家,子路自言只需三年便“可使足民,且知方也”。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子路述志之时的自信与得意。可不可以做这样的假设:这样的人,当他的意愿和人民统一时,那当然好;但如果违背呢,就有可能造成极大的伤害。他有可能成为英雄,当然也有可能是奸雄。曾皙则不同,他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考虑了广大人民的幸福与快乐。而这正是儒家“仁”的核心价值所在。曾皙描绘的“暮春图”将本人隐于画卷之外,却恰恰让我们看到了曾皙之“异”。参加活动的,

6、有冠者,有童子老少同乐;参加活动的人数,五六人加六七人随意为好;活动内容,有洗澡,有吹风,有唱歌高兴便好。这幅“暮春图”俨然就是一幅“乐民图”。正如朱熹在四书集注里所言:“孔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如果真的能达到他所说的“春风沂水”的大同境界,那么是否能逞个人之智、之能、之勇,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里是有类似于庄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想法的。只有真正把天下苍生放在心底之人,只有对整个人类抱有慈悲之心的人,才会有对这个世界怀有深深的忧虑,也才会在需要他担当之时,当仁不让,义不容辞。因为,不是我非要去做什么,也不是我有什么高人一等的思想。只是我觉得,这天下事,也许既不属于你,

7、也不属于我;当然,既属于你,也属于我。如果你不做,我不做,那谁去做?所以我必须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春秋乱世,乱世需要英雄,可乱世如果变成了治世,我是不是英雄又何妨?儒雅的孔子更是勇敢的孔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勇敢有点堂吉诃德的味道。回到前面论语公冶长的这段引文,孟武伯问的是“仁乎?”,孔子的回答,在分别肯定了三子才能之后均以“不知其仁也”结束回答。这就表明,三子虽才能出众,但还远未达到儒家的最高追求仁。而曾皙之志,则以形象描述为儒家之“仁”作了诠释,是以获赞。孔子曾经告诫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简而言之,君子儒就是道义儒,小人儒就是职业儒(钱穆孔子传第8页)。孔子的教导,是

8、让弟子把生民疾苦、社会道义放在第一位,不以成就自我作为人生目标。所以,孔子在面对礼乐崩坏的社会时显得有点“迂”(执着),有点“惶惶”。孔子自己深知:哪怕是邦国无道,自己也无法做到隐藏智慧,袖手置之。因为,黎民之苦皆入我心,家国之痛皆在我怀!这在一个以自保和自显为人生理想的“智者”看来,是很难理解的。孔子之“仁”使他不能“守拙”,所以只能一边说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一边如别人所鄙弃的那样,如丧家之犬奔走于茫茫天地之中,留下的只是孤独的背影。孔子自言:“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这声“其愚不可及也”的叹息中,饱含了酸楚和血泪,更饱含了属于天下苍生

9、的忘我与坚定!孔子对社会有担当精神,对人民有悲悯情怀,既理解与尊重别人的“邦无道则愚”“邦无道则隐”,又不允许自己在“邦无道”时置身世外,这就是胸怀和境界。希望“克己复礼”,虽知世不可治,仍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于是,只能以入世的悲剧英雄的身份表达。孔子比当时的人们,还多了几分苦难。天下苍生的苦难,就是孔子的苦难;但是,孔子的苦难,又能成为谁的苦难?甚至,又有谁能理解?哪怕是螳臂当车,哪怕是飞蛾扑火,也当仁不让!这样的堂吉诃德是苦难的,又是幸福的;拥有这样的堂吉诃德的社会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孔子的悲剧,虽是时代的悲剧,却不是历史的悲剧。一个个的担当者在当时或许微若尘埃,但我们却愿意,这样的尘埃

10、落满华夏的史册。回到题目上来。夫子之叹,既是对曾皙勾画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更是赞赏曾皙在述说自己志向时心怀天下的境界,赞赏他不着意于个人才智抱负的施展,而致力于以天下为己任的勇敢担当的情怀。因为,在夫子的身后,有一个令他寝食难安的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乱世!所以,孔子,我不愿只是膜拜你,因为仅供人膜拜的形象再高大,再伟岸,却难免孤独,寂寞,“高山仰止”的敬意往往也伴随着难以逾越的距离感,而我,更想有越来越多的人能拥抱你!侍坐中孔子对冉有的评价第2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如实的记录了2500多年前孔子师徒五人谈论理想、志趣的事情。最后一个发言的学生曾皙用朴素晓畅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了他

11、的理想蓝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后当即评说,文章写道:“夫子喟然叹曰:”孔子为什么赞许曾点的宁静淡泊、逍遥自在的生活志向呢?又为什么“喟然叹曰”?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教学参考书(人教社)和许多资料都认为,这种认同评价反映了孔子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而夫意绝望,隐退田园的心理。因为,孔了曾经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希望当政者重用他并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是屡遭拒绝,孔子碰了一鼻子灰,免不了心灰意冷,产生一些消极隐退的想法。他曾跟颜渊说过一句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是如果有人任用我们,能够推行自己的主张,那就竭尽全力做一翻事业

12、;如果没有人任用我们,那就退身自隐,与世无争。因此,他单单赞赏曾皙的话。这种理解知人论“事”,合情合理,但失之肤浅,也割裂了文章的整体联系,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要联系全文特别是要联系四个学生的谈话内容及其相互联系,还有孔了对不同学生的理想的评价来理解。试作如下分析。首先,侍坐章虽然属于语录体散文,但四个学生畅言理想抱负的文字并非各自独立,互不关涉,它们应该是排列有序、层进相衔的,传统的分析往往把孔子的四个学生的谈话内容割裂开来,独自理解。其实,这四层内容,无论从学生发言顺序的安排来看,还是从发言内容高低深浅来看,都是有其内在的联系的。从学生发言的顺序来看是从大到小,据考证,当时孔子约60岁,子

13、路约51岁,和孔子是同龄人,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大约18岁,曾皙因为鼓瑟,所以别的同学先发言,整个发言的顺序是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文章开头第一句叙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全按照学生年龄辈份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有意思的是,这种发言顺序不知是孔子随意点将的结果还是论语编纂者的有意安排。从四个学生发言的内容来看,四个层次之间是一种层进相接,有机统一的关系。子路第一个发言,治国安邦,强调抵御侵略,平定战乱,消除饥荒 ,稳定局势,侧重于以勇强国;冉有第二个发言,强调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侧重于以粮富国;公西华第三个发言,强调祭祀祖先,胸怀虔诚

14、,或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循规蹈矩,而不肆意妄为,侧重以礼治国;曾皙最后一个发言,而且是在聆听了前面三个同学的理想之后别具情趣的发言,他强调社会清明,风俗纯美,逍遥自在的生活,这种理想侧重于以美治国。四种理想中前三种均是从政治国,从抵抗外敌入侵说到发展国内生产再到推行礼乐教化,后一种理想的实现均以前一种理想的实现为基础,是前一种理想发展的必然结果。第四种理想则是前三种政治理想的综合和发展,只不过曾皙描述得比较含蓄而已。四个学生依次谈理想分别构成四个层次,层次之间呈现出一种逐层递进,有机统一的整体感。清代学者张履祥在评点侍坐章时,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

15、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祸乱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时师旅馑,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戡定祸乱也。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夫三代之矣,能不喟然长叹?!”(参见李泽厚论语今读第272页,安徽教育出版)。这段话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四层言志内容的整体联系。其次,既然前面四个学生依次言志的四层内容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就不能把孔子总结性的感叹“吾与点也”单独剥离出来,而应联系四层内容及其整体关系来理解孔子的“喟然”长叹和“吾与点也”。我认为,孔子这一番声情并

16、茂的点评决不仅仅是对曾皙一个人的理想志趣的评价,而应是对四个学生的理想志趣的总体评价,并且是在比较了四个学生的理想志趣之后所作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既有对前面三个发言的学生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埂想的认同和赞扬,又有对最后一个发言的曾皙的欣赏和赞叹,同时还有对四个理想抱负各不相同的学生的实力和才能的坚信和肯定。(这从文章结尾一段孔子的总体评价中可以看得出来)。而且在这种评价中,我们完全可以确证,孔子对各种理想志向之间的相互关系必定是深刻洞悉的。他尤其欣赏曾皙所描绘的理想蓝图,那是因为这种理想蓝图是前成三种理想发展的终极结果,是孔子心目中至淳至美的“大同世界”,是儒家礼乐沼国付诸实践的完美体现。综

17、上所述,我认为对孔子喟然“长叹”、“吾与点也”这一评价的理解,必须立足全文,整体着眼,梳理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这种关系来分析,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一个相对完整、圆通照应的结论。侍坐中孔子对冉有的评价第3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

18、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教材说明】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幅较长,语言生动,其中不乏细节描写,历来是研究孔子思想以及孔门弟子的重要而宝贵的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先秦诸子选读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均将此篇选入其中。本教学设计是以高一学生为教学对象,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所选的侍坐章为教材进行设计和规划教学的。【学习目标】 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进度,高一学生已经学完必修的四册教材,阅读过十几篇文言作品,掌握了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为此,本课学习目标拟定如下:1、介绍语言文化常识,例如古代名与字、“晳”字的写法等。2、落实文言基础知识,读懂篇章

19、大意,过好语言难关。3、理解四子之志,以及孔子“吾与点也”的思想内涵。“吾与点也”也是理解孔子思想的难点所在。【教学准备】 布置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阅读课文,初通文意,完成语言基础练习。2、朗读课文3遍,读准字音,正确断句。3、阅读研讨练习的“相关链接”资料,了解孔子对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的评价,以及孔子的志向。【教学安排】 1-2课时 【教学内容】 一、了解孔子及论语的地位和影响 1、结合学生实际简单介绍孔子思想及论语对中国人生活与思想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2、课文出处 今天我们所学的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7月第3次印刷)

20、,文章选自何晏等人论语集解,中华书局1990年。二、了解语言文化常识 朗读标题。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个标题就是课文的第一句话。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取首章前面二三个字作篇名,没有实际意义。本文题目是编者加的。侍坐,即陪长者聊天。首先,看看这四个人的排列顺序。朱熹说:“四子侍坐,以齿为序,各言其志”。“以齿为序”,即按照年龄从大到小排列。中国古代很强调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观念。所谓孝悌,孝即孝敬父母长辈,悌即尊重兄长。其次,看这里的名字,与孔子对他们的称呼不同。这里称字,而孔子称呼其名。对一个人直呼其名和称呼其字,包含了古代人的文化观。中国古代做官的人,以及知识分子,除了姓名之外,还有

21、字。名与字在意义上有着某些联系。有的名与字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由,所走的路;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有的名与字意义相对,例如:曾点,字晳,点,小黑点也,皙,肤色洁白之意;韩愈,字退之。有的名与字的意义有文化上或事理上的联系,例如:孔子,固其母曾去尼丘山向神祈祷,才怀了孕生下孔子,又因他排行老二,所以给他取名丘,字仲尼;孔子弟子冉求,字子有,须先“求”才能“有”;公西赤,字子华,赤,红色,华,花也。长辈或上级对晚辈或下级,可以直呼其名,而晚辈或下级对长辈或上级,则只能称其字,这就是为尊者讳。课文里,孔

22、子分别称呼他的四位弟子为“由”、“求”、“赤”、“点”,即直呼其名,而本文的笔者在写作时却称其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即称其字。这是一种文化自觉行为。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再次,看曾晳的“晳”字是怎么写的。晳,从析从日。人教版2006年的版本写作“皙”(从析从白),20XX年的版本改成了“晳(从析从日)”。是印刷错误吗?这两个字究竟哪个是正确的?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从深圳大学图书馆查找了许多资料,结果发现:现行图书中有关曾晳的“晳”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从析从白的“皙”,例如于丹的论语心得等一般通俗读物

23、中都写作“皙”;一种是从析从日的“晳”,例如杨树达、南怀瑾、李泽厚等人的著作,王力的古代汉语,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出版社的图书,以及台湾的国学基本教材都写作“晳”。其实,“晳”与“皙”这两个字不是异体字,意义上也没有相通之处(皙,是皮肤白的意思;晳,是“晰”的异体字,是明晰的意思),可是为什么却出现二字混用的情况呢?最后,康熙字典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拼音:x,部首:日 【辰集上】【日字部】晳【正韵】思积切,音析。【五经文字】晳从白。相承多从日,非。【正韵】曾点,字晳,本从白,论孟史记皆讹从日。今不可改,故收入。【正字通】按从白者为白色之皙。从日者为明辨之晳。二字义各异也。可见,“皙”是其

24、本字,而“晳”是因为论孟史记皆讹从日,“今不可改”,所以,后世治论语的学问家大都沿用“皙(从析从日)”字。这些大方之家都遵从了语言发展中“约定俗成”的原则。我们学语文,也要学会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负责任。三、落实文言基础,初通篇章大意 1、检查预习情况。2、流利朗读课文。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四、理解并探讨四子之志,理解“吾与点也”的思想内涵 理解课文内容,读懂大意,是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二,目标之三是理解四子之志及孔子“吾与点也”的思想内涵。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可以引用孔子自己的话语。“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下面

25、探讨四子之志。(一)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把问题的答案简要的写在教材相应的地方):1、这四子的志向各是什么?用简洁完整的语句概括。2、他们能够胜任吗?3、你认为他们之中谁的志向最值得赞赏?为什么?(共同讨论) 子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曾晳:“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二)深入探究 读孔子对四子之志的评点语段,讨论如下问题:1、

26、从对子路之志的.评价中,你觉得孔子作为一个老师怎么样?(了解学生,严格要求,因材施教,对弟子的评价恰如其分。三字经说“教不严,师之惰”,看来,孔子是个出色的老师。) 2、孔子对冉有、公西华之志的沉默不语,以及后来回答曾点问题时孔子的评价,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孔子认为,冉有多才多艺,知礼乐,可以礼治国,但他却没有发挥自己的长处;公西华擅长外交辞令,有外交家的才干,可是,他却说自己“愿为小相”,他们都没有使自己做到“人尽其材。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志向太过远大,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不行;志向太小,不能使自己人尽其材,大材小用,也不行。就像我们中考高考选择学校,将来大学毕业选择工作岗位一样,不一定是学校越好,职位薪水越高就越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在自己的上司和同行面前应该做好我自己,不亢不卑,不谄媚讨好,不卑躬屈膝,用实力说话。3、曾晳是个什么样的人?曾晳说的是志向吗?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性情宁静淡泊之人,“鲁之狂士”;胆大而心细,当他们每人各言其志之后,他能追问孔子为何哂由,又为什么对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不着评价。曾晳与一群人到曲阜城南的沂水边去春游。这种“与人乐乐”的和谐欢乐的生活图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