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1 ,大小:65.83KB ,
资源ID:1990659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9065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研究生政治复习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研究生政治复习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

1、欲望和能力、理想和现实、本我、自我和超我、生理和心理、选择的困惑等等。 个人与他人的矛盾:亲人、配偶、朋友、同事以及其他社会角色等等。 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矛盾:社会需要与个人能力的矛盾;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制度政策、规定的矛盾;个人想法和行为与社会传统风俗习惯的矛盾等等。四、发展的原因、动力、目的和标准1、原因和动力:国家和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科学技术、国家利益、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个人:主观追求和客观压力。生存的需要和竞争的逼迫。心理因素:好奇心、好胜心、自尊心、攀比心、感情、欲望、懒惰等等。2、发展的目标: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增强国际竞争力。完善自我、优化生存条件、提高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

2、、报效国家、奉献社会。3、发展的表现或衡量的标准: 国家和社会:统一、自由、安全、公平、尊严、幸福、保护自己、援助别人。 个人:内在:知识、品德、善良、自信、自信; 外在:责任感、宽容、豁达、财富、办事能力、交往能力、社会认可度等等。五、发展的评价:1、国家和社会:社会转型引起的动荡、一段时间内社会的混乱、精神领域的困惑、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受到损害等等。2、个人:比别人多支出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健康、他人的误解。3、代价分为合理与不合理的,该负的不该负的代价,例如:环境、道德、人格、尊严、损失浪费。专题二 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1. 当代科学技术文献资料增长

3、的速度越来越快;2. 当代知识更新,观念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3. 当代新技术,新产品老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呈分化综合趋势(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趋势)1. 在当代,学科越分越细,分支越来越多(分化综合,学科剧增)2. 在当代,综合,横向,边缘,交叉学科大量出现(边缘,横向层出不穷)3. 学科内交叉,学科间交叉,领域间交叉越来越普遍(三代交叉,有增无减)三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趋势更加明显科学社会化的三个表现:1.当代科学研究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科学技术研究的规模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大.3.科学技术研究的经费逐年增多,科学技术研究的人员逐年增加社会科学化的四个表现:1.

4、当今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2.科学技术创造价值.3.科学技术改变社会劳动结构.4.科学技越来越多的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走向。专题三 科学方法的创新及其价值一、科学方法的界定及其层次科学方法:人们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的思维方式。未知区域:(1)荒域 (2)疑域二、科学方法的内容结构:观察方法 科 感性方法学 实验方法方 逻辑方法:数学方法,概念方法,分类方法,比较方法,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法 理性方法 非逻辑方法:想象方法,形象思维,灵感 现代科学方法 :系统论方法,信息方法和控制方法。(“三论”)三科学方法的当代价值(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的重大意义) 1.学习和掌握科学方

5、法,可以完善人们的智能结构,增强适应能力; 2.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可以提高思维效率,加快研究进程; 3.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可以拓宽知识视野,提升创新能力。专题四 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本专题基本内容】一、“国际战略”的基本涵义二、当代中国国际战略的历史演进三、新世纪中国的国际战略-【重点内容】 (一)“国际战略”的概念内涵1“战略”概念内涵的 历史演进及“国际战略”概念的形成(1)“战略”概念的词源学考辨: 西语: 英文:“Strategy”,法文:“Stratgie”,德文:“Strategie”。 希腊语:“stratos”,意为军队。从这个词衍生出“strategos”,意为将军或领袖

6、,以及“strategeia”,其意可以分别为战役或将道 汉语:战略一词中国古代称之为“庙算”、“谋”、“猷”、“谋略”、韬略、方略、兵略。最初,“战”与“略”是分开用的。战,指战斗、战争、交战;略,指筹划、谋划、筹策。(2)战略概念内涵的历史演进: 第一个阶段:古典阶段 第二个阶段:现代战略阶段 第三阶段:当代战略阶段(3)“国际战略”概念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毛泽东、邓小平2、国际战略的概念界定与解析所谓国际战略,是指主权国家在对外关系领域内较长时期、全局性的谋略,也即主权国家在国际斗争中运用国家实力谋求国家利益的筹划与指导其主要表现形态是主权国家的对外战略(高金钿)界定这一概念应注

7、意的几个问题:弄清“国际” (International)这一概念的内涵:指的是国家间的关系维度,是国家间组成的国际社会的空间领域。弄清“战略” (strategy)这一概念的内涵:强调的是对总体性、根本性、综合性、长期性问题的谋略、谋划和指导。兼顾当代国际社会的现实状况:在现实的国际社会中,国家作为唯一国际社会行为体的地位已经收到了极大的挑战,日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非国家行为体(政府间组织、非政府间组织、跨国公司、跨国集团、超国家组织)。因此可以界定为:国际社会行为体(主要为民族国家)在较长时期内参与国际社会的竞争和实践时的总体性、根本性、综合性的谋划和方略。(二)“国际战略”基本特征与表现形

8、态1.基本特征:世界性或国际性 ;整体性或统率性,对抗性或竞争性;长期性或相对稳定性;预见性或称未来学特征。2.主要表现形态:国家安全战略;外交战略;意识形态战略;对外经济发展战略或:国家的全球战略,国家的地区战略,针对别国或国家集团的战略“区域国家集团战略”,“类型国家集团战略”,“全球发展战略”(三)国际战略制定、实施的基本影响要素1.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际战略的最高指导原则,是制定国际战略的动机和归宿。2.国家实力:国家实力是实施国际战略的重要手段与依托。随战略概念内涵的充实和外延的扩大,国家战略越来越重视综合国力的运用。3.国际战略环境: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国际客观形势和条件,尤其是其周

9、边的客观形势及条件,也指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构成的国际战略态势与战略格局。4.国内社会政治环境:它是影响国际战略的重要的国内变量,是国内的社会政治基础,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国内政治体制、国内环境、国内社会结构,国内社会群体、政治领袖群体等等。5.国家战略文化传统:思想文化与战略相结合,可以称之为战略文化:战略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并以这种思想和理论指导战略行动和影响社会文化与思潮。它具有观念形态、历史继承性、国体与区域特征等属性。历史前溯:新中国前三十年国际战略概览 1.50年代:与苏联结盟的“一边倒”战略 2.60年代:“反帝反修”“两个拳

10、头打人”的对抗战略 3.70年代: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战略(一)80年代:“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战略1、80年代战略调整的历史背景(1)国内背景客观形势:结束文革,进入到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新阶段,国家战略利益目标发生转折性变化,迫切需要和平稳定的外交环境主观认识:中国领导人的国家战略观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第一个转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观念的转变;第二个是对时代主题认识的转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国际背景1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发生有利于我们的变化,为中国外交带来更大的回旋余地:第一,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势头得以维系。中美关系因里根政府对台出售军火出现一些波动,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

11、国联合公报(简称八一七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的基本框架得以确立。第二,美国对苏联推行全球性进攻战略。苏联入侵阿富汗,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应。里根政府上台之后,提出“重振国威、扩军备战”,志在从苏联手中夺回世界霸主的地位。第三,原先处于尖锐对抗的中苏关系开始酝酿某种积极变化。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的讲话传递了改善中苏关系的信息,立即引起中国领导人的关注。邓小平指示外交部,迅速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做出反应,中苏关系由此缓和。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前,中苏双方已内部商定,由两国副部长级的政府特使就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举行政治磋商。上述变化引起邓小平高度重视,并在1982-19

12、83年间为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新战略。国际背景2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缓和与合作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第一,美苏关系明显趋于缓和。苏联入侵阿富汗不仅没有实现预期战略利益,反而失去了同美国较量的战略优势。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的对外政策逐渐放弃与美国争夺军事优势,而改为全面收缩战略。第二,与美苏缓和相伴随,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升,西欧、日本等其他主要政治力量继续奉行自主外交路线。第三,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明显上升。在世界经济不稳定、低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普遍进行了经济调整和改革。这种经济调整和改革,促使经济利益在

13、国家对外交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局势相对稳定,经济进入调整发展时期,为中国外交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战略主要内容 (1) “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战略基本内涵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有了几层新的含义:一是不与美苏任何一方结盟,也不联合任何一方去反对另一方,而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改善、发展同它们的关系,同时坚决反对它们的霸权主义和军备竞赛政策;二是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问题时,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不受一时一事所左右,而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决定自己的政策;三是不结盟政策也包括不与第三世界国家结盟,而与其发展独立

14、自主、和平交往的外交关系。(2) “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战略基本原则重视国家利益的基础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战略特别强调了对外开放;强调实施真正的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亲疏,逐步改善和发展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提倡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实施及效果第一,拉开与美国的距离,同时改善与苏联的关系。第二,中国对外政策调整后,提出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论亲疏,积极改善与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关系,全方位地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第三,调整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第四,实行对外开放,增进国际间经贸、科技合作。第五,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

15、政策,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开始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第六,提出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认真贯彻“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二)90年代:韬光养晦与新安全观战略1.90年代战略调整的历史背景(1)国内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事业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首先,我国经济面临着加快发展的严峻挑战和良好机遇。到年代初,我国经济发展第一步战略目标的任务基本完成。与此同时,世界性的新科技革命的进程正在加快,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重组与升级,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出现良好势头,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其次,治理整顿任务的完成和深化改革的要求。到年底,三年治理整顿任务基本完成,我国的

16、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出现了有利改革的形势。但是,治理整顿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的或新出现的问题。最后,冷战结束时产生的巨大的冲击波在国内引发了两种思潮:一种是迎合西方的压力,认为中国应当自动实行和平演变,主动地顺应苏联、东欧剧变的潮流,尽快地实行以多党民主化,市场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变革;同时,对于苏联、东欧剧变的回响又产生了另一种思潮,认为苏联、东欧的剧变表明,中国应当停止改革开放,重新实行过去的社会主义制度,否则中国必然会出现苏联、东欧式的灾难。局势提出的尖锐问题是:中国是否一定会像苏联那样发生剧变?中国是否能避免苏联、东欧式的剧变?(2)国际历史背景:政治形势世界政治多极化在

17、曲折中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多极化进程加速发展。第一, 欧盟和欧洲大国独立自主倾向继续发展。第二, 大国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调整。第三,地区及跨地区合作不断推进。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过程充满曲折首先,多极世界与“单极世界”的斗争仍然激烈。其次,国际局势仍存在不稳定性因素,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干扰和冲击。经济形势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1A.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市场的国际化;B.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带来了资本的国际化;C.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服务贸易,成为国

18、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国际化;D.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国际经济协调越来越重要,规则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也是曲折的。第一, 经济全球化具有明显的双重作用,积极、消极影响此消彼长。第二, 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阻碍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第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反全球化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A.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的焦点由军备竞赛走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B.经济实力成为国际竞争的中心。C. 科技对综合国力的贡献明显

19、提升。D.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E.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高技术产业逐渐超过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F.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例如,1993年9月,克林顿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4年,欧盟制定了第四个科研发展框架计划;1994年10月,日本提出了研究信息流通新干线网计划。国际安全形势新变化第一, 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显露。第二, 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第三, 两种威胁相比,非传统安全威胁明显上升。2.韬光养晦与新安全观战略的主要内容(1)“韬光养晦”的战略思想的提出1989年6月以后,针对西方的制裁和

20、苏联东欧国家国内发生巨变的形势,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28字方针。这个方针的核心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所谓“韬光养晦”,本义是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邓小平在特定的国际形势下使用这个词,其意大概是指掩去锋芒,等待时机,在国际事务中既不可大为,也不可不为,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为的领域应该包括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包括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应该包括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韬光养晦”思想的战略基本点关于中国要不要当头的问题,在国际关系中摆正自己的位置,以中国自身利益为原则,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情的深意。 对外关系原则:在和平共

21、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这些国家继续发展外交关系,不搞意识形态争论,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关于时代主题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3)新安全观的主要内容 A.中国新安全观的历史形成与发展在1995年在东盟地区论坛上钱其琛发言中有所阐述。1997年3月,在东盟地区论坛信任措施会议上,我国首次正式提出。 1999年3月,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江泽民发表推动裁军进程,维护国际安全讲话,第一次全面阐述了我国的新安全观。 2002年7月31日,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的中国提交了中方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对中国在新形势下的新安全观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根据该文件,中国新安全观的核心内容是:互信、互利、平等

22、、协作;新安全观的实质是“超越单方面安全范畴,以互利合作寻求共同安全”。 2005年4月和2005年9月,胡锦涛在亚非峰会上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2011年9月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再次阐述。B.新安全观主要内容传统安全观主要是讲军事安全。新安全观主张的安全,是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在内的综合安全。旧安全观以“零和博弈”的“绝对安全”为目标,新安全观主张互相尊重对方的安全利益,在实现自身安全利益的同时,尊重对方安,实现共同安全,追求“双赢”和“多赢”。旧安全观采取强化和扩大军事同盟的做法达

23、到安全。而新安全观主张通过各种多边安全机制、多边安全论坛、双边安全磋商以及非官方安全对话等渠道,以对话增进互信,以协商化解矛盾,以合作谋求安全。旧安全观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新安全观则主张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求安全。3.韬光养晦与新安全观战略的实施及效果(1)中外关系的各个重大指标都有相当的提升和加强。例如,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得到新的保障(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为突出象征);(2)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新的突破(在保持朝鲜的传统友谊的前提下实现与韩国的建交是一个典型);(3)同周边国家的和谐程度得到加强(特别是在解决边界问题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了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关系);(4)提出

24、一系列重大外交方针和国际战略思想(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以及战略机遇期概念);(5)在中国国家利益中,海外利益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提高,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里程碑);(6)中国在全球政治与安全系统里的影响力得到增强,开始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与战略外援(中俄主导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样板,中国对阿富汗的大量经援是另一个典型);三、新世纪中国的国际战略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一)新世纪中国国际战略的历史形成1新世纪中国国际战略形成的时代背景(1)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

25、促合作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但却存在诸多的不稳定因素并面临各种挑战。 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并且成为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南北问题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利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和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现象还很普遍,世界范围内的贫富悬殊愈来愈大。 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出现了诸多新的紧张因素(2)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 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外交政策原则转变为更强调国家利益,狭隘民

26、族主义抬头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地位显著上升非国家行为体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角色非传统安全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国际政治中出现了诸多新理念新课题,公平正义成为世界潮流(3)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成为世界增长的重要动力 中国日益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有重要影响的声音中国在应对国际经济危机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日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力量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越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和贡献就越大2.新世纪中国国际战略的历史形成“中国经济

27、威胁论”、“大中华经济圈”、“填补真空论”、“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军事科技威胁论”、“中国航母威胁论”、“中国海军威胁论”、“中国飞船威胁论”、“中国资源威胁论”、“中国人口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威胁非洲论”、“中国崩溃论”等等,构成了“中国威胁论”不断壮大的阵容。这些论调是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的不和谐杂音,迷惑了一些国家及人民对中国的理性观感,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为了回应这些论调,中国政府和学术界积极探索对策,从2003年起,便尝试提出了“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从“和平崛起”到“和平发展道路”再到“和谐世界”,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脉络渐渐清晰起来。(1)“和平崛起

28、”思想的提出“和平崛起”的提出 作为对国际上鼓噪的“中国威胁”论调的回应,“中国和平崛起”的论题开始在国内出现。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11月3日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时任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的郑必坚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2003年12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哈佛大学发表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时,明确表示中国选择的是“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同年12月2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平崛起”的内涵 在2004年3月14日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进一步阐述了和平崛起

29、的发展道路的战略内涵: 第一,中国的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中国的崛起应把基点放在自己的力量上,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资金储备,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机制创新; 第三,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关系; 第四,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的时间,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第五,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对“和平崛起”的质疑 中国主动提出“和平崛起”之后,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并没有明显加重,但是国内外质疑这一提法的声音却不绝于耳。国外有些汉学家甚至将这一提法进行了扭曲的分析,他们声称,“崛”字里有“出”和“山”,中国崛起即意味着中国“出山”,而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