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点)在大夏巨龙的对面是我馆珍藏的,国内首次发现的3具恐龙化石。它们都是我国古生物学奠基人、恐龙研究的开拓者杨钟健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在我国云南省禄丰县发现的。左边第一具是许氏禄丰龙,是我国发掘出的第一条恐龙骨骼化石标本,也是我国第一具站起来的恐龙,在四楼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第一具装架模型。这具黄氏云南龙真骨部分占到90%以上,最珍贵的是它完整的头骨。在已出土的大量恐龙骨骼化石中,极少数会有保存完好的头骨。头骨对恐龙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具巨型禄丰龙体长近11米,是禄丰已发现的禄丰龙化石中个体最大的一具。这3具恐龙在地下静静的沉睡了近2亿年,在我们馆也默默的躺了近70年,这次新馆落成,终于
2、让它们站立起来迎接八方宾客。顺着前方的瀑布往上看,顶上还有一只展翅欲飞的翼龙,翼龙是恐龙的近亲,是第一个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我们说恐龙是中生代陆地的霸主,而翼龙则是掌控中生代天空的霸主。跟我来看看玻璃地板下面的宝贝:这具近犀龙也是我国地质前辈留给我们的真骨化石标本,旁边这些是恐龙蛋化石。这里是我们特设的恐龙茶座,游客朋友们可以在这里稍事休息,坐在硅化木椅子上,一边观赏恐龙,一起品茶。展示区四周的壁龛里陈列了一些恐龙的真骨化石标本。从这里进入恐龙知识区。这个弧幕放映厅播放着恐龙的相关影片,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由南京地质博物馆与南京大学合作,特别剪辑定制的巨兽时代。环幕设计使得这部影片更有立体感和逼真
3、的效果。放映厅的门口是霸王龙的头骨模型,供游客朋友们拍照留念。为了安全起见,霸王龙的牙齿经过特殊处理,选用了柔韧的材质。壁龛中的这幅图就是我们刚才隆重介绍的炳灵大夏巨龙的复原图。可以看出,它的特点就是:头小、颈长、身粗。旁边这根大骨头就是按照它肩胛骨1:1的比例制成的模型,竖起来有2米多高,比一般的成年人高出许多,可见炳灵大夏巨龙生前是多么的庞大。前方还有一根大骨头是它的股骨模型。两边的壁龛中介绍了恐龙家族的兴起、兴盛和灭亡。这部“与恐龙赛跑”的互动装置可以让游客朋友们回到中生代,与恐龙一决高下。它一共有3个快慢档次可供选择。这里有两组触摸屏,分别是恐龙趣味知识问答和恐龙拼图。向我们介绍了恐龙
4、化石的形成、发现、挖掘、研究等内容。对面墙上有一张恐龙谱系图,让我们系统的了解一下恐龙这个庞大的家族:恐龙家族出现于2.3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是由古老的爬行动物演化而来的。根据恐龙的骨盆(腰带)结构可以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鸟臀目的恐龙都是植食性的。蜥臀目的恐龙之中,兽足类的是肉食性的,蜥足类的是植食性的。下面几张展板向我们介绍的是恐龙之最,例如,最早出现的恐龙是始盗龙。最聪明的恐龙是伤齿龙,它的智商是袋鼠的7倍以上。牙齿最多的恐龙是鸭嘴龙,它们与同伴交流的方法非常特殊,依赖的是它们头冠上的管子,空气进入管子由鼻子喷出去可以发出声音,它们可以通过调节气流的大小来控制声音的高低。这里有几组拓片,我
5、们可以用一张白纸蒙在上面,用铅笔轻轻描画,就可以得到我们馆藏的几具珍贵恐龙化石的轮廓了,再到这个带自动感应装置的盖章龙面前来,盖个南京地质博物馆的参观纪念章,就可以把恐龙带回家啦!门内这具模型是三角龙,它是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这具模型可以通过选择按钮让它全身各部位都活动起来,发出声音,投币以后还能够现场下蛋。门外这具恐龙模型是生活在侏罗纪的双冠龙。游客朋友们可以爬上去感受下驾驭恐龙的乐趣。骑乘恐龙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小孩子一定要由大人陪护!好了,“恐龙世界”展厅的参观到此结束。请大家跟我上三楼继续参观。石动物群、四川的自贡恐龙化石群、辽宁的热河化石动物群和山东山旺化石动物群。下方展柜里陈列了各个
6、产地的代表性的化石。如贵州关岭化石动物群中常见的胡氏贵州龙。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炳灵大夏巨龙的发掘现场的复原,可以看到两位地质学家正在小心翼翼地清理化石表面。这个场景可以让参观者直观地了解恐龙化石究竟是如何被挖掘的。右边这箱子里是黎明角龙的真骨化石。这些展板向大家介绍的是人们长期以来对生物进化的研究理论,如灾变论、用进废退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等。生物进化具有复杂性和不可逆性。(要掌握其基本原理)这个生命时钟将地球46亿年的生命演化历程折算成一天的24小时,让我们来看看最早的生命物质是几点几分出现的。(要进一步解说)(重点)生命演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我们面前的就是地球生命史的螺旋型灯箱。下面让我们
7、穿过生命进化的时空隧道,从新生代到中生代再到古生代,进而回到生命演化最初的时间点,一同探索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诞生、如何演化的。下面我们进入演化序幕展区。据地质学家的探索发现,至少距今35亿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生命的痕迹。长期以来,对地球生命的起源,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些人认为,最初的地球生命来自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更多学者则认为,生命起源于早期地球环境中的无机物质。1953年,米勒试验已经证明了这种观点的可信性,同时也证明了地球是生命存在和繁衍的摇篮。从距今35亿年前生命起源到距今5.4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30亿年间,地球生命经历了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原核细
8、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包括蓝绿藻和叠层石等。蓝绿藻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已死亡的躯体与泥砂混杂,形成层状的叠层石。在今天的海洋中,仍然有新的叠层石正在形成。真核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贝克泉组,发现了距今约14亿年前的真核细胞化石,它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真核生物化石。目前已发现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多细胞动物化石群之一是澳大利亚南部埃迪卡拉动物群。(进一步解说什么是埃迪卡拉动物群。这些呈丝状和放射状的细菌化石是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早的生命。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毫不起眼的小颗粒已有35亿年的历史。地球上曾经生活过难以计数的众多生物。它们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海洋到陆地,逐渐成为地球
9、系统的一部分,共同创造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到了生命历程展区。生命历程展区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展现重大生命进化事件的“线索墙”、生态场景复原和实物标本展示三大部分。接下来我们以线索墙和场景复原相呼应的形式,让参观者穿越时空,了解生命演化全过程。(重点)(指着场景)距今5.4亿年前,大批结构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在短短数百万年间陆续出现,这就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从此,生命演化的历史翻开了全新的篇章。这是寒武纪(包括奥陶纪)海洋的场景复原。古生代是以寒武纪开始的。(指着古生物化石展区)这里展出的就是馆藏的、丰富的古生代化石。这是寒武纪的标志:节肢动物三叶虫。软体动物鹦鹉螺在奥陶纪最为兴盛,称为奥陶纪海洋霸
10、主,目前还有1科3种生存于西太平洋,被称为活化石。笔石是一类早已灭绝的海生脊索动物,因化石形态很象岩层上的笔迹而得名。(地史分布)珊瑚是腔肠动物,(地史)其中六射珊瑚从中生代初期的三叠纪开始出现,至今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海海域。腕足动物主要以肉茎附着于海底营固着生活。其壳形的种类很多。二叠纪末期,由于海洋生物的大灭绝,绝大部分腕足动物也随之消失。现代生活的腕足类约有260多种。棘皮动物分为海百合、海扁果、海星和海胆4个亚门。除海扁果亚门仅生活于古生代外,另3个亚门均延续到现代。蕨类植物中的裸蕨类是最早登上陆地的植物。石炭纪二叠纪也称为蕨类植物时代。(指着鱼模型)这些都是古生代鱼类的模型。鱼
11、类是地球上最早的脊椎动物。地球上最早的鱼类发现于奥陶纪。泥盆纪开始出现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软骨鱼类包括古生代的各种鲨鱼,直到今天仍然兴盛。硬骨鱼类中的总鳍鱼类被认为是最初陆地两栖动物的祖先。到了志留纪,分散的大陆趋于整合,海岸线和浅海区域减少,一些生活在浅海区域的低等植物进化出输水性能更好的维管结构,逐渐适应陆地干燥的环境,这就是最原始的陆生蕨类植物。生命在经过约31亿年的演化后,第一次由海洋走上了陆地。距今约3.6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鱼类中的一支,被称为鱼石螈的两栖动物登上陆地。石炭纪时期,地球气候温暖湿润,无数高大的蕨类植物组成了当时的陆地森林。蕨类植物的遗体在湖泊沼泽中大量堆积掩埋,经过
12、漫长的变质炭化过程后,形成大范围的煤层。今天地表的煤层绝大部分形成于那个时期,地质历史上的石炭纪也因此得名。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早登上陆地的一个门类,由鳃呼吸转为肺呼吸。其他陆生脊椎动物都由它进化而来。石炭纪、二叠纪时期,气候潮湿,森林茂盛。广泛分布于沼泽地带的两栖类动物得到空前发展。二叠纪晚期,随着气候变干,两栖动物对水的依赖导致其演化出现衰退。二叠纪末期,全球的陆地基本聚合为一个整体,造成了浅海区域的大量消失,也许就是二叠纪末期海洋生物大灭绝的一个原因。(指着模型)蜓,又名纺锤虫,就是二叠纪末期灭绝,它们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平静正常浅海环境。最早出现于石炭纪,二叠纪末消失。除南极洲外,其
13、他各洲均能发现其化石。因此,蜓通常都作为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海相沉积地层的划分依据。二叠纪末生物绝灭事件要作解说。(对古生代生命进化作一下简单小结,指出古生代生命进化的特点与地位。经过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原始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的种类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两者成为整个中生代的代表性物种,主宰了整个中生代,时间长达1.8亿年。现在我们就走出了古生代,来到中生代。(重点)(指着中生代海洋场景)中生代海洋中生活着许多大型凶猛的爬行动物,虽然其中的很多种类被冠以“龙”的称谓,但它们其实并不属于恐龙家族。幻龙是中生代海洋中最早出现的大型爬行动物。侏罗纪海洋中最凶猛的的动物堪称平滑
14、侧齿龙,它的体长超过20米,牙齿比霸王龙的两倍还长,可以捕食当时海洋中的任何生物。中生代海洋中还生活着许多鱼类以及菊石、海百合等海生无脊椎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机勃勃的中生代海洋世界。(与古生代海洋生物有什么不同?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界,恐龙是当时地球陆地的霸主。中生代陆地分两个场景:侏罗纪公园和白垩纪公园。恐龙究竟是怎么演化来的至今仍有争议,目前流行的说法是恐龙源于爬行动物中的双孔类。三叠纪时期双孔类爬行动物演化成两类,一类进化成现在的蜥蜴和蛇,一类进化成我们熟知的恐龙。虽然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让大家记住了侏罗纪有恐龙,但其实早在三叠纪就出现了蜥臀目的恐龙,它们之中有植食性的,也有肉食性的。侏罗纪
15、时期出现了鸟臀目的恐龙,它们都是植食性的。大家熟知的凶猛的霸王龙生活在白垩纪,白垩纪是恐龙家族最繁盛的时期。鸟类从何而来?至今也仍旧没有定论,目前主要有两种假说,一种认为鸟类与恐龙都是槽齿类爬行动物的后代,一种认为鸟类是由恐龙的一个分支驰龙演变的。我国辽西地区发现的多种长羽毛的恐龙化石有力的支持了这种假说。始祖鸟生活于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1861年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鸟类化石。(指着始祖鸟模型)这就是始祖鸟的模型。鸟类如何开始飞行的问题,学术界长期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假说。地栖起源假说认为,恐龙是在奔跑、跳跃的过程中逐渐升腾起飞,最终获得了飞行能力。树栖起源
16、假说认为,鸟类的祖先都是一些树栖的小型恐龙,它们在树木间来回滑翔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了振翅飞翔能力。我国辽西一系列长羽毛恐龙的化石也更支持树栖起源说。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古裸子植物包括种子蕨植物、拟苏铁植物、苏铁植物、银杏植物和松柏植物五大类。现仅剩银杏1属1种,为著名的“活化石”。(说法有问题)松柏植物最早出现于石炭纪早期,是目前地球上仍然存在的裸子植物中的主要类群。小结中生代生物进人工的特点,可与古生代对比解说。6500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地球又经历了一次生物大灭绝,除了称霸一时的恐龙全部灭绝外,海洋中的生物也大量灭绝。关于恐龙的灭绝有几种假说,目前大部分人相信,导致这一事件的元凶是一次小行星
17、撞击。这一次生物大灭绝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进入新生代。恐龙的灭绝,为哺乳动物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古近纪时期,哺乳动物蓬勃发展,出现了最早的灵长类哺乳动物。哺乳动物虽然早在中生代就已出现,但进入新生代后才迅速繁荣。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古近纪早期阶段:主要是古有蹄类及古食肉类繁盛时期。它们是一些“古老类型”,与现代哺乳动物没有直接关系。古近纪中晚期阶段:主要是奇蹄类高度发展,新食肉类大量繁盛时期。奇蹄类蹄上的趾数常常为奇数。一直生存到现在的马就是进化非常成功的奇蹄类。新生代被子植物繁荣,被子植物又称显花植物,是一种拥有真正花朵的高等植物,在生态上适应于广泛的各式各样的生存条件,在生理
18、功能上具有比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大得多的对光能利用的适应性。因此能在新生代成为植物界的主宰。目前全世界的被子植物约有25万种。新生代中期的代表是山旺动物群。山旺生物化石群位于我国山东省临朐县山旺村,这里保存着门类齐全的各种中新世生物化石,堪称我国新生代中期古生物的典型代表。山旺化石生物群已发现的生物化石标本,其门类之多,品种之全及体态之完美,举世罕见。这些化石保存极为完整,就连皮毛、胃中食物都保存了下来。像树叶的叶脉、蜘蛛的足毛、蜻蜓的羽翅等印痕都非常清晰,就连极难形成化石的蝌蚪、青蛙、蜜蜂、花朵,都保持了原始的形态,有些甚至还保持了原来的色彩。这是山旺山东鸟的化石,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完整鸟化石,
19、它的发现填补了中国第三纪鸟类化石研究的空白。(重点)(指着模型和玻璃展柜),这个展区是我们馆藏哺乳动物化石标本的集中展示区。这是谷氏巨犀的复原模型和它的真骨化石。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我们镇馆珍品之一的新生代后期的代表周口店动物群化石。(指着玻璃柜)这是肿骨大角鹿,它是由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的地质学家们发现的,上方是它的复原模型。现在这具真骨化石连同它的明星,都已成为珍贵文物了!周口店动物群是我国华北地区更新世中期典型的哺乳动物群,以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洞穴堆积中的生物化石为代表。因为与著名的北京猿人生活于同一时期,因此又称“北京猿人肿骨鹿动物群”。周口店动物群化石遗存非常丰富,仅周口店第一地点洞穴堆积中
20、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94种。其中肿骨鹿、中国鬣狗、披毛犀等为其特有代表,还有棕熊、缟鬣狗、狼、普通狐、中华貉、豹、猫、鼠等等。同时包括了喜湿与耐旱、喜暖与耐寒的多种动物。正因为物种的多样性,周口店动物群才被公认为我国新生代后期哺乳动物的典型代表。(重点)这个展柜内展出的是江苏新生代后期的代表神仙洞动物群的化石标本。神仙洞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这里曾经发现了晚期智人化石。与古人类化石一同发现的生物化石,称为“神仙洞动物群”。神仙洞动物群生活在距今约1.1万年前。神仙洞发现的动物化石大部分是现生种,只有最后鬣狗是灭绝种类,表明它处于更新世动物向现生动物演化的中间阶段。神仙洞动物群与中国南方其他更新
21、世中晚期动物群不同,缺少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虎、中国犀和巨貘等典型化石。但也拥有最后鬣狗和果子狸等共同的物种。这一现象表明,中国南方更新世中晚期各化石动物群既有地质历史层面的共同性,也充分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地域分布特色。今天常见的马和象是如何演化的呢?这里是马和象的展区。大约5000万年前,美洲森林的食草动物中出现了现代马的祖先始祖马。始祖马体形很小,只有今天狐狸般大小。马的进化历程中,总的趋势是个体逐渐增大,脚趾数逐渐减少。距今约42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非洲出现了今天大象的祖先始祖象。始祖象的体形只有今天家猪般大小,没有象牙。更新世冰期的到来使象类演化出了能在严寒气候下生存的猛犸象,也就是冰
22、河世纪系列电影的主角,它也是早期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今天的大象家族只剩下非洲象和亚洲象两个亚种,它们很可能是从猛犸象进化而来的。地球生命出现的30多亿年间,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其中99%以上都已灭绝,但留存下来的仍然难以计数,它们以其自身的适应能力成功地进化生存至今。今天地球上所有物种都和人类一样,都是自然演化的奇迹。如今,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可以划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五大类,称为“五界分类系统”。地球历史上曾经有过至少3次大的冰期,也就是长时间气候寒冷的时期,海平面比现在低100多米。冰期是第四纪时期最重要的地质事件。当时地表冰川遍布,严酷的自然条件威
23、胁到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很多生物就此灭绝。而由于火的使用及洞穴居住方式,远古人类才能延续至今。这一时期人类开始迁徙,逐渐遍布整个世界。距今约1万年前,冰期结束,人类走出洞穴,开始了文明的进程。小结新生代生命进代特点,进而全面总结生命历程过程中生命进代的主要阶段(包括5个灭绝事件)和特点,让观众记住生命进代的基本规律: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水生到陆生。下面我们就进入第四展区:人类之旅。首先介绍的是早期灵长类动物的演化。说到高级灵长类的共同祖先,就不得不介绍我们江苏的中华曙猿。(重点)中华曙猿化石出土于中国江苏省溧阳市上黄镇,是中国古生物学家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一种早期的高级灵长类动物。上
24、黄镇发现的中华曙猿化石是一块下颌骨,下颌骨的一侧还有两颗门齿。按现生灵长类第1臼齿与个体大小比例推算,这种曙猿个体很小,相当于小老鼠大小。在中华曙猿发现之前,世界上高级灵长类动物化石仅在埃及和阿尔及利亚有所发现。因此,学术界一直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高级灵长类动物都源于距今3600万年前的北非。而上黄发现的中华曙猿生活在距今约4500万年前,如果以上事实得以公认,那么中华曙猿就有可能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高级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对面这组展板介绍了智人的迁徙。人类演化大致经过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等几个阶段。能人学会了制造简单工具,直立人学会了用火。通柜内的这些标本都是我国境内发现的各种
25、石器,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祖先才能创造出辉煌的人类文明。(简要介绍古人类活动的遗物石器。前方展柜中陈列的是世界上各个时期的人类头盖骨模型。左边是外国人,右边是中国人的祖先。(重点)(指着展柜)这里展示的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北京直立人头盖骨的第一批精确复制模型,一套共有5个,是从不同角度对原件进行复原的。北京人头盖骨是1929年由裴文中院士在北京周口店发掘的。裴文中、胡承志等参与复制了北京直立人头盖骨首批复制品。裴文中院士是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培养出来的地质学家。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北京人”虽然不是最早的人类,但作为从猿到人的中间环节的代表,被称为“古人类全部历史
26、中最有意义最动人的发现”,因此,北京人头盖骨的珍贵可想而知。但遗憾的是,1941年底,北京人头盖骨在运往美国的途中遗失了,至今不见踪影。目前,我馆珍藏的首批复制品就显得弥足珍贵。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能够重新回到国人手中。在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后的60多年之后,人们在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内,又发现了南京猿人的头骨化石。葫芦洞古人类头骨化石的出土,是我国古人类研究及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发现,它将南京先民的活动历史提前到了35万年以前。请看,这就是南京人头盖骨的复制模型。这两具头盖骨分属于一位女性和她的一位男性后代。大屏幕上正在播放的是特别制作的影片南北猿人对
27、话。想了解北京人和南京人的生活情况以及头盖骨发掘的幕后故事吗?那就仔细看看这部影片吧,他们会分别与我们对话,让我们听听他们自己是怎么说的行星地球解说词三楼的公共区域陈列了目前国内最完整的硅化木,全长共26米,产自缅甸。现在我们进入行星地球展厅。行星地球展厅共分4个展区:沧海一粟、斗转星移、圈层结构和运动地球。第一展区:沧海一粟。这个形似宇宙飞船太空仓的展区讲述宇宙的起源、星系形成、太阳系诞生、地球的形成等。地球的形成与宇宙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宇宙是广阔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状的可见与不可见物质的总称。它辽阔无垠、神秘莫测。对于宇宙的起源,目前科学家比较认同“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理
28、论认为,宇宙起源于约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这一爆炸起始点称为“奇点”,是宇宙万物和时间的起点。(指着投影视屏)这是一个通过纱幕成像,模拟宇宙空间的大监视窗,它演示美丽浩瀚的宇宙空间、宇宙的形成、太阳系及地球的诞生的全过程。(讲解员要掌握其形成原理。(指着“碰撞与吸积”与“物质分异”展板)大约46亿年前,在太阳外围陆续生成了一系列小的物质核球,成为围绕太阳运行的一系列微行星。在围绕太阳运行过程中,原始地球与其他天体发生了无数次碰撞,因结合碰撞物质而逐渐变大。距今约40亿年前,随着小天体逐渐消失殆尽,大规模的碰撞逐渐停息,地球最终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小。地球形成初期,撞击事件频繁,撞击产生的巨
29、大动能被地球吸收,内部温度不断升高。这一时期,原始地球基本上处于一种熔融状态。在熔融物质的冷却过程中,密度大、熔点低且难于挥发的铁、镍等物质首先沉降到地心,形成地核。密度小,熔点高的硅酸盐类物质则逐渐上浮,形成地幔和地壳。这一过程称为物质分异,它使地球由初期的同质混合体演变为今天的层状圈层结构。(指着“最古老的岩石”展板)这是加拿大西北部的古老岩石,经过测定,形成于约39亿年前。(什么岩石?也就是岩石名称)第二展区:斗转星移“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自身的运动,带来了一系列不断重复的天象变化,人们据此创造出了天文历法和计时方式。与人类很早就观察和利用天象不同(?),16世纪后,人们才认识到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季节、时差、月相、日食、月食、潮汐等(这些名词内函都要掌握)常见自然现象都是行星地球和其它天体周而复始运动的结果。这些展板展示了潮汐、月相、月食、日食、自转与地球形状、时差、地轴倾斜(多少度?)、地轴进动、季节变换、岁差等常见自然现象。(这些名词内函都要掌握)(指着“月地运动仪”)这是 “月地运动仪”。它是一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