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3 ,大小:61.24KB ,
资源ID:198595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8595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广义上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2、报道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人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有根据。3、分析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对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作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作的预测。4、判断对某一事件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作的结论。5、新闻要素构成新闻必需的材料。6、突发性新闻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7、延缓性新闻对逐步发生的变化的事情的报道。8、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9、信息广义: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一般: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狭义:

2、(新闻学的定义)能够消除受信者随即不确定性的东西。所谓随机不确定性,就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影响人们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10、非群体化受众的细分,分众化和小众化。11、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的一般性质,包括各个时代国家阶级类型的所有新闻媒介的共同特点。新闻媒介是真实的及时的反应世界新近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是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由此区别于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构。12、新闻媒介的特性特指一类新闻媒介比较另一类新闻媒介的基本观点。13、新闻媒介的个性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之处。特指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他家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14、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指报纸

3、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不同报纸,阶级性有强弱和鲜明与否之分。15、新闻指导性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目标上去。对我国的新闻事业来说,是新闻工作者运用马义的李商、观点和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帮助受众明白形势,明辨是非,明确利弊,引导人民群体同心同德,共图改革大业。16、新闻媒介的服务性指我国新闻事业的宗旨ie: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一切新闻报道、评论要从有利于人民利益出发。指一类新闻,ie:为方便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工作提供的咨询服务,以及

4、和人民群众日常直接有关的一些信息。17、受众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最主要的是指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18、稳定受众指比较习惯的固定的接触和使用一定媒介的受众。19、一般受众剔除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地域等方面的特性变异和相应兴趣区别。对于新闻媒介的各种传播内容抱有一致的公共需求。20、特殊受众给予年龄、性别、工作等方面的差异性成不同的兴趣,对某类或某几类信息产生兴趣和相应信息需求。21、现实受众已经确实接触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22、潜在受众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23、核心受众各单位的媒体和媒体上设置了不同传播内容和个性风格的各类栏目,以针

5、对并满足的某些相对比较固定明确的传播对象。24、受众定位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为谁服务。25、知情权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或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在新闻传媒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26、表达权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27、传播效果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实际影响。28、宣传重点根据事物内部矛盾的不平衡原理,要求我们分清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一个时期的主要秦香、关键问题。2

6、9、共同兴趣也叫共同需要、共同关注,是指新闻要反映社会大众关心的事实。30、新闻价值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31、宣传价值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32、新闻专业理念(/主义)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33、媒介生态环境作为社会子系统之一。是和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媒介和预期存在发展密切关系的其他子系统的关系的总和。名词解释之传播1、拉斯维尔的5W模式(99-3)1948年拉斯维尔提出该模式包括谁,说什么,通过何种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第一次较详细科学的分解传播的过程,第一次对传播学体系/研究

7、领域进行了科学的划分/界定,虽存在忽视反馈因素和传播的双向性等线性传播的弊端,但该模式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征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沿着该思路,形成了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2、弱效果理论(03-2)也称“有限效果理论”,是20世纪40到60年代,在枪弹论流行的背景下,运用典型调查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借鉴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认为大众能够传媒通常并不是一个可以对受众发生影响的充分且必要的起因,它其实是通过许多中介因素的联络环节,而发挥着各种功能。从而导致对“强效果”假说的否定,所谓的弱效果,并非说媒介毫无影响力,而是说媒介总是在一个现存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和一个特定的

8、社会文化情境中运行。3、媒介即讯息(02-4)(03-1) 麦克卢汉的主要理论观点之一,他认为每种新媒介的出现本身就是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媒介发出的讯息都代表规模或速度或类型的变化,因此这里的“讯息”即技术的特征,甚至显得比内容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时代的信息。4、传播模式 (06-4)是一种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形式,是一种简洁的表现“传播理论”的手段或方法。它的作用是为清楚地说明各种传播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主要类型包括文字、图像、数字模式5、二级传播(99-4)也叫“二段流程”,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研究了解大众传播的作用时,

9、无意发现人际传播的巨大作用,发现人际传播中,受众分成“意见领袖”和“追随者”。 “意见领袖”,即,活跃在人际传播网中的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建议意见,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40年代他们证实了该假说,并概括出“意见领袖”的三个特徵,即,水平型,单数型,和活跃型, 50年代对该模式发生质疑,研究结果表明,原来的二段传播模式过于笼统,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影响(态度和行为)和信息(新闻的流动)加以区别,把“流”划分为信息流、影响流、和感情流。而且,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不止是一段、二段的而可能是多段的。6、 实地调查法(02-5) “实地”是指社会实际环境,实地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是最

10、直接的研究传播、大众传播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并开展调查的方法。它构成了传播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同要也是完成该任务的主要手段,不同于实验室或资料室的研究,为准确测定舆论动向及民意而提供了可靠的科学研究手段。7、大众传播(04-3)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报刊、广播、电视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8、硬新闻(02-1)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民切身利益的新闻,题材严肃,着重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9、 文化工业(04-4)Bonus:1、传播 传受信息的行为过程。2、受众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影电视的观众。3、过程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程序,实际上是对结构的动态

11、表态4、结构构成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5、符号传播过程中为传达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6、流程信息从传到受的整个“流动”过程。该课题属于过程结构研究,不是做初步的分解,而是对整个传播过程作进一步细致深入的分析。7、个案研究法是研究个别对象的众多方面特征的方法。致力于了解研究者感兴趣的某特定案例在某段时间内的全部情况。8、内容分析法一种对传播的内容(即: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以期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的研究方法。控制实验法系统的操纵一个或多个假定有关的自变量,在客观的状态下,以及在控制其它自变量可能的影响的条件下,观测其对某些因变量的独立效应和交互效应9、获知权从媒介大众和当权者

12、的关系看,媒介和大众有从当权者处获知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10、接近权特指社会的每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11、反论权大众面对媒介发表的批评自己的意见,可要求该媒介免费提供版面,时间进行反驳的权利。12、选择性注意调动感觉器官指向和集中于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13、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而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14、传播效果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所引起的受者的思想行为的变化。15、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会使人类更有效的生活和劳动。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的五官功能。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包括传播技术硬件也具有

13、社会情感软件。所有这些媒介,都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以及认识和反应方式。人体的任何延伸,都会对社会党俄发展造成影响,促成变革。部分人因此行进在时代的前列,而另一些人则落伍。16、地球村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是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时空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地球村的出现所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体感官的功能,还有人类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平民百姓的事业超出国界的限制,人们相互更加了解依赖,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为全球化转变提供条件。17、规范论模式18、含义论19、“使用与满足”理论30s到mid70s,卡茨等人提出的一种新兴的受众行为理论,从受众方面看待传播活

14、动,特别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把受众的社会心理需求的产生和满足,作为传播活动的出发和归宿点,同时把受者的角色描绘成积极主动地。所谓“使用与满足”,是指受众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使用媒介。通过积极使用,受众实际上制约着整个传播过程。20、“使用与效果”理论60s初出现,温德尔修订后重提, 该理论把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从单一的需求和兴趣,扩大为受众群体及个人的内在外在特征的综合作用,需求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媒介内容和受众与使用媒介过程中的内外特征都对传播结果产生影响。21、“象征互动”理论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提出,着力研究群体或社会是如何发出意义的。认为语言的意义就是语言的社会性,包括社会背景

15、和文化背景因素的符号,为社会所共有。对个人的传播行为特别强调“移情作用”,从而使语言行为和社会结构密不可分。22、“信息寻求”理论受者个人经验自我认识及某种信息的生理机制,构成“现实的形象”。当收到外界信息刺激后将两者进行比照,然后决定、认可、回避,还是加工。该理论真正摆脱传者中心论的观念束缚。23、“媒介功能方法理论”否认传播和效果的联系,强调对外界环境变量的影响。受众是积极挑选传播内容以适应自己需要的个体。24、“制约理论”行为科学者,沃特森提出。每人经过不断向社会学习的过程,都建立起一套固定的“预存立场”。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受研究中的个体差异论和与此互补的社会分类论和社会关系论。25、社

16、会分类论由于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职业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而构成的社会群体有着相似的经历、社会观、价值观和各种具体见解。同一群体的受众对某一特定信息会做类似反应。26、社会关系论强调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对受众会产生重大影响。传播过程中,一方面,传受者保持的紧密社会联系就明显作用于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受众间或与其有关的社群间有相互影响,并不亚于大众传播。27、文化规范论属于间接效果或长期效果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不一定直接使受众放生变化,但它可以作用于受众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通过变化了的社会文化背景再作用于受众,使之观念发生变化。28、社会参与论即获知权与接近权理论(见#9-10

17、)。该理论认为受众有参与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权利。即,受众既有权要求媒介对客观事物作客观公正的报道,又有权利用媒介反映自己欲反映的情况和意见。29、信息平衡论反映信息论和耗散结构论的一些论点,认为社会乃至自然布满了各种信息。其流动总从高密度地区流向低密度地区,从而趋于平衡。该理论反对国际和社会信息交流中,少数个人或组织人为造成信息的单向流动。同时实际上取消了传受的绝对概念,代之以信息区的观点。30、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美国的班杜拉等人提出,认为先前的学习就顶着现在的行动,某人在某确定情境下学会某些行为,一旦再遇到相同的情境,就会倾向于发生相同的行为。31、培养理论1967-1976年由格伯纳等人创立,

18、认为电视的内容可以培养受众的世界观。电视已成为人类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其主要功能在于散布稳定社会行为模式,主要目的不是要改变现有的社会行为模式,而是要避免改变。该理论开辟了有别于心理取向和社会取向联大效果主流以外的第三条道路,被称为“文化指标”研究,是一套标示变迁的符号环境系统。作用是帮助决策和指导有效的社会行为。回响效果:当电视世界的经验与个人的经验趋于一致时,培养效果如同空谷回声一样显著扩大。32、知沟理论70s初,提契纳等人提出,认为信息增加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虽然现代社会的每个成员皆拥有许多接近大众媒介的权利和机会。但由于个体条件不同,造成隔阂和差距,并随着实践的推移,

19、最终使二者间的“知沟”不断扩大。该理论的核心议题:信息在不同社会阶层间扩散的差异,与社会舆论关系的理论。33、回归/新效果论60s末,间接、潜在、长期、宏观、多元。不是对第一次转折的简单否定,也不是对早期强效果论的机械回复,而是西方效果研究取向与维面的又一起革命性转折,研究重心、过程、方法的转变。34、媒介的效果大众传播以及产生的直接结果,而无论其是否符合传者的期望。35、媒介的效能大众媒介达成有关预期目标的功效。35、媒介的效力媒介在给定条件下,可能发挥的潜在影响,或可能产生的间接效应。36、意见领袖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概念。指活跃于一定人际传播网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建设、意见

20、,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37、沉默的螺旋德国诺依曼提出,研究大众传播和社会舆论关系的理论,把舆论视为社会控制机制,将其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来探讨其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它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大众化传播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者优势意见来认知,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者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大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产生。38、受众中心模式70后的欧美学界,随着对受众地位的重视而兴盛起来的

21、对受众动机、需求满足等与目的相关视角的研究,以区别以往传播学侧重效果和媒介对人们影响的传统研究模式。39、多级传播模式媒介讯息总通过人际渠道而逐步扩散,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简化、整合乃至歪曲。40、社会关系模式强调媒介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际互动的限制和塑造,受众的大众传媒行为总摆脱不了来自亲友和各种社会关系的修正或强化。名词解释之中国新闻史(黄瑚) 原1、遐迩贯珍(02-1)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杜斯创刊于香港。马礼逊教育会出版,香港中环英华书院印刷。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沿用线装书的装祯形式,发行到广夏福宁上等地。刊有中英对照目录。内容不同于鸦片战争前中

22、文期刊的地方,在于重点放在时事新闻方面,其次是文化知识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总体上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但报道中国内部消息不必顾忌清政府干涉,能较客观、公正。广泛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副刊布告篇上刊登的各类广告是我国中文报刊上首次出现收费广告。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务方面有了长足进步。2、每周评论(04-6)1918年12月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为适应新形势而创办的一份4开4版的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延续了新青年的战斗精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加

23、强反帝反封的政治时事报道评述。五四运动期间作了连续系统报道和评论,发挥了舆论先导作用。第一次把这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称为“五四运动”,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即:在关系中国民族危亡时表现出的“学生牺牲,社会制裁和民族自决”的精神。前期有鲜明宣传革命的政治方向,倾向社会主义。后由胡适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成为实用主义刊物。1919年8月被北洋政府查禁。3、“四大副刊”(97-3)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冲击下报纸副刊革新,京沪两地产生了颇有影响的“四大副刊”。一是上海时事新报创办学灯,主要介绍资产阶级的学术文化,也讨论过社会主义;二是是上海民国日报创办觉悟,大力宣扬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介绍社

24、会主义思潮;三北京晨报第七版晨报副镌,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传播社会主义思潮,在思想文艺界有广泛影响,为发展新闻学做出贡献;四是京报副刊,宣传反帝反封思想,支持群众爱国运动,提倡新文化,影响广泛。4、劳动界(03-6)1920年在上海创办,为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工人周报,由陈独秀等人负责编辑,以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为宗旨,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向工人介绍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创造剥削剩余价值等马义基本理论,大力介绍国内外的工运情况,鼓动工人组织起来,为改变受压迫的地位而斗争。 5、“竖三民”(00-2)20c初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先后创办的“民呼、民吁、民立”三报,报名都用“民”字开头,史称“竖三民

25、”报。民呼日报1909年5月创办,取“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之意。宣传同盟会纲领和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披露官吏侵吞救灾赈灾引起嫉恨,串通上海道和租界当局查封报馆,于右任被逐出公共租界。民吁日报1909年10月创办。因报道揭露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继而控制东北的阴谋,以及赞扬朝鲜爱国志士刺死伊藤博文的英勇行为,致使日本政府恼怒,串通清政府与上海租界当局查封了只出版48天的该报。3)民立报1910年10月创办。编辑阵容强大,创刊之初言论较温和,后因革命形势的发展而日趋激烈,公开支持四川保路运动,详尽报道广州黄花岗起义经过,大胆揭露日美俄侵华野心。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后,该

26、报成为该总部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6、热血日报(99-4)(03-5)1925年五卅运动中创刊于上海,是中共党报史上的第一份日报,是中共中央为加强五卅运动的宣传专门出版的4开4版日报,瞿秋白为主编,每期1万字,刊载短小时评,读者通信和大众文艺作品等,具有通俗化、群众化的特点,只出版了13天就被迫停刊。7、新生周刊(97-5)上海著名抗日救亡报刊,邹韬奋的生活周刊被封后,他的好友杜重远于1934年创办,内容和形式上都和生活周刊一脉相承,保持着生活的战斗精神和传统,每期必有小言论,善于说理,鼓吹抗日救亡,揭露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充满悲愤的爱国情绪,影响很大,销数最多时达10万份。35年被迫停刊。8、大

27、清报律(02-2)(05-3)1907年12月13日,清政府颁布大清报律。该报律是由清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共同起草,经 宪政编查馆 议复后,奉旨颁行的。早在1906年,清廷就曾拟定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和报章应守规则,对有反清倾向的报纸、杂志的出版加以限制。大清报律共有45条,除将前些时候制定颁布的报刊禁载规定全部收录外,还新增了不少限制性条款。9、钦定报律(06-1)1911年1月29日,原大清报律经清廷修订批准后改称为钦定报律。修订后,报律共38条,另四个附条,保存了原报律的主要内容。大清报律1908年由清政府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照日本新闻纸法拟定草案报请审批,经宪政编查馆审核,于3月14日奉

28、旨颁行。该报律共45条,除将前些时候制定与颁行的报刊禁载规定全部收录外,还新增了不少限制性的条款。10、报纸条例(04-5)1914年4月,袁政府以比前清报律稍严为主旨,照抄大清报律,搬来各国报律新的禁限措施,以大总统发布教令的形式,颁布了专门适用于报业的该法令。对新闻界实施全面管制的专门法律,使其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行径合法化。共35条,实行批准兼保证金制,从政经两方面限制新闻业发展。规定了八条禁载事项,将几乎所有政务活动划入禁区之内,而且许多罪名无明确含义,可由执法者任意解释,从而使报刊活动处于动辄得咎的境地。11、大江报案(00-1)湖北著名革命党人詹大悲投资创办、主持的大江报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用大量篇幅反映新军士兵的疾苦,维护他们的利益,许多士兵参加了当地的革命团体。武昌起义前,该报先后发表何海鸣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和黄侃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