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616.84KB ,
资源ID:1982248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8224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部编版高一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1、A减少隐匿人口B打击豪强地主C增加财政收入D加强中央集权6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说明孝文帝( )A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B意在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C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 D力图争取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7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北方内迁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部边境汉人放牧图 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生产恢复C.社会分工扩大 D.民族交融加强8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这一做法( )A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

2、言B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9唐朝时期贞观政要记载:“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如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以下选项最准确的是( )A唐朝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C贞观年间社会矛盾得到彻底解决D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发展10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

3、贞观之治得益于( )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11唐贞观初年,长安城各色民族鱼龙混杂,如突厥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大约 50000人左右),其中,除以政治目的而居留的官员外,以经商和贸易为目的安居长安者为数不少。这主要反映当时( )A各民族间的交往很频繁B长安居住的突厥人最多C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D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12 (唐)开元以来,边将久任,十余年不易。乃朔方、 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以数州为一镇,节度使即兼统此数州,而州刺史尽属之。故节度使多兼按察、安抚、度支诸使,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此地方政制上一大变化最终引发( )A

4、安史之乱B甘露之变 C玄武门之变D开元盛世13“士”从贵族阶层逐渐走向庶民阶层,“成为庶民之首”。这一改变出现在(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14贞观年间的乡贡须先经过当地尊长和州县官批准,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这一要求( )A凸显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B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C说明唐代科举资格审查严格D在于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1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最能反映钱穆观点的制度设计是(

5、)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D军机处1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限制、监督了皇权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17均田制下授田并承担赋役的起始年龄逐渐从15岁调整到18岁,还田除役的年龄逐渐从71岁调整到56岁,与此同时女性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A儒家思想的民本理念受到重视 B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缩小C土地占有不均衡的现象加重D农业的生产方式出现重大调整18一位大臣向皇帝

6、指出当时税法的不合理,他说:该税法实施之初,一匹绢合四千钱,所以税额万钱的人家只要缴纳绢二匹半;现在一匹绢合八百钱,这户人家竞要缴纳十二匹绢-他们讨论的是下面哪个税法( )A隋代租庸调法B唐代两税法 C宋代募役法D明代一条鞭法19唐太宗在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的项目;甚至唐朝好几个皇帝把道士请到皇宫里炼丹。这些举措( )A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B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C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D使儒学被统治者所摒弃20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上承魏晋,出现了新的趋向,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思想“新的趋向主要是指( )A儒、佛、道始终

7、受统治者的推崇B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份D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21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22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敦煌地区落后B农业技术兴农C耧犁没有推广D以农为本思想23西魏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西方的日月神阿波罗、狄安娜,与中国的日月神伏羲、女娲同时出现

8、;印度的金刚力士(药叉)与中国的大力士乌获,聚于一窟。风格上敦煌式西域风格与传自南朝的秀骨清像汉式风格并存。立体感表现上,印度明暗法与中国的色晕法,各展风采。”从材料可知敦煌文化( )A是中外文化交汇的产物B是历经数世纪锤炼结晶C使中外文化的趋于一致性D使中外文化的差异性扩大24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文帝即位之初就废除了北周时代从周官抄袭来的那一套古老的制度,命

9、苏威等综合汉魏以来历朝的官制,制定新的制度。政权所寄,全在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尚书省事无不总,是一个执行各种政令的机构。置尚书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人,统领吏、礼、兵、都官(后改刑部)、度支(后改民部)、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一人,分统三十六侍郎,执行部务。门下省置纳言二人。内史省置内史令二人。在地方,开皇三年隋文帝根据杨尚希等的建议,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对于地方各级官吏,统由尚韦省的吏部负责选任,所谓“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在整顿吏治方面,隋文帝“妙简良能,出为牧宰”。擢“仁明著称”的广汉太守柳俭为蓬州刺史,擢“治术尤异”的临颍令刘旷为莒州刺史,“清名善政,为天下第一”。任“达于

10、从政”的房恭懿为新丰令,“政为三辅之最”。文帝又以“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下令“诸州县佐吏,三年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这些措施对澄清吏治,减轻人民痛苦,起了一定的作用。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政治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改革作用。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材料二 中国文明的独特个性亦内在地体现于审美之中。周代

11、以来,特别是先秦诸子之后,中国人就已经有了儒道互补的审美传统。魏晋时期的审美,曾试图废儒而重道,但却是颓废而变态的。然而尽管如此,魏晋审美的定势却对中国往后的艺术实践具有极大的影响。唐代开国之后不久,便有一种新的审美意向在成长和发展,到开元、天宝年间,蔚为大观。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使汉魏旧学(北朝)与齐梁新声(南朝)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会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各种宗教。摘编自中国文明史启良著 材料三 观察两幅唐代艺术品,回答问题。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时期流行怎样的社

12、会风气并分析这种社会风气形成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的审美意向有了哪些新发展并指出这些审美意向体现了唐朝怎样的社会现实。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

13、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

14、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

15、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参考答案 1.A【考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总体特征【解析】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时期是政权更迭、民族交融,故选A项;据所学,北周灭北齐,国家逐步走向统一,排除B项;南方较稳定不能说明北方情况不是总体特征,排除C项;据所学,道教是东汉兴起且佛教是东汉明帝时传入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排除D项。2.C【考点】三国与西晋【解析】刘渊尊汉是为了自己建立政权,不是因为汉朝在历史上影响巨大,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刘渊企图

16、统治全国的野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 “匈奴单于刘渊自称汉朝刘姓子孙”“以复汉为名,建立汉政权”说明尊汉的目的在于宣扬自己的政权是正统,以此获取政治上的支持,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故D项错误。3.A【考点】东晋与南朝士族【解析】据材料“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上层土族,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可知世家大族等地方豪强掌控朝政对国家政治构成影响,而形成门阀政治的代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仅是东晋门阀政治,不能推出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故B项错误;依所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才开始以考试为标准,而非魏晋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门阀左

17、右国家政治,而不是重视家族经济基础,故D项错误。4.B【解析】由材料可知西晋到东晋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在官僚体系中占比降低,而世家大族占比在增大,说明这一阶段王权弱于世族;从东晋到南朝时期,宗室外戚比重占比逐步增大,而世家大族占比缩小,说明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故选B项;材料既然对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进行比较,说明此时依然为官僚体系,且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东晋到南朝的宗室外戚比重增大,说明皇权有增强,排除C项;材料仅对宗室外戚与世族在官僚体系中的比重进行对比,没有提供经济、军事、文化等信息,无法体现整个社会发展严重倒退,排除D项。5.D【考点】十六国与北朝北魏

18、孝文帝改革【解析】材料由“承认豪强大族拥有大量宗族、佃客、部曲和荫户的合法性”到“实行三长制,三长直属郡县,成为地方基层组织”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有利于中央集权,故选D项;据材料“承认豪强大族拥有大量宗族、佃客、部曲和荫户的合法性”说明宗族、佃客、部曲和荫户是合法的不是隐匿人口,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是豪强的削弱,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基层组织的作用而不是赋税的变化,排除C项。6.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即改汉姓,强调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意在为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寻找历史依据,故选B项;“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为其客观作用,而非主观目的,排

19、除A项;材料主旨强强调改汉姓的汉化措施,未涉及将孝文帝美化为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孝文帝与鲜卑贵族的关系,排除D项。7.D【考点】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解析】材料中放映了北方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说明当时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故选D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并未南移,排除A项;材料中是农业工具使用和汉人放牧,不是恢复农业生产,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社会分工,排除C项。8.B【考点】隋朝【解析】材料只是说明隋代长安官音的形成,无法说明长安官音就是最早的官方语言,故A项错误;根据“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表明“长安官音”是融合了金陵

20、雅音和洛阳雅音和南北朝官音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做法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语言问题,与“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9.D【考点】唐朝的繁荣【解析】根据材料“贞观政要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取给于路”,说明贞观年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故选D项;根据材料“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反映的是农业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不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彻底解决”表述绝对,排除C项。10.C【考点】唐朝贞观之治【解析】根据材料“惟贤是

21、与”、“既用又用”、“既用也用”、“既用也提拔任用”,体现了唐太宗在用人方面,包容开放的一面,故选C项;宗法突出的是血缘纽带关系,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唐太宗的用人理念,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不能断定为科举制,且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为推动科举制完善做出贡献,排除D项。11.C【考点】唐朝的民族交融【解析】根据材料“长安城各色民族鱼龙混杂”,说明唐代民族政策较为包容开放,故选C项;根据材料“长安城各色民族鱼龙混杂”,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各民族的交往频繁,但这一现象从属于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应其它民族的居住人数,排除B项;民族间的问题不属于对外政策范畴,排除D项。12.A【考点

22、】唐朝安史之乱【解析】根据材料“边将久任,十余年不易诸镇皆置节度使兼统此数州多兼按察、安抚、度支诸使,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节度使权力过大,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故选A项;甘露之变反映的是唐代后期宦官专权的问题,排除B项;玄武门之变反映的是王室争夺权力的宫廷政变,排除C项;开元盛世,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排除D项。13.B【考点】隋唐选官制度科举制【解析】隋唐科举制的实行,面向大众选拔人才为官,使士从贵族阶层逐渐走向庶民阶层,同时推动社会形成“士农工商”的价值观,“士”便“成为庶民之首”,故选B项;秦汉时期选官实行军功爵制,官员从血缘贵族逐渐转化为军功贵族,但仍未面向广大

23、大众,排除A项;宋元时期,科举制成熟,已经形成庶民政治,不符合材料中现象出现的时期,排除C项;明清时期也已经形成庶民政治,不符合材料中现象出现的时期,排除D项。14.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实行科举制度,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题目中牵涉的是唐朝的科举制,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可以得出:扩大唐朝统治基础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强调的是唐朝科举资格审查的严格,故C项正确;根据题意,并未提到控制科举的比例,故D项错误。15.B【考点】三省六部制【解析】秦朝三公九卿制是官僚政治开始阶段,并不完善,故A项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24、恰当处理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官僚政治走向完善,故B项正确;明朝废丞相,内阁制是皇帝的內侍机构,故C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D项错误。16.D【考点】朝议制度、三省六部制【解析】根据题意,秦汉时期,皇帝下其议与群臣,唐代时三省长官相互牵制,并未提到行政效率的问题,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下其议与群臣,并未说是丞相,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C项错误;根据“下其议”“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均使得皇帝决策的集思广益,故D项正确。17.C【考点】隋唐赋税制度租庸调制【解析】材料反映均田制授田对象范围缩小,与儒家民本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垦荒使私有土地

25、的范围增多,故B项错误;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国家均田制下土地减少,所以国家要减少授田对象,故C项正确;此时中国农业进行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生产方式未出现重大变化,故D项错误。18.B【考点】隋唐赋税制度两税法【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两税法。这一考点知识在新课标教材没有讲述。这个试题其实给了我们复习时的一个提醒:适当注意老教材和新教材知识结合紧密考点知识复习延伸。两税法是户税征“钱”且征收时大部分要折算成绢帛。因为在夏秋两季缴纳,往往物贱钱贵,人民就要卖更多的绢,才足够缴纳户税。19.A【考点】三国至隋唐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解析】题干中唐朝皇帝诏令道家经典名列科举考试项目,结合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儒家

26、经典,可知道教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故选A项;唐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且材料中是将老子、庄子列入科举考试项目,可知道教思想未成为正统思想,只是冲击了儒学统治地位,且B项选项表述有误,应该是道教思想成为唐正统思想,排除B项;题干只是显示道教地位有提高,且只是几位皇帝尊崇道教而已,道教势力超过佛教不合史实,排除C项;唐朝时期科举考试确立,而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的内容,排除D项。20.C【解析】汉武帝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得到统治者的推崇,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统治者用佛教和道教思想维护统治,故“始终”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道教在我国未取得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儒

27、学遭遇危机,因此儒学不断吸收佛、道德合力成分,到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故C项正确;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不符合历史史实,故D项错误。21.B【考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解析】秦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但是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三种字体,故A项错误;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题干“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_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正是汉字演变过程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三国曹魏时期当时流行的字体是隶书,这与材料“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文字”,后

28、来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故D项错误。22.B【考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解析】题干中提及耧犁发明、推广后,敦煌农业劳作省力、而谷物产量增长,故选B项;题干中提及的敦煌推广耧犁后谷物增产,而没有提及敦煌经济落后情况,排除A项;题干中耧犁被推广使用并使谷物增产,排除C项;以农为本是一种重农思想,题干未提及这方面意思,排除D项。23.A【考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解析】题干中提及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中中国、西方、西域、印度等风格的壁画同时出现,故选A项;题干提及的是莫高窟第285窟壁画有多种风格的壁画,而非历经时间洗礼,排除B项;题干中壁画中有多地风格,排除C项;题干中提及的是莫高窟第285窟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