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219.08KB ,
资源ID:1980060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8006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5份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5份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布:映在。佁然:愣住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差互:交相错杂。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幽邃:深远。以其境过清:凄清。(2)一词多义以 全石以为底(把,用,介词)卷石底以出(用法同“而”,表修饰)以其境过清(因为)可 潭中鱼可许头(大约)不可知其源(能够)明灭可见(能够)然 怡然不动(的样子)然往来翕忽(然而)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数目不确定)杂然相许(赞同)曳屋许许声(,拟声词)清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水尤清冽(清澈)环 如鸣佩环(玉环)四面竹树环合(环绕)为 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屿(成为)若 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若毒之乎(你)其 其岸势(它的,小溪的) 其境过清(

2、指小石潭的)不可知其源(指小溪)而 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接)隶而从之(连词,表并列)(3)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向下)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向下)俶尔远逝(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凄神寒骨(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寒冷)如鸣珮环(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心乐之(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近岸(形容词

3、作动词靠近)(4)文言句式倒装句: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应为“全以石为底”)省略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影”前省略“鱼”)坐潭上(句首省略主语)(5)重点句子翻译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翻译: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面显现一个小谭,潭水格外清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阳光直照到水底,水底的石头上有鱼的影子,呆呆地,一动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又忽然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

4、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面被竹子和树木环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3作者名片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待了整整十年,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

5、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4文体链接“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写作特点:1移步换景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了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

6、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四、板书设计五、拓展延伸请你发挥出聪明才智,为小石潭设计景点。示例一:我设计的景点是“竹径幽路”依山势地形,蜿蜒前行。路宽约米,两旁翠竹摇曳,沁人心脾的是翠竹清香,耳边还不时传来婉转、悠扬的鸟鸣声。示例二:我设计的景点是“石潭观鱼”沿着小石潭四周,围着一圈木制栏杆,依栏而望,潭水清澈见底。潭中,百来条红鲤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树木倒映潭底,和鱼影交织在一起,形成“鱼在岸上游

7、”的奇观。示例三:我设计的景点是“望溪亭”一座木制的四角凉亭,依山傍水而建,上盖茅草。亭中设有几张木凳、竹椅。凭栏远眺,山坡上“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一条小溪逶迤而下,潺潺水声,“如鸣佩环”,令人陶醉。一、复习导入 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 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二、合作学习交流与展示(一)整体感知1文章层次,主要内容。【点拨明确】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

8、等。第二部分(2-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了小溪的走势。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点拨明确】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3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点拨明确】幽静。4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点拨明确】幽深冷寂,孤凄悲凉。(二)深层理解1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点拨明确】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2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点拨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

9、,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3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源、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点拨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

10、了景物的特征。4第四段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点拨明确】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点拨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

11、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三、走进写法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点拨明确】(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隔篁竹,闻水声”,用“如鸣佩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调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指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3)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里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

12、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4)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5)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美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让我们获得美的享受。1.背诵并默写课文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

13、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1课时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1生字注音颓(tu) 歇(xi) 鳞(ln) 与(y2文言词语(1)重点字词。晓雾将歇(将:将要。歇:本文指散尽)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本文指欣赏)欲 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乱 猿鸟乱鸣(没有秩序,没有条理)自去先世避秦时乱(名词,战乱)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文中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书 答谢中书书

14、(名词,书信)即书诗四句(动词,书写)(3)古今异义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4)词类活用。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5)结合注释译文,教师重点点拨。3朗读指导。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作者名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

15、时人称为“山中宰相”。5背景追溯答谢中书书写自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正是如此。6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尺牍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生。尺牍也和其他文体一样,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

16、,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然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1第1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拨明确】概述从古至今的山水美景人人皆爱。总领全文,点明中心。2“高峰入云,清澈见底”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点拨明确】山之高,水之清。3“猿鸟乱鸣”中的“乱”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点拨明确】好。因为“乱”字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4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拨明确】最后一句,作者对美好的景物发出感慨,并展开议论。先以“实是欲界之仙都”总结前文,再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17、能与其奇者”来证实“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之说。这样首尾呼应,使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使主体部分更加鲜明突出。5文章中的写景有什么特点?【点拨明确】文章先写静景,再写动景。通过对“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夕日”“猿鸣”“沉鳞”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说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具体含义。(三)走进主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快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

18、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而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点拨明确】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2本文的意境十分优美,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点拨明确】本文的意境之美主要表现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本文开始先言“高峰”给人一个

19、“高”的总体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体的印象。“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中“交”“乱”“竞”几个字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1.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可自由表达。2.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点拨明确】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

20、人在月下聊天。那又是谁呢?他们又在谈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借着这琴声和苏轼的这篇文章,带着我们的疑问向古人要答案去!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

21、一起欣赏。遂(su) 寝(qn) 相与(y) 藻(zo) 荇(x(1)重点词语相与:共同,一同。空明:形容月光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2)古今异义但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 古义:助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闲人 古义:悠闲自在的人 今义:无所事事的人户 古义:多指门 今义:窗户、人家念 古义:想到 今义:思念;读(3)一词多义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终于,到底)盖 威盖海内,功章万里之外(压倒,胜过)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覆盖,遮盖)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语气助词,用在句首表议论)盖竹柏影也(表推测)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

22、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纵逸王志(崇沿,重视)然 欣然起行(的样子)不以为然(对)不知其所以然(代词,那样)然而(表转折)至 遂至承天寺(到)讨厌之至(极点)(4)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5)文言句式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角衣欲睡(省略主语“余”)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6)结合注释译文,教师重点点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作

23、者名片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新法而被贬黄州。在散文、诗词和书画上均有惊人成就。(1)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此案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又被称为“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元丰二

24、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诗上表中的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2)“东坡居士”的由来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到达黄州。作为贬外官员,他的经济状况非常糟糕,常常是数米而炊,入不敷出。据说他当时每月将三十吊钱挂在屋梁上,每天取一吊,可见其生活之困窘。因为苏轼诗名极高,所以虽然是贬谪官员,但地方上的官吏还是很关照他的,当时的黄州太守特批五十亩官田让其耕种。由于这块地地处城东,苏轼便给自己取了“东坡居士”的称号。1第一句有什么作用?【点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2

25、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点拨明确】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1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点拨明确】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

26、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2文中哪一句描写了月夜美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点拨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界。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点拨明确】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

27、何处”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4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明确】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有关月亮的诗句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宋晏几道: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张惠言: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梁章钜: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柳咏: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早春

28、三月祖国南方已是百花盛开,花团锦簇,而北方仍是水瘦山寒,枯燥乏味,不过只要你走出家门,步入野外,仔细观察,那可就别有洞天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去感受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4.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飞沙走砾(l) 廿(nin)二日 鹄(h波色乍(zh)明 倩(qin)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