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80.05KB ,
资源ID:1975545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7554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

1、直立人可能起源于非洲,一般认为大概是由能人进化来的,后来进化成早期智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0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以后发现地点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亚洲南部和中部 、非洲东部和西北部及欧洲西部。 直立人头骨平扁 ,骨壁厚 ,眉脊粗壮 , 脑量平均小于1000毫升(从早期的80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 1200毫升左右)。身材明显比南方古猿高大,平均身高为 160 厘米,平均体重据估计约有60千克,肢骨与现代人差别不大。有名的直立人化石,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中国的蓝田人和北京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7.峙峪文化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1963年发现于山西省朔县城西北峙峪村附近。同年

2、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掘。该文化以细小石制品为主要特征。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289451370和281351330年(未经校正)。8.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因此考古学家把他们叫做山顶洞人9.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Period)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

3、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10.老官台文化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发现而得名。但该遗址内涵贫乏,后来发掘了规模较大、同类遗存内涵丰富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一般改称老官台文化为大地湾文化。其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省境内的渭河流域。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种植黍等作物。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铲和石斧等。制陶业很原始,采用泥片敷贴法。陶器以圈足碗、彩陶钵与筒腹三足罐最具特点。住房是圆形的,为半地穴式建筑。储藏东西的窖穴亦是圆形。居民死后埋入长方形土坑墓,随葬陶器等

4、物品。该文化的发现,对了解渭河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有重要意义。11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12.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

5、现。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13.北辛文化是黄河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环鲁中南山地周围的兖州、曲阜、泰安、平阴、长清、济南、章丘、邹平、张店、青州、莒县、临沭和滕县等地,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由于 最早发现于江苏淮安青莲岗,考古界曾定名为青莲岗文化,后因该文化以滕县北辛遗址最为典型,遂

6、重新定名为北辛文化。主要遗址有山东滕县北辛、兖州三因、泰安大汶口、江苏邳县大墩子、连云港市二涧村和淮安青莲岗等。碳 测定这种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 年至前 年之间,其后发展为大汶口文化14.齐家文化黄河上游是黄铜石并用时代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居民经营农业 ,种植粟等作物 ,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

7、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氏族公共墓地常位于居住区附近,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15.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

8、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14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15.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为浙江省嘉兴县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

9、经校正,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16.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发现的该文化遗址,于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17.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

10、。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18.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兽面纹有的有躯年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19.云雷纹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20.殷墟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巳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公元前十四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

11、王盘庚将其都城从奄,即现在的山东曲阜,搬迁到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的殷地,即现在的安阳小屯村一带。直至商朝灭亡,溉作为商之首都,共经历了八代十二王,历时273年。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地也被为殷都。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沦为废墟,被人们冠之于殷墟的称谓而闻名于世21.悬棺葬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22.腰坑商代统治阶级墓葬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商王和大贵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则数十多则一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

12、侍从婢妾卫兵和各种勤杂人员。另有完全供杀殉用的“人牲”。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颇多采用俯身葬。殉葬的牲畜以马与狗为最多。各种类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设一长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当墓主人屍体腰部之下故称“腰坑”坑内埋一殉葬的人或狗。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往有埋狗的腰坑(见商代的人殉和人牲)23细石器细石器是指形状细小的一种打击石器。用打击法打出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这种石器长度一般在厘米,常见器形有石叶、石镞、小石刀、石片等,可作石钻或刮削器,也可镶嵌在骨梗、木柄上作复合工具使用。24.妇好墓妇好墓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

13、室墓葬。该墓五米多长,约四米宽,七米多深,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据说享堂原是商王武丁为祭祀妻子妇好而修建的宗庙建筑,尊其庙号为“辛”。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25.土墩墓古代墓葬形式之一。西周至春秋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特点: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坟埋葬。随葬品多为印纹陶器、原始瓷器和带地方特征的青铜器。研究者多认为是吴越文化的葬俗。 土墩墓是先在地面堆筑成高大的土堆,然后再在其上挖造墓穴。土墩墓是适应南方多河流湖、地下水位较浅的条件,主要流行于长江下游太湖周边地区的良渚文化中。26.武

14、官村大墓在安阳殷墟已发掘的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面积340平方米,容积1615立方米,此墓早年几经盗掘,但仍残留不少器物,1950年进行了科学发掘,这是一座“中”字形墓,南北各有一条墓道,南墓道长15.6、宽5.76.3米,中间作“品”字形排列3个长条形马坑,各埋马4匹,此外还有1个跪葬人。此墓道长15米、宽5.2米,也呈“品”字形排列3个马坑。共杀埋了16匹马,在靠近西南侧马坑旁,还有1坑,埋了2个人。墓室为平面长方形,上口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自口至底深7.2米。墓室正中是椁室,棺椁和墓主人尸骨早已不存,椁室四周二层台上排列有大批殉葬人,东侧为17人,多为男性,西侧为24人,多为女性

15、。她们都是全躯,有的还有木棺和随葬品,可能是墓主人的亲信、侍从和姬妾等人。椁室底部中央有一个长1米、宽0.8米的腰坑,坑内埋1名持铜戈的人,以上共计45人殉葬。在墓室上的填土中发现34个人头,总起来武官村大墓中殉葬人有79名之多。27.周原周原是周人的发祥地,周族之祖古公亶父率众由豳地所迁居之处。周原考古在70年代后期屡有重大发现。周原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出土青铜器历史之长、数量之多,为世界所仅见。自汉宣帝刘询神爵三年(公元前58年)以来,这里就开始出土青铜器,并屡有重大发现。28.毛公鼎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厂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

16、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29. 大坌坑遗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贝丘遗址。位于台湾省台北县八里乡,地处淡水河口。1964年台湾大学发掘。下层为大坌坑文化的代表性遗存,上层属圆山文化。 大坌坑文化层出土的陶器质地松软,以褐色砂陶为主。器腹普遍印有绳纹,口沿部分习见单线或双线的刻划纹,还有少量红色条带彩饰。绝大多数为

17、圜底和平底器,圈足器较少,缺乏三足器。器形有瓮、罐、碗等,以斜沿罐和短直领罐为大宗。石器的种类也不多,有磨制的锛、镞和打制的斧、网坠等。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至今尚未发现有种植粮食作物和饲养家畜的明显迹象30. 印纹硬陶中国青铜时代至汉代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生产的一种质地坚硬、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日用陶器。质地比一般陶器细腻。原料含铁量较高,烧成温度也比一般陶器高,颜色多呈紫褐、红褐、黄褐、灰褐或青灰色。泥料中部分成分和原始青瓷相似,烧制地区也一致。成型方法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也有轮制成型。器鼻和耳等附件是手捏成型后粘贴的。初步成型后要用“抵手”抵住内壁,用刻有花纹的拍子拍打器

18、壁,使胎体坚密。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有发现,但数量很少,出现时间比白陶为晚。31.干栏式建筑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此外,一般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考古学和民族学中的所谓的水上居住或栅居,以及日本所谓的高床住居,亦属此类建筑。这种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部,苏联西伯利亚和日本等地都有类似的建筑。32.半地穴式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他们先从地表向下挖出一个方形或圆形的穴坑,

19、在穴坑中埋设立柱,然后沿坑壁用树枝捆绑成围墙,内外抹上草泥,最后架设屋顶。屋内,地面修整的十分平实,中间有一个坑,用来烧煮食物、取暖和照明,睡觉的地方高于地面。33.商周的棺椁制度葬具是盛放死者遗体的用具,土葬所用成为棺。上古时,葬埋无棺,据说最早的棺是瓦制的,即陶器,商代以后采用木棺。礼记、檀弓上和丧大记所记载周代制度规定: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就是说是天子所用除贴身的内棺外,外面还套着四重外棺,总共五重。每一层棺都有特定的名称、最外一层叫大棺,第二层叫属、这两层用梓木制作,又统称梓棺或梓宫,第三层叫作迤或俾,用椴木制作,第四、五层为水牛皮和犀牛皮制成的革棺(也

20、有可能革棺只算一层,另有最内一层里棺)。诸公以下由内至外递减,到士这一阶层,就只有一层大棺,不得用套棺了。不仅如此,棺木大小厚薄,内外装饰的用料花样,也都有严格的等级:君(此指诸侯)大棺八寸,属六寸,泌四寸。士大夫大棺八寸,属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属四寸,士棺六寸。君盖用漆,三衽(连接棺盖和棺身的木榫)三束(用皮条或帛捆束)。大夫盖用漆,二饪二束。士盖不用漆,二衽二束。贴尸之棺内装饰,用红、绿二色丝绸,以金钉、象牙钉固定,大夫用黑、绿二色丝绸,以牛骨钉固定,士只用黑色丝绸,以牛骨钉固定。棺外油漆的颜色和花纹图样也各不相同。 套棺是一层一层紧套在一起的,如果在棺和套棺之外隔较大的空隙再加一层,叫做椁。丧大记称:棺椁之间君容祝(状如漆桶的打击乐器,方二尺四寸),大夫容壶,士容无瓦(一种酒器)。又说: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棺椁之间的空隙可用来放置随葬品。 荀子、礼论中记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应当是天子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两椁、大夫为两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考古发掘证明,这种可以称之为周制的棺椁制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