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6.33KB ,
资源ID:1972551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7255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济宁市城市化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济宁市城市化问题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1、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步前进,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育率大大提高,死亡率下降,再加上大量人口迁入城市,到1957年城镇人口提高到15.45;19581960年的大跃进,使城镇人口在三年内减少到10.9;19641966年,城镇人口数又基本恢复到1960年的水平;19661978年的十多年间,几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量的城镇人口流向农村,不仅导致了经济建设的大倒退,而且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7.9。总的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内,由于人口基数的大幅度增长,虽然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徘徊不前,但总的看还是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城市化

2、发展的新时期,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9%,提高到2005年的42.99%,增加了近24个百分点,这个速度在全世界是创纪录的。达到同样的水平,英国用了120年,美国用了80年,而我国仅用了27年。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文明程度大大提高,这些都与我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密不可分。世界和我国的城市化历程表明,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二)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从国外发达国家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历程看,城市化是走向经济富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城市化进程,不仅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

3、源配置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经济社会中心功能,加快信息、资金、人才、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集聚,进而促进基础设施的共享、加大产品和服务的辐射,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从总量大幅度扩张阶段逐步转向提高质量、追求效益、优化结构的发展新阶段,实施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的增长点和主要潜力所在,是中国工业化由初期阶段进入中期阶段的根本要求,不仅可以保证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移和整体经济实力的高速增长,而且将成为有力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特别是在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条件下,中国只有走城市化

4、、工业化的道路,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经济的支撑、对外“窗口”和辐射带动的三大功能,增强经济活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之目的。推进城市化是“十一五”期间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台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说过“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200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也说过,“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这一判断符合中国实际。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明显滞后于自身经济发展水

5、平。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快速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巨大瓶颈”和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财富聚集的“巨大瓶颈”。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我国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指出在21世纪的前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步伐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提高经济效率的必由之路,是消除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和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三)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经济

6、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是牵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钥匙。“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减少农民。因为在农村人口众多、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要通过土地使如此庞大规模的农民群体脱贫致富,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减少农业劳动力,把农业人口越来越多地转移到非农产业,把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地转变成城市人口,农村的土地才有可能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农产品的成本才会大幅度降低,农产品市场化比例才能大大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才可能达到与城市人口相当或相近的水平。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才能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才能依赖城市经济的

7、发展来为劳动者提供劳动生产率更高的工作岗位,才能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消费产品和服务,使更多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城市居民,进而促进社会结构的转型,“三农”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解决“三农”难题是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村始终是城市的摇篮和依托,农民始终是广大的人民群体。目前我国13 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农业剩余劳动力近2亿。近20年来,农村耕地每年以500万亩左右的速度递减,而农村劳动力每年以100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到本世纪中期

8、,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出农村,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强国之梦将化为泡影。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江泽民进一步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多年来,虽然国家从政策到资金投入了巨大的力量来解决“三农”问题,但就其整体性目标而言,仍有很大差距。中国作为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发展中大国,一个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大国,解决“三农”问题仍然是启动内需、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现实选择,是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党的

9、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当前,我国具备了支持农村、农业建设的条件。一方面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国家财政的增长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和更加突出的“三农”问题,人们普遍要求改变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落后的面貌,实现城乡和谐与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顺应这一形势要求,200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从2004到2006年三个中央“一号”文件中,人们明显地感受到“

10、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已经开始实施,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力度正在不断增强。 (四)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推进城市化、加速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已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这更加强了济宁市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是因为济宁市是一个人口大市,不仅总量大,而且密度也很高,是全国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想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保证就业需求,就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平台。二是因为济宁市农村人口基数大、比重高,

11、农村人口人均耕地远低于合理水平。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595.41万人,占73.9。全市耕地面积779.82万亩,人均1.3亩耕地。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大多数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才能使济宁市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济宁市工业发展的需要。在过去的20年内,依靠原材料工业的高速成长,济宁市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进入了工业化发展阶段。跨入新世纪,济宁市经济正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依照经济发展规律,济宁市经济的增长点必须转向城市经济(加工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因此从长远角度讲,要保证济宁市工业长期高速发展,理应把重点放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城市经济上去。四是济宁市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济宁市第三产

12、业不仅不能满足第一、二产业发展的需求,还制约着其发展。城市作为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其发展可有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经济全面发展。五是济宁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需要。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现阶段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群体,可有力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城市可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基础和发展环境,其发展可有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实力的壮大,从而改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加快济宁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六是济宁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我省东部地区的工业化已由规模扩张转向产业化升级,在其经济结构调整方案中,把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济宁市地处东部和中部地区结合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区

13、内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是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理想地。只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就能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全市城市化的发展。二、济宁市城市化的发展现状(一)济宁市城市化发展现状。济宁市城市历史沿革。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远古时期,这里就散布着众多的原始村落,居住在济宁的“有仍氏”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夏朝时,济宁城区一带称为“任国”,一直延续到商周两代。秦统一中国后,废封建置郡县,改称为任城县。五代时期称济州。北宋时期称济阳郡。元八年(1271年)升为济宁府,这是济宁之名最早出现的年代。明朝时先为济宁府,后属兖州府。清朝时为济宁直隶州。辛亥革命后,废

14、州府设道,先后为岱南道、济宁道。国民党时期称为济宁县。1948年7月济宁解放后,将原济宁城区及近郊复称济宁市,同年8月划归山东省,属鲁中南行署。济宁市城市化发展现状。济宁市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华东与华北、山东半岛与中原地区、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结合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带,是山东省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工业中心城市和四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全国重点开发的八大煤炭基地之一。济宁市辖2区3市7县,总人口805.78万人,面积1.1万平方公里。近年来,济宁市把城市化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着力实现城市服务功能、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村镇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基本构筑

15、起较为合理的城镇框架体系。但总体上看,济宁市城市化水平滞后,发展现状呈现以下七个特点:一是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2005年,济宁市城市化水平40.5,人均GDP达到15748元,城市化水平已远远超过30的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起飞线,说明济宁市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二是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明显。通过考察济宁市曲阜、兖州、邹城3市和微山、鱼台、金乡、嘉祥、梁山、汶上、泗水7县的情况,2005年除邹城、兖州2市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外,其他1市7县均低于次水平。三是人口密度较高,空间分布不均。2005年,济宁市域人口密度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密度最大的分别是汶上县、嘉祥县、兖州市和梁山县,微山县人口密度远

16、远低于其他县、市(区)。四是济宁市城市建设水平在全省处于中游。2005年,济宁市城市建设水平在全省17个地市中位于第8位。五是城镇空间布局不均,密度较全省平均水平较高。城镇空间布局北密南疏,汶上县、嘉祥县密度最高,微山县密度最低。2005年,济宁市域建制镇和小城镇平均密度均高于全省同期比值。六是小城镇发展水平较低。从整体来看,济宁市建制镇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驻地规模都比较小,2005年全市小城镇平均驻地人口规模不到1万人。从建制镇占小城镇的比重看,济宁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七是城镇体系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区域中心城市职能不完善,经济职能地位不突出,市区(市中区和任城区)与兖州市、邹城市、曲阜市基本上处

17、于同一水平,缺乏带动市域发展的强大动力。许多小城镇的职能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难以形成经济发展较强的带动作用。(二)济宁市城市化滞后的原因分析。从全国城市化发展历程来看,济宁城市化水平的滞后,其中虽有诸多客观原因,但主要原因还在于主观上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在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存有偏差。从建国开始,国家长期实行“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我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没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改革开放之前,在排斥市场机制的同时阻抑城市生长。当时认为“非生产性劳动”是多余的,“吃闲饭”的城市居民是社会负担,“追求物质享受”的都市生活是堕落。

18、建国初期确立的背离比较优势原则的重工业倾斜发展政策,导致了中国城市化的严重滞后。重工业的倾斜发展不仅加剧了中国的资本短缺状况,降低了资本吸纳就业的能力,而且导致了重工业的自我封闭和轻工业、第三产业的不发达,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使我国的劳动力不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得到就业,这是中国城市化滞后的根本原因。在重工业倾斜发展的同时,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中国城市化的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进一步阻滞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首先,计划经济体制所导致的普遍低效率加剧了中国的资源短缺状况,从根本上使得城市化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全由国家或国有企业投资,缺乏

19、其他的投资来源,造成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单一,供给严重不足。再次,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大包大揽”的福利制度,从摇篮到坟墓,一个“城市人”的衣食住行全由国家承担,导致国家不堪重负。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都作了较大调整,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但传统的“抑城市化”政策仍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城市化的进程仍然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和整个经济发展。纵观近20年来的城市化进程,虽然有了推进城镇化的基本取向,但是政策观念没有脱出旧体制窠臼,仍然寄希望“就地消化”农民,没有去争取实现以契约取代身份的转折,城乡两僵的局面仍在延续,城市化滞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从济宁城市化发展来看,由于济宁市孔孟之乡、

20、儒家文化的特殊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整个社会“重文轻商”的思想根深蒂固,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经营城市的理念形成较晚,城市建设多是沿袭以往计划经济的模式,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多,城市发展缓慢。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济宁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社会全面进步,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良好发展局面。但是,由于长期受孔孟文化的影响,思想观念陈旧、人才短缺、城市建设经营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济宁市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三、加快济宁市城市化进程的对策和建议(一)走具有济宁特色的城市化之路。城市的魅力在于其特色,城市化的陷阱在于千城一面的趋同化倾向。在鲁西南及周边200公里范围内

21、,一直缺乏一个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近年来,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05年全市GDP达到1266.19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34.3亿元,在区域位置、资源交通、经济实力、城市规模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潜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山东省关于济宁都市圈的确定,确立了济宁市作为鲁南区域发展增长极的核心地位。济宁要牢牢抓住这一发展机遇,乘势而上,大有作为,加快组建符合济宁实际、富有区域特色的鲁西南城市群。1、科学定位,打造鲁西南中心城市。按照建设鲁西南中心城市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性质、规划目标、规模布局、功能特色和城镇体系。济宁市城市性质: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鲁西南地区

22、中心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样的发展定位,无疑将更好地统筹鲁西南各个城市间的合理分工与协调发展,进而提高这一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城市规划区:包括市中区、任城区和黄屯镇、王因镇行政辖区及嘉祥机场净空控制范围。城市化发展目标:2010年达到49,2020年达到60左右。城市规模:2010年城市人口70万人左右,用地 82平方公里;2020年城市人口100万人左右,用地115平方公里。城市布局:以京沪铁路、京杭运河和日东高速公路为发展轴线,形成两纵一横分布均衡和优势重点突出的城镇布局。城市功能特色:突出孔孟文化、运河文化、始祖文化、水浒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各个城市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各自功

23、能定位。城镇体系:把城镇等级结构分为四个梯次分明的城市规模等级,即一级为中心城市济宁曲阜都市区(济宁市区、曲阜、兖州、邹城);二级为次中心城市微山、鱼台、金乡、嘉祥、汶上、泗水、梁山等7个县城;三级为22个中心镇;四级为其他一般建制镇。在发展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优先构建复合中心城市,加强都市区一体化建设;着力培植次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心镇,适度发展一般镇,适时合并行政村;统筹安排城乡居民点、各类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构建分工有序、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同时强化其它县城和中心镇的联动功能,加快推进城市化。2、科学布局,精心打造宜居城市。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未

24、来济宁市城市发展进行科学布局,全力打造人类宜居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济宁市城市建设发展方向以东部为主,控制北部,优化西部,适当发展南部,形成“一湖两城,双心三轴”的布局结构。“一湖”:南外环以南的北湖及其周边的湿地保护区。该区以保护为主,主要是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适当发展旅游度假等设施。“两城”:西城区和东城区。西城区以发展商业贸易、文化娱乐、生活居住等为主,适度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高就业的一类工业;东城区以发展新型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仓储物流业为主。“双心”:西城区城市商贸中心和东城区商务中心。西城区城市商贸中心重点发展传统商贸、金融、文化娱乐、餐饮服务等产业;东城区商务中心重点发展

25、商贸咨询、文化娱乐、金融保险、体育休闲等产业。“三轴”:历史文化轴、现代文明轴和时代发展轴三条轴线。沿古槐路一樱花路一王母阁路一北湖路形成体现济宁运河文化、历史文脉的历史文化轴;沿东城区海川路建设集商务、文化、娱乐、休闲、绿地广场为一体,展示新世纪都市风貌的现代文明轴;沿太白楼路一诗仙路形成贯通东西、融汇古今、展现时代发展脉搏的时代发展轴口。3、科学谋划,加快中心城区发展。济宁城区与济兖邹曲组群结构城市是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现实与理想的关系。要深刻认识加快济宁城区建设对推进组群结构大城市建设的关键作用,把济宁城区的发展作为组群结构大城市建设的切入点和重头戏,科学确定济宁的城市特色和空间布局

26、,围绕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的城市定位,以战略的眼光规划城市,以大气魄建设城市,以市场化手段经营城市。一是精心做好水的文章,塑造济宁城市特色。在城市开发和旧城改造中凸现运河文化、传统风貌,将水系改造、水利工程实施、水体保护、水景观建设、滨水公共空间营造、观光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城市绿化带”、“生态环境走廊”,再现“运河之都”的城市风采。改善京杭大运河和南四湖航道,发展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业,使其成为联系济宁和长三角的重要通道;整治城区河道水系,疏理河道,贯通水流,对历史遗迹进行保护和重修,恢复原有的水城风貌;对城市空间布局、建筑风格、体型和空间环境等作出整体的构思和安排,重现

27、古运河畔“江北苏州”城市特色的精品;保护运河、北湖周边环境,使人工环境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形成“河湖相连”、“河湖共生”的特有生态景色。二是按照“西跨(向西跨过梁济运河)、东拓(向东拓展东城区)、南联(向南联结小北湖)、北延(向北延伸开发城北片区)”的思路,协调好煤炭开采和城市发展的关系,跨河道跨矿区大范围展开城市空间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强化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地位。在现有城市外环路的基础上规划论证新的大外环,围绕五大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全市旅游快速干道体系,沿运河和微山湖西岸规划建设贯通南北的滨湖大道,在更大范围内拉开济宁市区的道路框架。加快修复运河济宁段重要建筑古迹和景点,搞

28、好市区内沿河生态和景观创意开发,加大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形成城水相依、双河抱湖、河湖一体、碧水灵动的水城风貌,重现济宁运河之都风采。努力实现“明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的城市发展目标。 (二)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推进城市化。建设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是实施可持续城市化战略的核心内容。济宁推进城市化要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城市化发展中,注重强调文化品位、生态化、宜人性,科学、务实、积极地推进城市化。1、要凸显“文化品位”,充分挖掘、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济宁作为一个有着七千年文明积淀的古老城市,是中华文化的圣地,儒家文化、梁

29、山文化、运河文化、佛教文化等源远流长。这种文化资源上的优势,正是济宁最独具的特色,最大的潜力,也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因此,要突出济宁的特色和优势,打好孔子牌,做好运河文章,凸显圣人文化和河湖生态特色,集中突破旅游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三个重点。一要做大做强旅游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对境内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优化,以孔孟文化为主体,圣人山水为特色,重点建设孔孟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宗教文化及微山湖生态休闲文化五大景区,深度开发人文、自然和民俗景观。二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加快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创意征集和前期基础工作,抓住国家在全球建设“孔子学院”和联合国设立“孔子教育奖”的历史机遇,推动全球孔子学院国际交流中心在曲阜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来曲阜设立分校、学术交流中心和分支机构。深入挖掘我市特有的其他文化资源,搞好文化创意,加大对始祖文化、水浒文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