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匆忙之间去接电话,忘了将椅子归回原位,也要受到批评,因为公司有一条“离开时桌椅归回原位”的规定;海尔报开辟了“工作研究”专栏,工作稍一疏忽就可能在上面亮相;每月一次的干部例会,当众批评或表扬,没有业绩也没有犯错误的平庸之辈也归入批评之列;海豚式升迁,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更让人感到一种无处不在的压力。当另一家用人单位口头承诺重用他时,他便递上了辞职申请书。刚上任的丁主任认为这件事情非常重大,因为任何事情都能以小见大。不能“一叶障目”,而忽略了海尔人力资源开发中或许比较重大的隐患的解决,或者这也是一个更好的完善现有的人力开发思路的一个契机。丁主任望着办公大楼的外面,今年新招进的一批大学生正在参加上岗
2、前的军训,与草地浑然一色的橄榄绿让人真正感受到这些年轻人的活力和朝气。究竟一个企业应如何为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企业如何才能争得来人才并留住人才,并保持合理的人员流动性?丁主任很想找汪华为谈谈,或者和这群刚入集团的大学生聊聊,充分了解他们的想法,或许沟通的不足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丁主任不仅反反复复地思索起海尔人力开发的各项政策和思路来。1.海尔的用人理念企业管理一般主要管四样东西:管人、管财、管物、管信息。后三者又都要由人去管理和操作,人是行为的主体,可以说,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现代企业总是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用人理念。海尔当然
3、也不例外。古人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韩愈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作为中国家电行业排头兵的海尔集团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却明确提出: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对市场经济的反动,主张“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即为海尔人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和环境,尽量避免“伯乐”相马过程中的主观局限性和片面性。海尔总裁张瑞敏就干部必须接受监督制约时指出: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反动理论,是导致干部放纵自己的理论温床。海尔报上也曾撰写专文讨论此问题。该文指出,通过赛马赛出了人才就用,但用了的人不等于不需要监督。封建社会靠道德力量约束人,如忠义、士为知己者死,市场经济则靠法制力量,目
4、前法规还不健全,需要强化监督。市场是变的,人也会变。必要的监督、制约制度对于干部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因为道德的力量是软弱的,不能把干部的健康成长完全放在他个人的修炼上。“无法不可以治国,有章才可成方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在失去监督的情况下,就意味着腐败。所谓的道德约束,自身修养、素质往往在利益面前低头三尺。“将能君不御”,但权力的下放并不等于监督制约的放弃。越是有成材苗头的干部,越是贡献突出的干部,越是委以重任的干部,越要加强监督。总之,只要他们手中有权,有钱,就必须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企业领导者的主要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去建立一个可以出人才的机制,并
5、维持这个机制健康持久的运行。这种人才机制应该给每个人相同的竞争机会,把静态变为动态,把相马变为赛马,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质,并且每个层次的人才都应接受监督,压力与动力并存,方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在以上人力资源管理思路的指导下,海尔建立了系列的赛马规则,包括三工并存、动态转换制度;在位监督控制;届满轮流制度;海豚式升迁制度;竞争上岗制度和较完善的激励机制等。2.张瑞敏的领导风格张瑞敏,一个和新中国同龄的山东莱州人,1984年接管青岛电冰箱厂,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的冰箱技术,幸运地搭上了当时轻工部定电冰箱厂的末班车。近15年的发展,今天的海尔集团已成为中国民族企业的优秀代表,张瑞敏也获得了许多殊荣。
6、1985年,为了提高工人的质量意识,张瑞敏带领工人亲手砸毁了76台质量不合格的冰箱;1989年,张瑞敏逆市场而行,在同行业都降价的情况下,宣布产品涨价10%。这些在家电是上传为佳话。张瑞敏给许多采访记者的印象是,他有着丰富的哲学思维,很有在谈笑间让对手灰飞烟灭的现代儒商风范。关于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张瑞敏曾说:“给你比赛的场地,帮你明确比赛的目标,比赛的规则公开化,谁能跑在前面,就看你自己的了。”“兵随将转,无不可用之人。作为企业领导,你的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建立一个出人才的机制,给每个人相同的竞争机会。作为企业领导,你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但不能不知道他的长处。每个人可以参加预赛,半决赛,
7、决赛,但进入新的领域时必须重新参加该领域的预赛。3海尔的系列赛马规则(1)在位监控在位监控,海尔集团提出两个内容:一是干部主观上要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有自律意识;二是作为集团要建立控制体系,控制工作方向、工作目标,避免犯方向性错误;控制财务,避免违法违纪。海尔集团建立了较为严格的监督控制机制,任何在职人员都接受三种监督,即自检(自我约束和监督)、互检(所在团队或班组内互相约束和监督)、专检(业绩考核部门的监督)。干部的考核指标分为5项,一是自清管理,二是创新意识及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市场的美誉度,四是个人的财务控制能力,五是所负责企业的经营状况。这五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最后得出评价
8、分数,分为三个等级。每月考评,工作没有失误但也没有起色的干部也归入批评之列,这使在职的干部随时都有压力。海尔报上引用过一句名言“没有危机感,其实就有了危机;有了危机感,才能没有危机;在危机感中生存,反而避免了危机。戈风钰担任海尔运输公司的总经理,1997年初运输公司一直成为员工抱怨和投诉的对象。1997年1月8号海尔报登出文章:对员工说不的运输公司赶紧刹车,4月2“工作研究”栏目里又是批评运输公司的文章,运输公司:切莫再吃这等家常便饭;5月14日点名批评总经理:戈风钰:真不好意思再说你,这种严格的监控制度使运输公司不得不重新调整工作,包括设立职工意见箱、投诉电话和便民服务车。在这种严格的监控机
9、制下,海尔的员工无时不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压力,许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可能受不了这种约束。(2)届满轮流海尔集团的另一特色性的人力开发思路就是届满轮流。集团的经营在逐步跨领域发展,从白色家电涉足黑色家电,产品系列越来越大,但是海尔集团内部的发展并不平衡,企业与企业之间不仅有差距,有的差距还很大,而且集团整体高速的发展并不等于每个局部都是健康的发展。那些不发展的企业的干部没有目标,看不到自己的现状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头脑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于是就原地踏步。市场原则是不进则退。随着集团的逐步壮大,越来越需要一批具有长远眼光,能把握全局,对多个领域了如指掌的优秀人才。针对这种情况,海尔集团提“届满要轮流
10、”的人员管理思路,即在一定的岗位上任期满后,由集团根据总体目标并结合个人发展需要,调到其他岗位上任职。届满轮流培养了一批多面手,但同时也让许多年轻人认为是青云直上的一种客观障碍。(3)三工转换海尔集团实行“三工并存、动态转换”制度。三工,即在全员合同制基础上把员工的身份分为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临时工)三种,根据工作态度和效果,三种身份之间可以进行动态转化。“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三工动态转换与物质待遇挂钩,在这种用工制度下,工作努力的员工,可及时地被转换为合格员工或优秀员工,同时也意味着有的员工只要一天工作不努力,就可能有十天、百天甚至更长时间来弥补过失,就会由优秀员工被
11、转换为合格员工或试用员工,甚至丢掉岗位。另外,海尔生产车间里通常有一个S形的大脚印,每天下班时,班组长工作总结,当天表现不好的职工都要当着大家的面站在S形的大脚印上,直到下班。另外,海尔内部采用竞争上岗制度,空缺的职务都在公告栏统一贴出来,任何员工都可以参加应聘。海尔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包括责任激励、目标激励、荣誉激励、物质激励等,这对于处处感到压力的海尔员工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理调节器。海尔的用人机制可以概括为“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海尔管理层的最大特色是年轻,平均年龄仅26岁,其中海尔冰箱公司和空调公司的总经理都才31岁,松下电器公司到海尔参观时,曾戏称此为“毛头小子战略”。经
12、济日报、中国商报等许多报纸对海尔的人力资源开发思路作了报道。丁主任的办公桌上正放着公司编辑的长篇文章:赛马不相马及海豚式升迁,全面介绍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正步走!”场上教官的声音打断了丁主任的思路。望着那群斗志昂扬,对明天满怀憧憬的年轻人,丁主任禁不住又拿起了那份让人感觉沉甸甸的辞职申请。虽然汪华为可能是一时受了蝇头小利的诱惑,但丁主任深知,这件事非同小可,许多问题摆在了丁主任的面前:是否海尔的管理过严?怎样培养职工尤其是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的“市场无情”意识?如何完善现有的人才机制,特别是激励机制?如何在放权与监控机制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如何使各层次的人才责、权、利有机地相结合?【
13、思考题】1.有人认为海尔的管理制度太严、管理方法太硬,很难留住高学历和名牌大学的人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2.对于传统的用人观念“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你怎样看待?全面评价海尔的人力资源开发思路。3.一位美国企业家曾说:“你要想搞垮一个企业,很容易,只要往那里派一个具有40年管理经验的主管就行了。”如何解决海尔管理层的年轻化问题?4.分析“届满轮流”制度,它主要是为了培养人才还是防止小圈子,或防止惰性?5.从人力资源部丁主任的角度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如何为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并帮助他们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心理转化和角色转化?6.如何看待海尔报上对干部直
14、点其名的严厉批评。【案例2】“因人设岗”险中取胜在越来越倡导“精简机构”、“减员增效”的今天,“因人设岗”几乎成了人力资源领域的禁忌,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事务操作,几乎很少有人触及。其实“因人设岗”并非“洪水猛兽”,如果运用得当,将对集聚、保持和发展优势人力资源,增强企业核心能力发挥巨大作用。本版组织了三个“因人设岗”的成功案例,供大家参考。运用“因人设岗”降低成本。在大多数情况下,组织机构臃肿、人员冗余,并不是因为“因人设岗”造成的,有时恰恰相反,是因为过分从组织流程、工作性质、部门分工等因素出发,缺乏对具体人力资源的分析,从而形成不合理的工作分析和职位描述,导致岗位设计泛滥,并且限制了人才
15、的充分发展。1.新组建企业的“因人设岗”东湖集团是湖北境内的一家较有影响的啤酒生产企业,到2001年为止,已在全省先后设有五个生产厂。2001年,东湖集团又买下了湖北某市的一条啤酒生产线,实施改建并成立了分公司。收购后,所有人事安排都由东湖集团自主安排,这对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层来说,压力似乎要小了许多。很快,由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牵头拟出了新厂的人力资源规划,从组织架构来说,此次基本上是套用了其它五个分公司以往的作法,部门设置、岗位设计、人员规模等都没有太多变化。但这一规划却遭到了以董事长为代表的董事会的质疑:一是本次收购成本已隐含了对原厂职工的安置费用,如何从人力资源规划中将这部分成本节省下来,
16、这是基本前提;二是要显示分公司今后赢利及发展的特点,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是否可以有新的思路,如:人力成本能否从一开始就保持最低。虽然只有两点,但成了部门的一项艰巨而持久的课题。因此,结构精简,人员精干,成了分公司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如何精简组织结构和人员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现分公司管理部唐经理的职位设计与任命过程,分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仍实行优先从集团成员中委派的方式,唐经理原是东湖集团的人力资源高级主管,在委派中,通过集团管理层和唐的沟通得知,他很愿意去尝试分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这一职位,但他还是有些顾虑:一是分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的职级和报酬比他现在职位超出不了多少;二是分公司无论是从个人能力
17、提升还是发展机会等方面来说,可能还比不上在集团总部。管理层在综合考虑唐的这些顾虑后,也对他的资质和能力作了全面分析,唐经理在集团工作近十二年,并且已取得学位。对他在集团近十二年来的工作成绩及表现,管理层也作了详细回顾,集中各层员工的反映,唐经理被普遍看好。他在集团的工作经历、能力层次、发展潜力也给了管理层一个启迪:将在其它分公司通行的人力资源部、行政部、财务部合并为一,由唐负责。经过充分论证、对他的能力综合测评,最后确定设为管理部,任命唐为管理部经理。通过综合平衡其职位权责及报酬体系,他也十分满意。用同样的方式,东湖集团针对分公司的“目标员工”“量身定做”了多个职位,并且大部分是高层管理和核心
18、技术岗位,这一下来,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大大低于同层次的其它分公司,并且,这样相对集中地管理各个岗位,工作流程更显得简捷高效。因此,东湖集团计划在两年之内在集团上下及其它分公司全部推行分公司这一机构、岗位设置模式。在组织变革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结合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对职位进行全面分析,基于“能者多劳”的观点,打破“概念”限制,精简地、综合地安排工作岗位,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人力成本,也利于员工充分发挥能力,起到“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扩大化”的激励效应,同时也将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保持和发展。2.重组中的“因人设岗”在组织变革中,采用“因人设岗”的积极策略,给关键人才创造平台,集中优势人力资本来增强企
19、业核心竞争力的组织变革也不乏成功之作。前锋公司的前身是一家国有制药企业(前锋制药厂),2000年成功收购了另一家生物制剂厂,通过近两年的改制改组已逐步形成了以生物医药、保健品为主导产品的大型企业集团(简称前锋集团)。前锋集团的发展基本上可以从两位关键人物王某和何某身上找到踪迹,王某和何某都是原前锋制药厂的核心技术人员,两人合作开发生产的降压药品曾经是前锋制药厂,以及前锋公司的核心产品。1999年下半年,王某的又一项新的研究成果在保健品领域取得突破,此时,前锋公司原有的降压药品也正好因为同行后继者的快速进入而受到强烈冲击,处于低迷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前锋公司要发展,面临的路有两条,一是集中科研力
20、量,继续对降压药品进行深度开发,保持业内领先;另一种就是要慢慢放手降压药品这块蛋糕,快速转向开发王某的新成果,研制并生产销售保健品。两条路的特点很明显,前者将很“费力”,后者需要“冒险”。此时,股东、经营者、特别是技术研发层也围绕上述两种方案明显分成了两派。王某和何某的对立开始日渐突出:何某因担心公司转向保健品而失去重视,工作激情萎缩,甚至出现“退出”念头;王某因急于争取公司投资保健品,而逐渐淡化了在降压药品方面的研发,并且从某些渠道得知,如果公司不尽快扶持开发保健品,王某将“另起炉灶”。前锋公司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赶快协调好王某和何某的关系,并作出决策,后果将不言而喻。1999年
21、末,前锋公司通过充分考虑和论证,在兼顾市场机会和风险的前提下,将公司正式拆分成两个事业部,分别以王某和何某为核心成立药品事业部(主导降压药品)和保健品事业部(主导保健品)。这样,降压药品继续稳住了市场,保健品也很快上市。通过前锋集团近两年药品和保健品的均衡发展,优势人力资源的稳定,以及公司的经营业绩的持续攀升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再次说明当时“因人设岗”拆分组织架构的及时性与正确性。前锋集团根据两位关键人才的发展,积极主动地进行组织架构的拆分,不仅保持和发展了优势人力资源,也使得企业核心能力再现新的增长点并持续增强。这也从某一侧面说明,在“人岗相适”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人对于组织的反作用,组织的僵化
22、和内耗是不可避免的。3.并购整合中的“因人设岗”自19世纪以来,全球已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其中,不争的实事是:并购给员工特别是被并购的企业的员工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和心理压力,这些冲击和压力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自发地采取自我保护的行为,并使关键人员大量流失,直接损害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能力。有研究发现,被并购企业中的核心人才在并购后的一年内有近50%的会自愿离开,另外有25%的会在三年内离开。很显然,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如何吸引和保持公司优秀人才,尽量减少人力资本浪费,促进优势人力资源对接,激发员工贡献热情,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3、。虹桥公司是由武汉某高校专业实验室的部分科研力量和专业技术,通过两家创业投资公司出资孵化而成。到2001年,公司的首批产品服务器上市销售。由于公司产品的专业性很强,加上对销售成本的考虑,虹桥公司认识到:如果能和一家业界有着较为成熟的销售网络的公司联姻,将是产品迅速打开局面,并使整个公司获得长足发展的最佳出路。与此同时,当地业界颇具实力的尼森公司也十分看好该产品,并且认定:如果能拥有该产品,不仅能使公司配套研发和核心产品外购的成本都大大降低,而且会使整个产品系统具有完全知识产权。从两家企业合作意向的不谋而合、综合实力的对比,双方谈判的结果是,尼森公司通过股权重新划分来“吃掉”虹桥公司。两家公司技
24、术和销售的优势互补、资本结构的合理划分,这场看来“皆大欢喜”的并购,却在人力资源的重组及整合中遇到了麻烦:由于虹桥公司原有的技术和研发的核心力量集中在“某专业实验室”,实际上就是三位教授,并购中,三位教授根据评估对各自将要持有股份没有任何异议,但是按照预定的职位划分,李教授表示不满,甚至执意“退出” 因为根据他的研发领域,他将被并入尼森公司原有的一个系统部,丧失其原在虹桥公司的技术总监的职位,除了一种并购中的自然的心理及行为上抵制外,更让李教授感到不平的是,原和自己同在“一条线”的张教授(原在虹桥公司为技术总监)现在明显受到重视,担任另一系统部技术总监。李教授的“叫板”引起了重组后所有股东及高
25、管层的高度重视:李教授的所掌握的技术虽然在并购后的公司中不足以成立一个新系统部,但是关键性没有丝毫减弱;如果以他为核心成立系统部,则原尼森公司的这一系统部的王某可能会产生同样的不满;如果追求平衡,拿掉张教授系统部技术总监,又实在找不到其他合适的人选,张教授也同样有可能产生不满情绪。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企业变革的目的就是要集中优势资源,依人力资源视角来看,就是要集中对公司发展有利的一切优势人力资源,包括现有的核心技术人员和潜在人力资源,所以战略必须要前瞻性地去保持、发展这部分资源。为了保持和发展并购中的核心人力资源,“因人设岗”并不是为了挽留核心人才的一种无赖的让步,而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人力资
26、源整合的战略【案例3】某食品公司的技术革新某食品公司下有两个劳动密集型食品加工厂。厂里一线生产工人的年龄均在20岁至40岁之间,而且大多数只有高中文化水平。工人们工作十分尽职尽力,对厂里各方面的工作也比较满意,所以每年工人的辞职率不到2%。食品厂基本上是经营管理,大多是厂长说了算。每个厂的生产设备由一名电工,一名锅炉工和一名汽车司机负责保养。食品厂生产特色食品一直十分畅销。但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公司正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公司领导层正考虑对一个食品厂进行技术革新,使其生产能力翻番,而将一个厂关闭,以实现减员增效,从根本上增加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了进行技术革新,公司拟引进的生产设备,需要操作人
27、员掌握复杂的生产技术与程序。根据其他食品厂的经验,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操作工,需要进行两年的脱产培训,才能独立使用这种设备。进行这种技术培训每年每人的培训费用为0.9万元。设备供应商建议公司,如将操作人员组成自我管理小组,可使设备效率大大提高。设备革新后,工厂需要两名多种技能的机械师。如果对他们进行高级培训,便可全面负责新设备的维护。根据以签定的订货合同,新设备自签订合同之日起两年后到货。采用新设备后,一个食品厂实现产量翻番,只需35名操作工人。目前,生产同样产品的两个食品厂,各有操作工40名。公司现已作出决定,一个厂继续生产,另一个厂停产进行技术革新的准备。公司还决定,技术革新准备期间以及新设
28、备投入运行后,由于各原因多余的操作人员,公司将要统筹考虑。据有关部门对本地外部劳动力市场的预测,近几年内,会操作上述新设备的操作工为买方市场。如从外面招聘一名操作人员,全部费用为1.6万元。现在,公司总裁要你为食品厂的技术革新,统筹一个比较合理的一线生产人员的配备方案。【案例4】 纽约联合印刷公司的“择人之道”纽约联合印刷公司的销售经理皮尔森先生,此时正在审核瑞约翰逊先生的档案材料,这位约翰逊先生申请担任地区销售代表的职务。联合印刷公司是同行业中的最大厂家,经营印刷初级教育直至大学教育的教材用书,系列、完整的商贸性出版物,以及其它非教育类的出版物。该公司目前正在考虑让约翰逊手下的销售成员同大学
29、教授们打交道。约翰逊是由杰丽纽菲尔德介绍给这家公司的,而纽菲尔德是眼下公司负责西部地区的销售商中工作非常成功的一位。虽然,他到公司仅两年,但他的工作表现已清楚地表明其前途无量。在他到公司的短时期内,就将在自己负责区域内的销售额增加了三倍,他与约翰逊从少年时代就是好朋友,而且一起就读于伊利诺斯州立大学。从档案上看,这位约翰逊先生似乎是一个爱瞎折腾的人。很明显的一点,是在其大学毕业后的10年后,他没有一项固定的工作。在其工作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是在芝加哥做了八个月的招待员。他在呆了两年,所做的一切仅够维持生活,而今他刚回来。由于没有足够的钞票,所以不管在哪儿,他都想方设法谋生,既然他以往是这种情况,
30、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公司就会自动取消考虑他的资格。但皮尔森先生还是决定对约翰逊的申请给予进一步考虑。这主要是因为公司的一个主要销售商力荐他,尽管这个人很清楚约翰逊的既往。皮尔森先生在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花了两天时间,同纽菲尔德及其一位朋友顾问,一道会见了约翰逊先生。三人一致认为,问题关键在于:约翰逊先生能否安顿下来,为生活而认真工作。约翰逊对这个问题抱诚恳的态度,并承认自己没料到会有这种答复,他清楚自己以前的工作情况,可他似乎又觉得他会得到这份预想的工作。 约翰逊先生似乎有优越的素质来胜任,他的父母是东部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学教授,他在学术氛围中成长起来,因而,充分地了解向教授们推销教材过程中所需解决的各种问题。他是一个有能力,知进取的人。在会见后,皮尔森先生和顾问都认为,如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