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1 ,大小:42.98KB ,
资源ID:196963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6963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的起源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的起源Word下载.docx

1、(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

2、德教育的内容(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二)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传递文化(继承功能、传递功能)2.教育传擂文化(传擂功能)3.教育选择文化(选择功能)4.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创新功能)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指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

3、是不平衡的。如智力的发展,在儿童最初的几年发展很快,4周岁前就已达到成人智力水平的一半,而此后则呈阶梯形减速发展。二是指不同方面在同一年龄阶段发展的不平衡性。如十几岁的学生其身体发育水平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但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比成人要低得多。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关键期是指个体的行为和能力的发展有一个最佳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遗传及作用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肤色、身高和体重

4、等都是可以遗传的,这些解剖生理特点也称遗传素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或物质前提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环境及作用教育学中所说的环境一般指社会环境,它包括被人改造过的自然、个体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意识形态等,对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1.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2.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构成(1)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在五育中的作用为灵魂与统帅。(2)智育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在五育中的作用为前

5、提和支持。(3)体育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在五育中起到基础的作用。(4)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的统一。在五育中起到动力的作用。(5)劳动技术教育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形成劳动情感、态度和习惯,掌握基本的生产技术和技能,在五育中起到综合其他四育的作用。旧中国现代学制的沿革(1)“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施。(2)“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是实行新学制的开端。该

6、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3)“壬子癸丑学制”由蔡元培主持,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明令废除在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4)“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该学制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是学校自行研究开发的课程。它的设置目的在于尽可能适应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学校课程通常是由校长领导、教师参与研制开发的,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隐性课程

7、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课程具有潜在性和非预期性,是伴随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就没有隐性课程。古德莱德关于课程的分类:(1)理想的课程,即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例如有人提议在中学开设同性恋教育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即任课老师所领会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即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

8、程的三大因素。此外,不同的课程理论,也对课程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制约课程的因素主要有:(1)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2)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4)课程理论。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代表人物为布莱梅尔德、弗莱雷。主要观点为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主张应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1.学习者的需要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校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

9、要。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目标,需要贯彻三条原则:民主性原则、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统一原则、教育先行原则。3.学科体系课程内容来源于一些主要学科的知识,因而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以学科为依托,即在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科本身的功能。课程标准的含义课程标准,亦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和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

10、。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与方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跟踪和预测社会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2)审查学生活动。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以及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得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教育学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素材。(3)开发实施条件。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种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4)研究学生情况。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具备或尚需具备

11、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5)鉴别校外资源。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6)建立资源数据库。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除此之外,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发掘校内外、课内外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泰勒的目标模式代表人物及著作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课程理

12、论之父”“教育评价之父”。其核心观点为:(1)学校应努力达成哪些目标?(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内容)(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方法)(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是否达到?(评价)评价:(1)有条理有系统,操作性强;(2)把评价融入课程设计之中能够提供反馈;(3)课程目标都是以显性的行为来界定,因此像理解力、鉴赏力、情感等不能完全转化为行为的目标就会丢失。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背景(1)建构主义思潮(2)多元智能理论(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新课程改革的理念1.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内涵包含以下三点:(1)学生是发展

13、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权责主体。2.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2)强调教师成长(3)重视以学定教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新课改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对课程结构做了如下调整:(1

14、)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措施第一,建立新型的师生观。第二,树立教师威信。a.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品德修养;b.要

15、拥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关怀爱护。第三,善于和学生交往。第四,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发展的巨大动力。(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从事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3)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这种专业能力可分为教师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

16、面。(4)专业自我的形成。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和未来前景。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阶段理论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因而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想方设法控制学生,而不是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进步。关注情境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以及班级大小、时间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

17、有关的问题,如“内容是否充分得当?”“如何呈现教学信息?”“如何掌握教学时间?传统教学评价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关注学生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本理念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能力为重把学

18、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课题名称、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步骤、研究方法、预期成果、课题研究保证措施等。撰写研究报告需要注意的地方从事实出发,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重点应放在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方面,不隐讳自己的缺点。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由教师或与专家及研究人员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它是为行动而研究,在

19、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行动研究法的特点有以下四点:第一,研究目的。行动研究不在于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而是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现实问题为首要目标。改进现有工作是行动研究的主要功能,它既能解决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也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第二,研究对象。以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行动研究的问题或对象具有特殊性,通常只限于本校,表现出地区和单位的特征。第三,研究策略。行动研究的策略,是走出人为的实验室,在真实自然状态下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边行动边研究。在行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根据行动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计划,完善行动,在良性的状态变革中达到问题的解决。第四

20、,研究人员。主要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是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或主力。这是由于教师最知道教育实践中亟待研究的问题。而教育问题的解决,以及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更需教师来操作。优缺点:可以适时提供反馈,并针对反馈灵活地进行调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便于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研究过程缺乏系统性和可靠性;研究样本的代表性不够;研究结果难以推广运用。小学德育的目标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小学德育纲要中提出了我国小学的德

21、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具体来说,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小学生的德育工作:(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小学德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理想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

22、、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生态教育、劳动教育科尔怕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通过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考察儿童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境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情况,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会经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水平一:前习俗水平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适当,主要是看其能否使自己免于受罚,或让自己感到满意。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水平二:习俗水平以满足社会舆论期望、遵循现行的社会准则和习俗、受到赞扬为道德判断的依据。本阶段的个体已经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

23、。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水平三:后习俗水平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个人,已经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4.自觉纪律的形成因材施教原则(1)基本含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

24、能得到最好的发展。(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深人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这一原则又称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引导学生自觉正确地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

25、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是教育者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情景交融,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于无声处教育学生。情感陶冶主要是用教师自身的美、环境美、情景美和艺术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运用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加强自身修养;第二,创建良好的环境;第三,引导学生。实际锻炼法实际锻炼法又称指导实践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实际锻炼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常规训练;二是实践锻炼。常规训练常规训练是

26、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经常性的行为练习,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常规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学生守则训练、课堂常规训练、卫生常规训练、礼貌常规训练等。运用常规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第二,使学生明确常规的内容、要求和意义;第三,坚持不懈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实践锻炼实践锻炼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形成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实践锻炼的形式很多,主要有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其中学习活动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的锻炼方式。运用实践锻炼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目的明确,计划周密;第二,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第三,以学生为主

27、,加强指导;第四,持之以恒,随时总结。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榜样,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为的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使学生了解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理解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及其成因;第二,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榜样的哪些方面,怎样学习;第三,狠抓落实。学习榜样的关键是落实到行动上。要开展必要的活动,引导学生把榜样与自己的思想行为联系起来,落实到行动上。指导自我教育法指导自我教育法是在教育者指导下,学生在自我教育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养成

28、自我教育习惯,进行自觉思想转化、促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方法。它又称为自我修养法。包括学习、立志、座右铭、自我评价、慎独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自我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标准、过程和方法,最后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实践。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要及早矫正,在矫正时要以正面教育和疏导为主,工作要有诚心、细心和耐心。在着手工作时,要注意下列几点: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锻炼同不良诱因做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总之,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办法和措施是多种多样的,切忌把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看作罪犯,只要我们真心地热爱他们,并进行精心的调理和修补,他们仍然可以在爱的阳光下放射出絢丽夺目的光彩。生命教育的含义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