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2.12KB ,
资源ID:1967151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6715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他汀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1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他汀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1文档格式.docx

1、 W039532 他汀类药物, 3羟基3 甲基戊二酰辅酶 A(HMG-Co A) 抑制剂, 通过其调脂作用,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专家认为他汀类药物的出现是医学界里程碑式的重要成果, 甚至可以和 40年代青霉素的发现相媲美。 近年来随着 4S、 CARE、 LIP ID、 WOSCOPS 等一系列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揭晓,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逐渐被认识, 这些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有益作用, 称之为他汀的多效性。 其中抗心律失常作用更是其中的热点之一。 4S 研究中, 他汀类药物治疗使心性猝死的相对危险减少 20 , 这提示他汀类药物可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防治恶性心律失

2、常, 因而减少心脏猝死。 本文就他汀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1 抗房性心律失常(房颤) 的作用及其机制 1. 1 抗房性心律失常(房颤) 的实验依据 Kumagai 等 1 将 20 只狗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 建立无菌性心包炎致房颤动物模型, 阿托伐他汀组术前一周开始服用阿托伐他汀(2 mg/kg/d) 至研究结束, 术前及术后 2 天分别测两组血 C 反应蛋白(CRP) 水平、 房颤持续时间、 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 及房内传导时间, 结果发现术前两组各项参数无显著差别,术后 2 天阿托伐他汀组较对照组 CRP 水平显著降低 (7. 6 0. 5) g/L 对

3、(11. 7 1. 3) g/L, P 0. 0001 , 房颤持续时间显著缩短 (177 57) s 对(534 189) s, P 0. 0001 , AERP 延长 (138 6) ms 对(130 6) ms, P 0. 01 , 房内传导时间缩短 (46 30) ms 对( 51 5) ms, P 0. 01 。 提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炎症预防房颤的发生。 1. 2 抗房性心律失常(房颤) 的临床依据 Siu 等 2 研究了他汀类药物治疗对孤立性房颤复发的影响。 62 例孤立性房颤持续时间3 个月的患者,经体外成功复律后平均随访 44 个月, 85的患者房颤复发, 而使用他汀类治

4、疗组较对照组房颤复发率明显降低(40对 84 , P = 0. 007) 。 经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显示他汀治疗组能明显降低房颤复律后的复发危险(RR 0. 31, 95 CI 0. 1030. 905, P = 0. 032) 。 Marin 等 3 对 234 例冠心病行外科搭桥手术(CABG) 患者术后房颤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 同时检测了其中亚组 66 例患者的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1 (MMP1) 及其组织抑制因子( TMP1) 、 N 端 p roBNP 的基线值和术后 24 小时水平。 234 例患者术后 66 例(28. 2 ) 出现房颤, 经多因素分析后提示房颤发生率增加与既

5、往有房颤发作史相关(OR 11. 92, 95CI 2. 3759. 98, P = 0. 026) ; 与此相反, 心律失常减少与使用他汀类药物相关(OR 0. 52, 95 CI 0. 28 0. 96, P = 0. 038 ) , 术后未发生房颤的患者TMP1 /MMP1 比率较高( P = 0. 043) , 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 TMP1 及 TMP1 /MMP1 水平相当( P = 0. 027 和 0. 036) , 与 N 端 p roBNP 无明显关系, 提示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降低一些炎性指标预防 CABG 术后房颤的发生。 Young 等 4 观察了 449 名无房颤的冠心

6、病患者, 平均随访 5 年。 其中使用他汀类药物(种类不限) 的有263 人(128 人长期使用, 135 人间歇使用) , 占 59; 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有 186 人, 占 41。 结果发现: 共 52 人发生房颤。 其中他汀治疗组 24 人(占 9) , 对照组 28 人(占 15) , 他汀治疗组房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 0. 48, 95 CI 0. 280. 83) , 在消除了年龄、 血压、 左室收缩功能、 基础胆固醇水平、酒精摄人等因素的影响后, 仍具有显著性意义(OR 0. 37, 95CI 0. 180. 76) 。 进一步分析发现, 经常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的冠心病患

7、者, 房颤的发生率为 8, 间断服用他汀类药者房颤发生率为 10, 不服用他汀类药的冠心病患者房颤发生率为 15, 且服用他汀类药物越久, 剂量越大, 发生房颤的相对危险就越小。 而与血脂基础水平和治疗后水平无关, 是独立于降脂疗效之外的效应。 另外, 在使用非他汀类药物(包括吉非贝齐, 安妥明, 考来替泊, 普罗布考等) 的 124 人中, 房颤的发生率与未用降脂药组相当, 为 17,提示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能预防房颤的发生。 Hanna 等5 观察了 25268 例左室射血分数40的患者, 其中 71. 3患者患有高脂血症, 66. 8的患者服用了降脂药物(主要为他汀类) , 结

8、果表明接受降脂治疗患者房颤发生率低于未接受降脂治疗的患者和无高脂血症的患者(分别为 25. 1、 32. 6和 32. 8, P0. 001) , 经多变量分析显示降脂药物的使用能明显降低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房颤的发生率(OR 0. 69, 95 CI 0. 64-0. 74) , 并且这种效应明显大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OR 0. 95 , 95 CI 0. 88-1. 02) , 降脂药物对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房颤抑制的作用, 是独立于降脂之外的效应。 1. 3 抗房性心律失常(房颤) 的可能机制 1. 3. 1 抗炎机制 研究者最初发现炎症与房颤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是在 1997 年

9、 Bruins 等 6 从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着手研究, 结果发现白细胞介素- 6 (IL - 6) 的水平于术后 6h 达高峰, C - 反应蛋白(CPR) 水平手术后第 2 天达高峰, 补体系统水平在术后第23 d 达高峰, 而这个时间与术后发生房颤的时间相吻合, 提示炎症与房颤可能存在着一定关系。 Chung 等 7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观察了 202 患者, 其中房性心律失常组为 131 例, 对照组为 71 例, 比较两组之间的 CRP 水平。 在心律失常患者中, 有 6 例频发房性心动过速, 86 例阵发性房颤, 39 例为持续性房颤, 70 例为孤立性房颤。 研究发现, 阵发性房颤和持续

10、性房颤患者 CRP 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 而持续性房颤患者相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有着更高的 CRP 水平, 且 CRP 水平于房颤当时或持续 24 h 较恢复窦律后高, 提示 CRP 水平与房颤负荷有关。 先前提到的 Kumagai 等 1 的研究中阿托伐他汀组 CRP 水平明显降低, 房颤发生率下降, 亦证实了他汀类可能通过抗炎减少房颤发生。 1. 3. 2 防治心房电重构 研究表明, 心房电重构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 预防或逆转心房的电重构可以降低 AF 的发生与维持。 Kumagai 等 1 研究发现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使房颤动物模型 AERP 延长, 房内传导时间缩短, 通

11、过减轻房颤电重构减少房颤的发生。 1. 3. 3 防治结构重构 心房的扩大是房颤持续的重要基础, 心房增大、 颤动波长缩短有利于多环折返。 急性的心房牵张可导致细胞线粒体肿胀, 胞浆内钙超载, 心房不应期缩短。 长期慢性心房扩大可导致细胞间质纤维化、 细胞肥大, 心房肌纤维电生理改变, 复极离散度增加, 电活动紊乱使得房颤得以维持。 商丽华等8 将 17 条犬分为对照组, 起搏组及干预组, 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干预, 起搏组采用快速心房起搏建立房颤模型, 干预组在建立房颤模型同时服用普伐他汀 4 周, 4 周后显示起搏组与术前相比左房前后径均有显著增加, 干预组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改变。 取 3

12、组左心耳、 心房肌进行染色后观察, 对照组肌纤维排列整齐, 胞浆染色均匀, 间质无炎性细胞浸润; 起搏组包膜不清, 胞浆淡染, 部分细胞可见空泡变性及片状黏液变性, 间质可见炎性细胞浸润, 可见间质及心肌细胞纤维化。 干预组部分细胞包膜不清, 胞浆淡染, 无炎细胞浸润, 无间质及心肌纤维化, 提示普伐他汀可有效抑制快速起搏的心房结构重构。 2 抗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及其机制 2. 1 抗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 的实验依据 Chen 等 9 将 SD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普伐他汀组(每天 0. 02、 0. 2、 2 mg/kg) 和氟伐他汀组(每天0. 2、 2、 4 mg/kg) , 治

13、疗 22 天后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 结果显示服用普伐他汀组(每天 0. 02、 0. 2、 2 mg/kg) 剂量依赖性地减少缺血及再灌注诱导的心律失常, 普伐他汀(每天 2 mg/kg) 组与对照组相比,可明显降低缺血诱导的室速的发生率(由 70降到 9, P 0. 05) , 普伐他汀(每天 0. 2 mg/kg) 组与对照组相比, 再灌注导致的致命性室颤的发生率由 90降到为 20 ( P 0. 05) 。 而应用氟伐他汀干预却对心律失常无影响。 各组间的血压、 心率和血胆固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该研究提示普伐他汀可预防因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室颤发生。 2. 2 抗室性心律失常(室速/

14、室颤) 的临床依据 以往多数大型冠心病一、 二级预防试验均表明他汀类药物治疗不但降低心血管总病死率, 而且可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 提示他汀类药物可能较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Chiu 等 10 研究了他汀类对冠心病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 植入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281 例冠心病植入 ICD 的患者, 其中 154 例(55 ) 接受他汀类治疗, 127 例(45 ) 未使用他汀类治疗, 随访 10 个月。 随访期观察这些患者需要启动 ICD 治疗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结果显示他汀组随访期内有 30 (46 例) 患者因室性心律失常需要启动 ICD 治疗, 明显低于对照

15、组的 50 (63 例) , P = 0. 007, 经年龄、 左室射血分数、 性别及 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调整后显示他汀治疗组的 cox 比例风险比为 0. 60 (95 CI 0. 410. 89, P = 0. 01) 。 提示他汀类药物治疗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明显低于未服他汀类药物者。 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降低需要 ICD 治疗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危险。 AVID 试验(抗心律失常与植入性除颤器比较试验) 研究中 ICD 亚组分析11 揭示了降脂治疗能减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AVID 是一前瞻性、 多中心、 随机对照试验。 受试者为 VF/ VT 伴晕厥心肺复苏成功者、 持续性

16、 VT, 伴左室射血分数40 , 并有血流动力学失代偿症状。 AVID 研究中 362 例冠心病患者安装 ICD, 其中 279 例(77 ) 未使用降脂治疗, 83 例(23 ) 接受降脂治疗(大部分患者使用他汀) , 结果显示降脂治疗组室速/室颤复发危险降低 40 (95 CI 0. 150. 58, P = 0. 003) , 全因死亡率降低 36 , 心脏死亡率的危险性降低 39 。 该研究支持降脂治疗(他汀类) 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Fonarow 等12 研究了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影响。 300 823 例收入美国国家心梗注册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7、比较入院后继续使用他汀类( n = 17 118) 、 住院 24 小时内初始他汀类治疗( n = 21 978) 、 住院前后均未使用他汀类( n = 126 128) 和住院后未继续使用他汀类四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显示, 住院 24 小时内初始或继续使用他汀的患者较住院前后均未使用他汀的患者死亡危险降低(4. 0 vs 5. 3 vs 15. 4 ) , 而住院后停用他汀治疗组死亡率稍有增加( 16. 5 ) 。 早期他汀的使用可以降低心源性休克、 心律失常、 心脏猝死、 心脏破裂的发生率, 其中四组室速/室颤发生率分别为 3. 7、 4. 5、 5. 6和 7. 7, 与

18、入院前后均未使用他汀的患者相比较, 入院后早期使用他汀的患者室速/室颤发生率明显降低( P 0. 001) 。 2. 3 抗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 的可能机制 2. 3. 1 减少缺血发作, 减轻电重构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升高, 临床上, VT/VF 是冠心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直接原因, 而猝死是心血管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机制可能为急性缺血时缺血区与非缺血区的电位差可产生损伤电流; 另外, 心梗后瘢痕组织与健康心肌连接处心电生理不均一, 心肌的传导速度和不应期不一致, 也易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3。 他汀类药物可通过多种途径稳定或逆转粥样硬化斑块, 减少缺血性心脏病的缺血

19、发作,从而减少因缺血促发的各种心律失常及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电不稳定。 2. 3. 2 减轻心室重构 心梗后电生理改变与心肌肥厚有关, 存活心肌的肥大生长使交感平衡打破, 交感兴奋增强使心肌更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左室肥厚可使冠脉储备减少和慢性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诱发心律失常, 同时心肌肥大不规则和局部纤维化导致心肌电传导不一致, 为折返创造条件, 肥大的心肌细胞本身也可造成动作电位时间延长、 动作电位弥散, 引起折返, 而早期和晚期后除极则引起了心肌兴奋性的增强。 他汀可干预心肌肥厚的信号通路, 从而缓解心梗后心室重塑和心律失常。 Hayashidani 等 14实验研究表明, 氟伐他汀能有效

20、减少心衰小鼠模型的左室扩张, 降低左室舒张末压, 改善心肌细胞肥大和非心肌梗死区心肌的间质纤维化, 增加射血分数。 Fang 等 15 报道了 60 例高血压患者分为 3 组, A 组 20 例伴高脂血症患者接受降压药及普伐他汀(10 mg/d) 治疗, B 组20例伴高脂血症的患者接受降压药和饮食控制, C组20例正常血脂患者仅使用降压药,随访半年后三组除血压明显下降外, 左室重量也显著下降(分别下降 24、 13和 10) , A 组比其他两组下降更明显( P = 0. 003) , 其与使用他汀类药物和性别明显相关, 但与血脂变化不相关。 张繁之等 16 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能部分抑制压力

21、复合诱导的心肌肥厚时的连接蛋白 43 重构, 从而抗心律失常。 以上研究均提示他汀类药物可减轻左室肥厚, 起到抗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2. 3. 3 他汀类药物对心电图 QT 离散度的影响 QT 离散度(QTd) 是指标准 12 对导联心电图上最大的 QT 间期与最小额 QT 间期之间, 是间接反映心肌复极离散度的一项指标, 被认为是评价心脏猝死和致命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的非创手段之一。 Mark 等 17 报道了 23 例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口服氟伐他汀(40 mg/d) 一年后, 随着血胆固醇水平的下降, QTd 由基础的 35 7 ms 下降至 31 8 ms (

22、 P 0. 01) 。 Vrtovex 等18 对 80 例心力衰竭病人研究发现, 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 3 个月后 QTd 明显减小, 心率变异性明显增加, 提示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降低 QTd, 而降低猝死和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3 小结和展望 他汀类药物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已得到普遍关注初步证实, 但其机制仍不十分明确, 推测其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有关, 包括他汀的稳定斑块、 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抑制血小板活性、 抗炎抗氧化、 改善左室功能、 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和无复流, 以及改善心率变异性、 减少 QT 间期离散度等效应。 这些作用可改变跨膜离子通道的特性, 影响通道蛋白的表达和合成19, 改善心肌细胞电生理稳定性。 所以我们认为,他汀的抗心律失常效应是通过心脏的整体多效性机制实现的。 他汀类药物对心肌细胞离子通道是否产生直接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