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同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中国农村率先进行改革,改变了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生产组织形式,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1982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
2、纪要,指出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4亿吨,基本解决了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迈开了稳健的步伐。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3、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全国人大将宪法第1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4、。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A新人教版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准备在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两地设置。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设立特区后,国家给予
5、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在这种政策推动下,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深圳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这种发展速度被称为“深圳速度”,深圳也因此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的29;外贸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七分之一;涌现出一百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 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企业。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
6、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外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扩大这些城市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限,对投资办厂的外商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198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此外,中国政府还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
7、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这些开发区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浦东开放以后,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化基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发展非常快。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开放,浦东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
8、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B人民版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1979年在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只是酝酿或试水。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
9、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198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88年,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岳麓版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从1980年起,
10、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是著名侨乡,离香港、澳门、台湾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深圳在改革开放前,只是一个贫穷的渔村。改革开放以,深圳发展的综合水平已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上。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
11、城市。随后,相继把闽南三角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20世纪90年代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同时各地出现了一大批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从2004年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起世人关注,这一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开放,可以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
12、经济的发展,越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人了世界贸易组织(rldTraderganizatin,简称T),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世贸组织实际上就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凡是经过批准手续、领取了“营业执照”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都可以进人这个大市场。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历史原因,中止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活动。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关贸总协定主持召开的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并为此做了许多努力。经过长达1年
13、的艰难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12月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人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同时,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应对。【二轮规律总结】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历史特征和历史表现(1)历史特征: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中国缓慢地走向近代化,近代经济成分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历史表现: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序幕;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较快的发展、日益萎缩、陷入绝境。
14、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特征和历史表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中西明在碰撞中走向共存和交融。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水上交通、铁路交通、公路交通、民航等现代交通工具和报刊、影视和网络技术等发展较快。3现代中国经济建设与道路探索的历史特征和历史表现(1)20世纪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历史特征: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和规模进行探索,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历史表现: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共八大的召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八字方针的提出、“化大革命”。(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农村和
1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率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浦东的开发和开放。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的简要历程(1)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主要史实: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牟机器磨坊。(2)初步发展于19世
16、纪末。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企业数量增加;由沿海向内地扩展。(3)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于19121919年间。辛亥革命的鼓舞;“实业救国”的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迅速;厂矿企业增多;一战结束后走向萧条。(4)较快发展于19271936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遭受沉重打击是在抗战爆发后。沦陷区,日军的破坏和吞并;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6)陷入绝境是在抗战胜利后
17、。美国取得在华特权;官僚资本的挤压;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民族资本兴办的工厂、矿、店铺等纷纷倒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三个三”(1)三个产生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商业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2)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临的三次发展机遇: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三大障碍: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本国官僚资本主义。6计划经济体制(前者)与市场经济体制(后者)的不同点及认识(1)特征不同:前者用行政手段调节资配置;后者用市场方式调节资配置。(2)作用不同:前者的积极作用是促进
18、计划指标的顺利或超额完成,消极作用是高度集中、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消极作用逐渐占主要;后者的积极作用是提高资的使用率、促进经济的发展,消极作用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但积极作用为主。(3)认识:两种体制各有优缺点;随着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阻碍经济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势在必行。71971976年中国二十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启示(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2)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完全照搬别国模式。(3)社会主
19、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可以适当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1)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时提出了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开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4)1997年,
20、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0世纪初期,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二轮学科探究】1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有何特点?(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2)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和程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3)由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2对中国近代化的简要理解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 政治的民主化。“中
21、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3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前者)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后者)的不同(1)背景不同:前者在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后者主要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产生。(2)生产组织方式不同:前者是手工工场;后者是大机器工厂。(3)生产规模不同:前者规模小,稀疏而又微弱;后者规模较大,比较正规。(4)结果及影响不同:前者没有发展起,没有产生较大影响;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大发展,并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和阶级结构。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五大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下产生和发展起的,它饱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22、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排挤,具有以下特点:(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2)在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很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占据的比例较大。民族资本的这种组合状态使它无法摆脱对帝国主义资本、旧有经济关系和官僚资本的依赖。(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多集中于以纺织、食品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4)从地域上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等),后天畸形。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1)不利因素:
23、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和人才、技术、市场、思想观念的准备。它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步履维艰。由于其先天的不足和列强的压制与掠夺,造成民族工业在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上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近 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2)有利因素:列强侵华客观上给中国带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面对时代潮流的冲击,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客观上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中国
24、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使实业救国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泉。广大的近代企业家(实业家)纷纷投资兴办企业,探索民族发展的出路。6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2)从政治上看,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
25、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7近代以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和影响(1)原因: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政府政策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建国后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用。(2)特点:经历了一个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随着中国民主的发展而不断加深;在地域、城乡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既有相当的西方化内容,又保持着浓厚的民
26、族特色。(3)影响: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思想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化的精髓,又日趋顺应时代变革。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8“一五”计划的主要经济项目为什么都分布在东北地区?(1)从客观条看,东北地区的自然条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便利。(2)从历史上看,解放前东北地区重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比较发达。(3)从地理位置看,东北地区背靠苏联,便于接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9197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27、过程中产生重大失误的原因(1)客观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要自己去探索,产生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美国坚持对中国封锁和孤立;苏共二十大后中苏关系恶化。这就迫使中国必须把经济迅速搞上去,导致“左”倾错误的产生。(2)主观原因: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在思想路线上,毛泽东和一些领导人违背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主观主义地进行政策决策,脱离了中国的客观实际。在组织原则上不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党内缺乏民主。好大喜功、急躁冒进也是产生失误的原因之一。毛泽东和一些领导人违背和实际上修改了八大决议,把阶级斗争重新当做社会主要
28、矛盾,理论上的错误必然导致实践上的错误。10从现代化进程的视角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2)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探索性、复杂性、长期性、曲折性的特点。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6年后)。特别关注经济建设的内容:学会归纳每个历史阶段经济建设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关注一些重要年份,如196、198、1978、1992等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年份。这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11中国为什么要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健康发展。(2)改革开放前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在农村进行改革。(3)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