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5.90KB ,
资源ID:19639411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6394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毛概重点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毛概重点Word格式.docx

1、(1)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3)个人条件a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刻苦的学习精神、非凡的领悟能力,对人类进步事业有执著的追求。b他深入实际斗争,密切联系群众,注重调查研究,联系中国实际进行思考。c他真切了解中国历史,善于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遗产,做到“古为今用”。d他具有丰富而曲折的人生经历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毛泽东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调查研究中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20世纪30年代同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

2、,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石。(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对这方面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6)党的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

3、意义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三节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和过程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依据(条件)(1)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3)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个时期,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重大变化。第一,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第二,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实践基础。“三步走”战略前两步完成,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

5、式日益多样化。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第三,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现实依据。党的队伍的变化;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第五节科学发展观(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的依据?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一、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的条件(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新世纪、新阶段的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3)当代世界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四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2.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

6、本。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四、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指导思想。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精髓是什么(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不仅是我党理论成果的精髓,

7、还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之所以说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因为它贯穿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并体现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各个理论形态之中,贯穿于各理论形态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说:(1)从历史的角度(纵向)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就是说,有了这个实事求是,才有了这些理论成果的创立和发展;(2)从理论的角度(横向)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逻辑起点,就是说,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各个方面,是活的灵魂。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

8、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为什么旧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第一,从国际环境来看,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这是转变的时代条件。第二,从经济条件来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

9、暇顾及中国,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第三,从政治条件来看,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五四前期,中国工人阶级的人数已达到200余万人。第四,从思想条件来看,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成为先进中国人挽救国家命运和推动历史进程的思想武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共同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而言是相同的,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所决定:第一,社会形态相同,中国依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第二,社会主要矛盾相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

10、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社会诸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第三,革命任务相同,反帝反封建是革命的首要任务。新旧民主革命的不同点第一,革命的领导不同。民主革命再也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来领导了。第二,指导思想不同。民主革命再也不是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作指导,而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作指导了。第三,革命的前途不同。民主革命的前途再也不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第四,革命的时代条件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新

11、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怎样展开的?革命的对象、动力,哪些阶级参加了的革命,由谁领导?为什么由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性质和前提,新旧民族革命的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政治纲领、文化纲领和经济纲领)中国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及必要性)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是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

12、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发展前途。经过了长达26年的探索。革命的具体对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从总体上来说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是革命的力量之一。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既相互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许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

13、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这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文章的“上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文章的“下篇” )”。所谓“必要准备”,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创造了条件。所谓“必然趋势”,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在党的历史上,却存在着“二次革命论”与“一次革命论”两种错误倾向。所谓“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经验是什么?可能性是什么?1.统一战线(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4、可能性)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是什么?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的必要性、可能性是什么?过渡时期是怎样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业化(发展生产力),一个是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当时把工业化称为主体,把三大改造称为两翼(一翼是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一翼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1)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2

15、)只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工业化建设离不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地进行。4.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可能性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952年,国营工业产值占56%。第二,私营工商业越来越不适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二节社会主义改

16、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的经验是什么?怎样对农工业改造?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通过互助合作的途径,逐步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定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确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在内容上包括两个方面:对企业的、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

17、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和意义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含的内容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三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手段,达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

18、出的特点。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联系,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角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上区别于其它剥削阶级社会的本质规定;“共同富裕”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生产关系角度)(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二、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

19、、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怎样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发展才是硬道理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

20、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落实“发展是硬道理”)3.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怎样代表)?(1)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广阔途径。(2)必须必须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3)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由什么决定的(或者为什么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党的十三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社会性质),第二,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发展程度)(不发达阶段)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2.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1)历史前提: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决定的。(起点低)(2)国情基础:是由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基础差、标准高)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关系(政治

22、、经济、文化、社会)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简明的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核心内容)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

23、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

24、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我国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关系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既体现了对“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继承,又体现了时代特征,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改革开放的性质?改革开放目的(3个目的)二、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实质改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

25、时相应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2.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依据)(为什么要改革开放?(1)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学说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依据。(2)历史依据: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和国家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整个政治局面是处在一个混乱状态;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中国历史经验与教训)(3)时代依据: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是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判断改革开放的

26、标准依据(三个有利于)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5.“三个有利于”是评判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巡谈话“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什么提出“三个有利于” 标准:(1)我国经济面临着加速发展的严峻挑战和良好机遇。(2)当时经济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的或新出现的问题需要解决。(3)国内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三个有利于”,最根本的还是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最根本的还是生产力标准,因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关键的基础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

27、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的,也是发展生产力的目的。这“三个有利于”标准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政治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所载入。成为检验全党的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的实践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判断什么的标准?首先,“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开放各项具体政策和措施姓“社”姓“资”的标准。其次,“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怎样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1)“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贻误改革的时机,必须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2)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

28、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一方面是因为,不能把一切产生于资本主义并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广泛应用但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的经济现象,都认为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而加以否定;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能无条件地拒绝和否定一切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和因素。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不具有特殊的社会制度属性、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合乎“三个有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支持其发展。正确对待改革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二是借改革之名,走向资本主义,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改革是全世界的潮流,只有顺应潮流,没有退路;全新的改革,以全新的思维,全新的步骤继续推进改革;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社会、政治、文化一系列的改革;全人民的改革,改革成果要为人民群众共享,吸纳广大群众参与。二、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1)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动力(2)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目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