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137.28KB ,
资源ID:1963568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6356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材料一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

2、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思路点拨】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逐句寻找材料的关键词句并围绕关键词句概括表达

3、,如关于“原因”的关键词“互不隶属”“效率迟缓”,反映的是行政效率;“不利于弹压地方”“统一协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关于“特点”的关键词句“辖区大小不均”“统一协调”反映出明代地方改革的因地制宜和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视。【尝试作答】(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思路点拨】注意把握两段材料的主旨,材料一是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材料二是清末行政改革,据此可以判断改革围绕着“行政效率”和“与时俱进”而进行。但二者侧重不同,明代侧重于中央与地方关系,清末侧重于“新政”的需要。“原因”要从材料二中寻找

4、。答案:(1)原因:明初三司事权互不隶属,存在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问题;保证地方行政长官既拥有相对集中的权力,又不违背中央集权原则。特点:注重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地制宜设置地方行政长官的辖区。(2)相同之处: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不同之处:明代是加强中央集权;清末是着眼于新政改革的需要。原因:清政府“捐纳”制度长期存在,贪污腐化现象严重;官僚制度落后过时;政府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二、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影响1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西周:推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2)秦朝: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5、。(3)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4)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问题。(5)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问题。(6)元代:地方推行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不可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7)明朝:废除行省制,设立三司管理地方。2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制、削弱,集权

6、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3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影响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经济的发展。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古代历朝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情况从史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图示信息提取类,历史图示是一种比文字材料更形象的表现形式,通过解读信息得出核心主题或变化趋势,并根据所学知识阐述分析。界定范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提取信息:可从区划的层

7、级、名称、变化趋势等角度进行提取。逻辑论证:论证分析时主要阐述对古代行政区划出现这一变化的认识,如分析层级变化的意义;层级变化特点的概括等。信息一: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过程,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信息二: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信息三:在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秦为郡,汉为郡、国,魏晋南北朝和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信息四:随着州、道

8、、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州、道、路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沦为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单位。信息五: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答出以上任意两项信息即可。上述示例只作参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提取信息说明类大题做题步骤(1)解题思路为:提取材料中的观点(信息),说明为什么(论证);其答题模式为信息说明(提取一项信息,若要提取两项信息,则要分别进行说明)。(2)组织答案关注“四个W”和“一个H”和多维度的思考方式:谁(Who),为什么(Why),在什么时间(When),做什么(What),结果如何(How);在分

9、析原因和背景时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民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分析,使答案更加紧凑,论证更加充分,表达更加完善。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世官制时代(先秦时期)按血缘和门第做官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按照宗法血缘关系世代相传,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利用军功授爵的制度以替代世卿世禄制。2察举制时代(汉朝)推荐才能品德高尚的人做官(1)概念:察举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2)标准:理论上是德行和才能,东汉时,形式和实质背离,渐趋败坏。3九品中正制时代(魏晋南北朝)品

10、评官评官授官(1)含义:中央选择中正官,对其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九等,成为授官依据。(2)推行:由于门阀士族势力强大,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依据,既无从体现民意,也使皇帝用人权旁落到地方士族手中。4科举制时代依靠考试凭才能选拔人才(1)演变过程:科举制萌发于隋,以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为标志,经唐代、五代的发展,至宋走向成熟、完备。之后,科举制在元代遭受打击,明清时期得到恢复,但最终走向僵化衰落。1905年,清廷进行全面改革,科举制度被废除。(2)两大转变选官主体变化从世家大族到中央政府。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选官依据变化从血缘门第到学识能力。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

11、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针对训练1汉代天子下诏举贤,名目极多,例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文学高第者”“孝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等。汉代天子下诏举贤()A运用了名目众多的选举方法B推动选贤举能的制度产生C利于士人依据标准自由报名D形成了有规模的选官制度解析:选D。汉代以察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名目极多,广泛搜罗人才,有利于选官制度渐成规模,D项正确。 察举制的选举方式主要是自下而上的地方推荐,并没有“名目众多”的选举方法,故A项排除;汉代天子下诏是察举制的体现而不是推动了这种制度的产生,故B项排除;士人可自由报考为科举制的特征,排除C项。2(2020

12、广东肇庆三模)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B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C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D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选B。据材料“在唐初以前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打破了原来阶层的限制,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的地位提高,故选B项。一、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比较【史界观点】观点一宋代以前的辩论焦点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比较1秦统一后的争论虽然秦朝选择了郡县制,但两

13、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仍然热衷于分封制。其中,西晋时陆机认为分封制比郡县制更合理。分封制下,中央与诸侯相对独立,相互照应,民有定主,诸侯各务其志,出现异常情况也能有所缓冲。即便国家衰弱,受害的只是局部,王朝不致迅速灭亡。郡县则不具有这种优势,一处有乱则天下大乱。秦朝的迅速灭亡就反映了郡县制下出现动乱后中央孤立无援的弊端。2唐朝的争论唐朝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所以关于分封和郡县的争论几乎一边倒,皆主张郡县制。柳宗元的论述最为著名:“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他列举了“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有叛将而无叛州”等来说明郡县制的积极影响。观点二宋元时期,一些学

14、者提出,两种制度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必须根据客观环境来决定选用哪一种制度李纲提出两种制度适用于不同的形势,应因地制宜选用其一:“封建宜于草昧艰难之时,而郡县宜于承平无事之日。”李纲认为,两种制度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用得好都能有效,用得不好都会有弊端。这个主张很有特色,超越了分封制和郡县制之争。观点三明代,有些学者认为两种制度各有利弊,与其从中选一不如重新设计一套制度,以取长补短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不把分权和集权看作绝对对立的两极,而像黄宗羲所说:兼采分封制与郡县制两者之长处,使其并存互补,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顾炎武,他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所以,他提

15、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即“尊令长之职,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即加强地方政府权力,调动地方官员积极性,利用他们的小私以成天下之大公。【争鸣感悟】1通常的观点认为,分封制始于西周,至秦统一中国后为郡县制所取代。这种观点基本上反映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演进概况,但它把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演进人为地截为两段,忽视了分封制在秦以后的历代王朝中以不同的形式长期延续下来的客观事实。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便是这种过渡阶段的典型表现。2应当认识到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二者各有利弊,不能绝对地判定孰优孰劣。3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

16、形式,都是为君主服务的,只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所以,无论是分封还是郡县,都无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正因为如此,古代社会的政治家或思想家无论发现分封制或郡县制有何缺陷,都不可能找到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中国古代社会的痼疾是君主专制制度,只有彻底摧毁它,代之以民主管理才能解决这种矛盾。二、史学界关于军机处与君主专制加强关系的学术争鸣观点一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李治亭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通过分析军机处的机构特点得出军机处设立使皇权加强的结论,如:官员人数根据皇帝需要增减,军机大臣互不隶属,各自直接对皇帝负责;具有高度机密性,非有特召不得擅入,军机大臣必

17、须与皇帝保持垂直联系,办公地点亦随皇帝行止而定;军机大臣地位虽高但无实权,实际上只是充当皇帝的侍从秘书;印信用毕随时交还,分程序管理以防私自动用;等等。王超在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中比较了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不同,指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对军国大政有一定决策权,军机大臣则仅供传述缮撰;并且认为军机处侵夺了内阁票拟批签的职权,甚至有权修改内阁票拟,政府实际重要政令的发出都在军机处而不是内阁,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大部分不经内阁,直接密封发给地方督抚,内阁已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并从军机处与清代其他机构关系的角度论述军机处设立对皇权的加强。观点二军机处并非为了强化专制皇权而设立高翔

18、也论军机处、内阁和专制皇权对传统说法之质疑,兼析奏折制之源起(见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对清史学界的“传统说法”,即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主要是为了通过削弱内阁以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以强化专制皇权,以及军机处的设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了一个空前阶段”观点提出了疑问,并对清初内阁、奏折制等问题作了分析。该文认为军机处的出现具有较大的偶然性,雍正采取这项政治措施并非出于强化皇权的目的,而是为了处理西北军务;其次,雍正即位七八年后,其统治已经非常稳固,不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强化皇权;就权力分配体制而言,在军机处设立以前,专制皇权早已臻于登峰造极,最能保障皇帝独裁权威的许多制度、措施等均已相继推行。军

19、机处的出现确实标志着清代君主独裁政体的完善,但它并非为了强化专制皇权而设立。我们应把军机处的出现纳入更深远的历史背景下研究。雍正年间军机处设立,使清朝皇帝彻底摆脱了阁臣执奏、六科(明清官制设有六科给事中,简称六科)封驳对皇权的制约,皇帝意志通过秘密渠道得以贯彻,从这一点上看,军机处设立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需要。单元质量检测(一)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山东聊城调研)商朝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材料所述现象()A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B表明宗法制已经形成C

20、说明祭祖与专制王权密切 D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选A。材料“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说明商朝祭祀对象的广泛性,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故A项正确。福建厦门二模)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选C。通过题干中“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地方的稳定,通过题干中“

21、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可知,该做法有利于社会生活的规范和统一,故选C项;儒家文化产生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周王对地方的管理是通过分封诸侯的方式来实现的,不是直接管理,排除B项;通过题干可知,土著各邦族要服从诸侯的管制,不能说其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崛起,排除D项。3左传记载有“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材料反映了()A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B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认同C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相同D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根据材料“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利用宗

22、族的关系来维护其统治,故选B项;材料反映天子、诸侯重视宗族关系,没有体现“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排除A项;根据“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可知,同姓与异姓诸侯的权利不相同,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对维系西周统治的作用,排除D项。4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了()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本质上是一种“家天下”的体现,

23、故C项正确。5(2020山东潍坊二模)秦国不断完善有关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A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B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C任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D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根据材料“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可知,这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吏,提升统治效能,故选C项;从材料看不出当时秦国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排除A项;材料“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体

24、现的是法家思想,排除B项;隋唐时期科举制实行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排除D项。6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皇帝州刺史权力内容 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查郡国,巡视吏治”汉昭帝、宣帝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汉平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A.王国问题死灰复燃B刺史逐步丧失监察职能C社会问题不断暴露D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刺史权力内容不断增加,表明当时的社会问题较多,社会问题不断暴露,故C项正确;王国问题汉武帝时期已得到解决,故A项错误;从表格可知刺史的职能是在增加,没有丧失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汉代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与材料的

25、内容强调刺史权力内容的增加不符,故D项错误。7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异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C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D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文化的时代特色源自社会时代的变迁,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分裂造成了题目中的文化现象,故D项正确。思想活跃是文化现象,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江南开发,经济发展,但商业受时代的影响,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玄

26、学兴起并发展,儒家思想融合了道家思想,“援老入儒”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8御史台在汉代是主管监察的机构,隶属于少府。魏晋以后,御史台成为皇帝亲自掌握的机构,台官往往不受行政主官牵制,而是直接向皇帝上章弹奏。材料可用来说明魏晋以后()A注重提高监察的实际效能B监察根植于优秀历史传统C监察机构的职能不断异化D台官的权力超过行政主官选A.由材料信息“御史台隶属于少府”“御史台成为皇帝亲自掌握的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后,监察部门的职权行使已相对独立,职权行使的相对独立有利于监察效能的提高,故A项正确。9(2020山东聊城二模)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政令的下达,都经中书出令、门下

27、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针对这一状况,唐统治者设政事堂()A加强中书省权力 B协调三省关系C强化对三省监督 D增加文官人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为了解决中书门下两省各逞意气,相互推诿,导致办事效率低的问题,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协调三省关系,故选B项;三省长官仍然各负其责,其权力并没有加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三省监督的强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增设政事堂的目的是协调三省的关系,提高行政效率,从中无法得出增加文官人数的结论,排除D项。10(2020山东济南二模)宋太祖于建隆四年命吏部尚书张昭等制定“折杖法”,以脊杖和臀杖取代原来的流、徒

28、、杖、笞之刑,隋唐确定的“封建制五刑”逐渐名存实改。“折杖法”的使用()A适应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体现了缓和矛盾宽减刑罚的精神C说明宋朝在刑罚上自立新的体系D有利于保护封建官僚阶层的特权由材料“以脊杖和臀杖取代原来的流、徒、杖、笞之刑”的措施,可以得知宋朝时减轻了刑罚,缓和了社会矛盾,故选B项;“折杖法”的使用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不是为了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A项;宋“折杖法”是在隋唐确定的“封建制五刑”上进行的改进,不是新的体系,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折杖法”在使用过程中区分官僚阶级和普通百姓,没有提及官僚阶级是否有特权,排除D项。11宋代外省官分“亲民”与“釐务”两种,“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设正官;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直属中央”。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