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的最简单有效的措施,是第一道防线,通过洗手可以病人避免将疾病传播给医务人员和其他病人,因此为了保护病人同时也保护自己,必须认真坚持洗手制度,即使操作时戴着手套,脱去手套后也应及时洗手。如果身体的其他部位被患者的血液、体液人体组织污染,亦应立即清洗。 (2)戴手套,在大多数情况下,手上的细菌绝大部分可以通过洗手去除,所以只要注意洗手,可有效防止疾病经“手”传播。但是许多医务人员尚未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戴手套变成了预防经“手”感染的一个有效方法。对一些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污染物的操作,必须戴手套,以减少皮肤直接接触的机会。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时更要戴手
2、套。虽然戴手套不能完全防止针刺伤,但可以减少患者血液通过损伤皮肤进人人体的量从而减少感染机会。操作中手套破损后要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须立即彻底洗手。在抽血、静脉穿刺、伤口换药、处理被血液污染的器械和持拿血液标本时均须戴手套。 目前常用的手套有乳胶手套、聚氯乙烯手套和橡胶手套等几种。戴手套可根据使用目的分为三种情况:清洁保护手套,用于检查病人及治疗时;消毒过的外科手套,用于外科手术及比较精细的触诊时橡胶手套,用于清洗器械、擦洗操作台及处理化学物品时。 有研究表明,工作时不戴手套,指甲下的微生物、唾液、血液等可持续存在数天。聚氯乙稀和乳胶手套仅供一次使用,不能用于多个病人,因为洗过的乳胶手套变脆易
3、破损。据报道,30手套在手术过程中会有破损,50的手套在使用数小时后能使细菌通过。因此,如果病人治疗时间较长,手套最好每小时更换1次。用过的手套应放在指定的污物袋内。当然,带手套本身也可能对医护人员产生损害,如对手套材料过敏等,这时应根据情况更换合适材料的手套。 (3)口罩、护目镜及面罩的应用,病人打喷嚏或咳嗽或医疗操作中产生的气溶胶可携带大量病原体。为了避免吸入气溶胶和防止患者的体液、血液等传染性物质溅人医护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内,医护人员可戴口罩、面罩及护目镜。口罩应盖住口鼻部,且只能用一次,潮湿后隔离效果差,应及时更换;护目镜每次用后应及时进行清洗消毒。 (4)穿隔离衣,在可能接触有传染
4、性的分泌物、渗出物时必须穿隔离衣;进人隔离室的所有人员也必须穿隔离衣。隔离衣样式同手术衣,不可用前面对襟的工作衣代替。隔离衣只穿一次,潮湿后应立即更换(湿后病原可透过),因此最好使用一次性防水隔离衣。 隔离衣脱掉时应将污染面向里,然后放在污衣袋内,做上隔离标记,运送到洗衣房消毒、清洁处理。穿脱隔离衣的正确步骤是: 1)穿清洁隔离衣的步骤是:洗手、穿隔离衣并系好颈后带子及腰带。带口罩。戴手套。 2)脱污染隔离衣的步骤:解开腰带、脱手套洗手。脱口罩、解开颈后带子,并将污染面向里脱下,放人污衣袋内。洗手。 (5)处置过程中物品、标本及废物处理 1)锐物处理对所有锐利器械和物品的处理应特别小心,用过后
5、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应及时放人专门的利器盒中。操作后要自己亲自处理这些锐利器械和物品,以免他人在清理器械或物品时被刺伤。不要徒手去处理破碎的玻璃,以免被刺伤。 2)血渍清理:地面、墙壁、家具上有血渍时不能直接用抹布或拖把擦拖,应先用1;10的漂白水浸润在血渍上15一30min,然后戴手套用抹布擦拭,擦后立即彻底洗手。 3)血标本的处理化验标本应放在带盖的试管内,再放到密封的容器内送到化验室,以防止标本在送检过程中溢出,手持化验标本时戴手套。 4)医疗废物的处理所有废弃的医疗用品,包括一次性的锐利器械、各种废弃的标本、污染敷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应放在有生物危害标记的专门容器内,送往规定地点进行
6、焚烧处理。 3、乙肝疫苗接种: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效率为9699%,疫苗同时对丁肝有防护作用。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所有医务人员均可接种乙肝疫苗。用法:上臂三角肌内注射,每次注射0. 5 ug,共注射3次,时间为0,1,6个月。完成注射后半年抽血检测是否产生抗体。第二节 医疗操作中的防护 1、侵人性操作中的防护: (1)接触患者血液、粘膜、开放性伤口、体液,分泌物和污染的器械物品时,必须戴手套。在进行可形成气溶胶,或可能有血液、体液喷溅等的操作时,应戴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必要时穿鞋罩; (2)操作尖锐器械或手部有伤口时,要特别小心,可戴双层手套保护;
7、注射或穿刺时,先检查针头是否安全套在注射器上,术者的手绝不可置于针头前进方向;完毕后取出针头时,应用乙醇棉球压住针眼,尽量减少血液或体液渗出,避免沾到患者的血液或体液; (3)用毕的注射器,不可用手接触针头,应针尖向下直接放人耐刺的硬质容器内,按传染性废弃物销毁; (4)实行急救复苏时,尽量避免口对口人工呼吸。 2、实验室的防护: (1)工作时应穿隔离衣、戴手套,可能污染面部时,应戴防护面罩; (2)吸取标本液,应用器械吸取,禁止用嘴吸吸管;搅拌、离心、超声等处理操作应在I级或级生物安全操作中进行; (3)物体表面溅有标本液时,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 (4)所有不保留的标本和用过的器皿一律先经压
8、力蒸汽灭菌后再处理 (5)工作中防刺伤。工作完毕,经消毒、冲洗后脱手套,再进行手消毒。第三节 传染病区的医学防护传染病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尤其是新发传染病,工作中注意消毒隔离,在医疗实践中,提高对传染病的防护意识,自觉执行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对人类造成的危害。1、传染病的特点: (1)传染病:是由各种致病性的病原体,其中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所引起的一组有传染性的疾病。 (2)传染:人体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叫传染,也称感染。 (3)构成传染的三个因素:构成传染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即病原体、人体(宿主)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是变化
9、的条件,人体是变化的根据,病原体要通过人体而起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体。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地方性、季节性和流行性; 4)疾病发展具有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和慢性期等规律性; 5)有免疫性。 (5)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病传播或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必要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6)新出现传染病概念:新出现传染病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发现的传染病和过去已被控制但因传播到新的地区,或是抗药性产生等原因,又重新抬头,发病率明显上升的传染病。 1)新发现的传染病: 某种疾病或综合征早已存在并被人们所认识,但未被认为是
10、传染病,直到发现了它的病原体才被认为是传染病。如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病、人疤疹病毒6型引起的突发性玫瑰疹、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I型引起的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等; 可能早已存在但未被人们所认识的某些疾病或综合征,直到发现和鉴定出了病原体被确认为传染病。如军团病、莱姆病、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等。 2)新出现的传染病:过去可能不存在,确实是新出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3)重新出现的传染病:指那些已为人们所熟悉且发病率一度降到极低水平,现在发病率又显著上升的传染病。如结核、霍乱、登革热、黄热病、梅毒和淋病等。 2、传染病区的医学防护 (1)医学防护对硬件设施的要求:为适应传染病的隔离
11、,传染病医院及综合医院的传染病区在建筑上应有严格要求。病区内应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缓冲区)和污染区,并严格进行区域管理。 1)三区划分 清洁区:不接触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区域, 设有更衣室、卫生通过间、值班室、小库房、小药房、配餐间; 半污染区: 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污染源的区域,包括内走廊、医师办公室、治疗室、处置室、护士站; 污染区: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区域,包括各病室、病人卫生间及浴室、人院室、污衣污物间、垃圾存放处。 (2)建筑布局的特殊要求 1)传染病区应设内外走廊,方便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各自通道; 2)病室及内走廊之间应有二道间,方便医务人员洗手和穿脱隔离衣; 3)
12、病室及内走廊之间应有递物窗(观察病情、送饭、送药等),以减少工作人员和病人的密切接触频率。 (3)呼吸道传染病区的特殊建筑要求 1)建立负压病房采取房间隔离,使整个病区的空气有组织流动,空气流向从办公区、走廊-缓冲间-隔离病房; 2)如为高层建筑,呼吸道病房应设在建筑的上层; 3)三区之间必须有实际隔离屏障,既隔断墙必须直达楼顶板。各隔断墙上的门必须错开,以形成空气迷路; 4)没有负压病房条件,应安装大功率排风扇进行强行通风,呼吸道病区的送风流程为:送风到清洁区(止压)半污染污染区(各病室回风形成负压),但要注意避免送风和回风口距离过近,导致空气交叉污染。 (4)消化道传染病硬件设施的要求 1
13、)非手触式洗手设备 2)防虫害设施 3)严格区域划分 2、传染病区医学防护对消毒隔离的要求 (1)各种传染病的消毒隔离要求:为便于对各类传染病的管理,不同的传染病,按其病原微生物排出途径和传播媒介的不同,需采取不同的隔离方法。 1)严密隔离:适用于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烈性法定传染病。如鼠疫、霍乱、肺炭疽等及疑似病人,均需严密隔离:病人要求分室隔离,相同菌种感染病人可同居一室;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均需随时严格消毒;进出严密隔离室的工作人员应进行登记并严格防护;接触病人或污染物品后必须洗手;废弃污物必须装袋进行焚烧处理;接触者尽可能注射疫苗或采取预防措施。 2)呼吸道隔离:适用
14、于病原微生物随呼吸道分泌物及飞沫排出而传播的法定呼吸道传染病。 预防感染经空气传播,如接触结核、水豆、麻疹等传染病(飞沫核5um) .尽可能使用负压病房,门窗紧闭,每小时至少换气6次,污染空气由管道排除室;工作人员在病室内戴高效口罩;病人只能呆在室内预防感染经飞沫传播,如接触细菌性脑膜炎、白喉、呼吸道合胞病毒、SARS等感染的病人(飞沫核5um)同一病种的病人可住同一病室,但两床距离应在一米以上,避免飞沫直接传播;病人口鼻分泌物和痰液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病人的痰液必须吐在戴盖的一次性痰盒中,集中焚烧处理;病人口鼻分泌物接触过的用具,如食具、毛巾洗消毒;严格遵守隔离技术规定,污染的手不能触摸非
15、污染物品及自己的五官,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病人及污染物品后,必须认真洗手。 5)隔离制度对其他方面的要求:传染病人尽量不设陪护,陪护者应严格防护着装,并按污染对象进行管理;严格限制探视,如病情危重确需探视,需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戴好帽子、口罩、穿上探视服,在病室门口或活动推窗外探视,并限定探视时间。最理想的是电视电话探视;区内所需清洁物资皆应送货到病区,如食堂送饭、供应室送物、药房送药等;医技科室到临床服务。如需病人去医技科室要走划定的污染路线,只有这样才能使污染不易扩散;病人出院或死亡后病室及一切用具均需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彻底消灭病原微生物。 3、医学防护对医务人员的要求 (1)标准预防(适用于
16、所有病人):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都应该坚持标准预防,实施基本防护。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都具有传染性,均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戮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标准预防有三个基本特点: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2)标准预防的防护要求:尽可能应用不接触技术;接触感染物质后立即洗手;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和污染
17、物品时戴手套;脱手套后立即洗手;小心处理所有尖锐物品;加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防止工作服受到污染;立即清洁感染物品的溢出物。 (3)特殊传播方式的额外预防(空气或飞沫传播的预防):戴高效防护口罩,防止喷溅或脸有可能污染带护目镜。进行有创及高危险性操作,如给SARS病人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尸体料理、吸痰以及口腔护理时应戴防护面具。 4、医务人员的保护性着装要求(所用防护用品必须符合国家医用标准) 常用的防护用品有:防护口罩、帽子、工作服、隔离衣、手套、护目镜、工作鞋和鞋套、防水围裙、防护面具等。第四节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实施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以及医务人员艾滋病
18、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的相关规定,为了保证全院职工的职业健康安全,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对全院职工的感染,特制定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实施措施 1、全院职工在从事医疗救治、实验检测及医疗垃圾处理等过程中,必须采取正确的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职业伤害。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烧伤或灼伤。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采用紫外线消毒时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采用气体化学消毒时应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泄露,经常检测消毒环境中该气体的浓度,确保自身安全。 (4)使用液体化学消毒时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粘膜造成的损伤。 (5)处理锐利
19、器械和用具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避免可能对人体的刺、割等伤害。 2、医院每年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体检,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并建立健康档案;各科为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准备必要的防护设施。 3、各类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时应及时摘手套、洗手。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食堂、会议场所、图书室等非工作场所。 4、工作人员工作中发生职业伤害或职业暴露时,应立即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并及时报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分管院长,并填写相应的报告表、卡。 5、发生针刺伤的补救措施: (1)立即止血,清洗伤口,使用消毒药剂、无菌敷
20、料包扎伤口。 (2)尽可能了解锐器是否沾染了有传染性疾病的体液或血液。 (3)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同时填写职工锐器刺伤登记表。 (4)如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根据以下情况进行针对性处理:受伤医务人员HBsAg(一)或抗-HBs(一)未注射疫苗且病人为HBV阳性时,应在24小时内免费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且皮下注射乙肝疫苗lOug,5ug,5ug(按0月、1月、6月间隔),同时按0月、1月、6月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 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接种过乙肝疫苗者视具体情况制定处理方案。第五节 标准预防 1、标准预防定义 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
21、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2、标准预防的内容 (1)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带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两病人之间;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它他人时。 (2)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
22、手套;对同一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与普遍预防相同,在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务人员皮肤、粘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其暴露及污染其他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及物品,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其他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与环境间的传播。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在用于下一病人前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5)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包括病人床及床旁仪器)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6)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粘膜,以防污染衣服及微生物传播。 (7)锐利仪
23、器和针头应小心处置,以防刺伤。操作时针头套不必重新套上,当必须重新套上时应用器具而不用手。针头不应用手从注射器上取下、折弯、破坏或进行其他操作。一次性应用的注射器、针头、刀片和其他锐器应置于适当防水耐穿的容器内,此容器尽可能的置于工作处,需重复使用的锐利器械也应置于适当防水耐穿的容器内,以便运输至再处理部门。 (8)容器、复苏袋或其他呼吸装置应置于需复苏操作处。 (9)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3、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
24、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和防护眼镜或者面罩; (3)在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医务人员的身体时,应穿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4)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必须处理戴双层手套; (5)使用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6)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消毒措施。 (7)禁止将针罩罩回针头; (8)将用过的针头或锐器放入耐刺的利器盒中; (9)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第六节 锐器伤的职业防护 1、锐器伤的概念 锐器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碎玻璃、安瓶等造成的意
25、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 有报道证实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国外52%,国内63,4一64,5%。大量研究也表明,护士是发生锐器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主要感染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病毒。国外研究证实:HBV感染率高于HIV感染率的55倍,高于HCV的38倍。医务人员HBV的感染是普通老百姓的5-6倍。美国疾控中心最新资料显示,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医务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锐器伤的另一个危害是对伤者的心理伤害,由于担心患上经血液传播的肝炎、艾滋病等疾病,整天忧心仲忡,影响食欲、睡眠和工作,忙于做各种化验、检查,寻求各种预防、治疗方法,严重
26、的会患上焦虑症,在今后的工作中过于小心谨慎,甚至再也不敢从事这项工作。有的护士因为感染上肝炎、艾滋病,不仅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影响,而且不得不放弃护士职业,面临着再次找工作的巨大压力,甚至在从事其他工作时亦受到他人的歧视。 2、锐器伤的流行病学特点 (1)发生锐器伤的职业分布 包括护士、医生、护理员、技术员、回收医疗垃圾的工人等,其中,护士位于首位。因为临床护士经常使用注射器、穿刺针进行治疗操作,在溶药、抽吸药的过程中易被刺伤,掰安瓶也是发生锐器伤的常见原因。此外,手术室、供应室的护士经常接触和传递刀、针、剪也易发生锐器伤。医生、技术员主要在进行有创操作时受伤,外科医生在术中操作被误伤者较多。护理
27、员主要是在整理治疗室、处理垃圾时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回收医疗垃圾的工人常被突出垃圾袋外的锐器所伤,主要是因为医疗垃圾分类不彻底、装锐器的容器不合要求、回收人员未戴专用手套有关。 (2)发生锐器伤的地点分布 常见于急诊室、手术室、监护室、病房治疗室、医疗垃圾回收站等。急诊室、监护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概率较多,因为患者多、病情变化快,经常遇到紧急抢救,由于护士人力不足,往往在紧急情况中被针头、碎安瓶所伤,有时来不及整理包扎自己,直到抢救结柬,才发现自己的手有破口被污染。手术室护士因为器械摆放不规范、利器包扎不到位,传递操作不规范,不熟悉手术步骤在忙乱时受伤。病房的治疗操作多在治疗室进行,集中治疗期间工
28、作忙乱容易被注射器针头或安瓶所伤。 (3)引发锐器伤的利器种类 注射器针头、玻璃安瓶、缝针、手术刀、留置针针芯、输液器的针头、一次性塑料镊子等。在医院感染管理中规定这些锐器都要求放置在防水、耐磨、坚固密封的一次性锐器桶内,3/4满时要封闭容器,且密封后不能打开取出,防止意外伤害。 3、容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 (1)操作前:准备物品的过程中被误伤; (2)操作中:掰安瓶、抽吸药液的过程中;各种注射、拔针时患者不配合误伤自己等等; (3)操作后整理用物时:整理治疗盘或治疗室台面时被裸露的针头或碎玻璃扎伤; (4)丢弃过程中:部分医院要求护士将注射器、输液器毁型后才能丢弃,不少护士有双手回套针帽的习惯
29、,据调查这是发生锐器伤的首要因素之一; (5)废物处置:垃圾分类不彻底,有的护士因工作忙,将所有垃圾堆放在一起,过后再去处理;或者将锐器随手扔在黄色垃圾袋内,导致处理垃圾的护理员或工人被扎伤。 4、伤口处理流程 (1)伤口处理流程 1)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伤口部位的血,避免在伤口局部来回挤压,避免产生虹吸现象,反而将污染血液吸人血管,增加感染机会; 2)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在流动水下冲洗5min; 3)用碘酒、酒精消毒伤口; 4)向主管部门汇报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5)请有关专家评估锐器伤并指导处理,根据患者血液中含病毒的多少和伤口的深度暴露时间、范围进行评估,做相应的处理; (2)受伤护理人员血液监测流程 1)患者为HBs抗原()受伤护理人员HBs抗原()或HBs抗体()或HBc抗体()者,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受伤护理人员HBs抗原(-)或HBs抗体(一)未注射疫苗者,24h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刺伤后6个月、一年时需要监测GOT, GPTHBs抗原,HBs抗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