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77.94KB ,
资源ID:195773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577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中医药发展史.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docx

1、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一文读懂中国中医药发展史西医药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此前的数千年间,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数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医药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

2、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医学。明清时期,中医药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突出代表是医家李时珍历时27年之久写成的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部史作自1593年起先后被翻译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国文字,在世界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时珍也被誉为“东方达尔文”。公元十一世纪中医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在细菌学尚未出现的十七世

3、纪中叶,这无疑是一伟大创举。到了清代中医在治疗温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叶桂的温热论、湿热条辨、温病条辨及温热经纬等。清代医家王清任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明清时期中医药的发展也带动了中药堂、中药铺的兴起。广誉远创始于明嘉靖年间1541年,是中医药史上现存最悠久的中华老字号企业;陈李济创建于1600年,是现存最古老的中药堂,取名陈李济,寓意“陈李结缘,同心济世”。之后又陆续出现了同仁堂、雷允上、九芝堂等中药堂,这些距今三、五百年的老字号,虽历经朝代

4、更迭、战乱洗礼,至今依然生机勃勃,坚守着以传统制药的制作技艺为基础,造福百姓的信念,也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在中医药漫长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代中医药在西医和战火的夹缝中求生存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抗争史。这一时期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随着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学术包括西医也不断传入中国。当时的民主思想完全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在对待西医学的态度方面也非常“偏激”,有许多人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药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1929年,国民政府以“愚昧落后”、“阻碍科学”、“医事卫生障碍”等理由,通过了“废止中医案”,此政令一出震动了整个医学界。通过中医界人

5、士和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最终还是保留住中医,但国民政府对中医的态度却日渐苛刻,中医几乎无法得到任何来自官方的支持。战争不仅仅让生灵涂炭,也摧残了千年的中医药文明。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告终,但痴迷于中医的日本人洗劫了大量古代医籍,包括珍贵的元印圣济总录残卷、明代赵开美版仲景全书,使大量中医典籍流失海外。进入残酷的抗战年代,在西药得不到有效供给的情况下,中医药在挽救战士生命和治疗百姓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柴胡水蒸馏提取制成针剂,良好的退热消炎作用大幅减少了伤患战士的死亡率,同时还在治疗感冒、回归热、产褥热、肺结核退热、抗疟疾等方面也有良效。柴胡注射液的诞生突破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是中医药的传承

6、与创新的产物,促进了传统中医技术、中药验方发展。现代中医药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团结中西医”作为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确立了中医药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卫生部设立了中医司,各省、市、县相应设置了中医处、中医科和中医股等机构。卫生部发布了中医师暂行条例和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组建了中医学会,通过举办中医进修学校及进修班、开展中医带徒等一系列工作,保障了中医药事业的健康、科学、稳步发展。1949-1955年,全国共创办20所中医进修学校和143个中医进修班,1958成立四所中医学院后在各省成立中医学院。1955年底卫生部中国中医研究院宣布成立后,一些省、市、区也相继成立了中医研究所。

7、到1960年,中医医院已从建国初期的寥寥数所发展到330所,中医病床增至14199张。在“中西医结合”指导方针的引导下,很快在医疗界兴起了中西医互学运动。1960年全国范围内西医在职学习中医的约有3.6万多人,一些西医专家也开始钻进中医药学的宝库中,着手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伊始就组织专家整理中医典籍,各地也组织大批中医工作者对古典医籍和老中医的经验进行了整理、总结、研究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到大量的秘方、验方、单方,仅河北省1958年在保全国中医中药工作会议上就展出实物1388件,祖传秘方、验方163754个,著作73部。改革开放后,大型国

8、际跨国药企陆续进住中国,先进的化学药物和治疗理念改变了医生的处方行为和用药习惯,中医药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随着西医诊断技术和诊疗仪器设备突飞猛进的发展,西医在临床治疗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曾几何时在百姓医疗保健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中医凸显被弱化、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2015年5月,首个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发布;2016年2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出台,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7月1日首部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确立了法律

9、依据。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2015年诺贝尔奖,为中药发展提供某些有益启示,也振奋了广中医药从业者的自信心。党和政府历来对中医药事业给予关注和支持,主席曾在多个场合提到中医药的重要性,2010年主席在澳大利亚孔子学院的讲话中提到:“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发展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中医药诊治疾病自成体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0、。重视自然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认为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因此形成了中医“生理-心理-社会-自然”的传统医学模式。中医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仅是“人的病”,也就不难理解中药的说明书中为什么功能主治较多,有些脏器疾病为什么针灸肢体和手足的穴位就可以治病了。注重“平”与“和”中医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志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是人体在正常状态下阴平阳秘,即阴阳的动态平衡。皇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是以中医理论阐明疾病的发生,其根本是

11、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动态平衡,给了致病因素可乘之机。中医“以药之偏,调人之偏”来纠正人生命之偏,这就是治病之道。重点解决致病因子引发的整体功能失调状态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症状、体征等个体信息,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结合患者体质、地域环境及四时气候等,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对病证具体施治的过程。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以证为本,法从证立、以法组方、据方遣药。又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12、,但须把握标本,随证加减,体现处方用药高度个体化的特点和优势。以感冒为例,中医将之区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还会考虑到个人的体质差异,给出的治疗方案因人而异、各不相同。“治未病”与疾病康复中医强调关注疾病全过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中医“治未病”核心体现在“预防为主”,中医强调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主张以养生为要务,认为可通过情志调摄、劳逸适度、膳食合理、起居有常等,也可根据不同体质或状态给予适当干预,以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从而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同时也强调疾病康复很重要,防止复发。“治已病”成效显著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

13、,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医药除在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的防治中贡献力量外,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疗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中医治疗甲型H1N1流感,取得良好效果,成果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手足口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以及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都发挥了独特作用。治疗方式灵活多样简便经济中医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资料,不依赖于各种复杂的仪器设备。中医治病既有药物,也有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许多非药物疗法

14、不需要复杂器具,其所需器具(如小夹板、刮痧板、火罐等)往往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推广使用,体现了中医治病的便捷性和经济性。为什么中医药会遭遇“冷落”?虽然在建国初期党中央就提出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并且在中医药法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予以强调,现实状况是中西医并没有达到“并重”,无论在医疗体系建设、机构规模、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都显示出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格局,中医药倍受冷落。统计资料显示,临床上80%90%的中成药都是由西医临床医师开具的,近些年来不断出现的严重中药不良反应事件与西医广泛应用中成药也是同步发生的。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临床诊疗成为困扰广大西医从业者的巨大障碍,在使用中药的

15、过程中错误的辨证用药治疗,轻则延误患者治疗,重则产生不良反应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必须不断加强西医应用中成药的技术指导和监管力度。虽然有官方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中药的不良反应并不比西药大,但中药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往往被媒体炒作、夸大,直接影响消费者对中药的判断,甚至出现认知偏差。同时,确有一些不良厂商,以盈利为目的进行虚假宣传,无端夸大中药的功效,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游资对中药材的恶意炒作,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使得价格越招越低,尤其是让制药企业普遍诟病的“最低价中标”,迫使企业在原药材的选择上要么 “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要么无奈“价格倒挂”只好停产,其直接后果还是中药达不到预期的疗效,老百

16、姓不能用上真正的好药,这些也都是政府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化优势中药文化是历代药物经验的总结,包括药分五味、君臣佐使、药有阴阳,治则有反治、用药讲中和,用药如用兵等,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幅员辽阔,因此还有带着许多独特地域特点的中药文化:关药、北药、怀药、浙药、江南药、川药、云贵药、广药、西药、藏药等十大道地中药材产区积累了数百年的中药材人工种养殖经验。中药独特的炮制技术以减毒增效为目的,炮、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煿、爁、摋、镑、曝、露、煞均体现了中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会同国家旅游局遴选了首批15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中医药与养老、旅游、体育、食品、互联网等融合发展的趋势更加凸显。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长期与自然及疾病作斗争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