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44.16KB ,
资源ID:1954914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5491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面对高考上海市普通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要求解读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面对高考上海市普通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要求解读Word格式.docx

1、知道建立物理模型的条件和作用。2路程和位移大小的计算:利用几何知识计算不同形状轨迹的路程与位移的大小。B 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1匀速直线运动: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2速度:理解速度的概念和意义。知道速率的概念及其与速度的联系与区别。3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能熟练运用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进行计算。4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s-t图):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s-t图)是一条倾斜直线。理解它表达的物理意义。认识直线斜率及图像截距的意义。5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v-t图):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v-t图)是一

2、条平行于时间轴线的直线。认识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1物理规律的三种表述方式:物理规律常用文字表达、数学公式、函数图像等形式表达。 2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v-t图像的相互关系:关键是看懂图像,注意坐标轴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标度,能进行简单的转换。C 快慢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认识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2平均速度: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认识平均速度的意义。会测量和计算平均速度。知道平均速度是对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粗略描述。理解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的区别联系。3瞬时速度: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认识瞬时速度的意义。会测量瞬时速度。能从数学的角度理解

3、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的无限逼近。知道瞬时速度是对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精确描述。1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联系和区别:认识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在定义、测量、意义上的差别。明确:平均速度与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位移相对应;瞬时速度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对应,理解瞬时速度是无限逼近的平均速度。2等效替代法:它是指如果一个较为复杂的物理现象跟另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的效果相同,这时我们可用新的简单的物理模型或物理过程代替原来要讨论的模型或过程,并能保证在一定的条件下,其作用效果、物理现象和规律均不变。“平均速度”体现了等效替代的思想。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就是用一个等效的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来粗略地描述它运动的快慢。“瞬

4、时速度”也体现了等效替代的思想,当无限逼近某点时测得的平均速度,也就可以看作是该点的瞬时速度。D 现代实验技术数字化信息系统(DIS) 1DIS实验:知道什么是DIS,三个英文字母的英文拼写和中文意义2DIS实验的基本结构:知道DIS实验由哪几部分组成及各器件的功能和作用。了解实验系统的基本框架。3几个基本DIS实验:学会操作基本的DIS实验。操作技能包括DIS实验系统的硬件选择、连接和软件运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结论(1)用DIS位移传感器测量距离(2)用DIS研究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3)用DIS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4)用DIS测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 1用DIS系统测变速直线运动的

5、瞬时速度原理:利用“无限逼近法”原理。当小车带着遮光板运动经过光电门时,DIS系统立即测出光被遮断的时间t,结合遮光板的宽度s,计算出平均速度。只要遮光板的宽度足够小,这个平均速度就越接近小车经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 2应用位移传感器研究运动物体的s-t图像和v-t图像的方法:会在DIS实验软件界面下使用位移传感器得到小车运动的s-t图像,点击“v-t”按钮将s-t图像转换为v-t图像E 速度变化的快慢 加速度1加速度:理解加速度的概念。认识速度与加速度的联系与区别。会计算加速度的大小。2加速度的测量:会操作DIS实验系统测加速度。3加速度的方向: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即速度变化的

6、方向。知道加速度正、负的物理意义。1比值定义法:物理量常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知道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时比值必须能反映这个物理量的意义。用加速度的定义体会。2类比法:类比推理也叫类比法是科学研究常用方法之一。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某些属性的类似或相同,从而导出它们其他属性也类似或相同的推理方法。并由此建立新概念、说明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体会速度与加速度概念的类比。F 匀加速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2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掌握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及瞬时速度与加速度、位移的关系。能熟练运用这些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

7、行计算。3初速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能进行初速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简单计算。1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几个有用推论:(1)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2)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3)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3个T内、位移之比(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5)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速度与中间位置的速度(6)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之差与加速度的关系2运动学问题的一般思考步骤:(1)理解题意,建立物体运动的图景,并尽可能画物体运动过程的示意图,直观地帮助分析。(2)求加速度往往是解题的关键。但要特别注意物理量的对应关系,要明确哪个物体在哪段时间内的加速度、

8、时间、位移及初、末速度的关系。(3)列出相应公式,寻找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物体位移关系是经常用来建立方程的依据。G 学习包自由落体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2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的匀加速直线运动。3重力加速度:知道在地球的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相同。知道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特征。1伽利略实验:通过学习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感受伽利略假说、推论、验证等基本方法。2在求解自由落体运动问题时,不仅要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还常常需要进行运动过程的分析;多个物体参与运动的问题,要分清物体下

9、落的点及其时间先后等关系,提高解题能力。3至少掌握一种测量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法(频闪照相法或DIS实验法),初步学会写实验报告。4学习包:增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探究学习、互相交流、培养兴趣。第二章 力和力的平衡1本章是在复习初中力的知识基础上,认识常见的力。对重力、摩擦力只是简单地回顾,弹力是高中学习的新内容。力的合成,初中只学习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高中则要学习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力的平衡也从初中二力平衡拓宽到三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平衡。2本章不仅是整个力学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气体、电场、磁场的重要基础。但是力的概念建立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本章主要学习力的初步概念,力的矢量特

10、性,以及平衡力的作用效果。3本章的核心概念是力的合成分解,核心规律是平行四边形定则。 A 生活中常见的力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知道重力大小的计算和测量、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判断,知道重心的概念及物体重心的位置;知道用悬挂法确定不规则均匀薄板的重心的位置及该方法的原理;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知道弹性形变、范性形变;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必须相互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会判断产生弹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拉力、推力、压力和支持力都属于弹力;会判断弹力的方向。胡克定律只做定性分析、不做定量运算。会用作图法作出物体所受的弹力。3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滑动

11、摩擦力的方向;(建议补充动摩擦因数,会用滑动摩擦力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4知道静摩擦力:知道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能根据定义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建议补充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求静摩擦力的大小。5会画简单的受力示意图:能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进行受力分析,并能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学会简单的验证。1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微小形变的感性认识,感受放大物理量的方法,促进对弹力特性的理解。2能从力的产生条件、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几个方面对物体受力进行分析,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B 力的合成1知道作用于同一个点上的力或力的作用线能交

12、于一点的力叫做共点力,知道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概念。知道合力和分力的研究方法是等效替代法。2会用橡皮筋、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实验器材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知道研究方法,会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3理解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大小随它们之间夹角的增大而减小,随它们之间夹角的减小而增大,并知道合力大小的变化范围。4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的基本规律,即平行四边形定则适用于一切矢量的合成。了解矢量与标量求和的不同。1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任意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力。2会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函数或勾股定理计算合力的大小。(补充简单的三角函数知识,能求

13、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对于任意角度两个力的合成不做计算上的要求。C 力的分解1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知道合力和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2理解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 知道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无数组分力,但通常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3初步学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力,通过对力按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探究过程,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会用DIS实验探究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分解,会判断随着斜面倾角的变化,各分力的变化情况。1会按实际需要分解力,并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学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学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2适当补充正交分解法。D 共点力的平衡1知道在共点

14、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2理解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所受合力为零。从初中的二力平衡的条件推广到高中的三力或者多力平衡条件。3通过对共点的三力平衡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感受等效、图示、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4知道利用物体受力平衡条件解题的一般步骤,能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通过平衡条件的应用,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1物体受三个力作用保持平衡时,能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用合成法或分解法求出未知力的。在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求解相关问题时,要广泛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平衡现象,避免烦、难的数学运算。2如果物体受到三个力作用但不存在直角三角形时,或受到三个以上的力作用时,建议用正交分解

15、法求解。注:基础教材的共点力平衡一节只出现了三力平衡问题,仅限于同一平面内,最好能补充正交分解法,并让学生熟练掌握正交分解法,能解决物体受34个力的简单平衡问题。3能应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动态平衡问题。4能应用物体平衡条件提升受力分析的能力。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高中阶段所学习的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初中已学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学习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将为后续的牛顿第二定律,乃至整个力学的学习奠定基础。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对基础课程来说要求不高,按照标准,在解题时只限于单个物体、质量和合外力都不变、受力情况简单的问题,如超重、失重也已淡化处理。知识与技能如下: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力是改变物

16、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知道理想实验,理解惯性及其大小的量度,2掌握牛顿第二定律。会用Dis实验装置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和外力、加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理解加速度、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动力学问题。3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会用DIS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并能归纳总结出实验结论。能结合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一些动力学问题。4知道国际单位制,知道基本单位、导出单位,能正确运用物理量的单位5知道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知道牛顿定律适用的范围6了解牛顿和爱因斯坦两位伟大的科学家。了解他们为科学作出的伟大贡献,感受他们高尚的人格和追求真理的精神。A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17、,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与物体的受力、运动等情况无关。2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理解伽利略的斜面理想实验,知道斜面理想实验的条件,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3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从运动学的角度知道加速度是描述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4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1知道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用演示实验模拟伽利略对斜面实验的推理过程,并介绍伽利略根据斜面实验得出的结论“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介绍亚里士多德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后,通过相关联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有条件的学校可用水平气垫导轨实

18、验再次证明伽利略推理是正确的。然后介绍笛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牛顿第一定律并不是真实的实验定律,而是以可靠的实验为依据,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的教育。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能用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B 牛顿第二定律1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能判断力、加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2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理解力和加速度的对应性,如:合力产生合加速度,对应的加速度方向始终与力的方向相同。3理解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方法。1学习牛顿第二定律需要以静

19、力学和运动学等知识为基础。在DIS实验设计过程中,以“小车”为研究对象,讨论诸如应该控制的是哪些变量、如何控制这些变量、如何测量小车受到的牵引力和如何测定小车的加速度等问题,以及如何根据实验数据采用物理图像的方法来分析研究实验的结论。然后DIS通过实验,归纳出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到的作用力及物体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一般表达式。在DIS实验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科学猜想”、“控制变量”方法,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感受“归纳推理”等多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判断、归纳总结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定义力的单位“牛顿”,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2学会用DIS软件处理实验数

20、据的方法。3熟练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单个物体,且物体的质量和合外力都不发生变化的动力学问题。C 作用与反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基本知识】1知道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力一定有反作用力。2在简单的相互作用中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并画出示意图。3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性质相同的两个力。4知道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并能区分它们。*5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1牛顿第三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牛顿第三定律以初中已学习过的力学知识为基础,是提升分析物体受力能力的必要知识,也是以后学习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会用DIS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

21、大小、方向等关系,能从图线中收集有效信息进行分析。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熟知它的内容和表达式,学会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简单的实际现象。会用牛顿第三定律结合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D 牛顿定律的应用1知道国际单位制。知道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单位制;理解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2会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会用力的合成或分解求物体所受的合力(适当介绍正交分解法求合力)。3掌握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一类是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另一类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1掌握与本节相关的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等基础知

22、识和相应的技能。2通过实例情景和学生活动,了解建立国际单位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介绍用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3知道加速度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注意解题的规范性。通过对典型示例的分析和讨论,归纳出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E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1知道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知道牛顿经典力学时空观和爱因斯坦时空观的区别和联系2知道牛顿对科学发展的贡献。知道牛顿三大定律的建立,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3知道爱因斯坦取得的巨大成就,知道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1通过学生自己阅读书籍、报刊、广泛收集关于牛顿和爱因斯坦的资料,感受科学家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全班同学交

23、流汇报活动,认识到牛顿和爱因斯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了解物理学从牛顿的三大定律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展过程。明白科学进步的历程是没有止境的。第四章 周期运动1运用分类归纳方法,认识周期性是圆周运动,振动和波的共同特点;明白线速度,角速度,波速,周期,频率等概念都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们反映了不同事物的共性与个性。2运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实验方法,测定几种振动物体的周期,认识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3以弹簧振子为例,通过描述振动过程中位移,速度,回复力和加速度的变化情况,认识振动的完整物理过程。4联系身边的圆周运动实例,体验圆周运动在生产,科研,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生活中处处有物理。5从

24、身边振动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入手,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乐于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6联系地震,海啸等现象学习振动和波,了解物理与地理学科的横向联系。通过上网或其他信息渠道收集有关地震,海啸等资料,增强减灾,防灾和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A 匀速圆周运动1圆周运动:理解圆周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理解质点做圆周运动的条件,知道向心力的作用。2圆周运动的快慢: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是从不同侧面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它们的定义式,记住它们的符号和单位,并能完成简单的计算。3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特征。1能用圆周运动的知识计算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处线速度、角速度。2通过对月球,地球运动快慢的讨

25、论,学会使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弧长或角度来比较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B 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1. 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半径三者的关系,会根据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间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计算。2. 理解物体的转动与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区别和联系1. 学会分析常见传动装置中的线速度、角速度关系,能解决简单的相关问题。2通过对自行车运动的探究活动,认识科学探究中观察,测量,分析,计算等基本方法和步骤。3通过对自行车运动的探究活动提高认真、缜密的科学品质,养成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C 机械振动1知道振动的特征和条件,知道全振动。2理解描述振动的物理量:振幅,周期,频率,记住它们的符号和单位,能进行相

26、应的计算。1. 通过对弹簧振子振动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归纳出振动一周期内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的变化规律。2通过比较,能理解、区别振动的位移与运动学中位移的区别与联系。3. 建议给学生介绍用图像描述振动的方法。4. 能通过图表、照片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根据振动的空间、时间对称性解决简单的振动问题。5通过对地震,海啸,歌唱等振动实例的学习,了解物理学与自然和生活的广泛联系。D 机械波的产生 1知道机械波的形成过程,能画简单的波形图。2知道横波,理解机械波产生和传播的条件。3. 知道波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1通过观察,描点,画波形等过程,理解质点振动与波传播两者的关系。2通过对和弦的探究活

27、动感受物理之美,体会数字化实验技术在测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E 机械波的描述1.理解横波的图像,能根据波的图像确定波的特征。2.理解波长,频率和周期及它们的关系,能进行相关的计算。3.会读、会画波的图像1通过对横波图像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用图像描述物理过程或物理规律的方法。2知道决定波频率、波速的因素,知道波的振幅,能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3理解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之间的关系,并能借助图像方法表示。4通过对自然界海啸波的了解,感悟自然的强大力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第二篇 能量与能量守恒 第五章 机械能1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但物体的运动形式不同,能量的形式也不一样,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2本章内容包括功、功率、动能、重力势能等基本概念,以及动能定理、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基本规律。3对于功的计算、功率的理解、做功与物体能量变化关系的理解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是本章的重点内容。A功1理解功的概念及做功的两个要素,知道功是标量。知道功的单位。2能用功的定义式计算恒力做功大小,能计算恒力与位移互成角度时做功的大小。3知道功的正负。知道什么情况下做正功、什么情况做负功、什么情况不做功。4知道功的图示及其应用。1合外力做功与各个分力做功:求合外力做功,可以求物体所受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