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3 ,大小:88.89KB ,
资源ID:195471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5471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东医宝鉴4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东医宝鉴4Word下载.docx

1、湿病类伤寒 中湿 风湿 湿温 皆类伤寒 中湿之由 风雨袭虚 山泽蒸气湿流关节 一身尽痛 风湿者其人先中湿 又伤风 故谓之风湿 其人中湿 因而中暑 名曰湿温伤寒有五 其一为中湿 盖风湿之气中人 为病发热 与温病相类 故曰湿温也 难经曰 湿温之脉 阳濡而弱 阴小而急 湿病有七 中湿 面色浮泽 是为中湿中湿之脉沉而微缓 湿喜归脾 流于关节 中之 多使人腹?胀 倦怠 四肢关节疼痛而烦 或一身重着 久则浮肿 喘满 昏不知人 挟风则眩晕呕哕 挟寒则挛拳掣痛外中湿者 或感山岚瘴气 或被雨湿蒸气 或远行涉水 或久卧湿地而得内中湿者 因生冷过多 或厚味醇酒停滞 脾虚不能运化而得 风湿 太阳经感风湿相搏 其骨节烦

2、疼者湿气也 湿则关节不利故痛 其掣而不能屈伸者风也 汗出 身寒 脉沉微 短气 小便淸而不利者寒闭也 恶风者表虚也 或微肿者阳气不行也 风湿之证 风胜则卫虚 汗出 短气 恶风 不欲去衣 湿胜则小便不利 或身微肿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法当汗出而解 値天阴雨不止 医云可发汗 汗之而病不愈者何也 曰 发其汗汗太出者 但风气去湿气在 故不愈也 若治湿风者发其汗 但微微自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风湿相搏 骨节烦疼 掣痛 近之则痛剧 寒湿 凡湿 以尿赤有渴为热湿 以尿淸不渴为寒湿寒湿交攻 身体冷痛腰下冷重或痛 是为肾着 湿热 六气之中 湿热为病 十居八九因于湿 首如褁 湿热不攘 大筋緛短 小筋弛长 緛短为拘 弛长为痿

3、大筋受热则缩而短 小筋得湿则引而长 缩短故拘挛而不伸 引长故痿弱而无力湿者土浊之气 首为诸阳之会 其位高 其气淸 其体虚 故聪明得以系焉 湿气熏蒸淸道不通 沉重而不爽利 似乎有物以蒙冒之 失而不治 湿郁为热 热留不去 热伤血 不能养筋 故大筋为拘挛 湿伤筋 不能束骨 故小筋为痿弱也湿胜筋痿 热胜筋缩有气如火 从脚下起入腹 此湿郁成热而作湿病 腹中和能飮食 病在头中寒湿 故鼻塞 湿温 两胫逆冷 胸腹满 多汗 头痛 妄言 其人尝伤于湿 因而中暑 暑湿相搏则发湿温 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治在太阳 不可发汗 汗出必不能言 耳聋 不知痛所在 身靑 面色变 名曰重暍 如此死者医杀之湿温 与中暑同 但身凉不

4、渴耳 酒湿 酒湿之为病 亦能作痺证 口眼喎斜 半身不遂 浑似中风 舌强语澁 当泻湿毒 不可作风病治之而汗也 破伤湿 破伤入水湿 口噤 身强直 湿多身痛暑无身痛 暑病多无身痛 盖伤气而不伤形故也湿病多身痛 中湿身痛 难以转侧 风湿之痛 一身尽痛地之湿气 感则害人皮肉筋脉 盖湿伤形 形伤故痛湿流关节则一身尽痛风湿相搏则骨节烦疼 湿则关节不利故痛 其掣而不能屈伸者风也 湿有内外之殊 湿有自外者 有自内出者 东南地下多阴雨露雾 湿从外入 多自下起 为重腿脚气之疾 治当汗散 久则宜疎通渗泄 西北地高多食生冷湿麪乳酪飮酒 湿气内郁 为鼓胀浮肿之类 治宜通利二便 湿病治法及通治药 湿家治法 大槩宜发微汗及利

5、小便 使上下分消其湿 是其治也治湿 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湿上甚而热 治以苦温 佐以甘辛 以汗为故而止 湿在上 宜微汗而解 不欲汗多 故不用麻黄乾葛辈湿在中下 宜利小便 此淡渗治湿也治湿之法 通利小便为上 益脾顺气次之 湿病禁汗下及灸 治湿 不得猛发汗及灼艾灸之湿病 误下则为喘哕 误汗则发痓而死湿家不可汗 汗之则发痓 发痓者毙 又不可下 下之则额汗 胸满 微喘而哕 小便淋闭 难以有瘳也 湿病大汗则成痓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 湿家大发汗亦作痓 盖汗太多则亡阳 不能养筋 故筋脉紧急而成痓 其证身热足冷 颈项强急 恶寒 时头热 面赤目赤 独头面摇 卒口噤 背反张者是也 亦名破伤风 燥 燥因血少 诸澁枯涸

6、 乾劲皴揭 皆属于燥火热胜则金衰而风生 缘风能胜湿 热能耗液而为燥 阳实阴虚则风热胜于水湿而为燥也 盖肝主筋而风气自甚 又燥热加之则筋大燥也 燥金主于收敛 其脉紧澁 故为病劲强紧急而口噤也 夫燥之为病 血液衰少 不能荣养百骸故也 燥者肺金之病 燥者肺金之本 燥金受热 化以成燥澁 由风能胜湿 热能耗液而成燥也 燥于外则皮肤皴揭瘙痒 燥于中则精血枯涸 燥于上则咽鼻焦乾 燥于下则便尿结闭燥胜则乾 註曰 燥胜则津液涸竭 故皮肤乾燥 燥宜养血 经曰燥者润之 养血之谓也 积液固能生气 积气亦能生液皮肤皴揭拆裂 血出大痛 或皮肤瘙痒 爪甲浮起枯乾 皆火烁肺金 燥之甚也荣卫枯涸 湿剂所以润之 火 火有君相之二

7、 五行各一其性 惟火有二 曰君火 人火也 曰相火 天火也 火 内阴而外阳 主乎动者也 以名而言 形质相生 配于五行 故谓之君 以位而言 生于虚无 守位禀命 因其动而可见 故谓之相 天主生物故恒于动 人有此生亦恒于动 其所以恒于动者 皆相火之所为也君火者 乃眞心小肠之气所为也 相火者 乃心包络三焦之气所为也 火为元气之贼 火能消物 凡烁金亏土旺木涸水者皆火也火之为病 其害甚大 其变甚速 其势甚彰 其死甚暴 人身有二火 曰君火 犹人火也 曰相火 犹龙火也 在气交之中多动少静 凡动皆属火 化动之极也 病则死矣相火易起 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 火起于妄 变化莫测 无时不有 煎熬眞阴 阴虚则病 阴絶则

8、死又有藏府厥阳之火 根于五志之内 六慾七情激之 其火随起 大怒则火起于肝 醉饱则火起于胃 房劳则火起于肾 悲哀则火起于肺 心为君主 自焚则死矣火者元气谷气眞气之贼也 辨五藏热证 身热有五而其状各异 肝热 肝热者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 乃肝之热也 寅卯间尤甚其证 四肢满闭 便难转筋 多怒多惊 筋痿不能起于床 心热 心热者微按至皮肤之下肌肉之上 轻手乃得 微按至皮毛之下则热少 加力按之则全不热 是热在血脉也 日中太甚其证 烦心 心痛 掌中热而啘 脾热 脾热者轻手扪之不热 重按至筋骨亦不热 不轻不重在轻手重手之间 此热在肌肉 遇夜尤甚其证 必怠惰嗜卧 四肢不收 无气以动 肺热 肺热者轻手乃得 微按全无

9、 瞥瞥然见于皮毛下 日西尤甚 乃皮毛之热也其证 必见喘咳 洒淅寒热 肾热 肾热者轻按之不热 重按至骨其热蒸手如火如灸 其证 骨苏苏然如虫蚀其骨因热不任 亦不能起于床 手按辨热深浅 以手扪摸有三法 轻手扪之则热 重按之则不热 是热在皮毛血脉也重按至筋骨之分则热蒸 手极甚轻摸之则不热 是热在筋骨间也轻手扪之不热 重手按之亦不热 不轻不重按之则热 是热在筋骨之上 皮毛血脉之下 乃热在肌肉也轻手按之热甚 重手按之不甚热 此热在肌表 宜淸之 重手按之热甚而烙手 轻手按之不觉热 此热在肌肉之内 宜发之 审脏腑热之部分 心热病者额先赤 脾热病者鼻先赤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肾热病者颐先赤心肺居

10、胸背 心热则胸热 肺热则背热肝胆居脇肝胆 热则当脇亦热肾居腰 肾热则当腰亦热胃居脐上 故胃热则脐以上热肠居脐下 故肠热则脐以下热 火热有实有虚 能食而热 口舌乾燥 大便难者 实热也 以辛苦大寒之剂下之 泻热补阴 脉洪盛而有力者是已不能食而热 自汗 气短者 虚热也 以甘寒之剂 泻热补气 脉虚弱无力者是已五藏阴也 所主皆有形 骨肉筋血皮毛是也 此五藏皆阴足 阴足而热反胜之 是为实热 若骨痿肉烁 筋缓血枯 皮聚毛落者 阴不足而有热疾 是虚热也脉实数者实热也实火 内外皆热 口渴 日夜潮热 大小便闭虚火 潮热有间 口燥不渴实火可泻 虚火可补 热有昼夜之分 昼热则行阳二十五度夜热则行阴二十五度平旦发热 热

11、在行阳之分 肺气主之 故泻气中之火 日晡潮热 热在行阴之分 肾气主之 故泻血中之火夜则静昼发热者 热在气分 昼则静夜则发热者 热在血分昼夜具发热 热在气血之分昼病在气 夜病在血 昼发少而夜发多者 足太阳膀胱 血中浮热 微有气也 有时而发有时而止 知邪气不在表不在里 知在经络中也 夜发多者 是邪气下陷之深 当从热入血室而论之 火有上中下三焦之异 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 热在中焦者为坚 热在下焦者为尿血淋闭上焦有热 眼目赤肿 头项肿痛 口舌生疮中焦有热 胸膈烦躁 飮食不美下焦有热 小便赤澁 大便秘结五藏俱热 乃三焦热也 卽生痈疖疮痍 及五般痔疾 积热 藏府积热 颊赤烦渴 口舌生疮 五心烦躁 便尿秘澁

12、 或温壮连滞 致生疮疖痈疽凡热 皆出于心热 甚则能伤血 若酒后之麪 饭后之酒 最易生热 又当防于未然 骨蒸热 蒸病有五 一曰骨蒸 其根在肾 二曰脉蒸 其根在心 三曰皮蒸 其根在肺 四曰外蒸 其根在脾 五曰内蒸 其根在五藏六府 蒸病 皆因阴气不足 血气不荣 骨髓枯竭而得之 肾主骨 以其先从骨热 故曰骨蒸凡人嗜慾无节 劳伤过度 眞水枯竭 阴火上炎而发蒸 蒸之燥热 古方名曰蒸病 其证咳嗽发热 咯血吐痰 白浊白淫 遗精盗汗 精神恍惚 日渐尫羸 渐成劳剧肺蒸 鼻乾大肠蒸 右鼻孔痛皮蒸 舌白唾血肤蒸 昏昧嗜卧气蒸 鼻乾喘促气热心蒸 舌乾小肠蒸 下脣焦血蒸 髮乌脉蒸 唾白浪语脉缓急不调脾蒸 脣焦胃蒸 舌下痛

13、肉蒸 食无味而呕 烦躁不安肝蒸 眼黑胆蒸 眼白失色筋蒸 爪甲焦三焦蒸 乍热乍寒肾蒸 两耳焦膀胱蒸 右耳焦脑蒸 头眩热闷髓蒸 髓枯骨中热骨蒸 齿黑腰痛 足逆冷臀蒸 肢细趺肿 藏府皆热胞蒸 小便黄赤骨蒸发热 积病最多气血虚甚 发热成劳 骨蒸不治证 骨蒸之极 声嗄咽痛 面黧 脉躁 直视 汗出如珠 喘乏气促 皮焦脣反 皆为不治之证其或骨间有热 以至四肢缓弱不擧 此则骨痿 五心热 五心烦热者是火郁于地中也 四肢者脾土也 心火下陷于脾土之中 郁而不得伸故也 火郁则发之是也凡男女四肢热肌热筋热骨髓中热 如燎扪之烙手 此热伏土中 由血虚而得 或过食冷物 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 火郁则发之两手大热如火 是为骨厥五心

14、之热 小儿伤食证也 大人亦然 潮热 潮热者有时而热不失其时 寒热者寒已而热相继而发 至于发热则无时而热也潮热有时 为内伤为虚 潮热无时 为外感为实平朝潮热者 热在行阳之分 肺气主之 故泻气中之火日晡潮热者 热在行阴之分 肾气主之 故泻血中之火 虚烦 心虚则烦心肝肾脾虚亦烦心经曰夏脉者心也 不及则令人烦心肝虚 肾虚 脾虚 皆令人体重烦寃 是知烦多生于虚也 盖金攻肝虚 土攻肾虚 木攻脾虚 而为烦也虚烦者心胸烦扰而不宁也 内经曰阴虚则内热 今之虚烦 多是阴虚生内热所致 虚劳之人肾虚心旺 及伤寒吐下后 霍乱吐泻后 津液枯竭 多有虚烦之证独热者虚烦也 与伤寒相似 但头身不痛 脉不紧数为异 上升之气属火

15、病人自言冷气从下而上者 非眞冷气也 此上升之气 自肝而出 中挟相火 自下而上 其热为甚自觉其冷者此火极似水 积热之甚也 阳亢阴微 故见此证气从左边起者肝火也 气从脐下起者阴火也 气从脚下起入復如火者乃虚之极也 盖火起于九泉之下 十不救一凡气有余便是火 不足者是气虚 恶热恶寒 恶热非热 明是虚证 恶寒非寒 明是热证经曰阴虚卽发热 夫阳在外为阴之卫 阴在内为阳之守 精神外驰嗜慾无节 阴气耗散阳无所附 遂致浮散于肌表之间而恶热 当作阴虚治之恶寒战慄皆属于热 病热而反觉自冷 实非寒也 古人遇战慄之证 有以大承气下燥粪而愈者明是热证耳恶寒者 虽当炎月 若遇风霜 重绵在身 自觉凛凛战慄 恶寒之甚也痼冷之病

16、 岂非身恶寒而口喜热之病耶 殊不知 湿痰积中 抑遏阳气不得外泄 身必恶寒 火极似水故见此证也 宜吐出痰涎 阴虚恶热 一人脚自踝以下常觉热 冬不可绵于上 常夸禀质壮不怕冷 予曰此足三阴之虚 宜早断慾事 以补养阴血 庶乎可免 彼笑而不答 年近五十 患痿而死 积热恶寒 一妇人 身冷恶寒 六月重裘 犹觉寒 泄注不止 脉如横绳有力 予以布熨心 以新汲水淋之 其人呼呌杀人 犹不止连灌三四十桶 大战汗出昏困一二日而所苦皆除 汉华佗 北齐徐文伯 亦治痼寒人 候冬寒月 以冷水发之 此其法也 亡血致恶寒发热 病人脉微而澁者其人亡血 病当恶寒 后乃发热 无休止时 夏月盛热欲着复衣 冬月盛寒欲裸其身 所以然者 阳微则

17、恶寒 阴弱则发热 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 又大下之令阴气弱 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 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 故欲着复衣 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 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 故欲裸其身 又阴脉迟澁故知亡血也 阳虚外寒 阳受气于上焦 以温皮肤分肉之间 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 故寒慄 阳盛外热 上焦不通利 则皮肤緻密 腠理闭塞 玄府不通 卫气不得泄越 故外热 阴虚内热 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 阴盛内寒 厥气上逆 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 不泻则温气去 寒独留则血凝澁 凝则脉不通 其脉盛大以濇 故中寒 辨阳虚阴虚二证 昼夜发热 昼重夜轻 口中

18、无味 阳虚之证也午后发热 夜半则止 口中有味 阴虚之证也阳全阴半 阳得以兼阴 阴不得以兼阳 自然之理也 阳虚之证责在胃 阴虚之证责在肾 盖飢饱伤胃则阳气虚矣 房劳伤肾则阴血虚矣 古人以飮食男女为切要 厥有旨哉 以药论之 甘温则能补阳气 苦寒则能补阴血 如以四君子补气四物补血是也 若气血两虚 但以甘温之剂以补其气 气旺则能生血也 若只血虚而气不虚则 忌用甘温之剂以补气 气旺而阴血愈消矣 故阳虚之与阴虚 甘药之与苦药 不可不愼也气虚热 升阳以散之血虚热 滋阴以降之气血俱虚热 升阳滋阴兼用 飮酒发热 凡发热人 极忌飮酒飮酒人发热者难治 不飮酒人因酒发热者亦难治 滞血发热 其人脉澁 必有潄水之证 必有

19、呕恶痰涎之证 必有两脚厥冷之证 亦有小腹结急之证 或唾红 或鼻衄 使滞血一通黑物流利则热不復作矣 阴虚火动 凡发热咳嗽 吐痰咯血 午后至夜发热 面赤脣红 小便赤澁 便是阴虚火动也潮热盗汗 咳嗽痰盛 咯唾血 气力困怠 形容消瘦 腰痛脚痿 遗精梦泄 皆阴虚火动之证也 阴虚火动者难治 近世阴虚火动之疾 十无一活何也 盖其始也 飮食如旧 起居如常 惟痰嗽一二声 自谓无恙 讳疾忌医 灭身无悟 及蔓延日久 倒卧于床而坚氷已至 不可復救 余意揆之 方疾之始 必致证于三事而后可 三者维何 一要遇明医 二要肯服药 三要守禁戒 三者缺一不可治也 制火有方 儒者立敎曰 正心收心养心 皆所以防此火之动于妄也 医者立敎

20、曰 恬澹虚无精神内守 亦所以遏此火之动于妄也火不妄动 动由于心 静之一字 其心中之水乎神静则心火自降 慾断则肾水自升 退热有法 退热之法 全在淸心 必用麦门冬灯心草白朮茯苓 盖心者一身之主宰而万事之本根 万令从心 心不淸则妄动而热不退 然热能伤血 血滞则气郁而热愈不退退热之法 又在调血 法用川芎当归 心血一调 其热自退若夫阳浮于外则 当敛以降之 法用参苓白朮散凡热皆出于心 心血不可不淸风火旣炽 当滋肾水 脏腑泻火药 君火者心火也 可以湿伏 可以水灭 黄连之属可以制之 相火者龙火也 不可以水灭 惟从其性而伏之 黄栢之属可以降之 通治火热药法 除热泻火 非甘寒不可也 有大热脉洪大 服苦寒剂而热不退

21、者 加石膏火盛者 不可骤用寒凉 必兼温散火急甚者 必缓之火盛癫狂 人壮气实者可用正治 氷水之类飮之 人虚者飮以生姜汤 若投氷水正治 立死补阴则火自降黄连 黄芩 白芍药 柴胡 知母 此皆苦寒之味 能泻五藏有余之火耳 若内伤劳倦 为阳虚之病 以甘温之剂除之 如参芪甘草之属若相火炽盛 日渐煎熬 为血虚之病 以甘寒之剂降之 如当归地黄之属若心火亢极 为阳强之病 以咸冷之剂折之 如大黄朴硝之属若肾水受伤眞阴失守 为阴虚之病 以壮水之主制之 如生地黄玄参之属若命门火衰 为阳脱之病 以温热之剂济之 如附子乾姜之属若胃虚食冷 郁遏阳气 为火郁之病 以升散之剂发之 如升麻葛根之属 内伤 食药疗病 安身之本必须于

22、食 救疾之道惟在于药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 不明药性者不能以除病 故食能排邪而安藏府 药能恬神养性以资血气 为人子者不可不知此二事 是故君父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 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故孝子深知食药二性可也 水谷为养命之本 天地间养人性命者惟五谷耳 备土之德 得气之中和 故其味淡甘而性和平 大补而渗泄 乃可久食而无厌 是大有功于人者在药则不然 虽参芪性亦偏 况攻击者乎世俗以肉为补性之物 然肉无补性 惟补阳而 今之虚损者不在于阳而在于阴 以肉补阴 犹缘木而求鱼也人无根本 水食为命 盖脾胃属土 主纳水谷 人之根本也 水谷之精化阴阳行荣卫 食气入胃 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 经气归于肺 肺朝百脉输精于

23、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 留于四藏 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 气口成寸 以决死生飮入于胃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 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荣卫之行柰何 曰 谷始入于胃 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 以漑五藏 别出两行荣卫之道 其大气之薄而不行者 积于胸中 命曰气海 出于肺 循咽喉 故呼则出吸则入 天地之精气 其大数常出三入一 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 一日则气少矣平人 谷入于胃脉道乃行 水入于经其血乃成 水去则荣散 谷消则卫亡 荣散卫亡神无所依水谷入胃 其浊者为渣滓下出幽门 达大小肠而为粪 以出于谷道 其淸者倏然而化为气 依脾气而上升于肺 其至淸

24、而至精者 由肺而灌漑乎四体而为汗涎津唾 助血脉益气力 为生生不息之运用也 其淸中之浊者下入膀胱而为尿 以出乎小便耳 其未入而在膀胱之外者尙为浊气 旣入而在膀胱之内者卽化为水也 内伤有飮食伤劳倦伤二因 飮养阳气 食养阴气 飮食无过则 入于口达于脾胃 入于鼻藏于心肺 气味相承 阴阳和调 神乃自生 盖精顺五气以为灵 若食气相恶则伤其精 神受五味以成体 若食味不调则伤其形也夫胃为淸纯冲和之气人之所赖以为生者也 若谋虑神劳 动作形苦 嗜慾无节 思想不遂 飮食失宜 药饵违法 皆能致伤 旣伤之后须用调补 恬不知怪而乃恣意犯禁 旧染之证尙未消遣 方生之证与日俱积 吾见医药将日不暇 给而伤败之 胃气无復 完全之

25、望 去死近矣劳倦伤 飮食伤 二者不可混而为一 劳倦伤诚不足也 飮食伤尤当于不足之中 分其有余不足也 何者 盖飢饿不飮食与飮食太过 虽皆失节 然必明其两者之分 夫飢饿不飮食者胃气空虚 此为不足 固失节也 飮食自倍而停滞者胃气受伤 此不足之中兼有余 亦失节也劳倦伤亦有二焉 劳力纯乎伤气 劳心兼伤乎血 房劳伤肾 与劳倦相似 七情动气脉 与飮食无二劳倦伤 手按心口不痛 飮食伤 手按心口刺痛 食伤证 飮食自倍 肠胃乃伤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府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 肠澼为痔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註曰阴谓五藏也伤食之证 气口脉必紧盛 胸膈必痞塞 噫气如败卵气臭 亦有头痛身热 但身不痛为异耳伤食 因

26、多食 飮食不能运化停于胸腹 饱闷恶食不食 嗳气作酸 下泄臭屁 或腹痛吐泻 重则发热头痛 左手关脉平和右手关脉紧盛 此伤食也盖食物饱甚 耗气非一 或食不下而上涌呕吐 以耗灵源 或飮不消而作痰咯唾 以耗神水 大便频数而泄 耗谷气之化生 溲便滑利而浊 耗源泉之浸润 至于精淸冷而下漏 汗淋沥而自泄 莫不由 食物之过伤 滋味之太厚也凡饱则伤肺 飢则伤气 食伤治法 食者有形之物 伤之则宜损其谷 其次莫若消导 稍重则攻化 尤重则或吐之或下之夫飢饿不飮食 与飮食太过 虽皆失节 然必明其两者之分 夫飢饿胃虚此为不足 飮食停滞者此为有余 惟其不足故补益 惟其有余故消导 人之盛衰不同 又有物滞气伤 必须补益消导兼行

27、者 亦有物暂滞而气不甚伤 宜消导独行不须补益者 亦有旣停滞而復自化 不须消导但当补益者 易老枳朮丸东垣橘皮枳朮丸 虽曰消导 固有补益之意存乎 其间若所滞之物 非枳朮丸所能去则 备急丸煮黄丸当推逐而去之 观乎此则知消导补益之理矣伤食则 必恶食 胸中有物 宜导痰补脾补脾胃药内 必用心经药 盖火能生土故也 古方用益智仁 正是此意食伤有消导补益两法 当分而治之 食伤消导之剂 食积在中下脘者 宜下以逐之伤肉 多腹胀食麦多 令人腹胀凡人感之生 足少阳甲胆先化 万物之根蒂也 飮食入胃荣气上行卽少阳甲胆之气也 夫荷叶之物 中央空象震卦之体 色靑象风木者也 食药感此气之化 胃气何由不上升乎 以为引用 可谓 远识

28、深虑合于道也 食伤补益之剂 脾胃弱而飮食难任者 不可一槩用剋伐之 宜补之自然能食宿食吐下后 气虚 宜补 酒伤 酒入于胃则 络脉满而经脉虚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阴气虚则阳气入 阳气入则胃不和 胃不和则精气竭 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醉饱入房则 气聚脾中而不得散 酒气与谷气相薄 热盛于中 故热遍于身内 热而尿赤也因而大飮则气逆 註曰 飮多则肺布叶擧 故气逆而上奔也酒者五谷之津液米麴之华英 虽能益人 亦能损人 何者 酒有大热大毒 大寒凝海惟酒不氷 是其热也 飮之昏乱易人本性 是其毒也 若辟风寒 宣血脉 消邪气 引药势 无过于酒也 若醉飮过度盆倾斗量 毒气攻心 穿肠腐脇 神昏错谬 目不见物 此则丧生之本

29、也东垣曰 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 乃无形之物也 若伤之 止当发散 汗出则愈矣 其次莫如利小便 使上下分消其湿可也酒 虽与水同体 然伤于肠胃则升之不散降之不下 郁于气分无形之位 盖逐气升降而半有消耗之矣 今人飮醇酒则小便少 此其可验 故治法宜汗宜利小便为上策 东垣 以为无形之物 固不可 后人 以伤飮食同治 亦不可酒性虽热 体同于水 今东垣乃谓飮者无形之气 此亦不能无疑也 旣待发汗利小便以去之 其可谓无形之气乎 飮酒禁忌 酒客病不可服桂枝汤 得汤则呕 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凡甘物 皆宜忌之 勿飮浊酒食麪 使塞气孔凡面白人不可多飮酒 耗血故也酒不过三盃 多则伤五藏 乱性发狂飮酒不欲过多 多则速吐之为佳醉后不可强食 或发痈疽醉卧当风使人失音醉饱不可走车马及跳越醉不可入房 小者面?咳嗽 大者伤絶藏脉损寿命酒 虽可以陶性情通血脉 自然招风败肾烂肠腐脇 莫过于此 饱食之后尤宜忌之 飮酒不宜麤及速 恐伤破肺也 当酒未醒大渴之际 不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