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作师说以贻之(师说)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_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_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_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_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_宋何罪之有?(公输)_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_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_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
2、门宴)_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_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补语标志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音节助词,用于表时间的词的后面,凑足音节,无义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人称代词,活用为“我”结构助词,“的”动词,“到”“往”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其”的意义和用法。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_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_其皆出于此乎?(师说)_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_则或咎
3、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_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_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_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_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语气助词,无义语气副词,表揣度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代词,表第三人称,“他”副词,表假设,“如果”代词,表第三人称,“他的”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意义和用法。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_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_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_而耻学于师(师说)_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_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_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_至激于义理
4、者不然(报任安书)_介词,“从”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介词,表比较,“比”介词,“向”介词,“对”“对于”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介词,表被动,“被”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为”的意义和用法。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_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_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_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_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_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_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_草木为之含悲(黄花岗烈士事略序)_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介词,表
5、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介词,“被”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二、常见虚词:何、乃、且、若、所、焉、因、则、与、乎、也、者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何”的意义和用法。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_大王来何操?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_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_同“呵”,“喝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什么”副词,表程度
6、深,“多么”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副词,“怎么”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乃”的意义和用法。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_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_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_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_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_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_副词,“才”“就”副词,表转折,“竟”“却”连词,具有连接作用,表顺承,“才”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副词,“甚至”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9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且”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_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_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7、石钟山记)_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_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_ _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_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将”“将要”副词,“暂且”“姑且”副词,“将要”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副词,表示另提一事,“再说”句首语气词,表示进一层,“还有”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连词,表让步,“尚且”10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若”的意义和用法。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_若属皆且为所虏!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_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_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_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_
8、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你们”动词,“似”“好像”代词,“这样”动词,“及”“比得上”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1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所”的意义和用法。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_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_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名词,“处所”“地方”助词,与“之”构成“所”字结构,“去的地方”助词,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1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焉”的意义和用法。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_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_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_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_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
9、里”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代词,相当于“之”1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因”的意义和用法。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_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_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_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_侯生因谓公子曰(魏公子列传)_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_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_介词,“趁机”介词,“随着”介词,“通过”介词,“因为”连词,“于是”“就”“便”介词,“依照”“根据”副词,“便”“就”1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则”的意义和用法。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_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_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_于
10、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_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副词,“原来”“已经”副词,起突出强调作用,“就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却”1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与”的意义和用法。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_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赤壁赋)_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_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_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_介词,“和”“跟”“同”连词,“和”“跟”“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动词,“亲附”“亲近”动词,“给予”1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乎”的意义和用法。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_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_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
11、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_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_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_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_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呢”介词,相当于“于”,“在”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语气助词,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吧”1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_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_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_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_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_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用在句中,表停顿语气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用在句末,表
12、陈述或解释语气用在句末,表反诘语气1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者”的意义和用法。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_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_何者?上下之分也(史记儒林列传)_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_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_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_代词,“的人”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放在陈述句句末,表示陈述结束题组二语段练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文学徐君家传清魏禧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
13、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选自魏叔
14、子文集,有删节)注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以、于、而、其”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以”,均为介词,因为。B项“于”,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到。C项“而”,第一个是连词,表顺承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假设关系。D项“其”,均为语气副词,第一个表示推测,大概;第二个表示祈使,一定。A【参考译文】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科举生。徐君天资聪慧,读书明白大致就不再深究,仰慕古代侠义之士,乐善好施,持重守信。乡里之间有纠纷,一定登门追问是非曲直,徐君一句话就能使他们折服。徐君的哥哥性情刚烈,徐君侍奉
15、他更加谨慎。徐君的弟弟读书,徐君不因为贫穷(就不管弟弟),竭力帮助弟弟。崇祯末年,旱灾蝗灾相继发生,百姓饿死在道路上,徐君拿出仓库的粮食来资助乡亲,又规劝有能力的人家(来帮助别人),靠他保全活下来的人很多。可是,乙酉丙戌年间,盗贼四起。徐君以身作则保卫一方,每听到盗贼来临,就挺身而出,聚集乡里的壮士守卫防御。盗贼很仇恨他,最后杀死徐君。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可依靠的了。有人说:徐君是古代游侠一样的人。我说:游侠士因为好义扰乱国家,徐君因为好义庇护百姓,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盛世的时候,在上的官吏洁身自好加强治理,使在下的官吏受益,下级尽职尽责来为上级做事,上下和谐,
16、盗贼就不能兴起。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像徐君这样的人,大概跟这样的人差不多了吧?唉,这不单是为徐君写的文章了。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注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
17、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节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注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然事多嗣昌、起潜挠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A因且乃 B为而以C因而以 D为且乃本题考查“因、为、且、而、乃、以”六个虚词的用法。写卢象昇下定决心考虑
18、作战,但是很多事都受到主和派杨嗣昌、高起潜的阻挠。“因”在此处似乎只有表原因可讲通;“为”作介词,可表被动,表原因、目的。比较二者,表被动最合适,所以此处应用“为”,据此可排除A、C两项。写杨陆凯因为怕敌人乱砍卢象昇的尸体,因此就自己趴在他的尸体上面。“而”是连词,可以表因果,用于后一分句译为“因而、因此”,合乎语境;而“且”要么表递进,要么表并列,要么表让步,这里都讲不通。据此可排除D项。写杨陆凯为护卫卢象昇的尸体背上挨了二十四箭因而死掉了。“以”和“乃”都有表承接的用法,但是这句更强调杨陆凯的死因,用“以”更恰当。B(崇祯十年)九月,清兵驻扎在牛兰。皇帝召宣府、大同、山西的三个总兵杨国柱、
19、王朴、虎大威来护卫京师。赐予卢象昇尚方宝剑,统率全国各地来增援的部队。卢象昇身披麻衣,脚穿草鞋,誓师后来到京城郊区。这个时候,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和议。卢象昇得知后,跺着脚感慨地说:“我蒙受国家的大恩,只是遗憾死而不得其所,假如这回有万分之一的不幸,我宁愿捐躯断头,以身殉国。”于是下定决心考虑作战,但是很多事都受到杨嗣昌、高起潜的阻挠。卢象昇上书请求分编部队,朝廷就决定宣府、大同、山西三位总兵的部队归卢象昇指挥,山海关、宁远等各路部队归高起潜指挥。卢象昇名义上统率全国各地的部队,实际上领的兵不到两万人。驻扎在顺义。清兵南下,兵分三路卢象昇率领剩下的弱卒,驻扎在京师野外。十二月十一日,卢象昇进兵到
20、了贾庄。当时高起潜率领山海关、宁远的部队在鸡泽驻扎,距离贾庄只有五十里,卢象昇派廷麟前往求援,高起潜不接应。卢象昇的军队开到蒿水桥,遇上了清兵。卢象昇带领中路部队,虎大威率左路,杨国柱率右路,于是(与清兵)激战。第二天,(清军的)几万骑兵里里外外把他们围了三重。卢象昇指挥士兵奋勇作战,呼声震天动地,从早晨直到午后,炮弹用尽,箭也都用完了。卢象昇挺身而出进行短搏,后边的骑兵也都跟了上来,他亲手杀死了几十个人,身上中了四箭,挨了三刀,于是就倒下去了。杨陆凯怕敌人乱砍他的尸体,就自己趴在他的尸体上面,背上挨了二十四支箭死掉了。整个部队都覆灭了。21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的题目。及裴延龄诬逐陆贽
21、、张滂、李充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约拾遗王仲舒守延英阁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顺宗方为皇太子,为开救,良久得免。然帝意不已,欲遂相延龄。城显语曰:“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帝不相延龄,城力也。(选自新唐书阳城传,有删改)(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与文中“为开救”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B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C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1)C项,均为介词,在。A
22、项,连词,于是、便/副词,竟然。B项,代词,代这件事/助词,的。D项,语气词,表判断和肯定/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2)A项与例句均为介词,替、给。B项,成为。C项,介词,因为。D项,介词,被。(1)C(2)A等到裴延龄诬陷、放逐陆贽、张滂、李充等官员时,皇帝对陆贽等非常愤怒,官员们都无人敢向皇帝进言。阳城听说了,就说:“我担任谏官一职,不能让皇帝杀无罪的大臣。”于是约拾遗王仲舒一起在延英殿上奏章激烈地指斥裴延龄的罪状,依据大义情绪激昂地为陆贽等人申辩是非,多日不止。皇帝大怒,召宰相来治阳城的罪。顺宗当时是皇太子,为阳城展开营救,过了很长时间,阳城得以免罪。可是皇帝的怒气还没消,要让裴延
23、龄做宰相。阳城扬言:“(如果)让裴延龄做宰相,我一定身着白麻在朝廷上哭来破坏这件事。”皇帝最终没有任命裴延龄为相,正是阳城的功劳。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诚恐以财货污君。”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注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