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0 ,大小:225.95KB ,
资源ID:194861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4861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七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七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除【传教】外,他们陆续开办教会学校。从1840年至1900年六十年间,教会学校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840年一1860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是传教士在当时开放的几个港口开办一些附设在教堂的学校,均属小学程度,规模也很小,目的主要是“传教”。这一阶段教会创办的学校主要有:1843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在香港创办的【英华书院】;1844年英国传教士霭尔特色(Miss Aldersay)在宁波创办的【女子学校】,这是外国人在我国设立女子学校的开始。 (二)第二阶段 1860年一1875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教会学校发展迅速,和前一阶段相比,虽仍以小学为主,但已开始出现了教

2、会中学,从比例上看中学约占百分之七左右。这一阶段创办的比较著名的教会学校主要有:1863年法国天主教在上海创办的【圣芳济书院】;1864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WMateer)夫妇,在山东登州创办的【蒙养学堂 】1876年改称文会馆,为济南齐鲁大学的前身。 (三)第三阶段 1875年一1900年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教会学校从数量上看有恶性的发展,教会中学的数量增加,同时出现了教会大学。这一阶段创办的教会学校著名的主要有:1879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创办的【圣约翰书院】,后来在1894年改为上海【圣约翰大学】; 1881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创办的【圣玛利亚女校】。 7-1-2 教会学校的办学方

3、针和实施状况 (一)教会学校的办学方针 1877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上,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发表了一个名曰基督教教会与教育的关系的演说,这个演说可以说就是教会学校的办学宗旨。他在演说中对教会学校的任务做了【五项规定】。这五项任务服从的是一个目的,就是使人信教,使中国基督化,顺从救世主。 (二)教会学校的实施状况 以【山东登州文会馆】为例。它创办于1864年,创始人是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初创是蒙养学堂,1876年改称文会馆,1917年在济南改名为齐鲁大学。这是一所创办较早,而且绵亘时间较长,从小学、中学发展成大学的一所典型的教会学校。 1.办学宗旨 文会馆的办学宗旨明文规定“培

4、养教民”,规定学生德其一,学识其二,并规定 “无日不以宣道为目的”。并且在如何培养方面规定了【三条要求】。“培之以真道”, “启之以实学”,“结之以恩义” 2.课程和活动情况 文会馆的课程和活动是以基督教为基础的原则安排的。总的要求是所有活动必须符合圣道。 (1)从课程来看,以备斋小学一年级为例。 共有6门课:马太六章(即【圣经新约】的若干章); 官话问答(指教义问答 );孟子(上); 诗经选读(一、二);分字心算;笔算数学(上)。此外,教会学校还开设英语课。主要是在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 (2)从活动情况看: 文会馆学生的活动都是服从宗教要求的,学生早起要参加晨祷会,还有夜祷会、礼拜

5、等。 除去这些宗教活动外,学校在课外成立了如传道会、赞扬福音会、辩论会等课外活动组织。这些组织的活动都是以宣扬基督教教义、赞扬上帝等为宗教服务的。 3.毕业生情况 从总的情况看,文会馆毕业生中为教会服务者约占51%,给外国人服务的占10%。也就是说大部分毕业生都是为侵略者服务的。 (三)【评价】 教会学校是在我国土地上出现的最早的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办学方式创办的学校。在教学内容和管理方法等方面都不同于我国当时存在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学校。这种学校的出现和发展,在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等方面,发生过启蒙作用。但这并不是侵略者的目的。教会学校从本质上说是反动的,它对中国人民是一种奴役。 7-1-3 中华教育

6、会-教会学校的联合组织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各教派所办的教会学校趋于联合。最初的联合是1877年召开的第一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左右了这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各教派的传教士成立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它的成员有【丁韪良】(WAPMartin)、【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狄考文等。这是最早的一个对中国进行文化教育侵略的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编辑和出版教会学校用的教科书,它就是中华教育会的前身。1890年,第二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代表大会议决,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为“中华教育会”,这个教会学校的联合组织从此形成,它从单纯编辑出版教科书,扩展为对整个在华基督教

7、教育进行指导。 “中华教育会”不仅是在华教会学校的全国性联合组织,实际上是西方殖民政府的教育部。到19世纪后期,西方传教士在华开设了一大批教会学校,而没有一所是经过当时中国政府批准的,它们都是由“中华教育会”批准和管辖。这些事实,严重地侵犯了中国的教育主权,是中国人民所不能容忍的。 7-2 太平天国的教育 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于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50年代初。它是一次反抗清王朝和外国侵略势力的农民运动,遍及全国的18个省,长达15年之久,它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建立了革命政权,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在教育方面,确定了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改革了教育内容,建立了相应的教育制度,把教育作

8、为推动革命巩固攻权的重要工具,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太平天国教育。 7-2-1 教育方针、目的和内容 (一)教育方针 【太平天国】实施的教育方针主要是反儒反封建的教育方针。 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采取否定态度的。早在金田起义前,【洪秀全】就和好友冯云山、族弟洪仁玕一起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砸烂了他任教的私塾中供奉的孔子牌位,宣布孔子是“邪神”,在被打倒之列。1848年冬,洪秀全和冯云山写了太平天日一文,编造了上帝鞭挞孔丘的故事。这就把两千多年来被尊奉圣人的孔子贬斥为罪人,并把他打倒在地,从而动摇了清统治者的精神支柱。同时,也说明“拜上帝教”只信奉皇上帝,反对一切偶像和现世间的一切罪恶。

9、【金田起义】后,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实行了激烈的反儒反孔的文教政策,将儒家经典斥责为“妖书”、“邪说”,下令焚毁。正式宣布“四书”、“五经”为“妖书邪说”,这就在法律上宣判了“四书”、“五经”的死刑。而且宣布孔庙和圣物也要拆毁焚烧。可是,在当时的中国,如若禁止人民去读儒家的书籍,就很少有可读之书了。虽然太平天国也编定和印行了几种可读的书本,但是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所以太平天国很快就把烧书政策改为删书政策。太平天国改革了以儒家经书为中心的教育内容,删改儒家著作,【奠都南京】以后,成立了删书衙,负责删改四书、五经和其他儒家著作。 太平天国实行的反儒反封建的教育方针,多半还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对儒家思

10、想的实质,还不能彻底地予以揭露和批判。对儒家经书的焚毁,虽然不能真正地将封建主义糟粕埋葬,但应当看到它正是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斗争在思想、教育领域的尖锐表现,确实是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权威,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空前的,给后人留下了重耍的启示。 (二)教育目的 太平天国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一一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的教育,是以建立这种理想社会为最高目的。即是要培养革命的干部和人民群众,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理想的太平天国而服务。太平天国有关文件明确提出了这一要求。要求教育为农民革命“创万年之基业”育

11、“非常之贤才”,即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德才两者之间,把德放在首位,所谓“德本也,才末也。” (三)教育内容 太平天国的教育内容主要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宗教和政治教育,一是科学技术教育。 1宗教和政治教育 太平天国领导人非常重视宗教和政治教育,无论是儿童教育、妇女教育、士兵和群众教育都是以宗教和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 为了有效地向群众进行宗教和政治教育,太平天国出版了不少官书,作为教育的重要教材。其中规定作为人民读本的有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天命诏旨书,以及用作儿童课本的三字经和幼学诗。 太平天国的宗教和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义的宣传达到动员和组织群众的目的,使人民群众信仰拜上

12、帝教,拥护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这种宗教和政治教育对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积极参加革命斗争曾起了一定的作用。 2科学技术教育 太平天国打破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儒家教育,适应革命战争需要和社会的发展,重视和提倡科学技术教育,主张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他们认为“火船火车、寒暑表、千里镜、连环枪”等皆近代科学技术知识,“足以广闻见之精,此正正堂堂之技”,都是“有用之物”,应列为重要教育内容。他们希望将来在中国也“可以随便使用铁路、电线及其他西洋机器而无碍。”据史书记载,太平天国许多革命领袖的子女,对于“西方科学与文明无不通晓,尤精地理及机械学。 为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太平天国主张在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原则下,聘

13、请外国“技艺精巧,国法宏深”的人“教导我民”,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应该看到,这是中国近代重视科学技术教育的开端。 7-2-2 教育的实施和教育改革方案 (一)教育的实施 在革命斗争中,太平天国广泛对儿童、群众、士兵及妇女实施反封建反外国侵略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爱国、反侵略的革命思想。使他们能够积极参加抵御外侮、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的革命战争,保卫太平天国革命政权。但是,由于战争,形势不断变化,中外反动派的进攻和破坏,太平天国占领区也没能建立起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正规的学校制度,教育多是采取临时性的措施,而且往往与宗教宣传结合进行。建都天京以后,虽然计划仿效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也因为战争不断而无暇

14、顾及。所以太平天国的教育实施多是社会的,战时的临时措施,谈不上什么完整的教育制度。下面就儿童和妇女教育,群众和士兵教育分别介绍如下: 1.儿童和妇女教育 (1)儿童教育 为了教育儿童忠于农民革命,太平天国十分重视儿童教育。根据【天朝田亩制度】的记载,太平天国对儿童实施一种普遍的平等的教育。学习御制千字诏和适合儿童的【三字经】、【幼学诗】等自编教材,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教育,从小养成他们敢于战胜封建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势力的革命精神和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训练他们杀敌制妖的本领。据史料记载,太平天国管辖地方设有“育才馆”、“育才书院”等教育机构,招收各级官员子弟入馆学习。 此外,太平天国教育还以“

15、带徒弟”的方式教育儿童。各级干部收了许多儿童作为“义子”,用父子般亲爱的教育方法授予儿童各种知识技能,儿童朝夕与干部相处,在实践中学习战斗本领,在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和宗教知识教育。 太平天国的儿童教育一般说来是成功的,尤其是“带徒弟”制度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受过训练的儿童皆不怕死,临阵勇往直前,无不以一当十,为中国儿童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妇女教育 太平天国根据“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的平等原则,对女子教育也加以注意。 太平天国采取了一系列【妇女解放】的措施,使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与男子平等,改变了侮辱妇女的陋习,禁止买卖婚姻、卖淫、【废除妇女缠足

16、】。妇女可参政做官,可以参军为将,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在教育方面,他们打破了排斥妇女的封建教育传统,实行男女平等的教育。在幼学诗里有姊道、妹道、嫂道、婶道等篇章,都是关于女子教育的。太平天国允许妇女参加教师这一神圣的教育工作,这是太平天国尊重妇女的重要表现。天朝田亩制中规定,“凡礼拜日,伍长各率男妇至礼拜堂,分别男行女行,听讲道理”,接受政治,宗教教育。这是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的封建传统思想的挑战。 解放了的妇女,积极参军作战,她们英姿飒爽,矫健善战,与男子一样英勇杀敌,为太平天国革命做出了积极贡献。 2.群众和士兵教育 (1)群众教育 太平天国十分重视群众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政治思想教育

17、和生产劳动教育。目的在于提高群众反封建反侵略的思想觉悟,懂得革命道理,鼓舞战斗意志,踊跃参军作战,同时积极生产、支援战争。群众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宗教集会;讲道理。 “讲道理”有时是向群众宣传教义,有时是讲解政令和革命宗旨,有时是揭露清王朝的罪恶,控诉侵略者的罪行,鼓舞革命斗志。 太平天国利用歌谣作为对群众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教材。这些歌谣是当时反封建、反侵略的重要精神武器,对支援革命起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太平天国还重视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教育。对于人民群众,凡努力生产的就给以奖励,凡不努力生产的则给以惩罚。不仅如此,而且把是否努力生产提高到道德品质好坏的高度。通过教育,群众的觉悟普遍提高,大多数

18、人都努力从事生产,积极支援革命。 (2)士兵教育 在群众教育中,士兵教育占重要地位。士兵教育的目的是,用革命思想武装太平军战士,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作战本领。 太平军的教育主要分政治思想教育和军事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太平军每日三餐前以及上阵打仗,都要举行祈祷仪式,每次祈祷后,则齐声高呼“杀妖,以激发战士的同仇敌忾的决心。为了用革命思想武装太平军战士,洪秀全曾任用八十个刻字工人专门为士兵刻印政治宗教书籍。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太平天国很重视军队的纪律教育、太平天国颁行的军律有行军总要,定营规条十要等。要求军队首先服从指挥,其次要求战士爱护群众,维护群众利益。 为了战胜敌人,培养士兵的作战能力,太平天

19、国十分重视战士的军事训练,学习使用弓、矢、刀、枪、骑马、炮烧等【武器】的技能,懂得大小兵法及水陆战术。经过军事教育,培养了一支有纪律,勇敢善战的农民军队。 (二)资政新篇中的教育改革方案 1859年,洪仁玕总理朝政,【资政新篇】就是这时期向洪秀全提出的效法资本主义制度改革内政,建设太平天国的政治纲领。资政新篇的核心是要求全面仿效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教各项制度和政策,把中国建设成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一种远见卓识的思想,一个渴望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仅从教育方面来看,资政新篇提出了几点【设想】。 7-2-3 文教政策 (一)知识分子政策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是重读书人的。太平天国革命开始不久

20、,就发出号召,欢迎知识分子参加革命,他们尊称知识分子为“先生”给以重用。 太平天国争取吸收知识分子采取的方式,基本上是两种:一是科举取士,一是出榜招贤。根据史料记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知识分子,大部分被委以重任。出榜招贤是太平天国吸收知识分子的有效办法,招聘到的人才立即录用。招贤的范围很广,除去一般文人以外,凡有一技之长者都属于招聘的对象,这样广泛地征求人才,使太平天国得到不少知识分子,在太平天国革命事业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对传统文学的改革 为了宣传革命道理,组织群众参加革命,改善劳动人民无文化的地位,太平天国对传统的封建文学进行了从繁到简、从难到易,从贵族化到平民化的改造,使之易于学习

21、。太平天国要求文章应简明易懂,“使人一目了然”,便于人民群众阅读和学习。文章内容应反映现实,做到“文以纪实”,“言贵从心”。反对封建统治阶级愚弄人民“浮文”、“巧语”。 在改革传统文学方面,太平天国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改变脱离群众的旧文学体裁,推行语体文。 第二、改变旧文学不加句逗的故习,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第三、采用简化字,文字的简化减轻了识字和书写的难度,对广大劳动群众掌握文化、开展群众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改革传统的科举制度 太平天国从革命利益出发,对旧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采取了用其形式,革其内容的作法,其主要特点有: 第一、废除封建等级门第的限制,不论社会地位高低,出身贵贱,都

22、可以应试,为劳动群众有机会参加科举提供了条件,实为科举制度一大革命。 第二、贯彻男女平等原则,反对轻视妇女的封建礼教。(来自圣经) 第三、考试不许从四书、五经里出题,考题必须出自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天命诏旨书等太平天国文献,违者受到惩处。 第四、改变清朝的旧科举制度的士阶名称,例如,改秀才为秀士,举人为约士,进士为达士,翰林为国士,武科的名称则改为英士、猛士、壮士、威士等。革除旧的士阶名称,是为了体现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 第五、考试时尽量照顾考生的饮食、起居、旅费,以减轻考生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这种措施为比较贫寒和下层知识分子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了方便条件,也是太平天国民主思想的反映。 太平天国

23、于1861年正式公布了钦定士阶条例,以官方文件的形式规定了科举考试的方针、目的、方法和形式,把科举改革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是对上千年旧科举的一场革命。 总之,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而且建立了农民政权,它给清朝封建统治以沉重打击,抵抗了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历史上立下了不朽功勋。太平天国的教育是太平天国革命的重要工具,在革命运动中是一种组织群众、教育群众的有力手段。它对封建的孔孟教育进行了猛烈冲击,实行普遍的平等的教育,改革了科举考试制度等,为培养太平天国的新人进行了大胆的教育尝试。后期洪仁玕还提出过发展资本主义教育的主张。这些给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以启发,对后来中国教育的改

24、革和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7-3-1 洋务教育的产生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至九十年代,由洋务派掀起了兴办洋务的热潮,史称洋务运动。所谓洋务,简单地说就是指外国资本主义的一切事务。洋务运动是一个以购买和仿制洋枪大炮轮船兵舰以及编练新式陆海军为中心,包括对外交涉、开办厂矿、兴办学堂为内容的活动,旧史书称为“同光新政”。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等人。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兴办洋务就需要大批洋务人才,而这种人才又是中国的科举制和旧式书院培养不出来的。因此,洋务派为适应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掀起了一个兴办新教育洋务教育的热潮。

25、 7-3-2 洋务教育的实施 洋务教育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从创办洋学堂和派遣留学生这两方面推行的。(一)创办洋学堂 洋务派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创办的洋学堂主要有外国语学堂、技术学堂、军事学堂和综合性学堂。 1.外国语学堂 洋务派在办洋务的过程中,深感不懂外语的苦衷。为了应付外交的迫切需要,培养本国的翻译人员,洋务派在创办企业的同时,招聘外国教习,兴办外语学堂,当时也叫方言教育。主要有1862年创设的【京师同文馆】;1863年创设的【上海广方言馆】等。 2.技术学堂 由于当时民用企业的开办,急需技术人才,国家开办了专业技术学堂,各大企业自己也都举办附属的技术学校。主要有1865年设立的【

26、上海江南制造局】及其附设的机械学校,这是我国最早的专业技术学校;1866年设立的【福州马尾船政局】及其附设的【船政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实业学校。 3.军事学堂 洋务派认为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培养军事人才,保国御侮尤为洋务派所重视。国家举办了陆、海、医务等军事学堂。主要有1880年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这是我国最早的军事学校;1866年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所陆军军官学校。 4.综合性学堂 主要有1866年改设的京师同文馆,1874年创办的【上海格致书院】等。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最早的洋学堂,是1862年在北京创办的,隶属于【总理衙门】。设馆目的是要培养满族的翻译人才。创立之初是专习外国语的学堂,年增设科学馆,延西人教授天文、算学,变成一个综合性学堂。它是洋务学堂的标志,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京师同文馆被视为近代中国新教育的开端。 洋务学堂前后开办了30余年,创办了百余所新式学堂,其成绩赫然。在客观上,洋务派的新学堂的开办促进了西方文明中深层部分的引进及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为中国维新教育思想的孕育和维新运动的兴起起了铺垫作用。(二)留学教育 派遣【留学生】是洋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870年容闳向曾国藩建议,派遣幼童赴美留学。1871年9月曾国藩和李鸿章上书清政府奏请选送聪颖子弟出国留学。该奏折获准后,计划从18721875年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