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的思维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在不同的年龄里,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不同,他们的关注的问题和现象也不同。我们实践发现,在一、二年级的“主题图”里,大多是一些六、七岁小朋友最喜欢的一些生活场面、游戏场面和一些小动物的场面。这些场面最容易引起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们的共鸣,如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主题图”里,有的小朋友在玩五颜六色的气球,有的小朋友在玩风车,有的在猜谜语,有的则在画圈。又如在一年级下册的提数学问题这节课的“主题图”则是一个个小朋友最喜欢的游戏场面。这些场景都是一、二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内容,只要教师根据“主题图”加以恰当的引导,小朋友一定能在浓浓的兴趣中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到了三、
2、四年级的“主题图”则又有所不同,多以运动、节日、生活为主题,这是在八、九岁这个年龄段里较感兴趣内容。而一、二年级的那种“主题图”在他们看来会有点幼稚,不能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我想,编者是以年龄为主线,把“主题图”串联溶入小学各年龄段里,让“主题图”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二、“主题图”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教育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教材以主题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学生学习的背景材料越贴近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3、。学生学习的背景材料,从内容上要求与学生生活经验贴近,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紧密。具体包括以下几类:熟悉的,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等。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关注度较高的事件。如有关奥运会的信息,本校开展的一些活动等。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激发学习兴趣的材料。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童话、游园、郊游、运动会等等,这些主题情境图,在学生面前展开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生活画卷,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如我在讲有余数的除法时,先问学生“你喜欢体育课吗?”让大家想想上体育课的情景是怎样的,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积极发言,仿佛在上体育课似的,等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后,我就
4、出示课本里的一幅上体育课的生活情景图,问:“你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过这种情况吗?能根据这些情况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怎样解决?”。这样“主题图”既能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数学上,又能把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拉近。数学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抓住学生已有的经验,从生活中细小的事例中出发,就会让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让学生从学科数学观回到生活数学观,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三、“主题图”让学生望图生趣。1、望图生童趣。打开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幅幅富有
5、生活气息和童趣的主题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游泳、植树、浇花、清洁卫生等实践活动的场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就在平时的一举一动中。童趣,即儿童的情趣。其主要特点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是低年级儿童最最好的学习情感。我们一位老师在执教一年级上册“统计”这一课时通过创设“大象过生日”的童话故事形式来演绎主题图情境。老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去看看动物朋友。(出示主题图)今天森林里真热闹!你们知道今天是谁的生日吗?”学生说:“是大象的生日。”“让我们齐唱生日歌,祝大象爷爷生日快乐吧!”学生开心地唱起歌来。在愉悦的氛围中老师问:“你们
6、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说:“大象家来了很多客人。我看到有小狗、小猪和小猴。我看到它们还给大象带来了礼物,送来了鲜花。”“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从图上看,大象家来的客人比较多,排列有些乱,不容易一下子看出来各是多少。你们能想个好办法让大家很清楚地知道来了哪些客人,它们各有几个吗?”大家积极地反应道“我们让小狗站在一起,让小猴站在一起,让小猪站在一起。然后再去数一数。”在这样一个饶有童趣地故事中,引发了学生惊喜、新奇的情绪,帮助学生在快乐的充满童趣的氛围中产生了探究和学习的欲望。2、望图生乐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
7、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比较吃力,这就需要“主题图”来辅助教学,可以根据“主题图”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如在上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千米”这个数学单位,我根据“主题图”让学生到球场去上了一节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实地走一走一千米有多远,通过这样有趣的活动课,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一千米大概有多远,进一步感性地理解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整个活动中也得到充分的表现,他们
8、感受到原来学数学是这么快乐的事,数学里也是充满乐趣的,而他们通过实践感悟后获得的知识也是最清晰和最深刻的。3、望图生兴趣。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生动有趣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策略,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使他们感到“数学好玩”的乐趣。“主题图”的出现正好体现了这一点。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四边形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校园的大概布局,然后出
9、示课本“主题图”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然后问:图中的校园美吗?美在哪?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后进一步提示:图中都有些什么图形?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是我们还没学过的?这样由主题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自然引入过渡到新知识的教学“四边形的认识”,在学生浓浓的兴趣中展开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近几年来,许多教师纷纷把目光投向多彩的生活,
10、寻找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创设了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数学情境中探究知识。但是,我们也经常遗憾地看到,有些问题情境流于形式,思考性不强,可探索的空间不大;有些情境为了迁就学生的兴趣而浪费了教学的时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有些情境只有热闹的形式而没有深层次的体验和数学思考数学情境的创设,我们究竟该关注什么?有效性,是数学情境创设的核心要素。策略1.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了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但是,实际生活信息量大,对数学教学本身的干扰较多,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过多地对非数学知识(或不是本课重点的数学知识、生活常识等)进行长时间
11、的探讨,是一种高耗低效的的行为。策略2.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问题,然而,小学生关心、易于探究的往往是那些贴近他们日常生活的问题。因此,数学情境应更多地关注他们所关心的内容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这样才能促使儿童的经验数学化。策略3.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分解质因数”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师:首先请同学们玩一个游戏,游戏规则是(课件展示)1把一个数写成几个数相乘的形式,乘号越多得分越多,每正确写一个乘号得一分。2不能按游戏规则写成乘法算式的数就不要写了。3只能用自然数(1除外)4 时间120秒例如:把12写成223得2分,而写成43得1分;写错
12、一个乘号扣一分,如把17写成117,因为我们规定不能用1,所以要扣一分。看谁写得多?游戏开始:出示数据6,7,19,28,60你写出了几个乘法算式,说说你这样写的理由?生1:28=47生2:28=2这两种方法谁的得分多啊?上面的算式乘号只有一个,才得了1分,把28写成27有两个乘号,得分就多了。分析与思考教师很有创意,精心地设计了比赛得分的游戏,合乎高段学生竞争的心理,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更为重要的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在简单的游戏中,很具体,很形象。这样自然和谐的引入教学,是个令人欣赏的游戏情境,学生对于这个游戏的玩法也玩得不错。在欣赏的同时我们不禁想到:这是用数学的形式来进行游戏,还是
13、以游戏为载体来学习数学?在这个环节中,当学生出现两种情况的时候,老师问了这两种方法谁的得分多?我们的学生一直围绕着游戏的规则,认为乘号多得分多,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游戏之中,至始至终都在玩游戏,游戏味比较浓,但这是一节数学课,就应该体现数学的内涵和思想。如何来体现数学味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者的不同,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发现4可以再分成22,发现这个4是合数,而27每个数不能再分了,发现它们都是质数,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分解的结果要使每个数都是质数为止。这样的情景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而且学生能够站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石上来学习,使课堂充满了趣味,充满了数学味,展现了
14、数学课的灵魂。有效的数学情境要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如果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只停留在情境的表面,不能进入数学实质性的领域,无法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思考,这样的数学情境在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毫无意义的。策略4.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现代课堂已从简单传递知识的过程变为多角度地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以一定的具有挑战性的背景材料的呈现来引发新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特征或内在规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知识形成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同时也为学生的禀赋
15、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诱使学生经历多种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的活动,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生活实践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一节数学课真正能够吸引孩子的是什么?我们所提供的情境,尤其是生活情境,诸如去春游秋游、到商店买东西等,是不是真正地贴近孩子们的生活?通过对一到六年级数学的“主题图”的了解和分析,通过一些“主题图”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了新课标里的“主题图”是以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主线,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蓝图,集生活与数学于一身,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了童趣、乐趣和兴趣的一幅美丽图画。通过以上的几点对“主题图”的把握,我们对新课标的“主题图”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去看“主题图”,真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主题图是一种方向,一种理念,在使用主题图时,要使自己好好把握其内涵,让“主题图”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才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为数学课堂服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