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1.13KB ,
资源ID:1947882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4788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罗平三中高三年级历史高考复习大纲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罗平三中高三年级历史高考复习大纲文档格式.docx

1、(1)夏朝的建立:(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他儿子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夏朝灭亡。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初具规模。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2)商朝的兴衰:(奴隶制社会的发展)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以亳(b)为都城.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商朝中期,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从此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称殷商。商朝最后一个王纣,是有名的暴君。商朝末年,西方属国国君周武王,带领一些小国、部落,向商都进攻,史称“武王伐纣”。公元前

2、1046年,牧野之战后,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3)周朝的强盛:(奴隶制社会的强盛)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称镐京,历史上海称西周。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一个国家,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国人暴动”:公元前9世纪,周厉王贪财好利,残酷剥削百姓。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国人暴动”。“国人暴动”是一场以国人为主并有广泛阶层参加的大规模民众起义,他们冲进王宫,袭击周厉王,使周王朝几遭灭顶之灾。国人暴动反映了西周社会矛盾的尖锐,更加剧了西周王室的衰微。公元前771年,西方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4)井田制和分封制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国有

3、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经济基础的基本形式。井田制,兴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缴纳一定贡赋。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制适应奴隶社会时期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成为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后期,随着铁器牛耕使用,私田增多。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实质是周王土地私有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分封的侯国有齐、鲁、燕、卫、宋、晋。受封者的义务是服从命令、贡献财物

4、、随从作战、拱卫王室。使周王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分封制结束。消极作用:各诸侯国在其境内自成一体,有其相对独立性。随着西周本土阶级矛盾的尖锐,王室衰微,权威下降,各诸侯国便常常不向周王朝贡,尤其自身经济实力增强后,更不甘心听命于周王。这种相对于中央朝廷的独立性逐渐增强,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以后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又演变为争霸战争,分封制也随之瓦解了。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巩固了井田制。(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

5、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3)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井田制的广泛推行创造了经济上的繁荣,分封制的推广巩固了西周统治,发展了西周的疆域,二者相辅相成,使西周走向强盛。(4)分封制与井田制的纽带是土地和义务。注:(1)楚国不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国,而是商的旧国。秦国也不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而是东周时周平王新分封的诸侯国。(2)井田制和分封制分别是西周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对二者的关系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去理解和把握。两种制度都瓦解于春秋时期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崩溃。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导致公田转化为私田,新的

6、剥削方式产生。分封制的瓦解表现为诸侯之间的争霸。精典例题解析:1、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C)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分封制的准确理解,可用排除法,A、D两项明显错误,可排除;分封制虽然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关系,但这并不能体现分封制的准确内涵,故答案为C项。2、西周和商朝相比,政治上的主要不同是(B)A.实行井田制 B.实行分封制 C.强化国家机器 D.压迫奴隶和平民C、D两项都是两朝强化统治的措施,是共性。而A项则是经济措施的不同点。3、分封制在周初

7、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发展了疆域;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同一种制度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化 C.大国争霸 D.井田制被破坏通过比较可知A项是最主要的原因,任何一种制度都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才有生命力。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C)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鉄犁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分封诸侯的制度,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它在全国的统治。受封的诸侯有三种人:一是为周王的同姓亲族;二是开国功臣;三为

8、先代贵族。分封的对象是土地和人口。5、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D)A.社会性质的变化 B.分封制的瓦解 C.王权的加强 D.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是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而“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6、依据西周的分封制,诸侯应对周王室承担的义务不包括(D)A.服从周王室命令 B.按期贡献财物 C.随从作战 D.祭祀祖先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材料二 有凄凄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材料三 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子叔鱼以求直,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予

9、朝。(刑侯与雍子争夺田地,雍子送了个女子贿赂叔鱼以求获得照顾,到断案那天,叔鱼压制刑侯,照顾雍子。刑侯就把叔鱼和雍子杀死在堂上。) 国语晋语九材料四 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防诸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 左传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从材料中可可看出这种土地制度的特点是什么?答:井田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全部土地归周王所有。(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公田以外有私田。发生和发展:由于铁农具的使用,私田得到大量开垦。鲁国初税亩实行后,私田在法律上得到确认,所以私田开垦越来越多。(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变化?

10、土地可以买卖和转让,打破了西周初年土地不可买卖或转让的规定。反映了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解体的过程和土地私有制的兴起。(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1)农业和畜牧业农业:农作物,“五谷”在商周已有种植。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种。生产工具,木石和骨、蚌所制,有极少数青铜农具。生产技术:懂得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畜牧业:圈养牛、羊、马、猪。(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为此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生产规模大,生产数量多;生产数量大,品种多,价值高。玉器加工,安阳妇好墓出土的玉凤。原始陶瓷:商和西周时已出现。制漆技术:周朝漆工

11、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3)商业、交通和城市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特点:夏商周三代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说处于奴隶社会的奠基和转型期。其间,由商代创造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奴隶社会达到鼎盛时期。农业是三代主要的经济基础和生产部门,围绕农业生产的需要,历法、社会组织等方面,均体现出了一定的农业社会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交换和商品经济,但不普遍。(三)、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特点是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不断融合。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

12、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1)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周王室在遭到沉重打击后,被迫东迁,但其势力日渐衰微,在政治经济上多依赖于一些势力比较大的诸侯的支持,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诸侯开始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频繁的战争。先后称霸的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五位霸主。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大权。公元前40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齐国的大夫田氏废掉原来的姜氏而为诸侯(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齐、楚、韩、燕、赵、魏、秦)春秋战

13、国纷争表现: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尊王攘夷”“葵丘会盟”(公元前七世纪中期)。春秋时期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霸主。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春秋晚期,吴越争霸。战国时期,齐魏交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影响: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使民族融合逐步加快,除华夏族外,北方有匈奴、东胡,西方有戎,南方有越;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2)民族融合主要民族:中原有华夏族,四周有匈奴、东胡、戎、越等。民族融合的主要形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民族融合的影响:为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民族融合1、概况春秋:华夏族与周边各

14、族接触频繁,加强了联系。三国:蜀汉统治下的西南少数民族同汉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吴国境内的山越族迁出山区,与汉族共同开发江南地区。西晋:五胡内迁,同汉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南朝:随着北方人民南迁,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迅速,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开发。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朝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北朝: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那里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两宋: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各族人民联系进一步加强。元朝:汉族人民大量迁居边疆地区,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开

15、发了边疆,促进了边疆经济的发展。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东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 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融合。在元朝已被成为“汉人”。唐宋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杂居、通婚,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清朝:境内生活着50多个民族,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怎样形成、发展和巩固的?(1)、多民族融合的开始:华夏族(汉族的前身);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它各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已初步建立,标志着以华夏族

16、为主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开始成立。(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西汉时期,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大大扩展了西汉的疆域,使我国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4)、多民族大融合的发展:由于民族迁徙和各民族联合斗争,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更加速了这一进程。(5)多民族的大发展时期:唐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对周边各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唐朝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更加融洽,在西北和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6)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政权的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

17、逐步缩小与汉族的差别,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尽管这一时期各族政权之间也经常发生摩擦和战争,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才是这个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元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它结束了唐末以来400年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奠定了元明清长期统一的基础,这一点和长期的民族融合是分不开的。(7)、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明清时期。清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统管全国的少数民族事务,确立了疆域,稳定了行政区划。3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如何?(1)、公元前214年,秦征服越族后,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生产技术传入珠江流域。(2)、张骞两次出使

18、西域,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3)、73年,东汉为恢复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派班超出使西域。(4)、隋炀帝曾派人去西域,不少西域商人来到长安和洛阳。(5)、唐朝时渤海郡派人到长安学习,汉族工匠把精巧的手工技术传到南诏,文成公主入吐蕃。(6)、耶律阿保机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澶渊之盟后,宋辽开展贸易往来和技术文化交流。北宋在雄州、霸州等地设置榷场。(7)、夏帝元昊仿照宋朝制度,任用汉族人担任重要官职。宋夏议和后在边境进行贸易。(8)、鞑靼俺答汗主动与明朝和好,明政府在边境开设互市,俺答汗修建呼和浩特城。4中国古代的民族之间的战争有哪些?(1)、秦派蒙恬夺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加强边防

19、,发动对越战争。(2)、汉武帝时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东汉先后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3)、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南下攻唐,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其旧地建都督府。(4)、两宋的民族战争:辽宋战争、宋金战争、宋元战争。(7)、明朝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与后金的战争。(8)清朝前期平叛战争: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5历代政府是怎样加强对边疆管辖的?(1)、对东北的管辖唐朝:设渤海、黑水都督府明朝:1409年设努尔干都司清朝: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2)、对西北的管辖秦朝:派蒙恬夺取河套,置县、移民、筑长城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东汉

20、:重设西域都护府,班超出使西域隋朝:派人去西域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设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3)、对南部的管理统一珠江流域,设三郡南海诸岛归属广东琼州府万州(称“万里长沙”、“千里石塘”) (4)、对西南的管辖武帝时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设郡县三国:蜀国在川南、贵州、云南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做官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元朝: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的行政区域确立册封制度及设驻藏大臣 (5)、对台湾的管辖230年,卫温率船队达夷州(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台湾)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流球(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6、民族融合的原因汉族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这里

21、气候温和、地势平坦、雨水充足、土地湿润,宜于农作物生长。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周边地区,这些地区是以高原、丘陵、大漠或森林等自然地理为特征的广阔地带,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少数民族只能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 由于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生产方式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民族为了发展经济谋求生存,需要不断扩大经济往来,与其他民族进行经济交流。民族间除正常的经济交流外,因各民族的地域、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地隔阂,特别是私有制社会性质的制约,常常不能用平等交换物资的方式进行交流,于是便诉诸武力,以掠夺的方式来满足经济上的要求。民族间的矛盾、战争由此发生, 民族间的战争并不代表各族人民的意愿,而是统治者为各

22、自的需要发动的。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的掠夺构成了中原王朝的“边患”。中原王朝以正统自居,对周边民族用“剿”和“抚”的两种手段处理民族关系。7、民族融合的概念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它是在不同民族间经常出现的经济、文化及生活习俗相互交流、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生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的过程,是民族间的自然融合。8、民族融合的形式: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交往;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尤其实行“和亲”、“册封”等政策促进民族融合;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第一、民族迁徒。魏晋以来

23、,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秦朝时内地人民迁徒到河套;中原人民迁徒到珠江流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 第二、联合斗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第三、友好交往。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融合加速。 第四、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 第五、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713年,唐玄宗

24、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第六,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9、我国历代政府对少数民族加强联系和加强治理的措施:(1)和亲、会盟、议和:如西汉与匈奴,唐朝与吐蕃。和亲的实质政治联姻,也是民族间和平友好的表现。会盟是用和平的方式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两宋政府的议和是用屈辱的条件换得边境的安宁。 (2)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包括政治和宗教首领):如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册封回纥首领骨力斐罗为怀仁可汗。清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与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3)设立特别军事、行政管理机构:如两汉的西域都护

25、;唐朝的安西、北庭都护府和黑水、渤海都护府。元朝的宣政院和清朝的理藩院、将军等机构都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4)与内地设立同样机构:如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郡县。元朝政府在边远地区设立行省。10、民族融合的几次高潮: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6、。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11、 民族融合的特点: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它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12、 处理好民族关系的意义: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3、古代的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

27、流向:一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二是北人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是内地人流向边疆地区,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四是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五是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2)、人口迁移的原因: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使农民流离失所,也导致人口被迫迁移。(3)、古代人

28、口的迁移的影响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同时也丰富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1.【创新预测题】秦征服越族地区和张骞出使西域所产生的最深远的进步影响是:两者都(C) A.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 C.促进了民族融合D.扩大了铁器的使用范围2.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条件有 ( B ) 西汉丝织业的发展张骞沟通与西域的联系甘英沟通与大秦的联系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A.B.C.D.3.【经典高考题】(2004年全国青海、甘肃文综)匈奴分裂为南北 二部,南匈奴南下与汉人杂居发生在 (C) A.秦朝B.西汉C.东汉D.西晋4.【高考变式题】猛安谋克制与八旗制度的共同点是 (D) 少数民族首领创设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士兵的衣食均由国家供给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 A.B.C.D.5.元朝和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中,相同之处是(B)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抗击外来殖民侵略加强对台湾的管辖设专门机构管理宗教和少数民族事务 A.B.C.D.6.今新疆维吾尔族的祖先是 (B) A.突厥B.回纥C.契丹D.吐蕃7.【经典高考题】辽统治者认为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