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3.10KB ,
资源ID:194442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444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管廊基坑工程监测方案.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管廊基坑工程监测方案.docx

1、管廊基坑工程监测方案第一章 工程概况1.1 工程特点温江区地下综合管廊一期工程柳林路等4条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柳林路管廊起点南熏大道与柳林路交叉口K0+020,止点温泉大道与柳林路交叉口K1+980,全长1960m,管廊布置于柳林路西南侧距道路中线19.5m位置;南江路管廊起点杨柳河东路与南江路交叉口K0+000,止点凤溪大道与南江路交叉口K1+067.5,全长1067.5m,管廊布置于南江路东南侧距道路中线13. 9m位置;永兴路管廊起点杨柳河东路与永兴路交叉口K0+000,止点凤溪大道与永兴路交叉口K1+104.1,全长1104.1m,管廊布置于永兴路东南侧距道路中线13.9m位置;五洞桥路

2、管廊起点杨柳河东路与五洞桥路交叉口K0+000,止点凤溪大道与五洞桥路交叉口K1+173.9,全长1173.9m,管廊布置于五洞桥路东南侧距道路中线13.9m位置。施工采取基坑明挖、结构现浇等工艺。入廊管线种类有高压电力、给水、中水、电力、通信等,柳林路结构全宽为4.4m,南江路、永兴路、五洞桥路结构全宽为2.4m,柳林路结构高度为4m,南江路、永兴路、五洞桥结构高度为2.15m,结构断面详见图示。柳林综合管廊顶部覆土厚度3米4米,南江路、永兴路、五洞桥路覆土厚度1米以内,柳林路基坑一般深度约7-8m,南江路、永兴路、五洞桥路基坑一般深度约2-3m。1.2 建设地点及环境特征本工程位于成都市温

3、江区,起点为南熏大道,至温泉大道,依次穿越南江路、永兴路、五洞桥路三条现状市政道路。附近有凤溪大道、杨柳河东路等城市干道,城乡交通网发达,交通便利。本工程拟采用明挖法施工,地表多为现状市政道路、市政道路绿化带、厂区、民居、荒地、耕地等,地形较为平坦。1.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1.3.1 工程地质根据勘察报告,拟建场地范围内地层结构相对简单;勘察深度范围内,除上部填土外,其下均为第四纪堆填物及冲击层组成。现分层描述如下: 杂土:杂填土,褐色灰色,松散稍密,稍湿。以粉质土为主,含有机质,地表薄层腐殖土,混有少量碎砖及卵石。粉土:褐黄色,褐灰色,稍密,稍湿;由粉粒及少量粘粒、粉砂粒组成,含少量铁

4、锰质氧化物;局部粘粒较重,为黏质粉土,间夹少量卵、砾石。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翻译,干强度低,韧性中等。稍密卵石:深灰、青色、浅灰色,成分以砂岩,花岗岩,石英岩,玄武岩及灰岩为主,稍密状,稍湿饱和,磨圆度较好,以亚圆形为主,少量圆形,分选性差。中密卵石:深灰、青色、浅灰色,成分以砂岩,花岗岩,石英岩,玄武岩及灰岩为主,呈中等风化微风化,中密状,湿饱和,磨圆度较好,以亚圆形为主,少量圆形,分选性差。密实卵石:深灰、青色、浅灰色,成分以砂岩,花岗岩,石英岩,玄武岩及灰岩为主,呈中等风化微风化,密实状,湿饱和,磨圆度较好,以亚圆形为主,少量圆形,分选性差。1.3.2 水文及气象温江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心,

5、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带,其基本特点是: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常说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冬季温和干燥。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2左右,最高气温37.3。多年年平均隆雨量948.00毫米,最大降水量为195.2mm,相对湿度84%;多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020.8毫米。多年年平均风速为1.35米/秒,最大风速14.8米/s,极大风速27.4米/s。多年年平均风压力为140pa,最大风压力250pa,主导风向为NNE。根据勘察报告,场区地下水属孔隙潜水类型,勘察期间为枯水期,实测地下水静水位在自然地表下6.309.50m,水位标高在517.59522.97m,地下水具有雨季获得补充

6、,积存一定水量,旱季水位逐渐耗失的特点。地下水位动态受季节变化明显,呈季节性变化,水位年变化幅度2.504.00m之间。1.4 基坑工程安全等级评价本工程基坑设计安全等级属于二级基坑工程,应按二级基坑工程实施监测。第二章 监测目的、任务、依据和程序2.1 监测目的为基坑工程优化设计、指导基坑工程施工,确保基坑稳定保护周边已建建(构)筑物、管线;保证施工人员安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2.2 监测任务(1) 基坑支护结构监测:包括基坑顶部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土体深部水平位移观测等;(2) 周边环境监测:周围建筑物变形观测、周围地面沉降观测、地下水变化观测等。(3) 地下管线的沉降及位移2.3 监测依

7、据1.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4.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5. 成都地区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范DB51/T5072-20112.4 监测程序1. 现场踏勘,收集资料;2. 制定监测方案,并报设计、监理和业主认可;3. 展开前期准备工作,设置观测点、校验设备、仪器;4. 观测点和设备、仪器、元件验收;5. 现场监测;6. 监测数据的计算、整理、分析及报表反馈;7. 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和报告;9现场监测工作结束,提交完整的基坑工程监测总结报告。第三章 监测项目3.1

8、 仪器监测根据建筑基坑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的规定,基坑工程现场仪器监测项目的选择应在充分考虑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工程安全等级、支护结构的特点及变形控制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表1进行选择。表1 基坑工程监测项目序号监测项目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一级二级三级1坡(墙)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应测应测应测2围护结构(坡体)深层水平位移应测应测应测3周围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变形应测应测宜测4地下水位应测应测宜测5基坑底部隆起应测宜测可测6围护结构内力应测宜测可测7锚杆(土钉)拉力应测宜测可测8支撑轴力或变形应测宜测可测9立柱变形应测宜测可测10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应测宜测宜测11围护结构界面上侧向压

9、力宜测可测可测本工程基坑深度78m且基坑开挖深度内有邻近的建筑物和管线,依据规范,该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属于二级,应按照二级基坑确定监测项目。考虑到该工程的特点,确定的监测项目见表2。表2 本工程基坑监测项目序号监测项目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二级1坡(墙)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应测2周围地表沉降、裂缝应测3周围建(构)筑物变形应测4地下水位应测5地下管线沉降及位移应测3.2 巡视检查基坑工程监测期内,每天应由有经验的监测人员,对基坑工程进行巡视检查并做好纪录。3.2.1巡视检查内容 1. 支护结构1)支护结构的成型质量;2)冠梁、围檩有无裂缝出现; 4)锚索有无破坏; 5)护面有无塌陷、裂缝及滑移; 6)

10、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 2 施工工况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2)基坑开挖分层高度、开挖分段长度是否与设计工况一致,有无超深、超长开挖;3)基坑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设施是否正常运转;4)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是否有超载情况。3 周边环境1)地下管线有无泄漏,电缆有无破损;2)临近基坑及建(构)筑物施工工况;3)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设施、道路及地表有无裂缝出现。4. 监测设施1)基准点、测点有无破坏现象;2)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3)监测元件的保护情况。3.2.2巡视检查方法和记录主要依靠目测,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全站仪等工器具以及摄

11、录像机进行。每次巡视检查应对自然环境(雨水、气温、洪水的变化等)、基坑工程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施工和监理单位相关人员。巡视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当日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以便准确地评价基坑的工作状态。第四章 测点布置4.1 一般要求1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以满足监控要求为准,在满足监测对象结构安全控制的前提下,考虑监测工作量的大小及费用控制的要求。2测点的位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工作状态,且不应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或有损结构的变形刚度和强度特征。3测点的位置在满足监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4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剧烈的部位,观测点适当加

12、密。5位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少于三点,且设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以外。一般距离基坑边缘不小于5倍的开挖深度,也不小于3050m。位移观测基准点位置的选择尚应考虑到量测通视等便利,减小转站引点导致的误差。6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7观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应影响建(构)筑物的美观和使用。8加强对观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4.2 冠梁顶部位移测点布置冠梁顶部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点沿围护结构的周边布置,一般每边的中部和端部均布置观测点,且观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观测点宜设置在与围护结构刚性连接的钢筋混凝土冠梁上。4.3 悬臂桩深部水平位移观测点布置观测点

13、设置在结构受力、变形较大的部位,观测点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当用测斜仪观测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时,设置在围护结构或土体里的测斜管,沿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设置在土体内的测斜管应保证有足够的入土深度,保证管端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一般大于围护结构埋深510m。测斜管应保持垂直,并使一对测斜管的定向槽与基坑边线垂直。4.4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点按下列位置布设 1. 建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2. 裂缝、沉降缝、伸缩缝的两侧;3. 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4. 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5. 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4.5建筑物的裂缝观测在裂缝两侧设置观测标志。

14、对于较大的裂缝,每条裂缝至少布设两组观测标志,一组在裂缝的最宽处,另一组在裂缝的末端。4.6基坑外周围地表沉降观测点布设范围宜为基坑深度的23倍,并由密到疏布置测点;测点宜设在基坑纵横轴线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4.7地下水位观测井(孔)位置和数量根据观测需要布置。坑内降水观测井(孔)设置在基坑的每边中间和基坑中央,埋深一般与降水井点的埋深相同;坑外降水观测井(孔)沿基坑外周边布设。第五章 监测方法和精度要求5.1 一般规定5.1.1现场监测的观测仪器和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满足观测精度和量程的要求;2. 应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度;3. 监测前应对仪器设备检查调试。钢筋计、土压力计、孔隙水

15、压力计等应在安装前进行重复标定。标定资料和稳定性资料经现场监理审核后,监测元件方可埋设安装;4. 计量器具必须在计量检定周期的有效期内使用;5. 加强维护保养并定期检修。5.1.2 基坑工程监测工作的准备工作应在基坑开挖前完成。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78m,在基坑开挖前监测零点初始值。为保证各监测项目的初读数准确,本工程开始监测时应在至少连续三次测得的数值基本一致后,才能将其确定为该项目的初始值。5.1.3 同一观测项目每次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1. 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 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3. 固定观测人员;4. 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5.1.4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应符合现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的规定。5.2 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5.2.1冠梁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