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这里用以记事。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癸丑()修禊()激湍()流觞()游目骋怀() 形骸()感慨
2、系之()齐彭殇()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2概括各段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重点研讨 1朗读第一小节,完成以下任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茂林修竹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惠风和畅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关键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问题研讨 第一段最后一句
3、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了哪些“乐”?(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并简要概括) 明确: 四、应用拓展 1翻译并背诵第一小节 2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符合原意。不超过30字。(4分)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
4、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3资料链接-王羲之的故事 (1)书字换鹅 王羲之天生喜欢鹅。山后昙躟村有一个道士养了十几只很好看的鹅,王羲之常常在大清早驾着小船,特意去看那些鹅,很想得到,就商议道士愿出高价买下来,道士不肯。多次相商,毫无结果。道士告诉王羲之他非常喜欢老子,很早就想抄一部老子的道德经,绢早就准备好了,可就是没人能写。说,你要是肯为我抄下道德经,我就把这些鹅全部送给你。结果王羲之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给他抄完了,道士就把鹅全部给了他,他十分高兴地把鹅全部带回家 (2)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
5、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3)学书山中 王羲之还说自己曾独居山谷里临摹钟繇与张芝的正楷、草书长达二十年之久。竹叶、树皮、山石之上及木片等不知写了多少,至于绢、纸、笺、皱纱、枯藤、木头,则用来反复练字。 兰亭集序(二)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重要语句的句式特点。 2、体会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背诵全文。 体会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
6、眷恋和热爱之情 一、温习回顾 请在横线上默写出相关语句。 (1)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2),映带左右,。 (3)仰观宇宙之大,足以极视听之娱。 本文以淡雅自然的文字,清幽秀美的描写,起伏跌宕的情思,记叙了 从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并以此批判了。 (一)朗读第二小节,完成下列任务。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 (1)夫人之相与 (2)虽趣舍万殊(3)不知老之将至 (4)及其所之既倦(5)感慨系之矣 (6)向之所欣(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8)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9)死生亦大矣 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悟言一室之内 (2)当其欣于所遇 (3)死生亦大矣 3翻译下列句子。 (
7、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4)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4问题探讨 第2段中“岂不痛哉”是为什么而痛?请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并简要概括。 (二)朗读第三小节,完成下列任务。 (1)未尝不临文嗟悼(2)不能喻之于怀 (3)固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其致一也 2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关键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2)固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问题探讨 (1)作者在这段中抒发了哪
8、些感慨? (2)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全文 1从表达方式、立意、文笔三方面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2据上面对作者情感的分析,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观是消极悲观的吗?请陈述自己的理由。 nbs; 某校拟制作“走进文化名人”的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王羲之简介(不超过70字)。(5分) 王羲之,因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在琅琊,后长期居住在会稽山阴。 王羲之年幼时不善言辞,人们不大看重他。13岁时,去拜见一位大名士,这位
9、大名士看出他将来必非等闲之辈,极力赞扬。 长大后,王羲之极善言谈,为人耿直、率真。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向王导求女婿,王家子弟听说有人来择婿,都显得很矜持。但王羲之坐在东边的胡床上,露着肚皮吃东西,似乎没这回事似的。郗鉴非常赏识王羲之,于是将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书法造诣极深。兰亭集序是他的代表作。从文学角度看,是千古绝妙的好文章;从书法的角度看,它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中的名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对东晋时人们漠视生命、崇尚虚无的思想的有力纠偏 一、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guxtunshngchnghixshng 1.“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作者的情感经历了
10、三个阶段的变化: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2.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发人生感慨。(痛) 明作序目的。(悲) 1.(1)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贤才毕,全、都少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年龄大的,小的咸,全、都长这个地方名词活用作动词,喝一杯酒柔和 品类,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所以,以此用来游骋,动词使动用法,使纵展使开阔极,尽信,实在 (2)又有清澈激荡回旋的水流,辉映环绕在左右,从中引出一条供流觞用的曲折水流。 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但饮酒一杯,咏诗一首,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 抬头观望天空这样广大,低头细察万物种类这样繁多,以此用来舒展眼力,开
11、畅胸怀,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实在是快活啊。 2.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是气候宜从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四是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 三、答案示例: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岁在癸丑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又有清流激湍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会中诸人的观感。作者对生死的看法和高旷的宇宙情怀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
12、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结交、亲附 殊,不同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往,这里指得到附着,随着 高兴因为 长注定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大事 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言”后省略“于” 用“亦”表判断 “于所遇”,介宾结构后置 3.翻译下列句子。 有时倾吐襟怀抱负,在家里与人交谈;有时借其所爱,寄寓自己的情怀,不拘形迹,自由放纵地生活。 喜悦满足,竟没想到衰老的暮年会很快来临。 等到他们对已经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也随着而变化,感慨就跟着产生了 人的寿命长短听任造化的安排,终有穷尽的一天。 4.问题探讨 “痛”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由于个人内心变化,致使情随事迁,物是人非,以前曾经快然自足的人与事
13、,如今却感到厌倦。二是乐景不常,盛事难再,“向之所欣”,转眼之间灰飞烟灭,触目伤怀。三是对生命流逝感到无奈和忧惧,“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心头始终郁结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生命悲感。“痛”由此而生。 (二)朗读第三小节,完成下列任务 面对悲伤 明白,理解 数词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做平等 情致 “于怀”,介宾结构后置 3.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关键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没有一次不面对这些文章叹息悲伤的,心里却不能理解 即使时代不同,世事变化,但人们触发感慨的原因,大致是一样的。 我一向认为把生死看做一样是错误的,把寿夭看做平等的是荒谬的 一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二是“后之
14、视今,亦犹今视昔”。作者认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的意味。在对老庄哲学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批判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生的眷恋和热爱;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作者认识的局限性,更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1.(1)写景、叙事、抒情自然有致 写景:写山-“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水-“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天气-“天朗气清”。以次将兰亭周围的景物描写得清幽爽怡。 抒情:“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临文嗟悼”说出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展示了许多文人骚客谈古人文章的共同体验。 叙事:亭中游宴的情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
15、,岁语言简朴,但穷尽重要细节,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2)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他的生死观,并以次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作者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情缘事发,所以先叙事,前段叙事分两层:前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后一层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第二段开头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匆匆,此段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远处。 (3)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本文短小,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
16、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省。 2.明确: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
17、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第二种观点:不是悲观的。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而他的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这种努力的结果。所以读它时,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执著和热爱。这样就与上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了。 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
18、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调所蒙蔽,阐明他的生死观,是她性格豁达的表现。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因此文章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1分)东晋书法家,琅琊人。(1分)曾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1分)为人耿直、率真。(1分)对诸体书法造诣极深,兰亭集序是其代表作。(1分) 左忠毅公逸事 王前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