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499.20KB ,
资源ID:1941551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4155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Word格式.docx

1、并认为鲜明的特色与强烈的地方感受取决于建筑风格、气候、独特的自然环境、记忆与隐喻、地方材料的使用、技艺、重要建筑和桥梁的选址、文化差异与历史、人的价值观、高质量的公共环境、日常性和季节性的全城活动等方面,涉及的对象十分广泛(Garnham,1985;张松,2001)。城市风貌特色是人们认识一座城市的开始,是城市物质形态的外部显现所给人的总体印象(杨华文、蔡晓丰,2005),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生态、环境等内涵所综合显现出的外在形象的个性特征(金广君等,2003)。可以看出,其定义的实质与城市风貌与城市特色是完全相同的。2.2城市风貌规划与城市风貌特色规划 城市风貌规划或城市风

2、貌特色规划并没有正式列入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但从20世纪1980年代后期开始,很多城市就纷纷开展了以之为主题的规划研究(蔡晓丰,2005;扈万泰、郭恩章,2002;魏挹澧,2000)。目前,国内开展的此项规划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列入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2)作为独立的规划项目;(3)设立相应的科研课题(魏挹澧,2000)。具体工作包括:朱旭辉(1993)、蔡晓丰(2005)、扈万泰、郭恩章(2002)和金广君(2003)等人的卓有成效的探讨。国外的相关研究一直将城市风貌的保护与塑造看作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工作。1960年代以来,西方的城市规划开始从注重物质规划为主的功能主义思想路线逐步转向

3、注重社会文化的人本主义思想路线。在林奇(Lynch),罗西(Rossi),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hulz)等学者的影响下,从人的认知心理出发,研究人在城市空间与城市环境中的经历和意义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Lynch,1960;Norberg-Shulz,1979;张京祥,2005)。城市设计的文脉性、社会性与公众性、城市设计的累积性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张庭伟,2001)。奈杰尔泰勒(NigelTaylor)认为城市设计的艺术就是创造城市风貌的艺术。指出城市风貌与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是完全一致的,其组成包括:场地自身及其周边环境、场地上的地物、由地物构成的空间场所、使

4、用者的感知、公众的社会行为五个部分(NigelTaylor,1995)。景观风貌的保护与塑造对城市居民情感寄托的加强与社区凝聚力的提升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CornelsenFranz,1995)。综上所述,学界对于城市风貌及其相关规划并没有明确而统一的定义与范式。从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来看,与国外相比,国内对城市风貌的认识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有明显不足:(1)强调城市人工环境与视觉要素对城市风貌的影响,而对城市的自然生态背景与文化内涵关注较少;(2)侧重城市建筑本身的形式感与个性特征,而对区域城市整体景观格局研究不足(李伟,2005);(3)在实际工作中对社会性与公众性资源的整合不足。3研究的理论

5、与方法 城市风貌主要是由城市所在地域的自然过程、历史文化过程和当地人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决定;并综合体现为城市景观的结构和形态特征,是景观作为视觉景象、作为栖居地、作为系统、和作为文化符号的综合体现。城市风貌是视觉审美的对象,是城市居民定位和认同的根本,是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的载体,并讲述城市历史文化故事。一个良好的城市风貌,不应仅仅是视觉“美”的,同时也必须是“健康”的与“有内涵”的。因此,城市风貌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结合是优化城市风貌的必然途径。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简称EI)是维护土地生命的安全和健康、维护地域历史文化特征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是城

6、市和居民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生态服务)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不可触犯的刚性框限。(俞孔坚、李迪华,2001,2002,2005)。具体的结合途径分为三大步骤(图1) 图1研究框架 Fig.1Researchframework3.1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 具体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对城市自然、生物、人文资源的类型与特征进行表述,回答“现状城市风貌是是怎样的?” (2)对城市自然、生物、人文及视觉过程进行分析,并基于整体格局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对以上几个过程进行评价,回答“现状城市风貌存在什么样的问题?3.2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 生态基础设施的确定可以使城市免受洪涝灾害、保护物种

7、和栖息地的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和提供游憩体验以及良好的视觉景观,是形成良好而独特景观风貌的前提和保障。景观安全格局(Securitypattern,简称SP)是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一种途径,该途径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基于景观过程和格局的关系,通过景观过程的分析和模拟,来判别对这些过程的健康与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格局(Yu,1995,1996;俞孔坚,1999,1998)。生态基础设施与城市风貌规划的结合,具体分为以下两大步骤:第一步,在高、中、低三种安全标准的基础上,建立防洪安全格局、生物安全格局、乡土文化安全格局、游憩安全格局、视觉安全格局等五大格局,并由此建立城市整体的生态

8、基础设施,明确哪些是城市风貌特色构建过程中的“非建设区”和“可建设区”,并回答“如何改变现状城市风貌中存在的问题?”。第二步,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城市风貌的总体特色,回答“未来形成怎样的城市风貌特色?建立防洪与生物保护网络,形成生态景观特色;建立乡土遗产网络,塑造历史文化景观特色;(3)建立游憩网络,凸显游憩景观特色;(4)建立视廊保护与建筑高度控制网络,构建视觉景观特色。3.3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 城市风貌规划属于非法定规划,缺乏相应的法律效力,往往造成规划成果难以落实的情况(王哲、洪再生等,2007)。城市风貌规划必须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必要策略,使其成果成为城市控制性规划编制时参考的直接依据。

9、因此,笔者提出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对于上一层次规划(生态基础设规划和城市风貌规划)确定的“非建设区”的边界和具体控制内容的落实,“非建设区”和“可建设区”的风貌管理和控制导则的制定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的具体步骤如下:将城市按其景观类型与景观要素重点的不同,划分宏观与中观尺度下的景观特征区;针对宏观尺度景观特征区重要的跨区域EI廊道,提出相应的风貌管理和控制导则;针对中观尺度特征突出的各景观特征区,落实景观风貌规划的各项内容,提出相应的管理和控制导则;通过预景的方法,对不同发展策略下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征进行模拟和评价,指导未来的空间发展决

10、策。4案例实践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东端,市区面积为769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91.24Km2,总人口82万(2004年底)。威海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不仅拥有依山傍海、山海相融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包括甲午海战纪念地等在内的大量历史遗存。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全球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等荣誉,享誉国内外。自1980年代以来,快速城市化与全球化已经对威海城市风貌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如果现阶段不抓紧时间对城市风貌进行认真的研究和保护,那么威海独特的城市风貌将在城市化的浪潮中逐渐消失,成为不可挽回的损失。因而,在威海新一轮城市建设之前进行的城市风貌研究,有助于独具魅力的滨海城市风

11、貌的保持和塑造,确保其在未来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4.1研究目标 通过城市风貌规划将威海市建设成为“山海相连、城乡融合、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态宜居城市”。(1)维护自然过程包括水文(雨洪、海潮)、生物等在内的自然过程的安全,确保城市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2)保护和弘扬地方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维护乡土文化遗产安全;(3)显山露水,城乡融合,维护海陆、城市和乡村、自然和人文的空间联系安全;(4)对非建设用地的规划与控制,保护威海多样的自然、生物、人文资源,使其成为开展公众教育和观光休闲的基地;(5)优化城市的发展方式与空间形态特征。4.2威海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 4.2.1

12、自然过程 1)山体完整性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与视觉质量下降;2)雨洪等自然过程受人工建设干扰严重,城市受到海潮淹没、山洪和涝灾威胁;4.2.2生物过程 湿地围垦、大型工业园区与高速公路建设等,造成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生物种群数量下降等问题;4.2.3人文过程 1)对现存历史文化遗产与乡土景观的保护与管理不够,缺乏有效的宣传措施与明晰的标识系统,没有形成整体化的乡土文化体验网络;2)综合游憩体验过程被分割,开放空间可达性较差,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游憩网络;3)高层建筑高度缺乏统一规划的指导,城市天际线的零乱无序,重要山脊线背景与重要视廊被遮挡。4.3威海城市风貌规划 在高、中、低三种安全标准的基础上,

13、建立防洪安全格局、生物安全格局、乡土文化安全格局、游憩安全格局、视觉安全格局等五大安全格局(见图2图6),由此建立城市总体的生态基础设施。并通过与各个格局相对应的景观特色构建威海城市风貌总体特色。图2综合水安全格局与生态景观特色 Fig.2WaterSPecologicalcharacteroftownscape 图3生物安全格局与生态景观特色Fig.3Biologicaltownscape图4乡土文化景观安全格局与历史文化景观特色Fig.4Culturalheritagehistorical图5游憩安全格局与游憩景观特色 Fig.5Recreationalrecreational图6视觉安全

14、格局与视觉景观特色 Fig.6Visualvisualtownscape通过建立综合水安全格局,构建城市雨洪管理系统,恢复湿地、坑塘系统和河道自然形态,以及建立以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物栖息地为目的的生物廊道网络,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的景观,形成生态景观特色;通过建立乡土遗产网络,有效地保护威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并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发挥遗产在强化城市特色、游憩和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塑造历史文化景观特色;通过新建和改善公共户外活动空间,建立连续的滨海、山体和城区游憩廊道,使市民和游客都能享受到便捷可达的游憩系统,凸显作为人居典范城市与旅游度假城市的游憩景观特色;通过对城市天际线、重点视廊的控

15、制,营造和谐有序的视觉形象,构建别具一格的山景、海景、城景相互融合的视觉景观特色。综合以上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的安全格局(SP),形成整体的生态基础设施(EI)。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了保障,是构建城市风貌特色过程中必须明确的“不建设”的刚性界线(见图7)。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将使威海城市最终形成山海相连、城乡融合、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景观风貌特色。图7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城市风貌整体特色的基础 Fig.7EcologicalInfrastructureasthebasisfor4.4威海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 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的重点在于确定如何将

16、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城市风貌规划成果落实到城市的物质空间之中,使其成果成为城市控制性规划编制的依据。从而真正成为保障生态安全与风貌特色的刚性界线。4.4.1景观特征分区景观特征区(landscapeareas)是有着特定景观类型的不连续的地理区域。通过分析景观的现状特征及景观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景观特征区的划分,有助于预测和调控城市景观未来的发展,指导相应的景观决策。采用将城市按其景观类型与景观要素重点的不同划分市区与局地尺度下的景观特征区的方法。最后将威海市市区尺度划分为“山、海、城”三大景观特征区,局地尺度划分为35个景观特征片区(见图9图10)(王姗,2007)。图8威海市区尺度景观特征

17、分区Fig8Landscapeareasatcityscale图9威海局地尺度景观特征分区Fig.9districtscale4.4.2典型EI廊道与景观特征区风貌控制性规划 在市区尺度“山、海、城”三大景观特征区划分的基础上,分别对各大区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风貌控制与管理导则。宏观尺度上的典型EI廊道主要侧重于其在自然、生物、人文三个方面的要求;中观尺度上主要侧重于三个行政区划内的17个重要景观特征区,从(1)生态建设要求;(2)乡土文化景观;(3)开放空间;(4)交通布局;(5)建筑高度与色彩五个方面进行导则编制。4.4.3城市天际线预景 在不同的城市发展策略下城市发展形态将呈现完全不同的特

18、点,使城市风貌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色。在视觉安全格局中确定的建筑高度控制网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统一的城区建筑高度控制网下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可能出现的三种预景(预景1预景3),以及完全按市场发展导向下城市空间形态可能出现的一种预景(预景4)。并对四种预景从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做出综合的分析与评价(见表1)。表1不同发展策略下的城市空间形态预景 Tab1Scenariosurbanformsbasedondifferentdevelopmentapproaches 序号模式名称概 念综合评价结果是否推荐预景极值建设模式模拟多层、高层建筑均按建筑高度控制网所规定高度的上限进行“极值建设”的发展模式。在此

19、种模式下将规定高度的最大值全部建满,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模式。经济效益最好社会效益较差风貌较差预景2集中片状模式模拟多层、高层建筑在建筑高度控制网所规定高度下进行“集中片状建设”的发展模式。经济效益较好社会效益较好风貌较好推荐预景3多层建设模式模拟各区建筑均以国家规范多层建筑高度24m为主进行“多层建设”的发展模式。是另一种较为极端的模式。经济效益较差风貌最好预景4分散分布建设模式模拟完全按市场发展导向下的“分散分布”的发展模式。风貌最差利用ARCGIS模拟,分别对四种预景进行可视化模拟(图10图13)。通过这一过程,将使决策者对未来的城市空间形态及其效益产生清晰的认识,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

20、策。图10极值模式 Fig.10Aerialviewmaximummodel 图11集中片状模式鸟瞰 Fig.11centralizedmodel 图12多层建设模式鸟瞰 Fig.12multi-storybuildings图13分散分布模式鸟瞰 Fig.13mapdistributedmodel 5结论与讨论 笔者提出城市风貌主要是由城市所在地域的自然过程、历史文化过程和当地人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决定的;既是城市视觉审美的对象,也是城市居民定位和认同的根本,更是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的载体,并讲述城市历史文化故事;一个最优的城市景观风貌,不应仅仅是视觉“美”的,同时也必须是“健康”的与“有内涵”

21、的。在方法论上,运用“反规划”思想,通过建立和维护城市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过程的关键格局生态基础设施,来保障城市风貌的完整与持续。(感谢威海市规划局的委托与支持。感谢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05级硕士研究生团队在工作中做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Garnham.,H.L.MaintainingSpiritPlace:AProcessPreservationTownCharacterM.1985. 2I,FranzP.ChangingStructures,Functions,Townscape;TheTransformationMiddle-SizedCityInThuri

22、ngiaJ.Neht.J.HousingBuiltEnvironment.1995,10(2),107-125.3LynchK.ImageCity,MITPress.CognitionEnvironment:FunctioninginanUncertainWorld.NewYork:Praeger,1960. 4NigelT.ElementsTownscapeArtUrbanDesignJ.JournalDesign,1999,4(2),195-208. 5Norberg-ShulzC,GeniusLoci.TowardPhenomenologyArchitectureM.Rizzoli,19

23、79. 6TugnuttA.MakingTownscape:ContextualApproachtoBuildingSettingM.London:Mitchell,1987. 7Yu,K-J.SecurityPatternsPlanning:WithaCaseSouthChinaD.HarvardUniversity,1995. 8patternssurfacemodelPlanningJ.Planning,1996,36(5):1-17. 9池泽宪(日),著,郝慎钧,译,羌苑,校.城市风貌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0蔡晓丰.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

24、划学院,2005. 11陈艳,洪再生,等.滨海新城的城市风貌与城市文化初探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28(1),48-51. 12扈万泰、郭恩章.城市设计运行机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3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4金广君,张昌娟,等.深圳市龙岗区城市风貌特色研究框架初探J.城市问题,2004,(6),66-70. 15李伟.城市区域特色景观安全格局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6李晖、杨树华.基于景观设计原理的城市风貌规划以景洪市澜沧江沿江风貌规划J.城市问题,2006,(5):40-44. 17李宏珍.基于视觉安全格局的城市天际线研究D.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8仇保兴.在城市建设中容易发生的八种错误倾向J.城市规划,2005,(12):9-11. 19仇保兴.中国城市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