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局部的“道理”法则虽然可以被人为改变或破坏的,但在更宏观的尺度上,人类仍然是受整个逻辑系统制约和限定的,任何妄图超越或挑战宏观逻辑系统的行为必然会受到“天之道”的惩罚,“人之理”抛弃,最终结果就是死亡或者失败推理逻辑与创新逻辑在中古时期,逻辑的研究就已经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据已知的材料记载,公元前有关逻辑学的研究有三大流派,它们分别是:印度的因明学;中国的墨家与名家;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创建的形式逻辑。遗憾的是,前两大学派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湮没,唯有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形式逻辑被不断发扬光大,流传至今,成为现代逻辑学的基础。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以及它所创立的形式逻辑学。亚里士多德被恩格
2、斯誉为世界上“最博学的人”。他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他的思想曾经统治过全欧洲。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他建立了第一个逻辑系统,即三段论理论。其论述形式逻辑的代表作有形而上学和工具论。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形式逻辑学被认为是研究演绎推理及其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于词项和命题形式的逻辑性质的研究、思维结构的研究与必然推出的研究,它提供检验有效的推理和非有效推理的标准。它总结了人类思维的经验教训,以保
3、持思维的确定性为核心,用一系列规则、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要工具,是人类认知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出现思维方法。继亚里士多德之后,麦加拉-斯多阿学派逻辑揭示出命题联结词的一些重要性质,发现了若干与命题联结词有关的推理形式和规律,发展了演绎法。而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伊壁鸠鲁则认为归纳法是唯一科学的方法。中世纪的一些逻辑学家,发展和丰富了形式逻辑学。到了近代,培根和约翰缪勒则进一步发展了归纳法。今天,人们所见到的形式逻辑学主要是研究推理思维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整合包含了演绎法和归纳法两大思维工具。由于形式逻辑的研究核心是“推理思维”,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将
4、形式逻辑等同于推理逻辑。关于形式逻辑学并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在这里之所以要详细介绍逻辑学的发展源头是想揭示逻辑学在创建之初存在的一个巨大缺陷。从逻辑的归属上来看,推理是主观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推理逻辑属于主观逻辑的范畴,当然由于绝大多数的推理思维活动对象是客观自然,所以推理逻辑又需要在一定客观逻辑限定内“舞蹈”,这样推理思维活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现代思维科学的发展让人们认识到,创新也是主观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而且创新也遵循一定的客观自然规律和主观思维规律的,那么创新思维活动是否存在着自己的创新逻辑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推理逻辑是否能包含创新逻辑。在形式逻辑学中演绎法和归纳法的功效主要体现
5、在在观察、分析、决策领域。演绎法:大前提产生小结论。男人都是好色的,你是男人,所以你是好色的(必然率)归纳法:小前提产生大结论。100只鹅是白色的,可能所有的鹅是白色的。(或然率)从形式逻辑的作用来看,它对创新思维活动有理清思路的辅助作用,但不具备主体作用。它可以对创新思维的最终结果作修饰和整理,不过从整个创新思维过程而言,人们无法靠三段论推理出一个绝妙的创意,形式逻辑不会告诉人们电灯的灵感是如何突然在头脑中“蹦”出来的,它只能规范修饰这个创意使之更完善规范。创新的逻辑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能够激发创意灵感的思维规则!从这一点来看,形式逻辑显然不具备这一功能。所以,我们可以推断:以跳跃联想、发散思
6、考为主要形式的创新思维与以因果联想、收敛思考为主要形式的推理思维遵循着两套截然不同的逻辑体系。显然,逻辑学在诞生之初是带着巨大的残缺降临于世,以“推理思维”为研究主体的推理逻辑学本应有一个双胞胎弟弟,但却迟迟未降生,从这个角度来讲,形式逻辑学一直缺少自己的另一半。遗憾的是,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却仍未看到以“创新思维”为研究主体的创新逻辑学诞生。传统的逻辑学家们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旧体系的细化与修饰上,却没有人想到低头关注一下逻辑学大厦的地基是否有问题。源于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形式逻辑就像是古代的炼金术,而不是现代的化学学科。它虽然是源头,包含了许多真知灼见,但却不是终点,没有构成完整的逻辑学体系。
7、纵观科学发展史,任何学科的进化都是靠不断的自我否定来获得新生,逻辑学也不例外。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对创新逻辑学的一些构想,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有志之士对这个课题的兴趣和研究,共同来完善逻辑学的结构体系。我个人认为完整的新逻辑学的结构体系就像是太极模式,它包含了阴阳两部分:1)以推理思维推理逻辑为代表的“阴”。2)以创新思维创新逻辑为代表的“阳”。 在新逻辑学体系中有两条基本规律收敛律和发散律。1)收敛律:归纳法和演绎法遵循的根本法则(适用观察分析以是非为评价体系)2)发散律:多维法和跳跃法遵循的根本法则(适用设计创新以优劣为评价体系) 关于发散律的界定可以用三条规则来说明:规则1:创意的结果维度
8、越多,越不重叠包容越好,即发散面越广越好。(多维法)规则2:创意的结果越远离前提,联系越不紧密越好,即发散点越远越好。(跳跃法)规则3:当规则2优于规则1,跳跃法得到的是必然的“优”,多维法得到的是或然的优。最后,我想用一个简洁的公式来表示完整的逻辑学结构体系:新逻辑学推理逻辑学创新逻辑学注:万物负阴抱阳,逻辑律也不例外。逻辑律同样遵循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的法则。阴型逻辑律:收敛律(观察分析的逻辑)例,分层、分类、分元(于发散中求收敛的确定性,阳极生阴。)阳型逻辑律:发散律(设计创新的逻辑)例,求同、求和、求创(于收敛中求发散的模糊性,阴极生阳。静态逻辑与动态逻辑当大自然赐予
9、人类一个会思考的大脑时,同时也做了无形的制约,尽管平常我们感觉不到这种约束的存在,但每当人类想获得更高层次的智慧时,头脑中的这种制约就会像透明的玻璃天花板一样阻隔思维的触角,让人类对客观世界更高层次的认知处于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状态。大千世界是以多维状态展示在人类的眼前,但人类对它的理性认识却只能是一维的,即在同一时间人们只能在一个维度上思考。比如当人们看到一朵美丽的鲜花,对它的视觉感知是多维的,这包括花的形状、颜色、茎叶、花蕊等,但如果对它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只能一条一条分别描述,不可能同时将花的形状、颜色、茎叶、花蕊等要素呈现出来。这种一维的思考方式就是大自然对人类头脑的无形制约。如果理解了
10、这一点,我们也就会明白以形式逻辑学为代表的逻辑思维实质上就是在一维逻辑规则下的思维活动。形式逻辑学清晰地将事物界定为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就是为了方便人们的思考和交流,如果在一维逻辑规则下出现同时亦此亦彼、亦黑亦白、亦对亦错的情况,大脑就会很难理解,思维就会陷入混乱,人们也将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按照形式逻辑学的规定,这种情况就属于矛盾的、不合逻辑的、错误的。人脑思维的局限性使它只能在一维逻辑规则下运行,而现实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又是多维的,这就产生两个重要的问题:1)一维的主观思维能否认知多维的客观世界?2)低维的主观逻辑能否解释高维的客观逻辑?众所周知,人脑不能理解或很难理解的事情不等
11、于现实中不存在的。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同时存在亦此亦彼、亦黑亦白、亦对亦错的情况出现,比如:一个人既是善的也是恶的;一件事情既是对的也是错的;一个公式既是简单的也是复杂的;一对矛盾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一种竞争既是利己的也是利他的; 对这类“超常规”的现象,一维逻辑是无法解释的,但在多维逻辑看来则很容易理解,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从属包含关系来剖析一维逻辑与多维逻辑之间区别:一维逻辑规则:(A包含B,B包含C)成立,且(A不包含B,B不含C)不成立。多维逻辑规则:(A包含B,B包含C)成立,且(A不包含B,B不含C)成立。在多维逻辑规则下,对立矛盾的关系是可以并存的,这就像一个蛋塔型结构,你
12、从上往下看是A包含B,B包含C,大圆套小圆,环环相嵌。如果你从侧面看则是A不包含B,B不含C,小塔坐大塔,层层叠叠。在二维空间无法理解的事情,在三维空间则一目了然。假设人类的思维被限定在只能理解二维空间的现象,显然在三维空间出现的正确结论人类是无法理解的。不过人类是幸运的,尽管人脑的主观思维方式是一维的,但人们可以将多维的事物剖析分解,逐一认知,然后输入到头脑中重组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至于这种虚拟仿真的拟真度有多少,这就要取决于个人的思维能力的高低了。一般情况下,思维能力越强,头脑可控的思维维度越多;思维能力越弱,头脑可控的思维维度越少。这就像杂技演员可以同时抛接七八个球轻松自如,而普通人抛接
13、三个球却手忙脚乱,最后一个球也接不住。纵观科学发展史,人类最早的科学研究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分解还原”的局部观基础上的,这并非是人们不知道整体观的好处,只是受人类的思维能力低下所限,当时一维一维分解事物的局部观是唯一能帮助人类深度认识复杂事物的思维方法。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1)一维的主观思维是可以认知多维的客观世界。不过这种认识是建立在一维分解多维基础之上,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饭是一口一口吃的,事是一步一步做的。2)低维的主观逻辑不能解释高维的客观逻辑。人们要想认识理解复杂事物就必须培养与之相应的复杂逻辑,一维逻辑永远解释不了三维逻辑世界中的规律。这就像毛毛虫感受不到天空的存在一样
14、,只有当它作茧化蝶后,它才会知道空舞飞翔的滋味。那么,如何才能提升主观逻辑的维度呢?简单讲,当一个人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时,他的思维维度是一维的,主观逻辑是一维的。如果他可以“同时”从多个不同角度看问题时,他的思维维度是多维的,主观逻辑是多维的。当然,人是不可能同时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的,但经过长期实践训练人们可以做到在短时间内,从多个不同角度看问题。而当这一时间足够短的时候,人们就获得了“近似”多维思考的本领。一般情况下,个人的经验阅历越丰富,思维层次越高,他在思维活动中“同时”可控的思维维度就越多,主观逻辑的维度就越高,这样的头脑在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时自然就灵活机敏,智慧超群。相对而言,那些只会从
15、一个角度分析问题的思考方式就显得机械僵化,反应迟钝,喜欢钻牛角尖。从某种程来讲,一个人头脑聪明与否与他的主观逻辑维度的高低成正比。在现实中,成人比儿童的主观逻辑维度高,所以成人比儿童更聪明;领导者比员工的主观逻辑维度高,所以领导者比员工更机敏;专业学者比普通人的主观逻辑维度高,所以专家学者比普通人更睿智。在柔性思维理论中通常把一维逻辑称为静态逻辑,一维逻辑思维活动称为静态逻辑思维;把多维逻辑称为动态逻辑,多维逻辑思维活动称为动态逻辑思维。一维逻辑思维的特点是:清晰的确定的机械的直线型的;多维逻辑思维的特点是:模糊的非确定的灵活的立体型的。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认识静态逻辑和动态逻辑在思维活动中的应
16、用,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案例:案例1围魏救赵1)直接逻辑维救赵或不救赵2)间接逻辑维围魏救赵动态逻辑思考既救赵也不救赵。案例2打人对不对?这个问题在不同的背景环境(逻辑维)下,结果不同。1) 日常逻辑维:不对2) 比赛逻辑维:对3) 法律逻辑维:正当防卫对,防卫过当不对。动态逻辑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案例3善恶的标准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圣人。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1)论迹逻辑维万恶淫为首2)论心逻辑维百善孝为先动态逻辑思考善恶评定需要双重标准。案例4阿喀琉斯追不上海龟有关时间的悖论,最著名的是“芝诺悖论”: 阿喀琉斯追不上海龟!若海龟在阿喀琉斯前一段,则阿喀琉斯永远
17、赶不上海龟,因为追赶者必须首先跑到被追者的出发点,而当他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慢跑者又向前了一段,又有新的出发点在等着它,有无限个这样的出发点。所以,阿喀琉斯追不上海龟。1)微观逻辑维阿喀琉斯与海龟之间的起点无限多的。2)宏观逻辑维阿喀琉斯与海龟之间的距离有限长。动态逻辑思考阿喀琉斯能追上海龟。案例5上帝是否能造出自己搬不动的石头?几个世纪前,罗马教廷出了一本书,书中用当时最流行的数学推论,导出“上帝是万能的”。一位智者针锋相对地问:“上帝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吗?”如果教廷回答说能的,那上帝不能搬动他创造的那块石头,所以上帝不是万能的。如果教廷回答说不能,那么上帝不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
18、头,所以上帝也不是无所不能的。由此那位智者导出“上帝不是万能的”。1)神我逻辑维上帝不是万能的(上帝造不出自己搬不动的石头)2)常人逻辑维上帝是万能的(上帝相对对人类而言有无限大能)动态逻辑思考上帝既是万能的也不是万能的。元概念2智力智力是一个很麻烦的概念!说它麻烦是因为似乎人人都知道什么是智力,而且都可以对智力发表一番自己的“独立见解”,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关于“智力”的见解是模糊的、错误的。有位哲人曾经无奈地说:学习的最大障碍不是来自于新知,而是来自于旧识。所以,当我们重新开始认识什么是“智力”的时候,请首先清空自己的头脑,让知识归零,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超越文字概念的束缚,真正触摸到智力的本
19、质。定义1:智力就是智能,是系统自组织处理外部环境信息的能力。公式:智力智能系统自处理外部环境信息的能力定义2:智力是由内智力和外智力两部分构成的,内智力就是大脑思维能力(10种思维智能的总和),外智力是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总和。智力内智力外智力大脑思维能力(知识技能经验)如果说,第一个定义是从系统学的角度来界定“智力”的本质,那么第二个定义更多是从人脑的角度来界定“智力”在现实中的实用形态。在本书中,思维训练的理论基石是建立在第二个定义的基础上,所有关于人脑智力潜能开发和训练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公式里:外智力下面让我们来揭开这个智力公式的秘密吧内智力与外智力的关系像两个相交的圆,既有相互独
20、立的部分,也有彼此融合的部分。外智力与内智力的独立关系表现为,知识的多少与内智力的高低没有直接关系,过去教育界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培养天才就是让学龄前儿童完成小学生的学业,让小学生完成中学生的学业,让中学生完成大学生的学业大量的实践证明,这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不仅没有培养出真正的天才,反而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只会读书考试的蠢才。内智力弱,知识庞大的智力结构就像是一个头小身体大的畸形人,他不仅无法驾驭自己的身躯,反而会被庞大的身躯压垮,最结的结果必然是呆滞僵化。外智力与内智力的融合关系表现为,某个领域的专业思维能力必然建立在相应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比如同样是创造力,科学家的创造力与军事家的创造
21、力是截然不同的,让科学家去搞战略谋划,让军事家去搞研究发明,即使他们都有着极高的专业创造力也会傻眼,不知所措的。根据第二个定义我们可以引申出一些对智力开发和训练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1、 整体智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内智力与外智力的综合。2、 内智力是核心,整体智力的高低90取决于内智力。3、 内智力是外智力学习积累的“工具”,外智力是内智力发育成长的“粮食”。4、 内智力的优劣直接影响外智力学习积累的速度和效果。5、 内智力与外智力之间不存在正比关系。例如,知识越多不一定思维能力越强,这就像吃得多、吃得好不等于身体强健一样6、 内智力与外智力之间存在反比关系。例如,知识越多可能对创造力的抑制作用
22、越大。7、 内智力的形态与外智力有直接的关系,不同的专业知识形成不同的专业思维能力。8、 内智力的训练和提升可以相对独立于外智力,不与之同步发展。9、 内智力的培养应超前于外智力的积累。众所周知,在学习知识时,一个记忆力、理解力、思考力、想象力训练有素的头脑效率更高,效果更好。10、专业思维能力的高度受制于专业知识的层次,这就像爱迪生不可能超越他的科学知识时代发明出电脑。11、决定专业思维能力成长的关键因素不是专业知识而是专业问题。一流的问题造就一流的头脑,三流的问题造就三流的头脑,没有问题的头脑没有深度思考。12、协调内智力与外智力相互促进,和谐成长发展是一门艺术,不是科学。现代汉语词典对“
23、智力”的定义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我个人不太认同这个“智力”定义,一方面是因为它把“智力”的主体限定为人,这意味着动物、植物、电脑、组织机构等复杂系统都没有智力。另一方面该定义的解释堆砌了太多的概念,让人看了不知所云。比如,认识和理解有什么区别?发现问题的能力算不算智力呢?记忆力应当归在认识、理解能力中,还是应当归在解决问题能力的范畴中?问题又是什么?等等。如果这些概念定义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搞不清楚的话,我们还是不知道什么是智力,更可怕的是如果沿着这些概念继续追问下去,我们会遇到更多抽象难懂的概念,最后渐渐迷失在概念的
24、森林里。目前在心理学界,有关智力的定义达一百四五十种之多,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下面简单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定义,供大家参考:“智力是认识能力。”“智力是多个层次的心理结构。“智力是由操作、内容、结果所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智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智力是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智力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计划、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 表达意念 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智力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结构。“智力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心理结构中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智力是由10种认知成分所组成,这些成分有监控、注意、
25、理解、知觉综合、编码、比较、共同表征形式、共同表征检索、转化、反映执行。“智力是言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智力包含语言能力、逻辑和数学能力、空间认知能力、音乐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体验能力。“智力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特征,也就是顺利完成智慧活动的能力。智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要素。“智力是由于复杂刺激的种种影响所带来的统一结果的生物学机制。“智力是获得能力的能力。“智力是关于学习能力的综合能力。“智力是对生活的新课题和条件的顺应力。“智力是由思维、感知、记忆、想象和操作技能组成的。“智力是用智力测验所
26、测验出来的东西。元概念3 智技智技是指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的智力技能。智力与智技的差别就像说话与口才一样,每个人都会说话,但不一定每个人都有口才,口才是需要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的专业语言技能,而且口才包含的类型很丰富,有沟通、演说、谈判、辩论、表演、朗诵等等。同样,智技也不是先天遗传的,它需要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才能能获得,智技一般分为通用智力技能和特殊智力技能,通用智力技能包括记忆技能、观察技能、分析技能、设计技能、决策技能、创新技能、内省技能等,这些思维技能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都要使用到的一般智力技能,特殊智力技能是在通用智力技能基础上分化衍生出的智力技能,如军事观察技能、数学分析技
27、能、艺术设计技能、管理决策技能、科技创新技能等,这些智力技能都是建立在某一专业领域基础之上的,彼此之间在思维模式上有相通之处,但绝不意味着可以相互替代,一个艺术家无论具备多么卓越的创新技能,如果让他去作军事创新、管理创新,他也会如同一个门外汉一样,茫然不知所措,一筹莫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任何专家、天才都只限于他们所擅长的专业领域,超出该领域他们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任何一项智力技能都需要在专业领域反复长期训练才能渐渐养成,而且这个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智力技能的训练不同于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学习追求的是多多益善,知多者高;智力技能训练追求的是精益求精,技强者胜。许多人不明白这一点,在智力技能训练中常常把学习知识的方式应用在掌握智力技能上,热衷于方法、技巧、窍门的学习而忽视了能力训练,最终在实践中只能是知而不能行,有心却无力。随着时代越来越复杂化、快节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