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1.18MB ,
资源ID:1939162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3916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芍陂中国水利瑰宝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芍陂中国水利瑰宝Word格式.docx

1、约相当于今寿县的淠河和瓦埠湖之间,南起贤姑墩,北至安丰铺和老庙集一带地方。3、芍陂水源及工程原貌芍陂水源据考证一是山溪来水,二是子午沟引水(即今之淠河干渠下游段)。山溪来水主要把东面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南面六安龙穴山流下的溪水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由于溪水受降雨影响较大,加之上游拦蓄,远不满足芍陂蓄水的要求。从淠河开挖子午沟到芍陂引淠水,这应是孙叔敖的一大贡献。从此芍陂水源有了保证,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北魏水经肥水注始记载芍陂规模颇为详备:“陂水上乘涧水五门亭南,别为断神水,又东北经五门亭东,亭为二水三会也。断神水又东北迳神迹亭东,又北,谓濠水,又东北径白芍亭东,积而为湖,谓之芍陂。陂周百

2、二十许里。在寿县南八十里,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西北为香门陂,陂水北迳孙叔敖祠下,谓之芍陂渎,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注黎浆水,黎浆水东迳黎浆亭南,东注肥水,谓之黎浆水口,肥水又左纳芍陂渎,渎水自黎浆分水,引渎寿春城北,迳芍陂门右,北入城。渎水又北迳相同城东,又北出城注肥水,又西迳金城北,又西,左合羊头溪水。北迳熨湖,左会烽水渎。迳寿春城北,又北历象门,自沙门北,出金城西门逍遥楼下,北注肥渎。”据此芍陂建筑物,水经注记:“陂有五门,吐纳川流”,其中四门进水,一门泄水。资治通鉴元胡三省注引华夷对镜图:“芍陂开六门。”隋“更开三十六门”,清存“二十八门”。泄水建筑物有众兴滚水坝、凤凰闸和皂门闸,分别流入淠

3、河和瓦埠湖。二、芍陂的发展变化和工程变迁芍陂纪事芍陂论二“溯其初制,引六安百余里之水,自贤姑墩入塘,极北至安丰县,折而东至老庙集,折而南至皂口,又南合于墩,周围凡一百余里。此孙公当日之全塘也。芍陂建成后,时兴时废,历经沧桑,功施当时,泽及后世。据芍陂纪事和部分史料记载,芍陂兴废大事如下:芍陂初制,堤厚而坚,水自贤姑墩入塘,稽之现代地形图,当初芍陂最高蓄水位约30米(黄海基面),塘面85平方公里,周长65公里,总库容1.71亿立方米。延至东汉,年久失修,陂废,东汉章帝建初中(公元76-84年间)王景主持修陂。后汉书王景传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年),庐太守王景到任后,知“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稻田,

4、景乃承吏民修起荒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东汉献帝建安中(公元196-246年)刘馥主持屯田治陂。三国魏芳始年间(公元240-246年)邓艾屯田治陂,凿大香水门,开渠引水,直达寿春城壕,增灌溉通漕运,扩大效益。继之西晋武帝时(公元265-290年),刘颂抑强扶弱,岁修芍堤,芍陂又兴。晋室东迁,兵戈相扰,芍陂又废。宋文帝嘉中(公元424-452年)刘义欣镇寿,遣殷肃治陂,疏源通流,引淠入陂,芍陂又兴。梁陈之年(公元六世纪)南北纷争,芍陂又废,隋初(公元581-604年)赵轨治陂。隋书赵轨传云:“芍陂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史,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倾,人赖其利”。五代更迭

5、,战乱相连,豪右分占,盗决成风,芍陂大废。宋初(公元960年以后)李若谷申禁令,摘占田,复堤止决,芍陂又兴。元季芍陂又废,明永乐中(公元1403-1424年),邝野征徙两万,疏河修堤,芍陂又兴。明大祖废安丰后,管理松懈,成化年间(公元1471-1487年)顽民董元等始行窃据开占,上自贤姑墩,下至双门铺,塘之上界奚占成田。嘉靖26年(公元1547年)肃永禄知寿州,退以新沟之,建排水闸4座,疏斗门36座,一年功成。继董元之后,顽民彭邦等窃据界沟以北至沙涧铺一带,陂之中界又悉占成田。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甘来学援粟永禄先例,又退以新沟界之。又顽民常田、赵如等40人,又占新沟以北,豪占之

6、风有增无已。万历10年(公元1582年)黄克赞知寿州治陂,逐开占,立界面,狠煞垦占风,此后无大侵占。自此芍陂规模定矣。明万历前后48年,芍陂迭经兴废,滴水不蓄者十有余年,万历46年(公元1618年)孙文林修芍陂,水利复兴。清朝初定,芍陂久坏,顺治10年(公元1653年)李大升治陂,疏河整堤,筑新仓枣子二门,整顿泄水闸,是岁苦旱,唯安丰有秋。清康熙中,芍陂大坏,塘不注水,杂草丛生,有恶豪呈请开垦,几将动工,环塘嚎救而止。雍正12年(公元1730年)创建众兴滚水坝,再修凤凰、皂口闸。乾隆37年(公元1772年)陈韶奉命查修诸陂,请帑银13000刃,重加补堤疏源,郑基主办众兴滚水坝加固和凤凰、皂口两

7、闸改建工作,4月功竞。光绪即位时,芍陂年久失修,连年欠收,光绪2年(公元1787年)大旱,赤地两千里,寿亦失收,乃以2代久辰,整修芍陂,五月而工竣。民国23年(公元1934年)安徽省水利工程处设计引淠入塘疏浚工程,经当时勘测成果,塘面37.4平方公里,长7.4公里,宽5公里,堤顶高程28.5米,库容1000万立方米。塘西塘北直至塘东皂口闸有堤,堤长约29公里,计划疏浚淠源河18.4公里,计划灌溉40-60万亩。解放前实灌面积仅8万多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先就原貌检修加固,1954年大水后培堤修闸,将环塘斗门28座合并为24座,加固众兴滚水坝,疏通淠源河。1951年在鲍新集附近,淠河上筑坝

8、截留,引水60m2/s.1958年纳入淠史杭综合利用系统,1958-1975年挖淠东干渠引水入塘,彻底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修戈店和老庙节制闸,废众兴滚水坝,塘堤修块石护坡,加固加高塘埂,堤顶高程达31米,北堤顶宽8米,其余堤顶宽度6米。1976年建双门节制闸,废扬仙节制闸。1977-1978年整修块石护坡,加固防浪墙,蓄水能力达1亿立方米。寿县成为安徽省粮食大县。三、芍陂的历史贡献与工程效益(一)孙叔敖和楚国人民兴建芍陂,使得楚国的农业在旧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孙叔敖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 这个灌区就是今河南省固始县境内当地群众所

9、说的“百里不求天灌区”,这是我国有史料可考的最古老的灌溉工程。在史河东岸凿开石嘴头,引水向北,称为清河;又在史河下游东岸开渠,向东引水,称为堪河。利用这两条引水河渠,灌溉史河、泉河之间的土地。因清河长90里,堪河长40里,共100里,灌溉有保障。经过后世不断续建、扩建,灌区内有渠有陂,引水入渠,由渠入陂,开陂灌田,形成了一个“长藤结瓜”式的灌溉体系。当时楚庄王不断对邻国用兵,与齐、秦、晋争霸,曾称霸中原,这一灌区的兴建,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满足了楚庄王开拓疆土对军粮的需求。在农业发展的条件下,于春秋末出现了早起城市寿春,到了战国时期,楚考烈王于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一

10、方面避免强秦的攻击,另一方面是由于这里经过春秋时代和战国初年楚国人民不断的经营,已成为楚国新兴的中心地区。(二)芍陂的功用有四:一是灌溉。唐书地理志寿州、安丰(县)“梁置安丰郡,县界有芍陂,灌溉万顷,号安丰塘,隋因置县。”二是为寿春城市水源。据水经肥水注载:寿春城北负八公山,北山,山之北为淮水。芍陂在城南,淠泄在西,肥水在东,夹横塘西注,水分为二,洛涧出焉,闰浆水注之,水受芍陂。由于芍陂蓄水丰盛,寿春城内外,河渠纵横,湖塘罗列。气候宜人,林木茂盛。”“三春九夏,红荷覆水。”“长林插天,高柯负日。”“泉源下注,漱石颓隍。”三是有利通航。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凤阳府、寿州、芍陂:“魏志,建安十四年,曹

11、操军谯,引水军自涡河入淮,出淝水,军合肥;开芍陂屯田,盖自芍陂上施水,则至合肥也”。四是芍陂的军事价值。三国时期,魏国和吴国曾经多次交战于此,有史记载的较为人知的两次分别是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的一次和无确年份记载的一次。(三)芍陂,最早设有“陂官”管理的水利工程。汉书地理志:“九江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更名淮南国。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17年),复故。有陂官、湖官。(辖)县十五:寿春邑”汉书地理志载当时全国各地设置有管理各项专业的“官”有二十种,地区达九十七处,例如铁官四十九处、盐官三十三处等,只有九江郡设有唯一的“陂官”。宋祁于宋庆历二年(

12、公元1042年)撰著寿州风俗记曾指明“寿州,其大陂为,古尝溉百万亩,淠水注焉.汉置陂官。(四)草土堰遗址。1959年5月,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地方,发掘出一座汉代工程-草土堰遗址,发现该工程系在生土层上铺一层砂浆石,其上便是层土层草,逐层叠筑,并打一排整齐有序的栗木桩,深入生土层内。虽未夯筑也非常坚实,同时在闸坝水潭前,还有一道树木横叠而成的拦水坝,系用大型栗树木材斜纵、斜横错叠而成,没有竖的木桩,也少有层草。同时发现有汉代“都水官”铁锤等。(五)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安丰塘纳入淠史杭综合利用工程,灌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艰苦奋斗,开挖淠东干渠,沟通淠河总干渠,引来了大

13、别山区的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白莲岩四座大水库之水,对引、蓄、灌、排等几个方面工作,进行了系统实施,使安丰塘成为淠史杭灌区一座反调节水库,蓄水能力近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63万亩,兼水产养殖和水利旅游,为灌区农业丰收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颗璀璨的水利明珠。四、芍陂的综合利用与开发保护芍陂经历史变迁,兴废交替,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更是一部除水害、兴水利的政治史。如今的安丰塘灌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又经过无数次的维修扩建,引、蓄、灌、排功能完备,古塘获得了新生,寿县农业生产有了飞速发展,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一些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先后到安丰塘参观,对安丰塘水利工程

14、历史之悠久、设计之科学,而且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效益评价极高,因此深入挖掘传统水文化遗产,对提升芍陂工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味,切实保护芍陂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溯源不忘修陂人芍陂为春秋战国时期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孙叔敖十分热爱水利事业,为官之前就在家乡做了很多水利工程,做了楚国宰相之后,为增强楚国国力,更加重视民生经济,主张采取各种工程措施“宣导川谷,陂障源泉,灌溉陂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家富人喜”。又劝导民众“秋冬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便,民皆乐其生”。左传、荀子、淮南子、史记等史书均有记载孙叔敖的事迹,特别是司马迁把他归入循吏,列为首传

15、,更是他名扬千古。今安丰塘北侧的孙公祠,是古人为纪念他所建的,祠内藏有古碑刻二十余方,是研究安丰塘水利史的珍贵资料,其中许多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和鉴赏价值。1957年毛泽东主席路过信阳,赞叹孙叔敖为水利专家,北宋王安石曾写安丰张令修芍陂七律一首,称赞芍陂的灌溉效益。“桐乡赈癝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目想僝功追往事,心知为政自当年。鲂鱼鲅鲅归城市,粳稻纷纷载洒船。楚相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于1986年5月在考察芍陂历史时,吟诗赞道“楚相千秋业,芍陂富万家。丰功同大禹,伟业冠中华。(二)芍陂资源丰富1、芍陂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是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

16、芍陂充分说明了孙叔敖率众修陂的雄才大略,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治水精神,也反映了历朝历代对芍陂进行修复和改造的辛劳与智慧,它展现的是一幅美丽的历史画卷。2、芍陂的兴废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密切相关,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缩影。芍陂由兴到废。由废到兴,充分证明了治水与治国的关系。管子曰“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治水害、兴水利是人类生存,社会和谐进步的基本需要,是兴国安邦的大事。3、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安丰塘(芍陂)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文物古迹有:邓艾庙塔、利泽门赏月、罩口观夕阳、孙公祠、古城墙遗址、石马观古塘、五里迷雾、凤凰观日出、泄井晚霞、沙涧荷

17、露等。4、如今的安丰塘良田万顷,水渠如网;环塘四周,绿柳如带,烟波浩淼,水天一色;造型秀雅的庆丰亭点缀在水波之上,与花开四季的塘中岛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蓬莱仙阁图。(三)做好保护与开发利用芍陂具有重要的水文化资源、文物古迹资源、名人名士文化资源、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现代水景观资源等,必须做好进一步的挖掘和保护,这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全民对历史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做细做精芍陂文化名片,以芍陂文化的繁荣发展来促进淠史杭灌区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通过这次活动重在进一步学习和更深入的认识芍陂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参考文献:(1)姚汉源 泄水入芍陂试释(2)许益科 安丰塘考(3)嵇超 我国最早的水库芍陂(4)程涛平 楚芍陂溯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