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A) A 12小时 B 24小时 C 48小时 D 立即4、多少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 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B) A 5例 B 10例 C 15例 D 20例 5、以下哪些说法不正确的是?(C) A 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B 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的内镜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 C 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消毒 D 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6、医院感染不包括?(D) A 在住院48小
2、时后发生的感染 B 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C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D 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住院期间发病的感染7、发现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时,以下哪些措施是不恰当的? A 隐瞒患者及其家属 B 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 C 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D 及时上报相关部门8、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什么规定进行报告和 处理(A) A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B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C艾滋病防治条例 D消毒管理办法9、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多少例以上 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A 2例 B 3例 C 4例 D 5例10、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
3、导致患者死亡,应当多少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 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D 立即2、多项选择(12题)1、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以 下哪些?(ABCDE) A 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及落实情况。 B 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各项工作和控制措施。 C 消毒灭菌与隔离、医疗废物管理及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状况。 D 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暴发的监测工作情况。 E 现场检查2、医院感染包括以下哪些?(ABE) C 入院前已开始入院后仍存在的感染 E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3、以下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CD) A
4、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经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应当在24小 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B 10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在6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C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时应在6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D 住院床位总数在200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E 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4、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DE) A 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B 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的内镜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 C 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消
5、毒。 D 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E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5、下面那些属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及其专职人员的职责? A 监测、分析和反馈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B 对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指导。 C 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 D 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 E 指导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6、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目的包括以下哪些?(ABCD) A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B 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C 提高医疗质量 D 保证医疗安全 E 加强职业卫生防护7、发现医院
6、感染暴发事件时,以下哪些措施是恰当的?(BCDE) B 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 C 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D 积极救治患者。 E 及时上报相关部门。8、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以下哪些规定进行报 告和处理?(AB) A传染病防治法 B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C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E职业病防治法9、医疗机构有下列哪些行为时应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 正,逾期不改的,给予警告并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 责任人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ABCE) A 未建立或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B 违反无菌操作技术规范和隔离技术规范 C 未对消
7、毒药械相关证明进行审核 D 发生医院感染未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造成医院感染暴发 E 未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提供职业卫生防护10、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包括以下哪些? A 制定本医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监督实 施 B 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本医院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 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C 研究并制定本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者特 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的控制预案 D 配合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意见 E 以上全是11、医疗机构发生以下哪些情形时,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 告管理工作规范
8、(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BCD) A 5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B 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C 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D 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E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12、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A D E) D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E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1、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 院感染管理部门。2、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9、3、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下的医院应当指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部门。4、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5、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未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履 行监督管理和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报告、调查处理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予以降级或者撤 职的行政处分。6、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7、灭菌指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 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8、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
10、 技术规范。9、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 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 院感染。10、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的学科建设,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充分发挥医院感染专业技术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作用。11、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 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12、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 离措施。13、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的具体措施,提供必要的防护 物品,
11、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14、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15、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16、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临床 使用和耐药菌监测管理。17、医疗机构对卫生行政部门的检查、调查取证等工作,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 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18、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19、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20、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应当具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12、工作的(专业知识),并能够承担医院感染管理和业务技术工作。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不应包括设备管理部门和后勤管理部门。()2、部分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消毒灭菌后可以重复使用。3、卫生行政部门在检查中发现医疗机构存在医院感染隐患时,责令限期整改或 者暂时关闭相关科室或者暂停相关诊疗科目。()4、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规定对医疗机构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不包括针对医 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各项工作和控制措施。5、医疗机构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6、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消毒。7、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或灭菌水 平。8、凡进入
13、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的内镜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9、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时应在6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10、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1、医疗机构执行医疗器械、器具消毒技术规范应达到哪些要求? 答:(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 平; (2)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监督检查主要内容有哪些?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 是: (一)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及落实情况; (二)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各项工作和控制措施; (三)消毒灭菌与隔离、医疗废物管理及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状 况; (四)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暴发的监测工作情况; (五)现场检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