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3348之间。东西长263公里,南北宽168公里,土地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约占河南省面积的16%。全市下辖2区10县1个县级市,2005年总人口1074.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8.99万人,城镇化率为27.8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5人,人均耕地面积0.093公顷,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 (一) 自然条件 1 、地形复杂,山地丘陵面积大 南阳市西、北、东三面环山。地势呈阶梯状逐渐向中、南部倾斜,构成向南开口与江汉平原相连接的马蹄形盆地,素称南阳盆地。盆地东北角的方城缺口与华北平原相通,构成历史上著名的“南(阳)襄(阳)隘道”。市域北部和西北部为伏牛山,西
2、部为岩溶地貌比较发育的秦岭余脉,东部及东南部为桐柏山。 2、水资源丰富,水土资源结合较好,农业综合生产潜力大 南阳境内河流纵横,分属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属于长江水系的有唐河、白河、丹江及其支流,属于淮河水系的主要是淮河及其支流。境内山区、丘陵、平原面积大约各占三分之一。南阳市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季风性大陆半湿润型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415.7。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降雨量集中在夏季,雨热同季。年平均日照数2121小时。年无霜期225240天。全市域土壤以黄棕壤土为主,砂姜黑土次之,共9个土类,120个土种,适宜农、林、牧、副、渔业
3、发展,素有“中州粮仓”之称。 3、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比较丰富 南阳生物种类繁多,土特产和矿藏丰富,主要品种量大质优。柑桔、油桐、杜仲、山茱萸、辛荑、柞蚕等总产均居全省第1位。南阳黄牛驰名中外,南阳黑猪、伏牛白山羊是河南省地方良种。民间工艺繁盛,玉雕、烙花、地壁毯、丝绸号称“南阳四绝”,享誉国内外。桐柏天然碱矿是世界少有的特大型碱矿,蓝晶石、红柱石储量居全国首位,金、银、石墨、钒、铜、铅、锌、石油等储量居全省之首,以独山玉为主体的宝石矿储量居全国前列。4 交通条件较好南阳市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优越地理位置。焦枝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穿东西,日南、二广、沪陕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
4、里程达550多公里,雄居全省第一位;311、312、207、209等条国道和14条省道分别从境内纵横穿过,干线公路通车里程2300多公里,被交通部确定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南阳机场是全省三大民用航空港之一,国家东西、南北通讯光缆干线在此交汇,南阳市已成为中国 中部地区新的交通枢纽。(二) 社会经济条件1、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南阳市工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现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医药和轻工食品等主要行业,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3万多家,天冠酒精集团、金冠电气集团、河南油田、乐凯胶片厂等企业已进入全国520家主要企业行列。酒精、石油、中西药、纺织品、天然碱、汽车配件等
5、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位置。200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1050.4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6.8%和13.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经济与文化环境共同发展 南阳市的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先后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和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南阳市还是全国闻名的玉雕、烙画、丝绸、刺绣之乡,南阳独山玉跻身我国“四大名玉”之列,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烙画为“世界艺林一绝”,柞茧丝绸畅销美、欧、日本,宛绣淡雅华贵,风格独特。南阳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国家级
6、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64处,市级87处,不同专题的博物院(馆)14处。南阳府衙、内乡县衙是中国清代官衙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两级衙门。西峡县境内发现的大面积恐龙蛋化石群轰动世界,淅川县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宝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遗址引人关注。现有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地质公园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森林公园2处,省级森林公园6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宝天曼和老界岭国家自然保护区有野生植物3076种、野生动物483种、昆虫2000余种,被誉为生物物种天然基因库,2001年被列入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丹江水库做为亚洲第一大水库和南水北调的渠首源头,为世人关注。二
7、土地利用现状(1)土地利用结构与分布2005年南阳市土地总面积2650869.36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2027104.82公顷,占南阳市土地总面积的76.47%;建设用地面积273831.30公顷,占10.33%;未利用地面积349933.24公顷,占13.20%。(一)农用地耕地:面积992165.4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7.43%。耕地在土地资源中所占比重较高,空间分布规律明显。主要集中在南阳盆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5.32,山地丘陵区的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4.68。园地:面积52859.5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9。园地中果园面积所占比重最大,为72.66。林地:面积8
8、19760.0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0.92,牧草地:面积4557.9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17。其他农用地:面积157761.8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95。(二)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面积204524.0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72%。其中:城市用地面积12896.47公顷,占6.31%;建制镇面积22943.10公顷,占11.22%;农村居民点面积157125.34公顷,占76.82%;采矿用地面积4965.67公顷,占2.43%;独立建设用地面积6593.49公顷,占3.22%。交通水利用地:面积65118.6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46%。铁路用地面积
9、2345.11公顷,占3.60%;公路用地面积9800.23公顷,占15.05%;机场用地面积124.42公顷,占0.19%;水库水面面积50924.54公顷,占78.20%;水工建筑用地面积1924.3公顷,占2.96%。其他建设用地:面积4188.6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16。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面积892.60公顷,占21.31%;特殊用地面积3296.01公顷,占78.69%。(三)未利用地水域:面积25966.7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98。河流水面面积25956.29公顷,占99.96%;湖泊水面面积10.42公顷,占0.04%。滩涂沼泽:面积56967.44公顷,占全市
10、土地总面积的2.15。滩涂面积56780.63公顷,占99.67%;沼泽地面积186.81公顷,占0.33%。自然保留地:面积266999.0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0.07。(2)土地利用特点(一)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用地分布规律明显南阳市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决定了土地类型多样性和耕地地域分布上的差异性。在土地规划分类体系确定的33个三级地类中南阳市占了31个。全市耕地约有75%以上集中于平原区,不足25%分布于山地丘陵区。园地主要分布于西峡、南召和桐柏的丘陵区。(二)林地面积比重较高,分布相对集中2005年,全市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0.92%,远高于河南省16.88的平均水平。林
11、地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峡、淅川、内乡、南召和桐柏等5个县的山地丘陵区,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89%以上。(三)未利用地面积较大,适宜开发为耕地的面积较少2005年,全市未利用地349933.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达13.20%,高于河南省9.6%的平均水平。但不易开发的裸地面积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45.2%,适易开发的荒草地所占比例不到10%。且荒草地多位于山地丘陵区,开发为耕地的难度较大。三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人地矛盾尖锐,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全市耕地面积净减少13171.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从1996年末的0.098公顷减少到2005年末的0.093公顷,人地矛盾日益
12、突出。在现有耕地中高产田面积261974.36公顷,仅占26.40%;中低产田面积730191.1公顷,占73.60%,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二)城乡土地利用缺乏统筹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157125.34公顷,占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4.82%,人均农村居民点205平方米,是国家规定标准高限150平方米/人的1.37倍。近年来南阳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但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速度明显低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速度,城乡用地结构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三)城镇工矿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城镇用地内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二是工矿占地面
13、积较大,布局较为分散,每公顷工矿用地产值与1996年相比虽然提高了近2倍,但与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四)局部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存在一定问题2005年,全市山区丘陵水土流失面积47.57万公顷,占山区丘陵土地总面积的26.98%,其中重度、中度水土流失面积占40%,虽然近年来对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生态治理投资不够,该区域生态修复与建设的任务仍很艰巨。四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及建议(一)面临的不利形势1、耕地保护的任务艰巨南阳市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市,2005年人均耕地面积0.093公顷,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人口规模预计分别达到1110万人和1220万人,人均耕地分
14、别下降到0.089公顷和0.081公顷。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高峰的相继逼近,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建设不可避免地还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且可开发为耕地的后备资源数量少,补充耕地的难度越来越大,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2、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规划期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渝高速铁路、宁西铁路扩建工程、内乡至邓州高速公路、南阳市核电等国家、省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将相继开工,预计占地总规模将达到4.14万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29万公顷。2005年,南阳市城镇化率为27.82%,到2010年和2020年,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36%和50%。推进城镇化使得城镇工矿
15、用地需求量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需要增加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南阳市作为河南省粮食生产主产区,随着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未来可作为新增建设用地的空间十分有限,各项建设用地的供给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3、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相当艰巨在用地需求全面持续增长和土地资源约束双重压力下,全市行业间、城乡间和区域间土地利用矛盾将日益突出,亟待通过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县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及行业间土地利用目标的的多元化,使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相当艰巨。(二)土地利用转型面临的机遇1、粮食主产区建设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
16、力提供了契机全市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2/3以上,借助南阳市粮食主产区建设的政策机遇和投资支持,通过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和重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可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既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又能缓解南阳市经济建设土地供需的矛盾。2、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供了契机规划期间,南阳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6.3:50.3:23.4演变为19:55:26,实现“二、三、一”的结构比例;提高单位建设用地的产出效益,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供了契机。3、新农村建设为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提供了契机规划期间,南阳市扎实推进
17、新农村建设,完成200个试点村、50个示范村建设任务、1782个村容村貌整治任务。制定村镇规划,大力推进空心村整治,为城镇建设发展腾出必要的建设空间。4、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保护建设为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提供了契机丹江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南阳市按照国家“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生态后用水”的调水原则,“建设绿色南阳市,确保一库清水”。实施封山育林,实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规划期间,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保护系列工程建设为南阳市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供了契机。(三)建议1、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大型商业设施和高档商品房用地,优先支持重点城镇发展用地及产业集聚区用
18、地,重点保障符合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重点项目用地,尤其是铁路客运专线、高速公路、火电、核电基地以及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民生用地。2、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加强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和自然条件,优先开发缓坡丘陵地、荒草地、裸土地等未利用地和废弃地。推广节能省地建筑技术,积极引导城乡建设向地上、地下发展,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3、合理控制农村宅基地规模农民新建住宅应优先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未利用地,村内有空闲地、原有宅基地已达标的,不再安排新增宅基地。以城镇、产业集聚区的加快建设为契机,以产业发展为基础,逐步吸纳农村人口向城市和产业集聚区转移。4、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把质量较好的一般农田优先补划为基本农田,优先将高等别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已验收合格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优质耕地,城镇村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内作为“绿心”、“绿带”保留的耕地,以及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内作为绿色开敞空间保留的耕地调入基本农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