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6.92KB ,
资源ID:1936202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3620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历代改革回眸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历代改革回眸Word下载.docx

1、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3.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内容:1.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统一度量衡。2.军事上: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

2、的政治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3.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4.文化上:焚烧诗书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农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历史作用: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改革。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上推行县制等措施,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改变了旧

3、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总体评价: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法家思想。 宗旨(目的):富国强兵。一场最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变法运动。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1、拓跋珪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危机严重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广大农民赋役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

4、激化。3、民族大融合趋势;4、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积极推动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新制;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2、颁行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5、,加强了民族大融合。3、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4、迁都洛阳原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设巧计迁都洛阳:影响: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5、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改籍贯、行汉制、崇

6、儒学)(1)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2)措施:易汉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3)意义: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加强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过程;加快了北方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

7、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四 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1.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和辽、西夏政权的威胁产生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财政危机严

8、重;军队战斗力低下。1069年,宋神宗即位后,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1.理财(富国):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募役法(百姓可以出钱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市易法(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

9、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2.军事(强兵):保甲法维持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3.教育: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选官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结果:最终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在不触

10、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启示与教训: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是艰辛的,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充满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

11、见卓识,要有坚定的信念,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改革的意志坚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不同点: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

12、;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五 欧洲宗教改革一、背景1、根本: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阻碍了欧洲经济社会的发展(具体内容见书本)2、直接: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层不满3、导火索:教会兜售“赎罪劵”4、火药桶:德意志是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5、前奏:“异端”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二、目的:建立适合资产阶级和民族国家需要的“廉俭教会”或“民族教会”三、主要内容1、时地:16c-17c,德国西欧诸国2、主要事件:(具体内容见书本)人物新教派别核心教义其它主张影响地域路德路德教“因信称义”圣经至高无上信徒皆祭司廉俭教会民族教会德国北欧卡尔文加尔文教“因信称义”、圣经至上先定论民主教会法国尼德兰英国等亨利

13、八世英国国教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首脑废除与国家法律抵触的现行教规使用英语为礼拜用语保留天主教教义和仪式等英国四、历史意义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代表资产阶级和民族国家,以宗教改革形式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神权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社会文化革新运动。(一)创立了三大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并推动天主教的内部改革。(二)沉重打击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促进欧洲社会转型。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精神文化:打破了天

14、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尼、英)。六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知识建构1、内忧:奥斯曼帝国和马木路克的双重统治政治上,军事混战,政局动荡经济上,包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极其落后思想上,闭关排外2、外患:英法的入侵和争夺3、阿里上台及其准备工作(抗英、萨拉丁城堡大屠杀)摆脱外敌入

15、侵,结束本国马木路克统治,实现富国强兵,最终建立起埃及帝国。三、内容:(具体见书本)经济:改革土地赋税制度;发展农业、工业、对外贸易政军:行政建制;军队建设文教:重视教育;发展文化对外:进行有限开放,加强同西方的交流四、评价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近代化改革(并未触动封建生产关系)。(一)意义政治: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割据状态,强化了中央集权,形成以阿里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复苏,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发展。文化:带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军事:埃及军队成为中东地区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进行有限的开放,加

16、强同西方的交流。埃及进入到一个空前强盛的时期,埃及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二)局限:1、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只是单纯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技术硬性嫁接在本国封建制度之上,是一场外科手术式的改革。2、最终走上了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的道路,加重人民的负担,削弱了国力,并引起列强的干涉破坏五、结局:失败:1849年阿巴斯一世废除其改革措施内因:封建政权的专制性和扩张性(见局限1、2)外因:欧洲列强的干涉和破坏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根本原因: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动因:俄国要摆脱落后状态。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17、,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惟有变革才能自救。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改革措施:(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1.1861年颁布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农民可以获得一半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组织上,建立村社制度。(时间安排: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2.司法、军事、教育改革废除旧的等级法庭。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3.地方自治改革: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 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农奴制改革的影响: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市场,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

18、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对农奴制改革的总体评价: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进步性: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3.局限性: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掠夺性: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对农民的一次“合法”掠夺。为什么俄国最终选择了改革方式变革社会?1.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对沙皇政府有

19、较大的依赖性。2.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3.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八 日本明治维新背景(历史条件):1.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内忧国内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四民(士农工商)不平等,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经济上,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得到发展;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外患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各国强迫签约,民族危机严重。2.改革派武装倒幕成功。3.1868年明治新政府建立。巩固明治政府的统

20、治,摆脱外来压迫,富国强兵。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从明治政府建立(1868年)到帝国宪法颁布(1889年),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初期的措施以“破旧”为特点,后期改革以“立新”为特点。主要内容:废藩置县结束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身份制,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总揽统治权,内阁对天皇负责)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体。殖产兴业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时

21、积极发展国内市场。倡导“文明开化”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在生活习俗方面,大力推行西化。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效忠于天皇的新式军队(“新”:它由军部指挥,军部只向天皇负责,称为“皇军”,不受内阁干涉;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成功原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进行了大刀阔斧、行之有效的改革。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内: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资本主义道路)。外: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日本成功的典型为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提供了改

22、革的经验和启迪。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突出表现:掌权者多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阶层)。推行军国主义,走上了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比较19世纪中期的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异同:不同:直接原因不同:俄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制的统治危机。日本:民族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幕府统治被推翻。内容不同:俄国主要是废除农奴制;日本主要围绕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来进行。领导力量不同:俄国是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日本是以倒幕派为核心的改革派。相同:时代相同:都处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本国落后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

23、改革。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发展资本主义。九 戊戌变法1.社会危机严重民族危机(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统治危机: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包括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变法过程: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

24、谭嗣同、严复)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1898)(高潮)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方面: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文化教育方面: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扩建海军。意义: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提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

25、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失败。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对比表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具体措施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国际环境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思想文化传统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