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琵琶行七言叙事诗,初唐以来七言歌行体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本诗在诗人生前就已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千百年过去了,时至今日,仍感人肺腑。二、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
2、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三、分析课文,了解诗人及琵琶女的情感变化线索1、诗歌若以人物为线索,那么这人物是谁?(琵琶女、诗人)2、第一段主要写的是诗人的行动和心情(情感)。我们用原文回答可用哪几个字?惨将别)如何理解表达诗人情感的“惨”的含义呢?自然环境:秋
3、的寒意,又值夜晚。著一“秋”字便境界全出。秋风、秋声、秋色(秋意)与夜联系起来,自然出现了一个秋夜阴冷凄凉的境界。官场境况:直言被贬,失意谪居,又送别好友,更是冷落寂寞,心情压抑。与自然环境一起奠定全诗的基调。再加上喝酒没有音乐作伴助兴,于是心情很不愉快,怀着凄凉的心情同朋友道别,见到的只有寒江冷月,即“惨将别”3、就在“惨将别”之际,是什么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呢?(琵琶声)可见琵琶声魅力之大,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音乐呢?是否可以推测?虽然没有明写是什么声音,但可以从二人当前的心境中可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使主客听到后,更加重了凄惨的心情。4、于是诗人情不自禁的开始了什么行动?(寻声问)琵琶女
4、的反应是什么?(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为什么会这样,体现了琵琶女什么样的心情?从出场可看出琵琶女:举止端庄,神态含羞,矛盾心情。不出来:千呼万唤,盛情邀请,难以拒绝。出来:古代女子在众人面前抛头露面是羞耻的事。5、在盛邀之下琵琶女弹奏起来,通过琴声可以表现其怎样的思想情绪?调弦定音,声中含情,声声含悲,心事无限,似有满腹辛酸往事。(声声思)6、诗人听此音乐的感受是什么?(已叹息)7、琵琶女弹奏完毕,接下来又有什么言行?她的身世、遭遇、心境如何?(起敛容)“自叙少小时欢乐事”封建社会才女的悲剧: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乐。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
5、、独守空船。8、诗人听了琵琶女自叙身世后的情感如何?(重唧唧)为什么会这样?(迁谪意)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及被贬后的心情: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身居京城、才高位显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贬出京城、怀才不遇9、诗人为什么道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诗人与琵琶女有诸多的相似之处: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偏僻的江州(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誉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从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一个因年老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10、琵琶女听诗人自叙遭遇后的感受如何?(良久立)1
6、1、最后两个人又有怎样的情感表现?(弦转急)(青衫湿)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呢?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遇,所以乐声更凄悲,于是“弦转急”。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壮志难酬,所以“青衫湿”。两人至此情感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全诗的情感到这里达到了高潮,也照应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12、本诗人物线索有两条: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明、实,从具体的现象反应主题)一条以诗人感受为线索(暗、虚,从事物的本质揭示主题)两条线索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双线结
7、构,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结构严谨,景、情、事结合在一起,深化主题。13、本诗的主题是什么?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身世的同情;强烈倾诉了自己被贬官、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四、分析音乐描写:1、问题切入。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的?琵琶声: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秋江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千古传唱的知音故事(春秋钟子期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泪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2、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描写了几次有关琵琶女的演奏?
8、作用何在?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只听见琵琶声(暗写,未见其人)“寻声暗问弹者谁”,见人听琴的急迫心情(侧面烘托琴技)第二次:邀见琵琶女,琵琶女再弹琵琶(明写、详写)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感情相通(点明题旨)第三次:成知音三弹琵琶(明写、略写)却坐促弦弦转急”“江州司马青衫湿”(照应题旨,侧面烘托)只说调子悲凄与前两首不同,又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突出主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沦落)。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3、怎样理解诗人
9、描写音乐的特点?这首诗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用一系列艺术手段描写音乐,不仅以声喻声,而且声中有形,声中有情。(1)调弦表情:诗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奏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2)演奏姿态:低眉信手续续弹”可看到技艺的娴熟,为下文作铺垫,淡淡几笔,却有引人入胜的魅力。(3)演奏内容: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六幺。(4)动作指法:轻拢慢捻抹复挑”技艺高超、熟练多变、炉火纯青(5)描写音乐: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巧妙: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运用生动的比喻,诉诸读者的视觉、听觉,使读者在
10、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分乐段朗读)。第一乐段:兼用比喻,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又逐渐慢下来,仿佛进入半终止状态,这无声音乐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嘈嘈切切”是象声词;“间关”“幽咽”双声叠韵都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第三乐段:果然,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接着出现“铁骑突出刀枪鸣”热烈紧张的场面。通过比喻,写出了乐音的激越雄伟。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通过写演奏结束时的动作和声音,收到了显著的艺术效果
11、,“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使听众继续沉浸在美妙的境界里,有余音绕梁之感。(6)听众反应:不仅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侧面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在这里,诗人没有对琵琶女的弹奏作出评价,而是侧面写听众的反应:乐曲已经结束了,大家却仍然陶醉在对音乐的艺术享受之中,似乎还在回味琵琶妙语的余韵,谁也不愿破坏这“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同时由于大家都完全听入了神,达到了忘我的地步,无心顾盼周围环境,曲终如梦初醒,看到江山皎洁的月光,诗人以“悄无言”之宁静来反衬人们思想感情的不平静,以听众的强烈反应来衬托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小结:描写音乐手法精妙,不愧为
12、唐代诗歌大家。五、诵读指导: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情感及音乐的描写,那么应该如何朗读琵琶行这首诗呢?(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第一段:开头几句应读得沉重舒缓,“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第二段:“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以示情节由此开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调先有情”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第三段: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语气中速,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分层读出相应情感,每层后稍作停顿。第四段: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第五段:结尾两句余味无穷,读完上句宜稍稍延长,再缓缓读出下句。六、拓展延伸:回顾其他描写音乐的文学作品如明湖居听书、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比较其中的音乐描写,分别指出其描写音乐的技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