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研专稿我国银行业资金错配现象研究国研专稿我国银行业资金错配现象研究作者:国研网金融研究部银行资金错配是指资金这种稀缺资源在一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以银行信贷的形式片面、过量流向某些经济效益不高的地区、行业和企业,而另外的经济效益比较高的地区、行业和企业的资金需求却得不到有效满足的扭曲现象。长期以来,资金错配一直是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一大显著特征。在所有制方面,银行资金通过信贷这种产品形式源源不断的过量流向效益和效率相对地下的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而经济效率比较高的非国有企业(包括集体企业、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从银行所获取的资金
2、却十分有限;在行业与地区方面,上个世纪90年代初海南、北海等南方城市发生的房地产泡沫以及2003年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的房地产热,银行信贷资金的过度投放“功不可没”,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2030%,2006年头两个月房地产贷款占新增贷款的一半(世界银行2006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季报)。由此观之,银行资金错配现象在我国一直存在,而且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继续存在,面对这一奇特现象,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呢?它的现实表现如何?它对我国银行业都有哪些不良影响?校正这一扭曲现象都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本文将要研究的内容。一、我国银行资
3、金错配现象的现实表现在1979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银行业实行大一统体制,人民银行一统天下,它按照政府的经济计划向国有企业提供低成本的信贷资金,自己没有选择信贷资金投向的权利。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银行改革的逐步推进,银行逐渐拥有一定的信贷投放自主权,尽管如此,银行的资金配置功能还是受到一些人为因素的掣肘(例如,1995年以前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资金支持是被当作任务来完成的),在略带“计划经济体制色彩”的政策与“所有制歧视”因素的双重影响下,银行资金源源不断地以较低的成本超量配置到低效的国有企业(在这里,我们并不否认一部分国有企业具有相当的经济效率与效益,事实上,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经济绩效因改革重组而
4、不断得以改善,但是,国有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目前的效益的确难以令人恭维),与此同时,对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的、经济效益比较高的集体、个体、私营等非国有企业却仅获得与其经济贡献极不相称的银行贷款。据OECD与国家统计局2005年的一项联合调查分析表明,在考虑企业的规模、地理位置以及所在产业等因素后,我国非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两倍(OECD economic survey:china,2005)。据世界银行2002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省份,银行贷款与该省GDP的比值就比较高,但该省经济增长的速度却比较缓慢(Jahangir Aziz and
5、Christoph Duenwald,2002)。因此,我国银行业资金错配使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偏离了潜在的最大值,也扭曲了我国经济结构,降低了经济效率,抑制了经济增长。统计资料显示,1988到1992年间,我国75.6%的银行信贷流向国有企业,而在1993到1997、1998到2002年以及2003到2005年等三个时间段内国有企业获得的信贷资金占全部银行信贷的比重分别为63.6%、59.8%和54.6%(见图1)。毫无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配置到国有企业的银行信贷的数量在稳步下降,而配置到非国有企业的信贷数量在不断上升,这的确令人倍感欣喜,然而,如果考虑到非国有经济在接受较小比例的银行信
6、贷支持的条件下而对国民经济所做的巨大贡献,那么这种变化的速度就显得有点缓慢了。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中国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1992年为53.57%,到2003年则增加到69.00%,比2002年和2001年分别提高2.74和5.63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于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产值在2003年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1%,就业人数也从2000年的8000万下降到2004年的6700万。也就是说,我国国有企业在2003年占用了六成的银行信贷以及几乎全部的股票、债券市场的融资份额而仅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31%的份额,而非国有企业仅用四成的银行信贷份额就贡献大约70
7、%的国民生产总值(见图3)。图1 按所有制划分的银行贷款分布(1988-2005)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92004),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图2 国有及非国有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比例(1991-2004) 单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图3 2003年我国GDP构成及银行信贷分布 单位:%二、银行资金错配的不良影响分析银行资金错配行为不仅给银行本身带来困扰,也给企业、消费者以及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不利影响。下面将主要分析银行资金错配给银行业及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的影响。(一)资金错配带给银行业的困扰:巨额的银行不良贷款(资产),银行盈利能力差毫无疑问,巨额的不良资
8、产是银行资金错配最显著的后果(德意志银行,2002)。受体制、政策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银行信贷资金超量投向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因为预算软约束及所有者缺位而引致代理人道德风险及机会主义,这样,流向国有企业的银行贷款转化为银行不良资产的可能性倍增。同时,国家作为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最大出资人,有时会出于社会稳定及经济增长的考虑,通过自身的超经济力量和非商业化手段,强行要求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向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一旦国有企业经营绩效恶化,银行的不良贷款就迅速积淀,其规模就会急剧扩大。品质低劣的不良资产的大量积聚,必然引起银行自身盈利能力的下降。据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的前五年,是我国银行
9、不良资产迅速扩张的阶段,在这五年中,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额分别为2,133亿元、4,206亿元、5,477亿元、8,534亿元和10,598亿元,5年间增加了近4倍,到1998年底已超过2万多亿元。在1999年到2004年期间,全社会各金融机构的贷款总规模从93,734亿元上升到177,263亿元,贷款规模在五年内将近扩张近一倍,同时不良贷款总额却从30,622.90亿元下降到23,429.65亿元,下降了19.46个百分点,(见表1、表2、表3)但这并不能表示我国银行业的信贷配给效率提高了,银行放贷行为商业化了,因为银行不良贷款比例的大幅度下降是因为该期间内银行经历了两次注资、三次剥离以及银行
10、过度放贷,人为降低了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正如刘明康(2004)所说,不良贷款率下降比例中有八成是要靠贷款总量的增加和贷款的扩张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下降了5个百分点的不良贷款率,其中有4个百分点还是靠贷款总量的增加、贷款的扩张来实现的,而信贷的过度扩张必然在可预见的几年内导致新的银行不良资产的猛增。表1 1999-2004全社会金融机构贷款情况 单位:亿元年 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3,73499,371112,314131,293158,996177,363不良贷款总额30,62329,13627,24725,96924,15123,429不良贷款率
11、(%)32.6729.3224.2619.7815.1913.21 资料来源:李德,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营状况和发展方向的分析,经济要参2005年第3期表22001-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变动情况年 份20012002200320042005一季度2005二季度2005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亿元)21,66320,88119,16815,75115,6711013510175不良贷款率(%)31.0226.1020.3615.6215.0010.1210.11表3 2005年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单位:亿元,%机 构 类 型不良贷款余额占不良贷款总额比例不良贷款率国有商业
12、银行10,175.4079.4410.11股份制商业银行1,531.9011.964.51城市商业银行1,027.108.029.74农村商业银行41.800.335.80外资银行32.200.250.92合 计12,808.30100.008.58 资料来源:(二)资金错配对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银行资金错配会导致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而抑制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为源源不断的低成本信贷资金通过银行超量配置到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国有企业,既降低了投资的效率,又抑制了家庭消费。银行低效的资金配置使得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越来越依赖投资,为了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投入更多的
13、资金,在国有企业自身效益不高的前提下,就会更加依赖银行贷款,这就会挤出一部分消费信贷。2004年,我国投资与GDP的比率达到42%,而同期美国的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却仅达19%,印度也仅有27%(见图 4)。事实上,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总有一天,这种增长模式会走到其发展的极限,这已经被韩国、日本等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效率越来越低。在20世纪90年代的上半期,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投资需要增长3.3个百分点,而到2001年,投资产出比高达4.9(见 表 4)。高投资的必然后果是低消费,由图4可以看出,伴随经济总量的不断扩
14、张,家庭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1年的50%降低到2004年的40%,年均降低0.7个百分点。图4 中国、美国和印度GDP构成比较 单位:%,十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CEQ database,BEA US表4 我国投资的效率(1991-2003年) 单位:%年份增量资本/产出比率投资/GDP经济增长率199119953.340.012199620004.637.88.3200120044.941.28.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CEQ STATISTICS DATABASE三、资金错配现象的原因分析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银行资金错配的行为是银行有限理性选择的结果,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我国银行很难得到关于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个体与私营企业的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及其信用历史记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并没有广泛的收集客户的信用记录,而一些私人的信用评级公司的征信系统的客户覆盖率也非常有限。更进一步说,尽管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一直企图提高其信贷员的信用评价技巧及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