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1.93KB ,
资源ID:1934046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3404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Word下载.docx

1、TCR识别APC上抗原肽的同时还必须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自身MHC分子,此现象为MHC限制性(4)参与T细胞分化成熟(5)参与调控自然杀伤细胞第4节 其他免疫因子1、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K)是指多种细胞受免疫原、丝裂原等刺激后合成分泌的,通过与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多种生物效应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是机体内细胞间信号传递的重要介质。(1)细胞因子的分类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最先发现的CK】、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生长因子(GF)、趋化因子家族(2)CK的共同特性绝多数CK是低分子量的蛋白或糖蛋白。1.作用方式

2、: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2.生物学效应的重复性:(1)重叠性【几种不同的CK可作用于同一靶细胞】(2)高效性和多效性(3)拮抗性和协同性(4)网络性(3)CK的生物学作用1.刺激造血并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2.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3.参与炎症反应2、白细胞分化抗原免疫应答有赖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膜分子则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免疫细胞表面的白细胞分化抗原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及功能密切相关。(1)白细胞分化抗原与CD分子的概念1.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不同谱系以及分化的不同阶段和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表面标记。2.CD:位于细胞膜表面一类

3、分化抗原的总称。(2)CD分子的免疫学功能1.参与抗原加工与提呈【目前已知的参与抗原加工与提呈的CD分子主要是CD1分子,其处理抗原的方式与MHC类分子相似】2.参与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1)参与T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CD3、CD4、CD8、CD28【CD4-与MHC分子结合】【CD28-与配体CD80和CD86结合,提供T细胞协同刺激信号】【CD80/86-CD28的配体】(2)参与B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CD40-与CD40L结合3.参与免疫效应【细胞凋亡相关的分子:CD95】第5章 免疫细胞第一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1、髓系免疫细胞【单核/巨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粒细胞、

4、肥大细胞、红细胞、树突状细胞】(1)单核/巨核细胞不仅参与固有免疫,也参与适应性免疫的免疫学功能:吞噬杀伤病原体;清除损伤、衰老细胞和肿瘤细胞;抗原提呈;免疫调节(2)DC主要功能是高效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是机体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DC是专职性APC中唯一能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的APC。DC免疫学功能: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作用;参与中枢神经和外周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3)NK细胞:主要通过其细胞毒作用及分泌细胞因子发挥作用。抗感染作用;抗肿瘤作用【NK细胞通过多种途径杀伤肿瘤细胞,无需抗原预先刺激,是机体抗肿瘤的第一线细胞】(4)肥大细胞可引起炎症反应,参与抗感染免疫和型超

5、敏反应。备注: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够摄取、加工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专职性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通过MHC类分子结合抗原肽并提呈给CD4+T细胞,进一步促进其活化。表达MHC类分子的细胞均能将内源性蛋白抗原(异常)加工为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CD8+T细胞而被其识别和杀伤。2、淋巴系免疫细胞淋巴样干细胞来自于骨髓多能干细胞(HSC),由淋巴样干细胞分化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1)T细胞【来源于骨髓,在胸腺中发育成熟】1.T细胞抗原受体(TCR)的发育-与链的基因重排密切相关2.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

6、择阳性选择-使T细胞获得了抗原识别的MHC限制阴性选择-使T细胞获得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经过胸腺内的发育和选择后,成熟T细胞的特征为:表达功能性TCR;CD4或CD8单阳性细胞;获得抗原识别的MHC限制性;获得自身的耐受性。成熟的T细胞离开胸腺,进入外周免疫器官。(2)B细胞【来源于骨髓,在骨髓成熟】3.B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阴性选择-在中枢免疫器官完成并获得中枢免疫耐受阳性选择-在外周免疫器官生发中心完成,获得抗体亲和力的成熟(3)NK细胞的分化和发育3、谱系交叉的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DC)是免疫细胞中唯一部分来自于髓样干细胞,部分来源于淋巴样干细胞的免疫细胞。第2节 适应性免疫细胞

7、1、T细胞T细胞表面具有TCR-CD3复合体、CD4/CD8分子、共刺激因子即细胞因子受体等多种特征性表面膜分子。(一)T细胞的表面分子T细胞表面分子是T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接受信号刺激并产生应答的物质基础,也是鉴别和分离T细胞的重要依据。1.TCR-CD3复合体TCR特异性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借助CD3分子转导进入细胞内。TCR不能直接识别蛋白质抗原表位,仅能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与MHC分子结合的抗原肽(pMHC),这也是T细胞与B细胞识别抗原的不同之处。CD3表达于所有成熟T细胞表面,CD3具有稳定TCR结构和传递抗原识别信号的作用,但并不参与抗原识别过程。2.共受体C

8、D4和CD8都是TCR的共受体,但分别表达在不同的T细胞亚群上。CD4和CD8分子可增强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之间的作用,CD4也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gp120的受体。3.共刺激因子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不仅需要由TCR-CD3复合体分子提供的起始信号(第一信号),还必须有共刺激信号(第二信号)如:CD28、CD154CD40LCD40配体4.负调节分子5.细胞受体因子6.丝裂原结合分子(二)T细胞亚群与功能1.T细胞根据功能不同分为:辅助性T细胞(Th)-多为CD4+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TL)-膜分子多为CD8+,分泌穿孔素及颗粒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调解性T细胞(Treg)

9、-膜分子多为CD4+二、B细胞(一)B细胞的表面分子1.BCR不能传递抗原刺激信号到细胞内,可直接识别具有天然构象的抗原分子。CD79a/b与BCR结合,为B细胞提供第一活化信号2.共受体CD19、CD21和CD81CD21是EB病毒的受体,可显着增强BCR识别抗原的信号传导,促进B细胞的活化。3.共刺激分子B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为T、B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主要包括:(1)CD40:其配体为表达于活化T细胞表面的CD154(CD40L)(2)CD80/CD86:高表达于活化的B细胞表面,是T细胞CD28和CD152的配体,CD80/CD86与CD28相互作用,为T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二信号。CD

10、80/CD86与CD152相互作用,则可抑制T细胞的活化。4.B细胞的功能根据B细胞是否表达CD5分子,分为B1(CD5+)细胞和B2细胞功能:产生抗体-B2细胞主要识别蛋白质抗原,是参与B细胞介导的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提呈抗原-B2细胞是专职性APC,具有抗原提呈功能分泌细胞因子第六章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危险信号刺激所形成的一种反应过程。1.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识别对象、识别受体、效应方式一、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1.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阶段T细胞抗原受体只能识别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后的抗原肽-MHC复合物(pMHC)(1)抗原的加工提呈:外源性抗原加工处理-MHC类分子途

11、径内源性抗原加工处理-MHC(2)抗原识别: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本质是对pMHC的识别,T细胞的TCR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时,必须同时与识别抗原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即T细胞的双识别,称为MHC限制。2.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1)T细胞的活化CD8+T细胞、CD4+T细胞的活化:初始CD4+T、CD8+T细胞细胞的活化必须由DC为其提呈抗原。需要双信号.B7/CD28提供第二信号3.抗原清除阶段【2种形式,CD4+细胞介导的效应和CD8+细胞介导的效应】(1)CD4+细胞介导的效应:Th1细胞的效应-介导细胞免疫效应Th2细胞的效应-表达CD40L(2)CD8+细胞介导的效应:CT

12、L能特异性杀伤靶细胞,一个CTL可循环往复、连续、高效地杀伤靶细胞。(三)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1.初次应答抗体的主要类型-IgM2.再次应答抗体的主要类型-IgG第七章免疫损伤与疾病第一节超敏反应1.定义:以往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或持续接触相同抗原所致的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免疫应答。2.分类:型超敏反应(速发型)、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型超敏反应(迟发型)其中型超敏反应均由抗体介导,型超敏反应由效应T细胞介导。1、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介导,引起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特征:发生快;生理功能紊乱,一般可逆;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一)

13、参与成分1.变应原:吸入性变应原【花粉、尘螨、动物皮毛】食入性变应原【动物蛋白】药物性变应原【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和有机碘,属于小分子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某些蛋白质结合长成完全抗原成变应原】2.IgE正常人血清IgE含量极低,过敏时异常增高。3.主要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4.细胞因子IL-4和IL-3诱导B细胞发生抗体类别转换产生IgE,IL-4刺激肥大细胞的增殖(二)发生机制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致敏阶段、发敏阶段和效应阶段1. 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诱导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IgE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这种状态可维持数月

14、或数年,如长期不接触变应原,致敏状态可逐渐消失。2. 发敏阶段单个IgE结合FcR是不能激活细胞的,当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机体,同时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IgE结合,使FcR发生交联,方能启动激活信号,诱导已致敏的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3. 效应阶段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与相应的靶细胞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细胞内的生物活性介质有两类:1)预先存在的介质及其作用:组胺可使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刺激平滑肌收缩,促进黏膜腺体分泌增强;类胰蛋白酶可刺激邻近的肥大细胞释放介质,起到放大炎性效应的的作用。2)新合成的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D

15、2、细胞因子根据效应发生的时相不同,型超敏反应可分为两种类型:速发相反应【于再次接触变应原十几分钟内发作、且迅速消退的反应主要由组胺、前列腺素等引起。】迟发相反应于【再次接触变应原46小时后发作并持续24小时以上。主要表现为由粒细胞、Th2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可致组织损伤】(三)临床常见疾病 1.全身过敏性反应是最严重的一种过敏反应,于再次接触变应原后数秒至数分钟内发生,以药物及血清过敏性休克最常见。(1)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最为常见。(2)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进行紧急治疗时,某些患者由于曾经注射过相同的血清制剂已被致敏,而发

16、生过敏性休克,严重可致死亡。2.局部过敏性反应(1)呼吸道超敏反应:主要引起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2)消化道超敏反应:主要引起过敏性肠胃炎,同时可伴有皮肤超敏反应。(3)皮肤超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湿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2、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直接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1.激活补体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攻膜复合物,导致靶细胞溶解。2.调理吞噬3.ADCC作用(二)临床常见疾病1.输血反应2.新生儿溶血症3.免疫血细

17、胞减少症4.肺出血-肾炎综合征5.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3、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是指抗原抗体复合物未被及时清理,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1)参与成分可溶性抗原,IgG或IgM类抗体,补体、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2)发生机制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是型超敏反应发生的基础。(3)临床常见疾病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应(家兔皮下注射马血清)和类Arthus反应(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局部反复注射胰岛素。)2.全身免疫

18、复合物病(1)血清病:初次接受大剂量抗毒素血清注射。(2)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3)类分湿关节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4、型超敏发应是指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引起的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主要特点:发生缓慢,一般于再次接触抗原24-72小时后发生;抗体与补体不参与反应;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引起的组织损伤。(1)参与的主要成分1.抗原主要是胞内寄生微生物和接触性抗原。2.免疫细胞主要是CD4+Th1细胞、CD8+CTL细胞、巨噬细胞抗原刺激使T细胞活化分化为效应T细胞(致敏T细胞)1.感染性超敏反应2.接触性皮炎第8章 免疫学应用1.抗原抗体反应的影

19、响因素:主要与离子强度、PH值和温度有关。实验中常用0.85%NaCl作为稀释液,最适PH值在6-8之间,最适温度37。2.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1)凝集反应(2)沉淀反应(3)免疫标记技术:酶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是目前检测抗体最常用的方法-用已知抗原包被固相载体,洗涤后加入待检血清(一抗)标本,充分反应洗涤后再加酶标记得二抗进行反应,之后再次洗涤并加底物观察显色反应。(4)蛋白质芯片技术3.免疫细胞的分离与鉴定:依据不同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对免疫细胞进行鉴定与计数。如绵羊红细胞表面有人类T细胞CD2的配体,故可应用T细胞周围黏附绵羊红细胞形成“花环”(E花环实验)检

20、测人T细胞。第十章医学病毒1.病原生物:引起其他生物感染的生物称为病原生物。2.病毒是一类具有独特生物学性状的非细胞型生物。主要特征有:个体微小,大小用纳米表示(最大为痘病毒),能通过滤菌器结构简单,无完整的细胞结构,一种病毒只含一类核酸寄生的专一性,严格细胞内寄生,对抗生素不敏感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3.病毒的形态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是病毒在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感染性。4.病毒的结构病毒体的基本结构分为核心和衣壳,由衣壳包裹核心组成核衣壳,有的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包膜,由包膜的病毒称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病毒称为裸病毒。(1)核心:主要成分是核酸,是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复制和感染的物质基

21、础。(2)衣壳:包绕在核心外的蛋白质外壳。衣壳的主要功能:保护病毒核酸参与感染过程具有免疫原性(3)包膜:一些种类的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膜或其他膜结构时,以出芽方式向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病毒薄包膜的蛋白质几乎都是由病毒基因进行编码,而脂类和多糖成分则源于宿主细胞。包膜表面的不同形态称为包膜子粒或刺突。包膜的主要功能:保护病毒参与病毒感染和释放具有免疫原性5.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增殖是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至释放子代病毒的连续过程,又称为病毒的复制。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病毒需要先吸附于宿主细胞才能启动病毒增殖的自我复制过程。主要通过病毒包膜或衣壳表面的病毒吸附蛋白(VAP)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

22、性受体不可逆的相结合来完成。穿入-病毒体吸附于宿主细胞后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脱壳-病毒穿入宿主细胞后脱去蛋白质外壳,将核酸游离释放的过程。生物合成-基因组的复制与基因表达装配-将生物合成的蛋白质和核酸及其已形成的构件,组装成子代病毒颗粒的过程。成熟与释放-装配完成的病毒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体的阶段。6.病毒的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1)病毒的异常增殖:顿挫感染-病毒进入非容许细胞,因宿主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等必需条件,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缺陷病毒-不能完成复制周期的病毒,需要与其他病毒共同感染细胞,在其(辅助病毒)提供有关组分后才能增殖出完整病毒。(2)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

23、细胞时,长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增殖的现象。6.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病毒的感染:病毒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细胞中增殖的过程。(1)垂直传播母体的病毒经过胎盘-胎儿、产道-新生儿和母亲-婴儿哺乳途径,由亲代传播给子代。以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风疹病毒多见。(2)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从动物到动物再到人的传播。7.病毒感染的类型(1)隐性感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2)显性感染:根据出现早晚和持续时间长短分为:1)急性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甲型肝炎2)持续性病毒感染:慢性感染-病毒持续存在于血液中并不断排出-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24、EB病毒潜伏性病毒-病毒不复制也不出现临床症状,以常规方法检测不出有感染活性的病毒-水痘-带状孢疹病毒慢发性病毒-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经数年或几十年后,此时集体无症状也分离不出病毒-HIV8.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的致病作用是指病毒侵入机体后,从进入宿主细胞并在细胞中增殖复制,并扩散到多数易感细胞,最终导致宿主组织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1)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1)杀细胞效应:指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成熟后,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造成宿主细胞被破坏、死亡。主要为无包膜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一般引起急性感染。2)稳定状态感染:某些有包膜的病毒,在

25、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后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其过程缓慢、病变相对较轻,细胞在短时间内不会溶解和死亡。包括细胞融合和细胞表面出现新的抗原。3)包涵体的形成: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出现斑块结构,称为包涵体。包涵体本质:病毒颗粒聚集体,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反应产物。包涵体的检测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如狂犬病病毒。4)细胞凋亡:由细胞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如HIV感染T细胞。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某些DNA病毒或逆转录病毒及基因组结合至宿主细胞染色体中称为整合。(2)病毒感染的免疫损伤一般主要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所致,少部由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1

26、)抗体介导的免疫损伤:型超敏反应-细胞表面的抗原病毒与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在补体参与下引起的细胞破坏。型超敏反应-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某些器官组织的膜表面。2)T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3)致炎性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损伤(3)病毒对免疫系统的损伤(4)病毒的免疫逃逸9.抗病毒免疫(1)固有免疫:干扰素(IFN)、NK细胞可直接破坏病毒感染的靶细胞(2)适应性免疫:T细胞介导的免疫:CTL(分泌穿孔素)和CD4+Th1细胞B细胞介导的免疫:主要针对细胞外的游离病毒,中和抗体可阻止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能够稳定病毒使其不能正常脱壳,还可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被巨噬细胞清除,以及通过激活

27、补体使病毒裂解。抗体与病毒感染细胞表面抗原结合,介导NK细胞、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ADCC作用及免疫调理作用而杀伤受感染细胞,发挥抗病毒作用。10.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目前对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物,因此病毒感染的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人工免疫是通过给人群接种疫苗(人工主动免疫)和输注免疫效应物(人工被动免疫)而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第11章 常见致病病毒第1节 呼吸道病毒1.概念:是指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引起呼吸道局部感染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常见的病毒包括: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冠状病毒科(SARS病毒)2.正粘病毒概念:是指

28、对黏液蛋白有特殊亲和性、有包膜、有分节段RNA基因组的病毒、3.生物学形状:球形,病毒体由核心、基质蛋白和脂质包膜构成。(1)核心由分节段的RNA组成。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有8个RNA节段,每个RNA节段编码不同的蛋白质。第1-3片段编码RNA多聚酶,第4片段编码血凝素(HA),第5片段编码核蛋白(NP),第6片段编码神经氨酸酶(NA),第7片段编码M1和M2两个基质蛋白。RNA分节段的特点使病毒易发生变异。病毒RNA均由螺旋对称排列的NP盘旋包绕,称为核糖核蛋白(RNP),即核衣壳。(2)基质蛋白和脂质包膜包裹在RNP及RNA多聚酶的外面。根据NP和MP的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表面HA和NA抗原性的不同分为若干亚型,迄今发现HA有16种抗原,N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