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面几章我们已分别介绍了汇率和国际收支及其调整问题,这一章我们介绍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应不同的汇率制度的宏观经济政策。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虽然有其优点,但也存在着严重的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市场会失灵,因此,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要求,采取适当的调整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在开放经济中,一国采取的经济政策会受其贸易伙伴行为的影响,也会影响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此时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再是单纯的国内政策,它会产生“溢出效应”,因此,国家间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互动的。经济越开放,溢出效应和互动性就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间的经济政策协调成为国际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经常性的行为。第一节 内外平衡与政策工具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宏
2、观经济政策不同,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政策环境和政策目标也更加复杂。概括而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其中,经济增长的目标是长期的,从短期来看,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就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三大目标从内外经济的角度看就是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一国宏观经济政策手段的运用就是为了实现内外经济的同时平衡。一、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含义英国经济学家,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士米德(James Meade)在其重要著作国际经济政策理论,第一卷:国际收支(1951年)中提出了内部平衡和外
3、部平衡的概念,比专门探讨了一国同时实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政策选择和配合问题。此后,不少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但经济学家对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概念有不同的解释。最初,内部平衡概念被说成是实现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米德指出:“内部平衡的目标仅仅是保持足够高的对各国国内产品的总需求水平,以维持充分就业,但总需求水平又不致高到使货币价格和成本出现持续的膨胀。”以后,出现了表达通货膨胀与失业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人们又把内部平衡概念解释为菲利普斯曲线上的一个最优点,在这一点上,进一步降低失业的边际收益将被随之引起的通货膨胀上升的边际成本所超过。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自然失业率假说后,内部平衡
4、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与自然失业率意义相同的概念。总之,内部平衡可以一般地定义为一国内部经济保持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状态。外部平衡是指一国的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既无国际收支逆差,也无国际收支顺差。但是对于国际收支平衡,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解释。米德的分析主要限于经常项目,因此,外部平衡主要指经常项目不发生盈余,也不发生赤字的状态。以后的经济学家注意到了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性,因此国际收支平衡或外部平衡是指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一起的总平衡。我们这里讲的外部平衡就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现代政策制订者充分注意到了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外部平衡的实现。若国际收支逆差太多,该国则难以支付国外债务;若
5、顺差太多,又使外国难以支付该国债务。尽管一般情况下多数国家都优先考虑内部平衡,其次才是外部平衡,但当一国政府面临持续的、严重的外部不平衡时,也不得不改变轻重缓急的顺序,优先考虑外部平衡问题。二、政府实现宏观经济内外平衡的政策手段同时实现对内经济平衡和对外经济平衡,将使一国经济处于最适宜的发展状态。但这种状态在现实中是很难达到的,一国经济往往是在失衡调整平衡再失衡的循环往复中,以及国内外经济的相互矛盾和制约中发展的。为达到内部和外部平衡的目标,政策制订者会采取相应的政策,一国政府可采用的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从结构上看,分为支出改变政策、支出转换政策、直接控制。支出改变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社会支出对总
6、需求加以调节的一种需求管理手段。它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指的是调整政府支出或税收,或者两者同时改变。当政府扩大支出和减少税收时,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这些行为通过乘数效应导致国内产出和收入的增加并且导致进口的增加(增加量取决于该国的边际进口倾向)。紧缩的财政政策是指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这两者都会减少国内产值和收入并导致进口减少。货币政策涉及到国家货币供给的变化,这将影响国内的利率。如果国家增加货币供给,利率会下降,则货币政策是宽松的。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投资增加并通过乘数效应使收入水平上升,并进而使进口增加。与此同时,利率的降低还会导致短期资本外流或短期资本流入减少。反之,如果政
7、府减少货币供给,利率将上升,货币政策是紧缩的。这将阻碍投资收入和进口增长,并且将引起短期资本流入或流出减少。支出转换政策是一种通过改变汇率(货币贬值或升值)来调整国内需求结构,以实现经济均衡的政策。因而支出转换政策是与对外经济目标直接联系的政策。货币贬值可使国外产品对国内产品的相对价格提高,从而使需求转向国内产品,并刺激国内出口行业的发展,使国际收支逆差得以改善。但这也会使国内产值增长并由此引起进口增加,这将抵消掉一部分贸易收支的改善效果;货币升值则会引起相反的效果。货币升值使国内产品相对于国外产品的相对价格提高,从而会使需求转向国外产品,并使国内出口行业减缩生产,这可用于调整国际收支的盈余。
8、同时,这也将减少国内产值,相应地减少进口,因此会抵消掉一部分货币增殖对国际收支盈余的影响。直接控制是指政府对市场进行约束。在国内经济方面,具体的政策措施包括行政条例、物价管制、法律限制等等。当其它政策失效时,直接控制中的价格和工资控制可用以缓解国内的通货膨胀。在国际经济方面,则包括关税、非关税措施、外汇管制以及其它限制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作法。直接控制的目的也是要改变国内的需求结构,以实现对内对外经济的平衡。但直接控制一般会导致低效率,因为它们经常干扰市场机制的运行。比如外汇管制,即是一个比较严厉的政策措施,尽管它能起到维持汇率稳定的作用,但是它所带来的损失也是比较大的,正常的国际经济交易
9、可能受到干扰。因此,除非在十分困难的时期,该国一般不会采用该方法。此外,为了使直接控制有效,必须要有很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否则会招致报复,使政策失效。面对着多重目标和多种政策工具,政府必须选择合适的政策来完成它的每一个目标。根据丁伯根(Tinbergen,196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理论,政府需要的有效政策工具的数目通常与它独立目标的数目大体相同。即如果政府有两个目标,它就需要两个政策工具;如果它有三个目标,就需要三个政策工具,依此类推。有时一个政策工具应用于一个特别的目标时可能会帮助政府接近另一个目标,当然,它也可能更远地偏离第二个目标。例如,为削减国内失业率而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
10、支的盈余,但它将增加赤字。三、支出改变和支出转换政策下的内外部平衡:斯旺曲线一国要达到内外经济全面均衡的状态是比较困难的,各国往往处在未达到全面平衡的某种状态上。面对多重经济目标和多种政策手段,政府面临一个选择的问题。运用哪一种或哪几种手段,才能实现主要经济目标,而又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副作用呢?这里首先要搞清一国处在那种不均衡状态上,才好决定具体采取那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手段。下面我们用斯旺曲线分析采用不同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内外部平衡的机制。斯旺曲线因由澳大利亚经济学家特雷佛斯旺(Trevor Swan)首创而得名。图中,横轴D表示国内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等。纵轴R表示汇率,汇率提高意
11、味着本国货币贬值,反之则意味着本币升值。EE线上的如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汇率和国内支出相配合所取得的外部平衡状态。它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这是因为,汇率的提高(本币贬值)会刺激出口增加,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为了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必须同时增加国内支出,即推动国内经济扩张,以便吸引较多的进口,不致使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如图,当汇率为R1时,国内支出应为D1,它们的交点M位于EE线之上,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若汇率从R1上升到R2,国内支出保持不变,仍为D1,二者的交点为H,国际收支失衡,有若干顺差出现;这时只有将国内支出从D1增加到D2,双方相交于N点,国际收支方可达到新的平衡。EE线左
12、上方的任意一点,都意味着国际收支存在顺差,EE线右下方的任意一点都意味着对外收支存在逆差。YY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一定的汇率水平和国内支出相结合所决定的国内均衡状态。YY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呈负斜率。这是因为,汇率和国内支出必须呈反方向运动才能保持国内均衡状态,由于降低汇率(本币升值)将导致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必然伴随着一个更大的国内消费,才不致使国内出现失业。例如,汇率从R2降低到R1,为使国家内部保持平衡,国内支出必须由D3增加到D4(当汇率为R2时,国内支出应为D3,国内才能保持平衡状态),如果国内支出不变或增长过小将导致失业,而增长过大超过D4,将使需求过大,出现超额需求,并导致通
13、货膨胀。YY线右上方任意一点,都意味着国内出现了超额需求,有通货膨胀存在;在YY线左下方的任意一点,都意味着需求不足,有失业存在。只有在EE线和YY线的交点F,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才能同时实现。而在这两条线之间,则形成四个处于不同内外均衡状态的区域,它们是:区域 外部顺差与内部通货膨胀区域 外部逆差与内部通货膨胀区域 外部逆差与内部失业区域 外部顺差与内部失业从图形中我们现在可以确定,为了同时实现对内对外经济均衡,即达到F点,必须合理地配合使用支出改变和支出转换政策,但为了使这些政策更有针对性,必须首先弄清一国经济是处于哪种不均衡状态。例如,在d点,经济处于对外逆差与对内失业并存的失衡状态,为实
14、现全面均衡,必须同时采取货币贬值和扩大支出的政策。如果仅采取货币贬值的政策,而未采取扩大支出的政策,虽可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到达a点),但国内失业仍存在;若R进一步增长则可达到d点,但外部又出现了顺差,仍不能同时达到内外部平衡;相反,若只采取扩大支出的政策而未采取货币贬值的政策,那么国内充分就业虽可实现,但国际收支逆差仍然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点d和点h都在区域,点d需要国内支出增加,而点h则需减少国内支出以达到F点。另外,如果政府已经处于内部平衡状态,例如C点,仅仅通过货币贬值就可以达到EE线上的J点,但这样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为达到两个目标,通常需要两个政策。只有当政府恰巧处在F点
15、的垂直方向上,就可以只通过单一的政策工具就能达到F点。例如从b点,政府可以仅仅通过增加D,就可以达到F点。但这是比较特殊的情况。一般来说,必须配合使用支出改变和支出转换政策,才能使全面均衡最后得以实现,至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配合使用这两方面的政策,怎样才能使政策运用更为有效和合理,这是我们下面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不同的汇率制度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因而在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不得不考虑汇率的影响。第二节 固定汇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尽管当今很多国家,尤其是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往往采用浮动汇率制度,但他们往往还是将其汇率钉住某一主要货币的汇率,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实行相对固定的汇率制
16、度,因而在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不得不考虑固定汇率的影响。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只能通过使用支出改变政策来实现内外部平衡。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提出了一个模型,指出使用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平衡,使用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平衡。因此,政府只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出改变政策)也可以同时实现内外部平衡。一、 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的平衡:蒙代尔模型蒙代尔模型放松了前面没有资本流动的假设,资本的国际流动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为了便于分析,假设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前,价格水平不变,并假设利率不变。蒙代尔模型的分析工具是三条曲线:IS、LM、BP曲线。该模型实际上是ISLM模型在开放经济中的状况。
17、IS曲线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即IGXSTM,I为国内私人投资,G为政府支出,S为储蓄,T为税收,M和X分别为进口和出口。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即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在利率收入坐标中,IS、LM的交叉点表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了均衡。关于ISLM模型我们己经已经在宏观经济学中学过,这里不再重复其推导过程,下面我们介绍一下BP曲线的推导过程。图中表示的是BP曲线的推导过程。在图中,图(a)显示了本国利率与短期资本净流出呈反比,r下降资本流出增加,r上升资本流出减少;图(b)显示,若有资本净流出(使国际收支逆差)一定要有一等额的贸易差额的增加和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需要更低的利率和更大的资本
18、流出(或更小的资本流入)。另一方面,货币升值会使BP曲线向左移动。在这里,我们假设汇率不变,BP曲线就不会移动。现在我们将IS、LM、BP曲线放在同一座标里进行分析,即描述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同时处于平衡时情况,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如图 所示。当IS曲线、LM曲线和BP曲线恰好交于E点的时候,便会有惟一的一组利率rE和实际国民收入YE,使得商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均衡及国际收支均衡这三种均衡同时实现。三条曲线的共同交点E是此r-Y平面上的唯一一个三重均衡点。而r-Y平面的其它任何点都是非三重均衡点。例如,如果BP曲线位于IS与LM的交点E的左方,如BP所示,由于表示rE与YE
19、的组合点E位于BP线的右边,因此在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共同达到均衡时存在着国际收支逆差;如果BP曲线低于点E,如BP所示,则意味着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存在着国际收支顺差。下面我们将用蒙代尔模型分析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及效果。二、固定汇率制度下实现内外部平衡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面临内外平衡两个目标,根据丁伯根法则,政府至少需要两个政策工具。但在现实中,战后政府当局仅仅使用总需求政策(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需求管理)一种方式来干预经济,结果形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两难困境,即仅仅使用总需求政策不可能即改善国内需求水平,又改善国际收支。罗伯特蒙代尔和其
20、它几位经济学家在对需求政策两难困境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时发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有相对不同的影响,它们实际上是两个政策工具而不是一种。财政政策通常对内部平衡的影响程度比较大,且方向明确;而货币政策对外部平衡的影响比较大,且方向明确。因此可以将这两种经济政策作为两个政策工具搭配使用,将平衡内部经济的任务交给财政政策,将外部平衡的任务交给货币政策,以便同时实现内部和外部平衡。这样就解决了总需求政策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拿高失业与国际收支赤字同时存在的情况来说,如果政府配合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如图14.4所示,当政策强度适当时,经济会刚好处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YF)
21、,同时也达到了国际收支平衡。 图中E点是国内均衡点,因该点在BP曲线的右边,因此,存在国际收支逆差。E点只是国内均衡并非内部平衡点,因为此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即YEYF。此时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到IS,同时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LM曲线左移到LM。这样IS和LM在E处与BP曲线相交,从而实现了内外部同时平衡。这时利率提高到r2,国民收入增加到YF。蒙代尔模型(IS-LM-/BP模型)还可用于分析一国经济处于各种内外不平衡情况时的调整过程。在此不再一一叙述。三、资本完全流动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以资本具有完全流动
22、性为假设前提的开放经济模型,它是一类特殊的IS-LM-BP模型,其特殊性表现在BP曲线由于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而成为一条水平线,这时资本流动对于利率的变动具有完全的弹性。此模型是在20世纪60年代浮动汇率盛行前,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蒙代尔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员弗莱明所创立的。尽管其分析后来被不断地修正,但最初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有关解释资本具有高度流动性情况下政策如何发挥作用的部分均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在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的情况下,利率的微小变化都会引发资本的无限量流动。即任何高于国外利率水平的国内利率都会导致巨额资本流入,使国际收支处于顺差。同样,任何低于国外利率水平的国内利率都会导致巨额
23、资本流出,使得国际收支处于逆差。因此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利率均与世界均衡利率水平保持一致,任何国家的中央银行均不可能独立地操纵货币政策。假设一国货币当局希望提高利率,因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很快世界各国的投资者为了享有这一更高的利率而将 其资金转入该国。结果由于巨额资本流入,该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从而使该国货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由于是固定汇率,该国中央银行有责任干预外汇市场以保持汇率的稳定,因此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本币、买进外国货币。结果该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加,抵消了最初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最终国内利率退回到最初水平。上述过程可用图来说明。图中假设经济的初始状态处于E点。
24、这时国内利率水平r与国际均衡利率水平rE一致,国际收支达到平衡,即BP=0。由于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所以BP曲线为一条水平线。现在假设中央银行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LM曲线右移到LM,经济处于E点。但在E点由于资本大量外流存在国际收支逆差,对国内货币产生贬值压力,中央银行必须干预市场,抛售外汇,收回本币,使汇率保持稳定。与此同时,国内货币供应减少,LM曲线又向左移,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重新回到均衡点E为止。实际上,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国民收入水平不会达到E点对应的水平。因为资本流动数量巨大且非常迅速,在经济达到E点之前中央银行就已经被迫取消扩张货币的措施了。现在我们再来看资本完全流动下扩张性
25、财政政策的效果,如图所示。我们仍然假定经济最初处于均衡点E。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执行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右移至IS,经济达到E,利率r与国民收入Y都有所增加。这时利率高于国际均衡水平rE,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本国,造成巨额国际收支逆差,本国货币面临升值的压力。为保持固定汇率,中央银行必须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汇,卖出本币。结果本国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发生右移。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经济达到新的均衡点E,使利率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国际收支恢复平衡为止。但这时收入进一步增加了,由Y上升到Y。这说明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财政政策是有效的,一国只通过财政政策而不需任何货币政策就可以实现
26、内外部平衡。综上所述,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立地执行货币政策,不可能偏离世界市场通行的利率水平。如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企图都将引起资本的大量流入或流出,并迫使货币当局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从而迫使利率回到世界市场上通行的水平,经济重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财政政策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上述相同原因而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但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却进一步扩大了。第三节 浮动汇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自1973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许多国家相继采取了自由浮动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于浮动汇率可通过汇率变动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使一国经济达到对外平衡,因此在浮动汇率制度下,
27、一国宏观经济政策只需着眼于实现内部平衡就可以了,外部平衡的实现,可以留给外汇市场。所以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的政策目标将只有一个,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下面我们仍使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来探讨浮动汇率与资本完全流动情形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如何起作用的。一、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在刺激国内经济作用方面,与固定汇率下的效果截然不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不管各国间是否存在完全的资本流动,货币政策对内部平衡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即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时,利率会下降,国内需求水平上升,进而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同时由于需求增加,对进口产
28、品的需求也会增加,结果贸易收支恶化。另一方面,利率降低将 导致资本外流,因而引起资本项目恶化。所以当一个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后,在刺激国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短期内会使国际收支恶化。然而,如果该国实行的是浮动汇率,这种外部的失衡可以留给外汇市场来调节。因为当一国国际收支恶化时,外汇的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不能持久,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会贬值,进而刺激本国的出口,抑制进口,贸易收支因而会改善。同时国际收支恶化及因此引起的本国货币贬值导致本国的货币供给量减少,从而会使利率上升,利率上升资本将回流,该国的国际收支逐步恢复平衡。外部平衡的恢复完全是汇率的自由浮动带来的。下面我们用图来说明浮动汇率下扩张性货
29、币政策的作用。假设最初的均衡点为E,当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给量时,LM曲线右移至LM。因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这会刺激国内需求,从而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所以国内均衡点移至E点,但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会使进口增加,因此贸易收支会恶化。在E点,由于国内利率低于国际均衡利率水平,导致大量资本流出,从而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于是本国货币贬值。本国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于是IS曲线向右移动,直至国际收支恢复平衡为止。最终,均衡点移至E点,在这一点上,国内收入水平提高了,利率也提高了,重新与国际均衡利率相等。结果,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了产量、就业的提高和汇率的上升。这一分析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命题:扩张性货币政策将有助于通过本币贬值改善经常项目的收支状况。如果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则结果正相反。短期内,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提高利率,降低国民收入水平,并导致资本大量流入,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于是本币升值,净进口增加,IS曲线左移,直至国际收支恢复平衡,达到更低收入水平的均衡点。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必须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货币当局实际上不能控制货币存量。因为当它扩张货币存量时,外汇储备的损失将会抵消国内货币存量的增长。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不必干预外汇市场,所以货币存量的增加就不会构成对外汇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