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82.65KB ,
资源ID:1927663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2766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8章半水成土和水成土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8章半水成土和水成土Word下载.docx

1、8.1.1 分布与形成条件潮土总面积2565.89万hm2,集中分布于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泛滥地和低阶地。在我国,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及其以南江苏、安徽的平原地区和长江流域中、下游的河、湖平原和三角洲地区。主要成土母质多为近代河流冲积物,部分为古河流冲积物、洪积物及少量浅海冲积物。在黄淮海平原及辽河中下游平原,潮土的成土母质多为石灰性冲积物,含有机质较少,但钾素丰富,土壤质地以沙壤质和粉壤质为主;而长江水系主要为中性粘壤或粘土冲积物。潮土分布地区地形平坦,地下水埋深较浅,土壤地下水埋深随季节而发生变化,旱季时地下水埋深一般为23cm,雨季时可以上升至0.5cm左右,季节性变幅在2m左

2、右。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随着这些地区的排水系统的修建和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目前潮土分布区的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基本上剖面已经脱离了地下水的影响。潮土主要是形成于半干旱或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20C-150C,100C的天数为190-230天,积温38000C42000C,年降水量500750毫米,但干湿季节变化极为明显,每年125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23%,而611月却占7790%,年平均蒸发量约18002600毫米,比降水量高出24倍。潮土的自然植被为草甸植被。但由于该地区农业历史比较悠久,多辟为农田,耕地面积占潮土总面积的86%以上,自然植被为人工植被所代替。该地区光热资源充

3、足,为小麦、玉米、棉花等粮棉作物生产基地,也是各种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重要产区。8.1.2 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8.1.2.1 形成过程潮土是由潴育化过程和受旱耕熟化影响的腐殖质积累过程两个成土过程形成的。1)潴育化过程 潴育化过程的影响因素是上层滞水和地下滞水。潮土剖面下部土层常年在地下潜水干湿季节周期性升降运动的作用下,铁、锰等化合物的氧化还原过程交替进行,并有移动和淀积。即在雨季期间,土体上部水分饱和,土体中的难溶性FeCO3(菱铁矿)还原并与生物活动产生的CO2作用形成Fe(HCO3)2而向下移动;雨季过后则Fe(HCO3)2随毛管作用而由底层向土体上部移动,氧化为Fe(OH)3,具体的

4、化学反应为:FeCO3+CO2+H2O=Fe(HCO3)2Fe(HCO3)2+O2+H2O=Fe(OH)3+CO2由于这种每年的周期性氧化还原过程,致使土层内显现出铁锈纹层(锈色斑纹层)。锰也发生上述类似的氧化还原变化,常有黑色锰斑与软的锰结核。在氧化还原层下有时还可以见到砂姜,砂姜一般是富含碳酸钙的地下水的凝聚产物。2)腐殖质积累过程 因气候温暖,自然潮土的有机质积累并不多,因此,表层颜色较淡,才称为浅色草甸土。现在,潮土绝大多数已垦殖为农田,其腐殖质积累受耕作、施肥、灌排等农业耕作等栽培措施的影响。因此,潮土的有机质积累是在自然因素与人类影响共同作用下达到了新的平衡。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5、,由于投入少,开垦后的潮土腐殖质含量下降。但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化肥等投入的增加,潮土耕层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有所提高。8.1.2.2 影响形成的因素潮土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下水活动、平原小地形和人类耕种熟化活动的影响。分述如下:1)成土母质的影响 潮土的成土母质是不同时期河流的沉积物。不同质地的沉积物其性状各异,不同河流沉积物的养分储量亦有差异。具有不同质地层次排列的土体构造还通过影响水盐运行,从而影响潮土的发育。2)河流沉积物 河流沉积物是形成潮土的物质基础。在水力分选作用下,沉积物随地势由高到低、或由河床向外延伸,质地由砂至粘呈规律性连续分布。每种质地类型的成因、属性和分布的地形部位大

6、体吻合,其水文地质条件也相似。由于河流交互沉积,土壤剖面中粘砂层次相间,厚度和层位变化很大,土壤水分的运行和盐分、养分的分配常受影响。3)地下水 地下水位较高,但变化幅度大,通常随季节升降在11.5米之间。毛管作用强的潮土,地下水常在夜间上升至地表,形成夜潮现象。地下水中的溶性物质随地下水向表土移动而引起盐类在土壤表层聚积。在心土层,地下水常导致棕色调的锈纹、锈斑或铁锰结核的形成。4)耕作 潮土的沉积物母质中矿质养分较丰富,疏松易垦。开垦初期须通过排灌工程系统改善土壤水分状况,防止盐化、碱化和沼泽化等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耕层的土壤结构和养分含量因耕作而急剧改变,心土层的变化则甚微。持续的耕作活

7、动及增施有机肥料、合理轮作等措施可使熟土层逐步增厚,结合态腐殖质含量相应增加,土壤结构改善,有效肥力得到提高。8.1.3 剖面形态特征及基本理化性状8.1.3.1 剖面形态特征1)腐殖质层(或耕作层) 大多数潮土的腐殖质层是一种人为耕种熟化表土层,一般厚1520cm,腐殖质含量低,一般小于10g/kg,颜色浅淡,干态亮度多大于等于6,彩度小于等于4,壤质土,多为屑粒状结构,有大量作物根系。耕作层之下有时可见犁底层,是长期受机具的碾压而形成的,片状或鳞片状结构,厚度510cm不等,颜色与耕层土壤相接近。2)过渡层 一般在犁底层之下,厚度1540cm不等,壤质土,也多为屑粒状结构,其湿态亮度、彩度

8、大于等于4。有时犁底层之下既是氧化还原层,而不存在过渡层。3)氧化还原层(BCg) 又称锈色斑纹层,多出现于60150cm之间,有明显锈斑,其湿态亮度、彩度大于等于4;也有与之相间分布成还原态的灰色斑纹,其湿态亮度大于等于6,彩度小于等于2。该层下部时有软质铁锰结核,或有雏形砂姜。4)母质层(Cg) 主要为沉积层里明显的冲积物,具有明显的潴育化特征,甚至有潜育化现象。8.1.3.2 基本理化性状潮土的理化性质随沉积物的来源及耕种熟化程度而已。1)机械组成 潮土颗粒组成因河流沉积物的来源及沉积相而异,一般来源与花岗岩山区者粗,来源于黄土高原的黄河沉积物多为砂壤及粉沙质,长江与淮河物质较细,且质地

9、层次分异不明显。地形上,近河床者,土质粗;牛扼湖相沉积者,土质细。由于这种不同质地的沉积层理及其组合明显的影响土壤的水分物理状况及肥力状况,尤其是沙土及粘质土在剖面中相间出现的部位及厚度影响显著,故潮土的土种划分一般以土体质地构型为标准,突出砂土层及粘土层的出现部位与厚度。2)粘土矿物类型 潮土中的粘土矿物随不同河流的沉积物而有不同。总的来说以水化云母为主(约占90%),次为蒙脱石、高岭石、蛭石。黄河沉积物中蒙脱石较为显著,漳河沉积物中却不明显,而沁河沉积物中蒙脱石最少。潮土粘粒(0.001毫米)的硅铝率较高,一般在3.04.0之间。在华北平原各河流沉积物上发育的潮土中硅铝率较高,而长江沉积物

10、上发育的潮土中则较低,为3.0或稍高一些。3)pH及碳酸钙 发育在黄河沉积母质上的潮土碳酸钙含量高,含量变化多在5%15%之间,沙质土偏低,粘质土偏高,土壤呈中性到微碱性反应,pH7.28.5,碱化潮土pH高达9.0或更高。长江中下游钙质沉积母质发育的潮土,碳酸钙含量较低,为2%9%,pH为7.08.0;发育在酸性岩山区河流沉积母质上的潮土,不含碳酸钙,土壤呈微酸性反应,pH5.86.5。4)养分状况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潮土,腐殖质含量低,多小于10g/kg,普遍缺磷,钾元素属丰富,但近期高产地块普遍出现缺钾现象,微量元素中锌含量偏低(表8-1)。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潮土养分含量偏高。潮土养分含

11、量除与人为施肥管理水平有关外,与质地有明显相关性。各亚类之间养分状况亦有差异。表8-1 潮土中各亚类(耕层)养分状况(据山东土壤,1990)土壤 pH 有机质 全 氮 全 磷 碱解氮 速效磷 速效钾 代换量 (g/kg) (g/kg)(mg/kg)(mg/kg)(mg/kg)(mg/kg)(c mol/kg)潮土 7.3 9.0 0.62 0.58 56 5.9 107 10.64脱潮土 7.7 8.7 0.60 0.63 52 6.7 115 9.47盐化潮土 8.1 9.0 0.60 0.60 53 5.8 126 5.25碱化潮土 9.0 4.3 0.31 0.40 28 6.8 79

12、4.05湿潮土 7.4 10.7 0.77 0.49 55 4.9 103 11.388.1.4 亚类划分潮土可划分为六个亚类,即黄潮土、湿潮土、脱潮土、灰潮土、盐化潮土、碱化潮土及溉淤潮土等7个亚类。1)黄潮土 是潮土土类中分布面积最大的亚类,面积1563.27万hm2,占潮土土类总面积的60.93%,已经有87%以上开垦为耕地。黄潮土主要分布在暖温带各冲积平原,如黄淮海平原及汾、渭等河谷平原。其所在地区属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是我国北方主要的农业土壤之一和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黄潮土的母质起源于西北黄土高原,多系富含碳酸钙的黄土性沉积物,故又称为石灰性潮土。黄潮土易受盐碱威胁,pH7.58.5

13、。粘重的土层碳酸钙含量在10%以上,砂质土低于5%,、壤质黄土沉积物为913%。碳酸钙含量还与沉积物来源有关。如北京潮白河系非黄土沉积物含碳酸钙仅34%,形成潮土后含量又有所降低。潮土的质地剖面往往不均一的,因此,土壤的水分物理性状变化比较复杂。据此又可将黄潮土分为砂质潮土、壤质潮土及粘质潮土3个属。其中以壤质潮土的肥力性能最好。2)湿潮土 湿潮土是潮土土类向沼泽土过渡的土壤类型。面积54.56万hm2,占潮土土类总面积的2.13%。多分布在冲积平原各种洼地及边缘地带,地下水埋深较浅,多在1米以内,雨季可接近地表。地下水矿化度不高。土壤质地偏粘重,滞水严重。因较长期受水渍作用的影响,土色较灰暗

14、。剖面下部土层有时可见不同程度的斑状潜育特征。滞水层中锈纹锈斑增多,也可见到少量铁锰结核。湿潮土的潜在养分较高,但湿、凉等不利因素限制了土壤生产潜力的发挥。此外,土壤耕性不良,适耕期短,雨后地面易干,有时严重的干裂有折断作物根系的危险。因此,改旱田为水田可以趋利弊害,提高湿潮土的生产能力。3)脱潮土 是潮土土类向地带性土壤褐土土类过渡性亚类,故又称褐土化潮土。脱潮土面积209.74万hm2,占潮土土类总面积的8.18%,已经有94%以上开垦为耕地。多分布在冲积平原的自然堤上或平原中地势高起的部位。其地下水位比黄潮土低,一般在2.54.0米之间,深者可达5米,排水条件好,土壤发育已初具褐土发育的

15、某些特征。表土质地多为壤质土,质地适中,水分物理性质良好,水、气、热肥平衡协调,土壤腐殖质含量较高,适耕性强。上部土层色泽较鲜艳,呈棕色,心土层显棱块状结构,有轻度粘化现象。有时心土层中可见由碳酸钙淀积而成的少量假菌丝。但该类土壤仍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在50厘米以下的土层内,层状沉积形态及锈纹锈斑的潮土特征依然明显。脱潮土一般不致有盐、涝危害,土壤通透状况良好,养分易于释放。在一定的灌溉和施肥保证下,可以把它培育成潮土地区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4)灰潮土 面积223.85万hm2,占潮土总面积的8.72%,大多以开垦为耕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的河谷平原、河湖平原和三角洲。是江南耕作历史悠

16、久的旱作区。灰潮土的成土母质主要是硅铝质风化的河流泛滥冲积物。表土颜色灰暗,群众称其高产土壤为灰土,灰潮土因此而得名,并由此区别于黄潮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一般为1520g/kg。发育在碳酸盐母质上的灰潮土,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8.09.0。发育在酸性岩风化的河流沉积物上的灰潮土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pH6.06.5。地下水位在1.02.0米之间,除海滨地区外,地下水矿化度均低,一般无盐渍化威胁。5)盐化潮土 盐化潮土是潮土向盐土过渡的土壤类型。多分布于平原中地势相对低洼或洼地边缘地区,微地貌中的高处也常有分布。与盐土呈复区。面积467.42万hm2,占潮土土类总面积的18.22%,已经有

17、73%以上开垦为耕地。由于气候干湿季节交替,盐化潮土在旱季返盐明显,盐分随地下水上升并聚积于地表,形成盐霜。雨季则暂时脱盐,地表盐分随水向下移动。到翌年旱季,盐分又可随地下水上升到地表。盐分剖面分布呈T字形,表土层以下盐分含量急剧降低。根据盐分组成分为硫酸盐、氯化物硫酸盐、硫酸盐氯化物、氯化物及苏打盐化潮土,这是划分土属的标准。根据盐分含量,盐化潮土盐化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级,其含盐量分别为0.1%0.2%、0.2%0.4%、0.4%0.6(0.8)%,这是划分土种的标准。由于盐类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一般春季积盐以氯化物为主(因春季土温低),秋季以硫酸盐为主(因为秋季土温高)。6)碱化潮

18、土 碱化潮土是潮土向碱土过渡的土壤类型。面积24.89万hm2,占潮土总面积的0.97%,已有82%以上开垦为耕地,多分布于洼地边缘或低地中微度高起部位。与盐化潮土等一起呈斑块状插花分布。表土有碱化特征,土表有0.53cm厚的片状结壳,结壳表面有1mm厚的红棕色结皮。亚表土层有碱化层或碱化的块状结构。盐分化学组成以重碳酸纳为主,pH高达9.0以上。土壤物理性状不良,作物生长差。碱化度在5%15%之间。土壤养分除钾素含量较高外,余者均属低量水平。7)灌淤潮土 灌淤潮土20.58万hm2,占潮土土类面积的0.80%,100%是耕地,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为引水淤灌而成,为潮土与灌淤土之间的

19、过渡性亚类。主要特征是:表层灌淤层厚度2030cm,灌淤层之下仍保持原潮土剖面形态特征,其理化性质、肥力状况与粘质潮土相近。8.1.5 利用与改良潮土的性状良好,适种性广,其分布地区历来是我国重要的棉粮基地。存在的问题是易受洪、涝、旱、盐的威胁,作物产量一般不高。要提高潮土的肥力,增加作物产量,必须在对土壤培肥的同时,搞好防洪、除涝、抗旱和治盐工作,进行综合治理。配套的水利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对于防治洪涝、干旱和盐碱化等不利自然因素仍属必要,并须辅以防风固砂、翻淤压砂、客砂治粘等改土措施。对处于低洼地段的潮土,应进行排涝治渍或改种水稻,以发挥土壤生产潜力。同时要改善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合理配

20、置粮食与经济作物、林业和牧业,提高潮土的产量、产值和效益。8.2 砂姜黑土8.2.1 分布与形成条件砂姜黑土是在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条件下,主要受地方性因素(地形、母质、地下水)及生物因素作用形成的一种半水成土壤,也是一种古老的耕种土壤。以安徽淮北平原分布的面积为最大,其他主要分布于淮河流域平原地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周围的山麓平原洼地、南阳盆地及太行山山麓平原的部分地区等省,总面积约376万hm2。这种土壤由于剖面上部有“黑土层”,下部有“砂姜层”,所以群众通称“砂姜黑土”。砂姜黑土不同于我国东北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并不高,只有1上下。由于砂姜黑土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分布部位比较低洼,旱、涝、瘠、僵

21、,生产性能不良使砂姜黑土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历来被看作是低产土壤。我国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对砂姜黑土就有研究,当时称为砂姜土。五十年代中期曾命名它为潜育褐土,作为褐土的一个亚类。七十年代先命名它为砂姜黑土,作为潮土的一个亚类,后来确认它为一个独立的土类。它在美国土壤系统中的位置,大部分相当于变性土。8.2.2 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8.2.2.1 形成过程以山东省境内的砂姜黑土为例,目前分布的地形主要是山前平原、交接洼地、滨湖洼地等低平地形。其成母质以冲积物为主,有少部分为湖积物,表层还经常可以见到黄土性母质。它的原始的成土母质,应以湖积物为主,发育在全新世中期,第四纪时期,全球曾经历了强烈的气候波动

22、,导致地球上的冰川扩张或退缩,产生了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出现。在每一次的冰期和间冰期内,又有多次小的气候波动。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至今的时段称为冰后期,地球气候转暖。但在冰后期这个温暖时期里,气候也有冷暖、干湿的变化。挪威植物学家A布列特首先研究了北欧沼泽沉积中的植物化石,以树桩层代表干早气候,以大量泥炭发育代表潮湿气候为标志,将冰后期划分出北极期(干冷)、北方期(干暖)、大西洋期(湿暖)、亚北方期(干暖)、亚大西洋期(湿凉)和现代(干凉),揭示了冰后期气候波动规律,其中大西洋期距今5000一7500年,亚北方期距今2500-5000年,二者合起来构成了中全新统。由于中全新统气候温暖,山东省砂姜黑

23、土地区湖沼广布,沉积了质地粘重的湖泊沉积物,在潮湿的环境里,草甸植被茂盛,土壤中发生了草甸潜育的过程。温暖湿润的条件形成的腐殖质没有象森林土壤那样发育一个明显的层,而是与矿质颗粒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以细小的颗粒分散于土中,使土体呈显著的黑色。8.2.2.2 影响形成的因素 砂姜黑土的形成与潮土相似,也深受沉积物母质、地下水及人类耕作活动的影响,但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1)母质影响 砂姜黑土的黑土层的形成与过去嫌气条件下的生物积累,以及长期受水浸渍有密切关系。黑土层经过耕作以后,分化为耕作层、犁底层和残留黑土层。砂姜即石灰结核,可分为面砂姜、刚砂姜和砂姜磐。砂姜的形成显然受地下水位和水

24、质(富含重碳酸钙)的影响,不过面砂姜的形成,还与土体中碳酸钙的淋溶淀积有密切关系。 2)地下水的影响 砂姜黑土的地下水埋深在12米之间,雨季可上升至1米以内,甚至可以为短期地表积水,所以土壤下层有潜育过程。地下水矿化度小于1克每升,为重碳酸钙、镁质水。由于季节性的地下水位升降,土壤中氧化还原交替进行,在土层内形成明显的锈纹、锈斑或细小铁锰结核。这一点砂姜黑土与潮土是相同的。 3)人类耕作活动的影响 砂姜黑土地区大部分为我国古老农业区。砂姜黑土在开垦后,便开始了以脱潜育为主要特点的旱耕熟化过程。原来暗(黑)色的自然土层分化为颜色较浅的耕作层、梨底层和残余黑土层。潜育土层的部位降低,其氧化还原电位

25、值升高,潜育程度因而减轻。在耕种熟化过程中,土壤的耕性获得改善,质地变好,适耕期增长,膨胀系数变小,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也明显提高。8.2.3 剖面形态特征及基本理化性状8.2.3.1 剖面形态特征从宏观上看,砂姜黑土剖面有两个基本发生层(或称层段),即黑土层和砂姜层。 黑土层系腐泥状,从未见过泥炭质的,厚度为3040cm,作舌状向下延伸,并随地形而起伏,显然它是昔日在排水不良条件下,生长耐湿性草本植物而形成的。垦殖后黑土层颜色变浅,逐步分化成耕作层、犁底层和残余黑土层(非埋藏层)。耕作层在冬季经过冰冻之后,变成有棱角的碎屑状结构。黑土层带棱柱状结构,干旱时易裂大缝,具有明显的变性土特征。 砂姜层

26、土体具有脱潜育特征,即黄色(氧化)部分增加,而灰色(还原)部分减少。砂姜分为面砂姜、刚砂姜和砂姜磐三种,面砂姜性脆软,未完全硬化,一般在70厘米深处出现;刚砂姜性坚硬,一般在12米深度内出现,越往下越多(在地下水以上的深度内);砂姜磐是坚硬的盘层,一般在3米左右的深处出现。砂姜的年龄也随深度而增加。从微观上看得出下列特征:Ap层(0一18cm):10YR4/4。轻度絮凝基质,包膜一接触胶结,基质比0.7。粗骨颗粒多在0.03一1mm左右,分布较均匀;较大颗粒粒径为0.2一lmm,与团粒相互锒嵌分布;0.03一0.1mm细颗粒多嵌埋于基质内.粗骨颗粒多为圆形或长圆形,磨圆度较好。矿物以石英和长石

27、为主,长石中可见部分斜长石和微斜长石,正交镜下可见到聚片双晶和格子双晶,单偏光下微斜长石可见到近于直交的解理组。石英颗粒内多有裂理发育。还可见到少量云母碎片,呈边缘不规则的圆形。孔隙发育较好,多为堆积型孔隙。裂隙多见,多围绕团粒和小团块周围开裂,大型孔道少见。结构发育较好,以雏形团聚体较多,也有二级团聚体组成的复合团聚体。团聚体发育较好的部位可见生长在一起的连生团聚体。除少量残茎、粗根及禾本科碎叶外,有机残体较少,腐殖质形成物更少。ABt层(18一40cm):5R4/1,色调明显较上层深,粘结基质,呈基底胶结型式,基质比0.8。粗骨颗粒圆形常见,亦有半棱角状者。粗骨颗粒中粒径大者与上层相似,但

28、lmm以上者亦可见到,小颗粒者明显较上层减少。粗骨颗粒分布不均匀,有集中分布的,也有大片基质中很少见到粗粒的部位。斜长石多见,有的斜长石面上有云雾状粘土风化物形成。裂隙充分发育,但微裂隙普遍被粘粒形成物和铁锰形成物所充填,大容貌神似龟纹。横向孔隙较多,横断面多呈圆形、随圆形。孔道裂隙边缘有棕黑色铁锰淀积物。横向孔隙较多,横断面多呈圆形、椭圆形。微裂隙较上层发育的,但小团块之间多呈闭合状态。大裂隙亦有发育,多为大团块收缩形成,也有沿粗骨颗粒边缘形成的。小团粒数量急剧减少,已看不出明显的团粒结构。大团块多呈边缘较为平直的棱块。有机形成物很少。Bkr层(40一88cm):5YR5/2,粘结基质,基底

29、胶结,基质比0.9。粗骨颗粒更少,偶见较大颗粒散布于基质中;基质中亦可见到少数细粒,本层中垂直裂隙特别发育,与上两层次显著不同。团块多呈棱粒状,长条状、团块内微裂隙似较丰富,亦形似龟纹。但较上层均为少。偶见较大植物残根,已明显腐殖化。残根周围有发育的光性定向粘粒,裂隙两侧亦可见到粘粒淀积物。BCkr层(88一1l0cm):57/3,碳酸盐基质,基底胶结,基质比0.6。粗骨颗粒明显增多。除部分长石外,多见方解石晶块。孔隙发育不好,可见少量不规则孔洞,裂隙较以上层次明显减少。孔隙壁有云雾状碳酸盐形成物,基质粘粒和铁锰质物质相互交织,形成网络,碳酸盐形成的凝团、凝粒穿插于网络内。个别区域内可见到部分树枝状锰质形成物。有时可见较大铁子,粒径在3mm左右,铁子周围有碳酸盐晶霜形成。8.2.3.2 基本理化性状1)机械组成 黑土层质地粘重,粘粒含量多在30%左右,高者达50%以上。耕作层及砂姜层质地较之为轻。2)粘土矿物组成 黑土层粘土矿物多以蒙脱石为主(50%),水云母次之(20%30%)。耕作层和砂姜层蒙脱石偏少(40%50%),水云母有所增加(30%40%)。表8-2 砂姜黑土的基本理化性状(据中国土壤,1987)深度层次有机质p H 全氮CaCO3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