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8 ,大小:105.84KB ,
资源ID:192592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2592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唯识宗大意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唯识宗大意Word文件下载.docx

1、无著承弥勒之说。造对法论显扬论等。广传此宗。次世亲论师,造五蕴论,百法论,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等。盛施论释。于中唯识三十论,集唯识教义之大成。佛灭后,千一百年顷,难陀护法等十大论师,各造释论。于中以护法之论释为一宗之正义。护法之门人戒贤论师,穷瑜伽唯识因明声明等之蕴奥继护法,于那烂陀寺,显扬法相唯识之宗义。是为印度此宗之学统。第二节 东土此宗之学统此土唐太宗贞观年顷,玄奘三藏度天,周游五印度,前后十有七年,从戒贤论师等,受大论及十支论等之奥义,又得护法之成唯识论草本及五蕴论释于玄鉴居士。兼通大乘小乘空宗有宗暨因声明。归国后,翻译梵本七十五部,盛弘此宗。玄奘之弟子窥基法师,从玄奘,传法相唯识之

2、玄义,妙擅因明,广疏经论,著有成唯识论述记等,此宗始卓然特立。其弟子慧沼大师,禀承师说,造唯识了义灯等,楷定诸师之异解。慧沼之弟子智周大师,复制唯识演秘等以解释述记。当时法相唯识之宗风甚盛,至晚唐以后渐衰。是为东土此宗之学统。第三章 此宗之典籍 总说此宗总取六经十一论为所依,于六经中,以深密为本经。于十一论中,以瑜伽为本论。而以玄奘窥基师资所糅护法等十家言之成唯识论为综合。兹列举如下,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六十 (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有三译唐实叉难驼译八十 唐般若译四十 宋求那跋陀罗译名相续解脱经 (二) 解深密经有四译魏菩提流支译名深密解脱经 陈贞谛译名佛说解节经六经 唐玄奘译名解深密经 (三)

3、 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未译 (四) 阿毗达磨经未译 宋求那跋陀罗译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五) 楞伽经有三译魏菩提流支译名入楞伽经 唐实叉难陀译名大乘入楞伽经 (六) 厚严经未译一云与唐地婆诃罗译大乘密严经同本 (一) 瑜伽师地论弥勒说玄奘译异译有真谛之决定藏论 (二) 显扬圣教论无著造玄奘译异译有真谛之三无性论 (三) 大乘庄严论本颂弥勒说释论世亲造波罗颇密多罗译 (四) 集量论陈那造有真谛义净两译 (五) 摄大乘论本讼无著造释论有世亲本无性本玄奘译 (本论释论全释)异译有真谛本(本论及世亲释论)十一论 佛陀扇多本(本论)达磨笈多本(世亲释论) (六) 十地经论世亲造菩提流支译 (七) 分别瑜伽

4、论弥勒说未译(八) 辨中边论本颂弥勒说释论世亲造玄奘译异译有真 谛之中边分别论 (九) 二十唯识论世亲造玄奘译异译有菩提流支之大乘楞伽 唯识论真谛之大乘唯识论 (十) 观所缘缘论陈那造玄奘译异译有真谛之无相思尘论 (十一) 阿毗达磨杂集论本颂无著造释论师子觉造杂论安慧造玄奘译 解深密经大纲此经凡八品,第一序品,第二胜义谛相品,第三心意识相品,第四一切法相品,第五无自性相品,第六分别瑜伽品,第七地波罗密多品,第八如来成所作事品。序品为序分,胜义谛相品以下七品为正宗分。兹举正宗七品要领如下。一 胜义谛相品此品说无二超过一切寻思与诸行相非一非异而遍一切一味 之胜义谛相,即离言法性,亦即诸法实相。二

5、心意识相品此品说心意识之名相,明唯识转变。三 一切法相品此品说遍依圆三性,明一切法相。四 无自性品此品说相生胜义三种无自性性,明三性三无性相依之妙理,显 空有和融之大义,会一乘五姓两门,(示依三乘有情共一妙清 净道,证得无安稳涅槃,说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 有种种有情种姓。)判三时教之隐密显了了义不了义。五 分别瑜伽品此品说唯识观行六 地波罗密多品此品具说菩萨十地乃至佛地及菩萨所应学事,所谓六波罗 密,并明其所对治愚痴粗重,所经三大不可数劫。七 如来成所作事品此品说三身功德。别释三藏差别。此经有四译。一宋求那跋陀罗译,名相续解脱经。当奘译解深密经地波罗密多品与如来成所作事品。二魏菩提流

6、支译,名深密解脱经,有十一品,开奘译胜义谛相品为四品,其正宗文义,与唐译大同。三陈真谛译,名解节经,当奘译胜义谛相品,而开为四品。四唐玄奘译,名解深密经,即此宗所依今本。演秘云,此经梵本名曰珊地涅暮折那,涅暮折那此翻为解,珊地之声含于三义。一诸物相续,二骨节相连,三深密之义。西方土俗,呼此三种并名珊地。(中略)前后译入,各取一义,以立经题,皆不相违。然据经旨,解深密名,理为胜矣。此经有圆测疏,征引宏博,备大小乘义。又深密全经。瑜伽尽引,凡住瑜伽,必注深密,故瑜伽论记中。备阐深密奥义。第三节 瑜伽师地论大纲一切有情,无始时来,于一切法处中实相,无知疑惑,颠倒僻执,起诸烦恼,发有漏业,轮回五趣,受

7、三大苦。如来出世,方便为说种种妙法处中实相,令诸有情知一切法非空非有。佛涅槃后,魔事纷起。部执兴,多著有见。龙猛菩萨,圣提婆等诸大论师,采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百等论,除彼有见。由是众生复著空见,无著论师,请弥勒菩萨说此论,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遗,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是故此论所为,如释论明,有十番两缘,且出二对。第一,或有于多说空不了义经,如言计者,拨无一切,憎背有教。为令随悟诸法有相,解经密意,舍无见故。复有于多说有了不义经,如言计者,执有一切,厌怖空教。为令随悟诸法无相,解经密意,舍有见故。即为令于诸法舍有见无见,观有相无相,悟入中道理故。第二,为了显遍计

8、所执情有理无,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理有情无,令舍增益损减执故。又为显了世间道理证得胜义法门差别,令修世间胜义二谛,无倒解次故。此论名瑜伽师地(本论之译名,依梵语,及藏译,应作瑜伽行地论。)者,三乘行者,学瑜伽学,能自他利,谓之瑜伽师。瑜伽师所依所行境界,谓之瑜伽师地。此论明瑜伽师所行十七地,故名瑜伽师地论。十七地者,第一五识身相应地乃至第十七无余依地也。兹分名义内容疏释十支论等四种分别述之。第一 名义梵语瑜伽,此云相应,有一致和合相称等义,方便善巧,恰如其分也。一切乘所观境所修行所得果等,皆名瑜伽,其境与行果,其行与果法,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即以三乘境行果法,于引自果或酬自因,并为称正理之方便故

9、,名之曰瑜伽。境瑜伽者,一切境无颠倒性,不相违性,能随顺性,趣究竟性,与正理教行果相应故,说名瑜伽。行瑜伽者一切行,更相顺,合正理,顺正教,趣正果故,说名瑜伽。果瑜伽者,一切果,更相顺,合正理,顺正教,称正因故,说名瑜伽,三乘圣教,亦名瑜伽,称正理,顺正行,引正果故。三乘行者,由闻思等次弟习行如是瑜伽,随分满足,展转调化诸有情故,名瑜伽师。地者境界,有所行所依所摄等义。瑜伽师之观智,游履此中,不出外故,有所行义。瑜伽师,依此处所,增长诸善法故,有所依义。瑜伽师之观智,依此现行故,有所摄义。是瑜伽师所依所行所摄,故名瑜伽师地。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为论。第二 内容此论唯有正宗,无初后分,就文大判

10、。总有五分,兹依瑜伽伦记及瑜伽序等,略释如次。一 本地分此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以三相摄十七地。十七地者,一五识身相应地,依五识身,建立此地。虽此地中分别多法,五识为主,是故偏说。二意地,六七八识,同依意根,略去识身相应三语。故但言意。三有寻有伺地,四无寻唯伺地,五无寻无伺地。寻谓寻求,伺谓伺察。或思或慧,于境推求,粗位名寻。四此二种,于境审察,细位名伺。依有无此二,建立三地。六三摩呬多地。三摩呬多,此云等引,谓胜定地,离沉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发,故名等引地。七非三摩呬多地,翻上。八有心地,九无心地,略有五门建立,一就地总说门,二心乱不乱门,三心生不生门,四分位建立门,五就真实

11、义门。十闻所成地,谓从闻所生解文义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十一思所成地,谓从思所生解法相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十二修所成地,谓从修所生解理事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十三声闻地,十四独觉地,十五菩萨地。三乘种姓发心修行得果一切,说为三地。十六有余依地,谓有余依涅槃。十七无余依地。谓无余依涅槃。三相者,境行果也。境摄九地,五识及意是境体,一切皆以识为体故。寻伺三地是境相,下上粗细异故。等引及非,有心无心,是境用,定散隐显别故。行摄六地,闻思修三,是通行,三乘皆修三慧行故。生闻缘觉菩萨,是别行,随机修法成自乘故。又初三是方便行,后三根本行。又初三所学行,后三所成行。果摄二地。即有余依无余依二通果。此论曰地论者

12、,取譬于所行所依所摄。有类于地,本地之地亦同。此分详谈法相,五性齐被,无一法不摄。兹列表如下。 一 五识身相应地就五识立论境体 二 意地就六七八识立论 三 有寻有伺地 四 无寻无伺地 以上三地就或思或慧于境推求 境相 察审之粗细及有无此二立论 境五 无寻无伺地 六 三摩呬多地就定地立论 七 非三摩呬多地 翻上 境用 八 有心地以上二地通定散立论 九 无心地 十 闻所成地就因闻所生慧立论 十一 思所成地就因思所生慧立论 通行行十二 修所成地就因修定所生慧立论 十三 声闻地 十四 独觉地 以上三地如次就三乘种姓发 别行 心修行得果立论 十五 菩萨地果十六 有余依地就有余依涅槃立论通果 十七 无余依

13、地就无余依涅槃立论二 摄决择分此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即决择本地分中不尽要义,发挥 唯识道理,于境谈八识,于行详菩萨,于果讲无住涅槃。又决择二 经,一曰深密,一曰宝积。斯二经者,唯识之开基也。三 摄识分略摄解释地中诸经解说仪则。四 摄异门分略摄地中诸经所有诸法名义差别五 摄事分略摄地中三藏众要事义。前四分,是弥勒今学。此一分,明古学。此论总有五分,而今但名瑜珈师地者,就初分立名。又一切法皆是瑜伽师地,以瑜伽师用一切法为所依所缘故,此中存略,且说十七。又初分十七地具摄一切文义略尽,后四分皆为解释十七地中诸要文义故,亦不离十七地。由是此论以十七地为宗要。又此论除唐译外,真谛曾于梁太清四年,译

14、成五卷,题作十七地论,遇难遂辍。择译同本中一分者有三,一昙无谶译,名菩萨地持经。二求那跋摩译,名菩萨善戒经。二译当唐译本地分中菩萨地。三真谛译,名决定藏论,当唐译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或即十七地论残本。第三 疏释此论之疏释,有最胜子等之瑜伽论释,窥基之瑜伽论略纂瑜伽论劫章颂,遁伦之瑜伽论记。基纂存奘门传承,伦记集唐人异说,并为法相要典。现代宜黄欧阳大师,著有瑜伽论序,于瑜伽一论,阐发无遗。于法相一宗,并多创见。第四 十支论瑜伽本论,百法五蕴等,对瑜伽本论,称十支论,是曰一本十支。一、 略陈名数论百法明门论二、 粗释体义论五蕴论三、 总苞众义论显扬圣教论四、 广苞大义论摄大乘论五、 分别名数

15、论杂集论六、 离僻彰中论辨中边论七、 摧破邪山论二十唯识论八、 高建法幢论三十唯识论九、 庄严体义论大乘庄严论十、 摄散归观论分别瑜伽论于中百法明门论,略录本地分中名数,而以一切法无我为宗。五蕴论,略摄本地分中境事,而以无我唯法为宗。显扬圣教论,错综瑜伽十七地要义,而以明教为宗。摄大乘论,总括瑜伽深密法门,诠阿毗达磨摄大乘一品宗要,而以简小入地而宗。杂集论,总括瑜伽师地论一切法门,集阿毗达磨经所有宗要,而以蕴处界三科为宗。辨中边论,叙七品,以成瑜伽法相,而以中道为宗。二十唯识论,释七难以成瑜伽唯识,而以唯识无境为宗。三十唯识论,广诠瑜伽境体,而以识外无别实有为宗。大乘庄严论,总括瑜伽菩萨一地法

16、门,而以庄严大乘为宗。分别瑜伽论未译,若援解深密经中分别瑜伽品为例,则以止观为宗。第四节 成唯识论大纲世亲论师,提挈瑜伽师地论之纲领,造唯识三十论,显扬唯识中道之正理。后护法等十大论师,依六经十一论,广释三十颂文,成立世亲之唯识义。所谓十大论师者,亲胜,火辨,德慧,安慧,难陀,净月,护法,胜友,最胜子,智月也。于中,以护法义为正。玄奘法师,初别翻十大论师之释论,嗣纳窥基法师之请,以护法之释论为本,参糅他师之释论于其中,是唯成唯识论。兹分名义内容疏释三种分别述之,此论依华手经求法品以相性位三分成立唯识三十论。安教立理,名之曰成。唯谓简别,遮无外境。识谓能了,诠有内心。识性识相,皆不离心。心所心王

17、,以识为主。归心泯相,总言唯识,三十本论,名为唯识。藉此成彼,名成唯识。即三十颂但名唯识,长行论文广成立三十颂故,名成唯识。又以教成教,以教成理,俱通。如义演云,以教成教者,即广引圣教成三十颂唯识也。以教成理者,以圣教成唯识道理。亦可以理成理,即以比量道理成唯识道理云云。此论如前所述,以一切法唯有识,即识有非空境无非有为宗。先破外道小乘,后明唯识真理。就文大判,总有三分。依如述记,有一相性位三段,二初中后三段,三境行果三断,三种分科。一相性位三段者,初二十四颂,明唯识相。次一颂,明唯识性。后五颂,明唯识位。二初中后三段者,初一颂半为初分,次二十三颂半为中分,后五颂为后分。三境行果三段者,初二十

18、五颂,明唯识境。次四颂,明唯识行。后一颂,明唯识位。今依第一判本颂为相性位三分如次。 略辨唯识相 异熟能变明唯识相 明能变相思量能变 了境能变广辨唯识相正辨唯识 明心法生起 释违理难明有情相续 通释妨难释违教难明三性明唯识性 明三无性 明资粮位 明加行位明唯识位明通达位 明修习位 明究竟位 唯识相 即依他起。凡夫外道,不知唯识无境之妙旨,执心外有别实境,起我法 执。故论主最初以种种方便广明唯识相状即依他起之诸法,令除二取。 唯识性 即圆成实。虽知此心虚妄显现,而未了达真性。是故次明唯识实性即圆 成实,显真如常住一味。 唯识味 即十三住。明此性相真俗者,意在令有情断妄染成佛果。然佛果功德。 殊妙

19、无边,非少修行可能圆证。必经三大劫,修无量行,积无量善历资 粮加行等五位,方能至三身万德之佛果,故次第三明唯识行位。窥基法师,请玄奘法师合糅护法等十师之释论为成唯识论后,依玄奘之口授,作述记。同时有西明圆测,讲成唯识,尝出私义。淄州慧沼,乃著了义灯以楷定之,濮阳智周,复制演秘以解释述记。窥基于述记未尽之义,又著之枢要。是为唯识三个疏。此外有窥基之唯识料简唯识别抄等,智周之了义灯记,灵泰之疏钞,如理之义演,道邑之义蕴,泰贤之学记等。第五节 杂著此宗之典籍,除六经十一论外。更有无性论师,别作摄大乘论释。陈那论师,作观所缘缘论,集量论。亲光论师,作佛地经论。胜军论师,作唯识抉择。俱发挥唯识之理。第四

20、章 此宗之教判此宗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判释释迦如来一代之教法为有空中道三时,即第一时有教当深密经文初一时小乘有教阿含等经第二时空教当深密经文昔第二时大乘空教般若等经第三时中道教当深密经文今第三时大乘中道教华严深密等经初第一时有教者,凡夫外道,无始以来,为实我之妄执所盲,起烦恼,造业,长在生死。佛初成道已,为除其实我之执。于鹿野苑,说阿含经,示四谛十二因缘五蕴等生,令小根等悟所执我无,蕴处界等诸法有,渐登圣位,是为初时我空法有论。次第二时空教者,生闻缘觉等小根,闻初时有教,虽证我空,而不了知佛说法有之密意。迷执诸法实有,犹怀法我之见。佛为除彼诸法实有之执,次于灵鹫山等处,说般若等经,示所执蕴处界

21、等诸法无,令中根品悟我法二空,舍小趣大。是为第二时我法二空论。次第三时中道教者,虽于第二时说空教,翻第一时有教,尚是诱引之方便,非中道之妙旨,且约遍计所执体用都无,说诸法皆空。然彼闻者复起空执,便拨真俗二谛性相皆空。佛为除此空有执,第三时于解深密等会,说解深密诸大乘经,演唯识三性等教,示识有非空,破第二时空执,境空非有,破初时有执,令悟非有非空中道妙理。是为第三时心有境空论。初时有教,隐遍计空,但约依他,说法有。第二时空教,隐依圆有,但约遍计之我执,说诸法皆空。故初二时皆不了义。第三时中道教,显了说遍依圆三性相生胜义三无性。遍计所执体性都无故,其体非有,依他起性,如幻假有,圆成实性真空妙有故,

22、其体非空。是则非空非有中道妙理,故称之为了义教。此三时教,对渐悟之机类所建立,即为诱引不定性之总类,令入中道妙理而设。故述记云,此约机理渐教法门,以辨三时。若对顿悟之机类,即无三时前后次第。此机闻有闻空俱证中道妙理故。故就此三时教判,有年月义类二说。如上依佛一代说法之前后,立初昔今之次弟,是为年月三时。又依佛所说法之义类,立有空中之次第,是为义类三时,如了义灯云。此(三时教)有二义,一约前后,二约义类云云。或唯依年月前后,或唯依义理浅深,或年月义理并依。于中以年月前后,义理浅深,相待并具,成三时之教相为正。第二篇 诸法概论第一章 有法所谓法者,与物体事物同义,一切万有之总通也。有任持自性轨生物

23、解二义。宇宙间所有万事万物,无论其为色(物)为心,为事为理,为有形为无形,皆各有其特性,任持不舍,是曰任持自性。万有皆有其特性故,能为轨范标准,令人生解智,是曰轨生物解。简言之,即宇宙万有。皆保有一定之性质,能引生吾人之了解,故概以法名之。此宇宙万有,其数无量无边,佛典通名为万有,瑜伽本地分约之为六百六十法,世亲论师,更于百法明门论,略为五位百法,五位者,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也。此中心有八法,心所有五十一法,色有十一法,不相应有二十四法,无为有六法,是为百法如次。 心法八 心所有法五十一五位色法十一 百法 心不相应法二十四 无为法六 心法心法者,心作用之主体,自

24、在缘取境之总相,起分别虑之根本也,此心法为万法之根本,能有心所,故名心王。其数有八,即 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法意识 末那识 阿赖耶识于中前五识即眼尔鼻舌身五识,如次以眼耳鼻舌身五根为所依,缘色声相味触五境,生了别用。所谓了别者,了者了解了知,别者辨别分别。依根立名,故名眼识等。第六意识,以第七末那意识为所依,了别法境。此所谓法,有二义,一十八界中法界,二色法心法有法无法三世十八界一切诸法也。通常所谓思虑分别之心作用,皆此第六意识之作用,余识但缘现在法,生了别用。此识遍以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法,为所缘,又此意识之了别法外,别以作业为所作业。身口意业,并意所作。三界五趣引业满业,并意所作。故此识业用,于诸识中为最强。所谓意者,第七识。此识以第七识为所依,故名意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