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1.34KB ,
资源ID:1924626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2462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通史复习先秦时期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通史复习先秦时期Word文档格式.docx

1、1、总体阶段特征: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人类集体劳作和生活,共同享用生活资料,无阶级、无剥削、无压迫。2、原始农业发展状况:(1)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是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原始农业相当发达。(2)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3)居住方式:经常迁徙。(4)生产工具:出现和普遍使用松土工具耒耜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3、手工业发展状况:(1)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2)中国式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4、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5、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状况:(1)数学:出现早期计算工具算筹。(2)天文学:地位:我国是天文学

2、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尧设火正、羲和,负责观察日月星辰。(3)汉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图画文字”。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形成汉字。(4)绘画:彩陶画鹳雨石斧图是中国远古绘画的杰作。(5)戏剧:从原始歌舞中,产生早期戏剧。二、夏、商、西周(公元前070公元前771年):奴隶社会的建立、发展和繁荣。2、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参见必修一第1课)3、经济文明的发展状况:(1)农业的发展状况:农具比较粗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农具在农业中较少使用。木制的耒耜、石锄、石犁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农业技术:内容: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防害。作用:土地

3、可以连续耕种,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农作物: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农业发展的历史作用: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2)土地制度:井田制:井田制的基本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西周的贵族阶层。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西

4、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井田制的实质是一种私有制。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井田制开始瓦解的标志:公元前594年,鲁国施行税制改革。鲁国税制改革的内容: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鲁国税制改革的影响: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井田制的彻底瓦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

5、封建土地私有制。(典型的封建制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积极作用: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功效。消极影响: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3)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冶金业: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方垄断。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是青铜文明的典型代表。西周晚期,铁器出现。制瓷业: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出现原始瓷器。丝织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4)商业: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商朝人善于经商,官府控制商业。(5)经济政策:商周时期,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

6、商业的发展。4、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状况:(1)历法:夏朝历法夏小正、商朝历法殷历(2)文字:到商朝时,汉字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三、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1、总体阶段性特征: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1)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的地区。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2)战国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自封为“王”;一些诸侯为了富国强兵进行了变法。长期的分裂和混战,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强大,秦国发动了统一中国的战争。(补充商鞅变法)(1)农业技术: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当时世界

7、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的使用战国时修建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确立。1封建土地制度的技术基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2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历史进程:开始出现:春秋时期垦荒私有,化公为私鲁国“初税亩”改革加速了土地私有化历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封建土地国有制:土地归国家所有,由封建国家分配给农民使用;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个人开支。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并出租给农民使用。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少量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趋势: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

8、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甚至是国有土地,造成两极分化。土地向地主阶级手中集中。土地兼并的实质: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5土地兼并的根源:土地私有制6土地兼并的历史影响:影响国家收入;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待土地兼并的态度:抑制兼并(宋朝除外)历代封建统治者抑制兼并的目的: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以维护统治;另外增加政府收入。(3)耕作方式:方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小农经济形成的历史背景: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重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

9、,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终在各国确立。小农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生产技术的提高、铁犁牛耕的普及。小农经济之下,农民拥有少量的生产资料,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够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小农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为了保证财政来源,封建统治者采取了“抑制兼并”和“重农抑商”的政策。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在封建的赋税、徭役以及自然界的灾荒威胁之下,时刻面临贫困、破产的威胁,具有脆弱性;生产工具简单,对科技进步的要求低,具有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具

10、有进步性;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和牲畜等生产资料,劳动产品除缴纳赋税外可供自己支配。因此他们具有很高的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是产生“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经济基础,是产生物产丰盈、盲目自大思想观念的经济基础。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其长期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评价:积极性: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个体小农在

11、小块土地上精耕细作,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促成我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重要原因。落后性: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明朝中期以后,小农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到了近代,小农经济成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人形成了物产丰盈、盲目自大的思想观念;小农经济下,男子在农业生产中地位重要,促成了中国人形成了“重男轻女”的文化传统;小农经济发展缓慢,对科技发展依赖程度低,无法推动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脆弱性:天灾、人祸和统

12、治者的过渡剥削和压榨都容易导致小农经济破产。小农经济的破产: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终结:随着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取代。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小农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规模个体农业经济。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是自然经济,而不是小农经济。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近代。过渡时期(19491956)的小农经济已经不是自给

13、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是和市场相联系的。四、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及其表现:1、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源远流长、世界领先、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2、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点的表现:(1)世界领先表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长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3)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手工业发展状况: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民营手工业受到政府鼓励,得到发展。手工业的分类:官营手工业:经营范围:最有利可图的行业生产组织形

14、式: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上产,特点:凭借国家权利,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用途:产品主要供给皇室消费、政府和军队使用,少部分进入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地位:农户的副业纺织业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小部分进入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纺织品、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经营艰难经营艰难的原因:政治方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经济方面:受小农经济的限制发展的转折点:明朝中后期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发展的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5)商业发展状况: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

15、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6)经济政策:战国时,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背景:社会上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封建统治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本原因)商业具有不稳定性,商人流动性大,不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不法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危害国计民生。商鞅“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禁止弃农经商,未经允许从商者罚作奴隶;国家控制山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内

16、容:政府垄断商业、贬低商人地位、限制经营范围、征收重税。“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禁止农民弃农经商,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积极影响:在封建社会前期,该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巩固了封建统治。消极影响: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在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保护小农经济,保持自然经济结构,维护封建生产关系。(6

17、)商鞅变法:历史背景: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军事上,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各诸侯国国君积极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和措施。思想上,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法家学说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了改革的思想武器。内容及影响:经济上,内容影响:“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文化交流,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

18、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政治上,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加强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定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贵族特权,消弱了旧贵族的势力。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壮大了地主阶级力量,扩大了统治基础。思想上,“燌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社会风俗上,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政策有利于革新社会风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历史作用: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

19、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加强了中央集权。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总之,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秦国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一直以致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的历史潮流,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国国君的支持,并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商鞅改革态度坚决,不惧权贵,执法如山,取信于民。商鞅建立县制,强调法制,使新法在地方得到顺利贯

20、彻。局限性: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重刑罚、轻教化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4、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状况:(1)思想文化的发展状况:(具体内容:必修三第1课)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阶段原因阶段性特征春秋战国时期:(前8世纪前3世纪)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总结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朝汉朝初年:(公元前3世纪末公元期2世纪末)儒家主张实行分封制,秦始皇推

21、行焚书坑儒政策,汉朝初年,统治者崇尚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儒家学派在秦朝受到沉重打击,在汉初逐渐复兴。汉武帝时期:(前2世纪)汉朝前期,社会潜伏着危机;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董仲舒新的儒学体系包含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3世纪10世纪)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儒学欠缺思辨性和理论性,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宋、元、明时期:(10世纪17世纪)儒家学者吸收了佛教和道教学说,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宋明理学

22、经历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学进一步巩固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其中的程朱理学称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明清之际:(17世纪中期以后)明清两代,封建社会进入后期,统治日益腐朽,社会矛盾空前尖锐;江南某些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得到初步发展;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1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使儒家思想再度焕发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冲击了以理学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儒学。3传统儒学的主流兼正统地位未被撼动。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

23、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1)“百家争鸣”是指_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为春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春秋为_逐渐解体的历史时期,战国为_逐渐确立的历史时期)(2)“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有十个学派。(3)“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_,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_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当时的阶层或利益集团主要包括:贵族群体(天子、_、卿大夫、士)和非贵族群

24、体(_和奴隶)。主要的两个对立阶级:新兴的_(厉行变法的_国国君),没落的_阶级(周_和顽固守旧的诸侯国国君)(4)诸子百家关注的焦点:社会现实参考答案:春秋战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阶级阶层、利益、诸侯、庶民、地主阶级、诸侯、奴隶主、天子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1)经济上:_崩溃。铁器的使用和_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_的土地制度逐渐确立;_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更引发当时社会一系列深远的变革。(2)政治上:_衰微、_瓦解,诸侯崛起,;没落的_的权威在日益瓦解,新兴_的权威仍未确立。在两派政治力量的较量中,政治气氛开放、自由,人们能够不受束缚和制约,畅所欲言。(3)阶级关系变动: _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_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4)思想文化上:学术下移,_兴起,实现了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转变,逐渐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学派。井田制、牛耕、封建、封建经济、周王室、分封制、奴隶主贵族、地主阶级、士、诸侯、私人讲学3、“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