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德育教育注重政治性和文化性相融合。多年来,高校的德育教育一直秉承着“德育政治化”的思维。而忽视了德育文化性的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文化育人活动,它既行使“以文化人”的文化功能,又承载着“以德育人”的教育使命。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在理论灌输中融入人文情怀和提升文化内涵,在教学思想上注重文化渗透,不断进行文化整合,在各种文化形态中挖掘丰富的文化精神。”使大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染。2与中华文化有机结合。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爱国、文明、和谐都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学中可以将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纳入到高校公共选修课程建设范畴。引入传统文化
2、资源和人类文明成果,使大学生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3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借鉴美国、日本高校核心观教育的经验,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将主流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中去,并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色侧重点有所不同。高校教师应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展示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体现科学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内容,注重在专业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情怀。(三)开创文化视角,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曾经指出“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
3、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这为高校优化教育环境、实行环境育人,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从文化的视角看,大学文化建设包括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开发高校物质形态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彰显精神形态文化的感召力与影响力。是落实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1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硬实力的建设。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是凝炼大学文化精神、提升大学文化品位的重要平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人文景观、名人雕像、图书馆、博物馆等打造高品位、高层次的隐性育人环境。通过环境文化激发学生爱校、爱国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其中,让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识,来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
4、界。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节日文化、主题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音乐、舞蹈、电影这些艺术载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渗透教育。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打造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如大学生文化节、大学生电影节、青年志愿者行动等,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精神文化的形式彰显主流价值观念,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3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近几年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不断冲击人们的视野。高校应充分发挥这一宣传载体传递价值观的信息和正能量的现实功能,注重采用红色网站、博客、微博、人人网等大学生欢迎的文化传播形式,积极抢占网络空间的话语权,通过网络文化
5、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倡导积极健康、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念。同时针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加以积极引导,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使网络文化成为传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渠道。(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构建高校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效机制学校制度文化反映着大学的文化、观念和精神,反映了学校的管理思想和水平。在制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彰显大学的文化理念和精神,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管理功能,形成科学化、人性化的制度体系。1完善队伍建设机制和激励机制。首先,建立思政课教师和班导师良好的协调互动机制,形成教育的合力。努力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大培训力度,形成多层次、
6、多渠道的培训格局,从而为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其次,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从职称晋升、薪金待遇和工作业绩等方面形成激励机制,调动广大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坚持职业化发展、专业化培养,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2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管理机制。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表现为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践行三个维度。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善于引导大学生在体验、感受和践行过程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信、行三者统一。要建立一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评价和管理体系,要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高校要
7、建立一些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一套稳定的实践活动经费保障机制作后盾,这样才能为大学生顺利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活动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3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个全员、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高校要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格局。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起一个引导、激励、规范、约束和纠正大学生行为的综合评价机制,包括细化行为标准、制定监督、考核办法、建立奖惩制度等。引导学生及时纠正认知存在的偏差,使学生明确行为要求,引导和鼓励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管理育人,制度育人的长效机制。第二
8、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1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的剖析11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认同困境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在工作之后将逐渐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栋梁人才,大学时期又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毫无疑问,大学生能否具备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影响巨大。然而,在信息传播非常迅速、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群体极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影响,如何保护大学生不受不良价值观念的侵扰,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过程是由直接利益层面的认同逐渐发展到理想信念层面认同的过程,前者是价值观的
9、基础构成,而后者是价值观的核心构成。由于利益层面的不同,部分大学生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具有片面性。同时,大学生在理论基础上十分薄弱,因而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和外延很难有一个理性、深刻、系统的认识。理论认知的欠缺,使得大学生自身对于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也产生了一些偏差。然而,价值观是一个多层次、系统的观念,在理论认知欠缺和认同不平衡的影响下,大学生树立的价值观就会十分脆弱,极易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此外,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诚信是价值观里大学生普遍认同的内容,然而,大学里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等问题依然时有发生,这种知行分离的现状也需要引
10、起教育者们的注意。12认同困境的原因造成大学生认同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校教育的不足是造成困境的重要原因。目前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还不健全,教育方法依然以单向说教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忽视理论体系的构建。这些问题,使得学校的思想教育很难取得良好的成效,某种程度上甚至会适得其反。其次,政策调控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高校在价值观引导方面的奖惩机制还不完善,暴露了学校对此行为惩罚尺度不严、执法力度不足的问题。同样的,学校对于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事迹宣传和奖励也存在缺失。此外,我国当前也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等引发了各种结构性矛盾,造成多元价
11、值观并存、交替的局面,民众的信念和信仰因此受到剧烈的冲击,大学生作为最先接触到新鲜事务的群体,价值观方面受到的冲击也就特别巨大。陶倩、朱承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呈现出异质成分的认同特点,包括选择中性化、价值模糊化以及是非混淆化等情况。”因此,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的主要原因来自学校教育、政策制度、社会环境等方面。2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分析21发挥思政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助于学生夯实理论基础,高校应当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以及各类专业课,整合党校、团校等特色优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首
12、先,高校应当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观念。目前,许多高校的教育理念仍处在单向说教的落后状态,应注重引导学生,全面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其次,高校应当改变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是课堂授课,内容乏味无趣、空洞抽象,这种教育模式毫无感染力和吸引力,学习起来很有难度,教育效率低下。最后,高校需要组建优秀的教学、研究团队,强化师资力量。不论是教育理念的更新,还是教育模式的优化,归根结底还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将其落向实处。高校应当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甚至是所有教职员工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个人素养。教师也应当严于律己,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与此同时,学校也应当鼓励师生加
13、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以此提升教师的水平,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甚至可以将学生吸引到相关的研究中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22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内,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精神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校园文化的影响虽然十分隐蔽,但非常深远,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需要引起高校的重视。首先,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正确的价值舆论导向、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物质层面上,学校应注重提升校园
14、空间环境的文化品位,在办公场所的修建、活动的开展中应当厉行勤俭节约之风,摈弃浮夸奢靡的风气,强化内在美。在校园中可以树立一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人字画、石碑石刻等,营造优良的文化氛围。在精神层面上,高校的老师们应当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引领校园文化新风尚,净化校园文化,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其次,高校也应当注重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且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应沦为一种硬性的任务或者只是走个过场,活动应当内容实际、形式新颖,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和学生团体的影响力,使大学生既认同、接受社会主
15、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在活动中宣传核心价值观。此外,学校也应当在学生中树立优秀的典型,比如可在每年评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个人、班级,并大力宣传和表彰。同时在社团、学生会等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倡导和渗透以“和谐”、“公正”、“诚信”、“敬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学校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激发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理念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出健康、活泼、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巩固。23强化制度规范的规约作用要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长期
16、的、系统化的过程,任务十分艰巨,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规范进行引导。对高校和政府来说,可以对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加以适当的奖励,而对于同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以规范大学生乃至所有人民的言行。高校需要在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趋荣避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且外化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行事准则。24注重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教育的第二课堂,加强实践教学也是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此外,大学生认同价值观之后、如何将价值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也是巨大的挑战,
17、广泛的社会实践,正是促使人们将价值观与社会生活相接轨的重要基础。所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对于高校来说,万万不可忽视。在当前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之下,社会实践能够把教育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同时也拓展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而言,一方面,社会实践可以使他们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更准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增强爱岗敬业的劳动观念,锻炼意志品质,培养节俭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大学生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因而加强社会实践教育,也确保了他们在踏入社会之后,在价值
18、观方面能有一个平稳的过渡,避免在毕业后产生迷茫和不适应,无力抵抗其他文化的冲击而造成价值观的扭曲。为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学校应当积极创造实践条件,鼓励学生加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比如为学生联系实习岗位,开展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等,并且表彰社会实践中的优秀个人。与此同时,整个社会也应当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更多的认同,而不是产生怀疑。第三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一、妨碍高职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一)高职院校价值观教育理念偏差的影响当前,受到国家就业形势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和高职大学生只是片面看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持
19、漠视态度。学校和学生为了提高就业机会,单纯地迎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在价值观教育上把对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简单等同于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因此,只强调学生的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观和职业价值观。(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的影响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高校不断扩招,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缺乏重视。许多教师对价值观教育认识片面,认为核心价值观教育仅仅是思政老师的事情。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其实,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思政课堂,应当是全校教师共同参与,并将这种育人理念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中。还有一些高职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较差,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的认同,不能以榜样的示范作用来感染和带动学生。(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今,诸如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悄悄进入到校园中。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互相炫耀攀比,入党成为其捞取个人资本的途径,校内外实践活动成为走过场,搞形式。在多元价值观影响下,一些高职大学生将评判事物价值的准则建立于是否能够获得经济利益和是不是对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有利可图之上。在与人交往及社会生活中,内心仅关注自己或是和自己有紧密联系的人,而对他人特别是陌生人的需要、请求、尊严、权益甚至是生命置若罔闻,导致社会中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见危不救的现象屡见不鲜。(四)对不良网络内容缺乏鉴别
21、能力的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为其就业、创业提供平台,还可以让大学生了解世界、放眼世界,提升高职大学生认知自我、认知世界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高职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继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学生多为18至22岁的青年人,甄别不良信息的能力较弱。网络上充斥着大量内容庞杂不一、良莠并存的信息,还有一些错误思潮与极端主义思想等为自己披上追求民主自由、实现民族主义的外衣,这就使部分思想不成熟、甄别能力不强的高职大学生产生困惑,在很大程度上侵蚀和消磨他们的意志,影响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使大学生认同
22、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一)切实转变价值观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素质、增强教师的示范作用高职院校应转变狭隘的价值观教育理念,改变重专业课、轻思想理论课以及把职业价值观教育简单地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偏差。要切实从根本上重视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切职业价值观的基础的正确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有意无意地去仿效、重复和追随自己确立的榜样人物的言语、行为、价值观及态度作风的特点。许多高职大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往往是自己的任课教师或班主任,他们认为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深刻的人生感悟与丰富而有效的社会经验。为此,他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认同自己欣赏的
23、老师所具备的态度作风、言行举止或所持有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鉴于这一事实,首先,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只有教师自己深刻地理解、认同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深入理解、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只有学生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内化,才能提升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践行力;其次,高职院校教师还应力求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以文明的言行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影响学生,使其规范自己的行为,净化自己
24、的精神世界;最后,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身具有示范效应的行为力量感染学生,促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的自觉性,深化对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全员全过程参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高职院校中对学生实施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和传播主导价值观的主渠道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转变以往“一言堂”或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其次,切实落实教学
25、计划和教学内容中的实践教学部分,采用多样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杜绝空洞枯燥的理论说教与强制灌输。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有效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尝试运用小组讨论、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切实利用思想政治课提高对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再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需要,因势利导地对不同学生个体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忽视“情感教育”这一重要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能使教师与学生间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情景中展开价值互动,实现学生的价值内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彰显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
26、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果脱离具体情景而去空洞地说教,是达不到良好效果的。所以,要利用或制造具体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下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对学生的实际指导意义;最后,真正按照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安排,把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增强学生对社会实际的了解及在实际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三)积极创建有利于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大学生每天置身于校园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因此,必须积极创建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首先,强调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要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物质文化除了美化校园外,还能够带给学生精神和心灵上的影响。
27、为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校园物质文化中,在文化熏陶中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其次,举办各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实践活动。具体形式可以表现为相关内容的学术研讨、知识讲座、报告会、技能竞赛、演讲征文、论坛沙龙、展览等,以多样性的文化活动教育和感染学生;再次,利用校园广播、报纸、板报等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物事迹、案例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氛围。(四)创造利于高职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环境当今社会,高职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已经同网络建立起了深深的联系。良好网络环境的创建不容忽视,其为高职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辟了一条新路
28、径。首先,建立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专题的宣传教育网站,其中可以开设一些师生在线的互动讨论区,帮助学生及时解答价值困惑;其次,在校园网上建设“网络课堂”。 “网络课堂”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专题讲座、视频资料、电子书籍等,使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最后,在大学生参与度较高的“网络社区”内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就一些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主题讨论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能动性。第四篇:体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影响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年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倡导富强
29、、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阐述了其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人文明友善、团结互助的体现;是社会经济繁荣、崇德尚礼的深化;是国家法制健全、教育完善的彰显。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地一份子,在传递社会文明,弘扬国民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在年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30、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并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不仅引领着前沿科技的进步,也带动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升,更是能促进国家教育的健全和中国梦的实现。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完善大学生自我修养、促进个人发展,亦能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2体育正能量对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体育在学校中的功能可归纳为:身体教育功能、德育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心理品质教育功能、智能教育功能。体育正能量是学校体育教育在学生思想和文化修养方面的升华和融合的产物,并在高校中将体育的五大功能表现得尤为明显。高校是培养未来国家建设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在大学生中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其概括的“三个倡导”的内容为依据,从三个方面学习和贯彻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