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3 ,大小:57.03KB ,
资源ID:192130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2130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

1、病毒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手足口病病毒、H1N1病毒,还有艾滋病病毒(如图)等,感觉病毒只能和疾病联系在一起,那么,病毒对我们人类来说是否只能引起疾病呢?甚至有的人一听到病毒就有后怕的想法,那么它到底还有什么作用呢?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以后,能够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你们想要了解病毒哪些知识呢?与咱们到底有什么关系。病毒是什么样子的。病毒是如何生活的。病毒是不是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细胞很相似。同学们想了解的问题都很有价值,那么让我们先来确认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吧(课件出示学习目标)。环节二 合作探究,形成新知1.出示课件,显示病毒被发现有关资料。病毒是一种个体非常微

2、小的生物,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放大几十万倍才能观察到它。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病毒是如何发现的。(课件显示)在用电子显微镜证实病毒以前,巴斯德在研究狂犬病的时候,在人体内没有发现可能引起这种病的生物,他认为一定是这种病的病菌太小,所以无法看例,后来证实他的推测是正确的。1892年俄国的细菌学家伊凡诺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时,为了抓住引起这种病的“病菌”,他用连最小的细菌也不能通过的陶过滤器来过滤液汁,因为这种“病菌”通过了过滤器,所以他当时认为过滤器一定出了毛病,使病菌通过了。1897年荷兰的细菌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伊凡诺夫斯基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于是他断定病原菌很小,能通过过滤器,因此他把这

3、病原菌称为“过滤性病毒”。直到1935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斯坦利从烟草的提取液汁中获得了病毒的结晶,证实了病毒的存在。2.出示挂图或课件,显示不同形态的病毒和结构。那么病毒到底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形态和结构吧。(结合图形小组合作)球形、杆形,蝌蚪形,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的结构非常简单,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的。3.病毒的生命活动。那么病毒又是如何生活的呢?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中生存。并且在活细胞中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不断地进行复制增殖。根据寄生的活细胞的种类不同,病毒又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结合课件中的flash进一步解释病

4、毒的生命活动及增殖过程。(可借助噬菌体的增殖进行分析,有利于让同学们对细菌有新的认识)环节三 寓教于乐,巩固认知。活动制作病毒模型病毒的结构是非常简单的,那么你们能利用手中的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一个噬菌体模型吗?出示课件:友情提示在笔记本上画出如图所示的噬菌体。确定制作这个病毒模型所需的材料。制作模型。(小组合作,展示作品)环节四 资料共享,深化提高。那么病毒到底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搜集了很多与病毒有关的资料,让我们来交流分享一下吧。可以根据病毒生产疫苗,如图为已经批准生产的甲流疫苗。可以利用噬菌体治疗细菌性疾病。那么你们能进一步的把病毒与人类有什么关系总结一下吗?(小组合作总结归纳)

5、。到目前为止,同学们是否应该改变一下对病毒的认识呢,看来病毒干的并不都是坏事。目前,科学家们把病毒应用于一种新技术基因疗法。而基因疗法可能成为某一些病症的克星。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进一步了解研究有关病毒的内容,让病毒多为我们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2细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

6、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2.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3.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4.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准备细菌的形态、结构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教学过程

7、1.导入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你的衣服上有细菌吗?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又提出问题:那么你了解细菌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新授细菌的发现(1)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2)学生阅读课本71页72页,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发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于巴斯德实验,教师提出问题: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讨论、交流看法)(3)指导学生了解巴斯德实验。这

8、是一个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细菌进入。(4)小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很小,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2)学生用显微观察细菌永久涂片,并对细菌的形态进行讨论、交流。(3)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4)过渡: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5)展示细菌结构图片。学生就细菌结构进行讨论,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6)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

9、式是怎样的?(7)小结:细菌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不同形态,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的还有荚膜、鞭毛、另外,细菌没有叶绿体,所以只能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的生殖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有性生殖)那么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2)课件展示细菌的生殖过程;芽孢的形成过程;芽孢遇到适宜条件萌发过程。学生观看后讨论:细菌是怎样生殖的?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并组织学生讨论: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3)小结: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3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

10、教学目标:1、能仔细观察发霉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放久了会长出霉菌这一现象。2、能根据问题进行假设,并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3、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的记录的数据。材料准备:、发霉和新鲜馒头、培养皿,手套、镊子。、放大镜、显微镜、霉菌切片。(课前调整好)、操作材料:新鲜馒头、塑料袋、小刀、线、黑色遮光纸、透明胶带。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出示霉馒头)我这里有块馒头,看,它怎么啦?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板书课题:馒头发霉了)二、获取事实,认识霉菌(一)初步观察、安全教育这块馒头还能吃吗?对!发霉的馒头吃了对人体有害!不能吃!、明确要求现在我们来观察

11、发霉的食物与新鲜的食物有哪些不同。在观察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不要让你的身体直接接触到霉菌。(演示)戴上手套,拿上镊子。辨别气味时,像我这样(演示辨别未知气体的方法)观察时请及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发放材料,学生观察记录、组织汇报好,让我们听听大家都有哪些发现。当其他小组同学发言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听,对照自己的记录做好补充发言准备。(抓住闪光及时表扬)还有哪些不同的发现?(二)细致观察、放大镜观察因为霉菌,新鲜馒头与发霉馒头有了这么多不同。那么霉菌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下面我们借助放大镜再来看看,并做好记录。分发放大镜、收回新鲜馒头。学生观察描述组织汇报(收回材料)哪位同学愿意

12、带上你们小组的材料,来和大家说说:放大镜下的霉菌是什么样的?看来霉菌有很多种,颜色不同,形状各异。、显微镜观察 同学们观察得这样细致,却没有人能告诉我霉菌有几个部分,怎么办?(用显微镜来观察)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不同的霉菌切片,调好了显微镜,想看吗?用显微镜观察的注意事项:注意,显微镜我已经调好了,同学们不要在调整它,挪动它,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最讲次序。观察得最认真,记录最直观形象。交流:把各组的记录在实物展示台上集合结合同学们的图画讲解:霉菌虽然很多中,但都有“孢子囊”、“菌丝”两部分。像霉菌这样用肉眼看不清,放大镜也看不清,要用显微镜来观察的生物,我们叫它微生物。三、牵引过渡: 我们还在

13、什么物品上看到过霉菌? 关于霉菌你还想研究什么?四、对比实验(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讨论:霉菌在什么情况下生长得快?它的生长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有什么关系?独立思考,把你想到的列出来。在小组内小声讨论。汇报:随机简要板书:温度、水分、通风、光照等。(注意追问“什么关系”)(二)引导设计方案1、同学们认为霉菌的生长与这么多因素有关系,有些想法还互相矛盾,怎么证明你的猜想?2、引导设计方案教师以“温度”为例,引导设计实验就以温度为例吧,怎样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高低有关系?具体怎么做?出示两块品质不同的馒头,这样也行?看来实验中,我们还需要一些条件加以控制。(如果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就不用说了,直

14、接让他们分组从各种因素中选取一个最感性区的条件设计方案,填写实验计划。 如果学生明白的少,指名说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最感兴趣的因素,设计验证方案。3、学生分组设计方案4、交流实验设计,对有争议的方案进行修正完善。让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更科学完善。提醒:为了便于区分,是否两块馒头是否该做点标记?(三)激发观察记录兴致,讨论注意事项。大家的方案都设计得很好,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还得靠实际的实验现象来证明,所以,我们应该每天观察记录馒头上霉菌的生长情况,及时做好记载。下一节课,用我们的事实(记录和实物)来证明,哪个小组更有科学精神!四、实验、整理、按照小组计划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15、整理实验桌。4食用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蘑菇的形态结构特点。(2)使学生能总结识记真菌的主要特征。(3)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4)通过食用菌的调查,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二、 重点难点1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以及对自然界的意义和它与人类的关系是教学重点。2蘑菇的繁殖是教学难点。三、教具准备:图片 资料卡片等四、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歌曲一小段,调节课堂气氛,引出主题。观看图片,激发情趣,再由学生引出主题。(二)实施探究活动一:观察实物标本,识记蘑菇的形态结构 蘑菇像什么?

16、蘑菇标本呈什么颜色?都果把蘑菇比喻成一把张开的伞,那么伞盖、伞柄分别叫什么?蘑菇是否有生长在地下的部分?如果有,叫什么?把成熟的、新鲜的蘑菇放在白纸上,一手按住,另一只手轻轻地敲一敲,在白纸上是否发现有褐色的粉末落下来?如果有,你知道是什么吗?你能绘出一个蘑菇的外形图吗?如果能,请标出各部分的名称。你观察时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蘑菇 1形态结构:像把张开的伞,有菌盖、菌褶、菌柄、菌丝(地下) (板书)2营养方式:靠地下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3生殖方式:产生孢子进行孢子生殖。4鉴别蘑菇,不可随便食用。师小结: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知道的也不少,看来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同学们把信息

17、整理一下。活动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关于真菌与人类的关系,请学生联系实际总结,教师点评,如有没有总结到的一些大型真菌,如木耳、灵芝、猴头、银耳等,可利用软件向学生介绍。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 对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方面:可食用、药用、制酱油。2有害方面:使食品、纺织品发霉变质,使农作物患病等。五、自由活动关于如何区别有毒的蘑菇和无毒的蘑菇。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鉴别,1颜色较柔和的一般无毒,而色彩艳丽的一般有毒;2有小虫叮咬的一般无毒,而不招小虫甚至周围也没有小虫痕迹的,一般有毒;3菌柄憨实粗壮的一般无毒,菌柄较细的一般有毒

18、,等等。一定要教育学生,对不能识别的蘑菇,一定要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不要随意采食,以免发生不良后果。六、拓展活动食用菌的种类很多。我们课下继续搜集有关食用菌的资料。七、作业设计 1.蘑菇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是怎样的?六年级科学组 第册六年级上册第3课 第 10页 集体研讨时间 9月12日主备人:薛振华 使用人: 刘建新 备课组审核: 学校审核:图片 学生自己举出一些例子讲述有关的小故事 书写资料卡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5 蜡烛的变化教材分析: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变化多种多样,小苗出土,叶子变色,小狗长大,这些都是动植物的变化。本节课研究的

19、是动植物以外的“物质世界”中的相关知识,之所以选择蜡烛为探究对象,是因为蜡烛在不同条件下既会发生形态的变化,又会发生新物质的变化。而蜡烛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比较熟悉的材料,更便于准备。知识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能力目标: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蜡烛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情感目标:3、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综合归纳法教学过程: 落实目标一、 运用感官初步感知蜡烛的变化。1、谈话: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种子、发芽、开

20、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2、学生发言。3、谈话: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的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体,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板书课题) (1)提问:仔细观察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的特点。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教师概括。 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老师相机板书:烟 灯芯变黑 蜡油 ) (3)提问:同学们,刚才你们是用什么进行观察的?”(“眼睛!手! “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观察?”(鼻子、耳朵! “我们可以用手摸、用眼看、用耳朵听,要用到嘴巴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嘴巴来尝一尝,我们可以用到全身的器官来进行观察。” (在教学的过程中,

21、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 “你们还有发现吗? 师小结。 (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犯这样的错误,就是只通过一次观察或实验就草率地得出了结论,而这样得出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甚至是错误的。本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蜡烛燃烧后的变化后,还要通过其他一些实验来具体研究。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知识,使知识、能力、情感三维都能够得到发展。落实目标三(情感目标)初步感受蜡烛的变化,落实目标一。二、具体研究蜡烛状态的变化。 1、提问:老师这里有一些蜡块,如果加热它,请你们预测一下,它会发生什么变化?老师边说边演示。(板书:加热)(会熔化。 学生加热蜡烛,并

22、观察其变化。一段时间后,同学们有了一致的结果:蜡烛溶化了。 2、提问:再请同学们预测一下,这液体冷却后又会怎样呢?”(又会变成蜡烛。)学生观察逐渐冷却的蜡烛。 谁能详细描述了蜡烛冷却的过程?(指名说) 3 、提问:刚才蜡烛在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蜡烛加热后变成了蜡油,冷却后又变成了蜡烛。 (板书:冷却 蜡烛 ) (蜡烛受热溶化,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初次观察时出现的现象学生就已经知道,再次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是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知蜡烛形态的变化。 (虽然学生即使不通过实验也已经知道实验的结果,但本本环节我还是在实验前让学生进行了预测。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科学探究中,有些认识我们已

23、经认为贴近事实了,但由于事实的因果联系复杂,难于确定,依据不充分时,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些预测和猜想,来引导我们的探究方向,再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预测和猜想。三、研究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新的物质。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一会儿,烧杯里会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认真地进行观察。3、全班汇报实验观察所得。4、提问:同学们,这些水蒸气、黑灰都是哪里来的呢? (“是蜡烛燃烧得来的。”)(板书:燃烧 水蒸气 黑灰) (这可以是两次实验,如果学生能在一次实验中发现蜡烛燃烧后产生水蒸气和碳更好,就可以避免出现机械地重复。由于有的时候烧杯放得离火焰较近,所以一些碳附着在了烧杯上。 5、再

24、次实验:下面,我们要换个烧杯试试。 “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这个烧杯壁上涂了澄清的石灰水,同样把它罩在火焰的上方,请同学们预测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师根据交流板书:二氧化碳 (在以前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产生了知识的迁移,很容易就想到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从而发现了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四、比较蜡烛加热和燃烧出现的不同现象。同学们,刚才我们观察了蜡烛加热和燃烧时发生的变化,你们可以将这些变化分一下类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2、全班交流: 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形态变化 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 ) (在学生通过试验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应把它上升为理性认识。但在让学生归纳时,往往有些学生只会“意会”,而不会“言传”,这就需要老师的辅助,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五、讨论其他物质的变化。“同学们,生活中的一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