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就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案,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案,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实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教法创新,这是相当长时间阅读教案研究与改革的重点。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好好领会会议精神,转化为自觉的教案行为。本次研讨会研讨的重点,也是在10月份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案观摩活动努力体现的评课标准,就是这样的几个关键词: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最关键的是,崔峦老师指出:今年的教案观摩活动,要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案说再见。将用否定这样的课,来表明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阅读教案的决心,来引导全国阅读教案越过这道顽固的“魔障”。带着这样的期
2、待和教案憧憬,我们一行8人,有幸在马老师的带领下,于10月19日21日在美丽的宁夏银川,与来自全国各地的6000余名教师一起,观摩了34节优秀课例。细细品味了各省参赛教师通过课例所展示的初步研究成果,我们也在观课的同时,议论着、思考着、学习着、收获着。观摩课例后,青岛的杨屹老师做了精彩的点评。从具体的课例中,杨屹校长给我们分享了一些启示和建议:记忆比较深刻的是: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1.学什么?生命无价,童年只有一个,不能停留,也无法往复。学习需知,学习未知,高效地达成学时目标,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学生学习的困惑点、生成点。2.怎样学?扎扎实实地学。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比较充裕,展示学生
3、的认知过程,体现学习的规律。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少分析。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兴趣盎然地学。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触类旁通地学。我个人的理解,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课例的增值。最后,台湾的赵镜中老师,结合观课,做了教会学生阅读的简短报告。提出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比教会学生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观点。下面以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活动的特等奖获得者江苏南京的倪鸣老师执教的课例石榴为例,浅谈会议倡导的十六字方针的具体落实,从中感受最新的阅读教案课改信息。 石榴是苏教版实验教科书三
4、年级上册一篇课文。我的家乡在枣庄,这里有闻名中外的石榴园。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了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可爱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慢慢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这时,你摘下了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
5、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挨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教案大致环节:(一)巧借报纸,激发兴趣1 共读报纸( 1 )出示刊登石榴园广告的报纸选段。( 2 )借助报纸内容理解“驰名中外”,朗读课文开头。2 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 2 )认读二类字“榴”。(二)检查预习,理清文脉1 检查预习( 1 )学生再次练习朗读。( 2 )随机出示含有生词的句子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 )随机指导学生确定多音字读音的方法,查字典明确文中容易误读的多音字的字音。( 4 )随机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甚”和“至”。2 理清文脉(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 4
6、自然段。( 2 )理解第 4 自然段的大意。( 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 2 、 3 自然段。( 4 )引导学生合作讨论,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说出石榴的生长过程(课文 2 、 3 自然段的意思)。(三)精读对话,体会表达1 学生与文本对话出示课文 2 、 3 自然段: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1 )学生自读,谈谈对这
7、段文字的整体感受。( 2 )学生默读,寻找描写有趣的地方。2 师生间互动对话( 1 )组织学生交流描写有趣的地方。( 2 )重点研读以下两个语段,教案时随机安排先后顺序。语段一:第 2 自然段关于石榴树开花的描写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随机标记关键词语)图示感受本喻体的形似,学生朗读对应语句。引导学生感受本喻体的神似。抓住“火红”一词,拓展科学书籍中对石榴花色彩的描述。补充“火红”用于石榴花的根据(即相关诗句)。让学生诗文对照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欣赏画面,深化学生感悟,指导学生朗读。发散学生思维,给喇叭吹奏的乐曲起个名字。语段二:第 3 自然段中的两个拟人句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
8、相机介绍“拟人”手法,随即标记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形象。引导学生体悟“甚至”的用法。观察画面,讨论是否可以调整顺序。结合对“甚至”一次的体悟进行有感情朗读。带着学生边读边做动作,抓住“张望”一词展开想象,透过文字,感受作者的喜悦心情,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四)情感升华,课外延伸1 情感升华( 1 )让学生猜猜本文原作者。(揭晓:是一个孩子,后由编者适当改编)( 2 )组织学生讨论小作者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预设:从观察、情感、修辞手法等角度寻找原因)( 3 )随机引导学生再看课文开头,抓住“家乡”二字升华情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2 课外延伸( 1 )课后品尝水果,下节课学写一种
9、水果。( 2 )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拿石榴比对着读,在阅读中积累写好一种的水果的方法。课例启示:一、 吃准目标1.吃准目标,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坚守语文教案的本真。崔峦老师提出,语文教案要体现“一个中心”(即语言教案为中心,特别是加强语言的应用。石榴一课的教案,一开始就抓实了字、词、句的认读、理解,通过富有情趣的挑战性认读,如:生字藏在石榴果地后面,根据自己掌握生字的情况,选择不同难度的生字挑战认读;领悟方法的断句读,引导学生通过停顿、掌握读的节奏,读好长句子;认读二类字时,通过句段呈现的方式,体现认读的语境,教给读准多音字的方法。这些环节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质。2.
10、吃准目标,还是把课上成那个年段的阅读课。找准教案的起点和立足点、着眼点,是教师设计教案所要首先考虑的。教师要思考学生年段学习的起点,每个年段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争取做到既不要缺位也不要越位。石榴一文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本。对于刚刚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的能力应该具备,但对于文中出现的一些多音字容易出现误读。倪鸣老师找准了学生认知的起点,运用多种认读策略,在具体句段语境中,引导学生从一类字的挑战读,二类字的尝试读,多音字的选择读,进行了方法上的点拨和扎实的学习实践。内容理解方面,在学生了解文章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教师进行了适切的点拨,体现
11、了三年级的年段阅读教案的特点。3.吃准目标,还是把课上成那种类型的阅读课。我们在日常观课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由于受习惯性教案模式的制约,教师不论面对任何文体的文本,其教案设计基本相似,缺少对不同文体教案目标的适切性。如台湾的赵镜中先生在评价大陆名师林莘所执教鲸这篇文本,尽管我们认为林老师教案已经相当的丰富和活泼,充实而生动。但是,赵镜中先生从教会学生阅读的角度认为,相对这篇很典型的知识性文本来说,学生不能经过这两节课的学习,真正学到阅读知识性文本的方法。另外,赵镜中教授还指出林老师在朗读指导的不适切之处,这也是我们大陆教案摆脱不掉的一个习性就是感情朗读,虽然明知道正在进行的是说明文的教案,对于
12、文本中所提供的讯息,应力求客观、中立,教师依然还是习惯性地在教案过程中,要求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教例其实也在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同类型文本教案时,应考虑到文本类型独特的阅读教案价值,从“教阅读”的角度设计教案。而倪老师所执教的石榴则显得较为适切。石榴是一篇典型的状物类文章,介绍了石榴的生长过程和品尝石榴的过程,精当的比喻和拟人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教师在引领学生对话文本时,提出这样的阅读对话的话题:“作者是怎样做到写得那么生动的?默读课文勾画出写得特别生动的句子。”倪老师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学生深入文本、对话文本的话题,就突破了将阅读课上成内容分析课的“魔障”(崔峦老
13、师语),将学生的阅读视觉指向了对文本表达特点的体悟,引领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领悟写法,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实现状物类文本独特的阅读和认知价值。二、夯实基础夯实基础就是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听得明白,说得清楚,写得通顺,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石榴一课的教案,从课题学生随教师板书的书空写中指导写,到检查识字环节中各类认读字的逐步落实,词句理解的多种策略的运用,乃至文章顺序的梳理、主要内容的总结,各种修辞手法的朗读感悟,都扎扎实实而且富有情趣。而其中阅读策略也始终让学生保持着对阅读的兴趣,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来。三、 指导学习指导学习就是要增强在阅读教案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崔峦老师
14、提到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做到一少三多,即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利用课文这个“例”得言、得意、得法。而石榴一课的教案,可以说在促进文本“例”的增值方面,也充分考虑到文本的特色和学生的年段认知,用足了文本内外资源。其各个环节的设计,都体现了精当的阅读策略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与实践。如对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驰名中外”这一词的理解,借助引入的一段关于峄城石榴园的报道内容,丰富了理解词语的策略,可谓匠心独运。指导长句子朗读时,引导学生通过断句读感悟:掌握了方法,长的句子也能读好。处理多音字的正音读时,引导学生领悟由“剥”字的义项确定读音的方法,并提供了文本中“红白相间”一词,让学生根据这样的方法
15、进行关于“间”读音的阅读实践,较好地体现了读书方法的迁移训练。而在引导学生梳理石榴的生长过程的教案环节时,教师按照“什么季节,怎么样?”方式进行阅读信息的攫取和梳理,有意识地让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最后连起来说的阅读策略,又一次让学生掌握了把握文本内容的一种方法。凡是种种,在石榴一文阅读教案中的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折射出较为强烈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意识,着眼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四、 鼓励创新 从“教会知识”到“教会学习”这种提法本身就是一种理念的创新,是在反思总结阅读分析式教案的弊害后,对教案理想的追求。石榴一课的教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好的教案方法和精心筛选的阅读策略,保证了学生“能学
16、”“学会”“会学”。如在让学生感知石榴花和小喇叭本体和喻体的神似,以及拟人写法的形象时,“小喇叭”一处的教案设计则是立足于学生的可发展点,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绝大多数孩子只能感受到这石榴花和小喇叭的形似,而对于两者间的神似(也就是用小喇叭吹奏起来的热闹感觉来体现石榴花的旺盛)学生难以体会,但是这样的感悟并非无法建构,于是寻找到学生的最佳发展区火红,因为小学生总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火红”一处,通过一读课文聚焦词语,二读古诗激发想象,三谈画面有情朗读,四看图片创设情境,带领着学生感受到了小喇叭和石榴花的神似。教师采用贴图的方式,让学生很自然地感悟到各种修辞的妥帖和生动,体现了学习认知的规
17、律。而各种体现挑战性和未知性的朗读品悟方式(如挑战读、尝试读、想象读、加上动作读等)和阅读策略,也都让学生对阅读本身产生了兴趣,达到我们所期望的长久地“乐学”。 诚如杨屹女士在会议总结所说,我们希望能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兴趣盎然地学,触类旁通地学。这三个方面的希冀,细细揣摩品味,不难发现,三个“学”字旨在落实“教”为“学”服务的教案理念,扎扎实实地学即是十六字方针的“吃准目标,夯实基础”,让学生“学会”;兴趣盎然地学,就是“鼓励创新”,要求我们创新教案策略,使学生“乐学”;触类旁通地学,就是“指导学习”,让学生“会学”。这是我们阅读教案的理想追求。让我们在日常教案中,认真领悟落实十六字方针的深刻内涵,早日实现阅读教案从“教会知识”到“教会学习”美丽转身,与内容分析式的语文课堂说一声再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