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9KB ,
资源ID:1918277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1827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政治基础。 四项基本原则来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也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充实。邓小平指出:“这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的东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 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立国”的根本方向。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稳定是发展和改革不可缺少的条件。“中国的

2、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在改革、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稳定。只有保持社会稳定,才能在中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持社会稳定。 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消除一切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努力创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论文关键词】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实践意义 【论文摘要】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总结改革开放的成绩,重温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论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

3、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以高超的领导智慧和胆略,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作了深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把握,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形成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8年,改革开放成为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征。一、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历史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如今重读邓小平文选、邓小平年谱,我们会发现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一)关于改革开放的必要性邓小平从正反两个方面做了阐释。从正面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做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

4、改革”;“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从反面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邓小平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当代中国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关于对外开放,邓小平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等不同角度做了论述:其一,回顾历史,“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其二,面向现实,“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

5、不可能的;其三,展望未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二)关于改革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邓小平认为,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不是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也不是二十年。”他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来看改革的地位和意义,认为“这场革命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三)关于改革的性质和方向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的性质

6、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这次革命的特点在于:其一,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对它的否定。其二,这种革命不再采取阶级对抗的形式。改革“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其三,这种革命是为了改变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道路。其四,这种革命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依靠亿万人民的实践自觉进行的。(四)关于改革的目标和任务邓小平对改革目标设计给予了高度重视。改革伊始,他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做了高度概括,即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

7、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此后,随着改革的深入,邓小平反复论述了这个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内涵越来越清晰。l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富强、民主、文明”就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目标。关于改革的任务,邓小平说得更为明确。他指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五)关于改革开放的内容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

8、开放。“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改革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所有方面和环节,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开放有两个内容: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只是对西方国家开放,而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所有类型国家开放。中国要谋求发展,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六)关于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为保证改革的航向,邓小平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和原则。其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他说:“改革开放是一个新事物,没

9、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一切都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他强调:“改革开放必须从各国自己的条件出发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中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们只能按照中国的国情进行改革。“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其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其三,既要反“左”,又要反右。邓小平多次强调,搞改革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会有来自多方面的干扰,有左的干扰,也有右

10、的干扰”要坚定地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必须坚决排除这些干扰。其四,必须始终保持稳定。“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他曾反复强调:“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稳定压倒一切”,“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搞不成”。(七)关于改革的领导核心 邓小平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他曾明确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我们的改革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这两点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问题。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都是在

11、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以上这些思想系统阐释了社会主义改革进程的不可逆性、改革地位的重要性、改革目标的科学性、改革方向的明确性、改革内容的全面性、改革原则的坚定性、改革实践的创新性、改革方法的灵活性和改革过程的长期性。这些思想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与改革的思想。二、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实践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

12、治长期保持稳定。(一)基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一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二是多种层次、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已经形成。商品和服务价格基本上由市场决定。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三是政府职能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趋向成熟,国家计划、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机制初步形成。四是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五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体系向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转变。六是与社会主义市场

13、经济相适应的法制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二)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19782007年,我国GDP从36452亿元增长到247万亿元,年均增长速超过9,增长了l386倍;财政收入从l132亿元增长到5万多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21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15282亿美元。目前,我国GDP位列世界前4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3位,外商直接投资居世界前列,国家外储备居世界第l位。(三)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使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中取得重大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14、制度等国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民主行政能力显著增强,司法民主体制建设不断推进。国家领导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人事制度和监督制约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邓小平提倡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实行退休制度,并且身体力行。这是他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贡献主要内容:第一节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第三节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教学重点: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授课时间:4学时第五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

15、前一章我们已经阐明了发展问题是当代中国面临的根本问题。那么,如何不断推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如何保证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这就是今天这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 准备讲三个问题: 第一节第一节 我国从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 如何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理论上有四个重大问题需要作出准确回答:一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矛盾;二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还是改革;三是改革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改革;四是用什么标准检验改革实践的成败得失。 对第一个问题作出正确回答的是毛泽东,从而形成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对第二、三、四个问题作出完整

16、而科学回答的是邓小平,从而形成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基本矛盾是任何社会革命的根源,也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认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必须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与改革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具体地分析。(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

17、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交互作用,形成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系统。这个矛盾体系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诸因素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最,它制约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革,要求它们必须与自己相适应。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力又是最活跃的因素,它具有易变性和向上性的特点,总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18、,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却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对稳定性。生产力的发展必然造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必然使矛盾走向尖锐化,导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革。矛盾的解决,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建立,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新的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矛盾。这样循环往复,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见,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基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过程。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地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在现实的社会发展中,虽然生产力的发展是造成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的终极根源,虽然生产力的发展也造就了社会变革的进步力量,但生产力的发展并

19、不能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自然而然地发生变革。因为,尽管社会发展是客观的,但又是通过社会主体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发展了,总是要革命的。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工具是人创造的。工具要革命,它会通过人来讲话,通过劳动者来讲话,破坏旧的生产关系,破坏旧的社会关系。因而在旧的剥削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强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抗。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革命阶级不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和社会革命的形式,要解决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社会变革,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是根本不可能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

20、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两种不同层次的动力:第一层次动力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社会形态;第二层次动力,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手段。这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属于第一层次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作用,正是通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手段这一直接动力得到实现的。 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是怎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又是什么呢?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社会主义这方面的实践,当然

21、不可能对这一问题作出直接而明确的回答。恩格斯只是科学地预见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深深感到,“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和提高一步,都必定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但由于列宁过早去世,这一思想未能付诸实践。斯大林一直未能搞清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斯大林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状况,道义上和政治

22、上的一致是苏联社会发展的动力。似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一经建立就自然而然地能保证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种“完全适合”和“一致”的无矛盾论,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寻找到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动力。 这使苏共不能自觉主动地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导致各项制度凝固化,使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失去了应有的活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是由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解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手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由作为

23、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解决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科学揭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二)毛泽东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 首先,毛泽东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后,毛泽东同志总结了苏联东欧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社会主义社会,在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正确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的想法,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只能在矛盾中发展。“在社会主

24、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14页)正是这个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的发展。 其次,他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作出了科学地分析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14页)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和国家的主人,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被消灭、从而就使基本矛

25、盾失去了旧有的对抗性,变成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就其状况而言,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相适应是主要的、基本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基本适应的。说它基本适应,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状况的,存在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力,具有旧社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不相适应是次要的、非根本的。 再次,他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作出了原则的分析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上的新事物,加之建立的时间很短,所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可能一

26、建立就达到十分成熟的地步,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环节,同生产力发展以及经济基础的状况相矛盾。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15页)但由于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由此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重大贡献。

27、它从理论上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但是毛泽东只是提出了问题,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他没有具体深入地分析和准确地把握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 因而也就不能真正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手段。同时,由于在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的把握上出现了严重失误。所以,尽管毛泽东首次正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但在后来的实践中并没有有效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相反,矛盾越积越多,越积越尖锐,以致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政治震荡,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上述毛泽东同志所没有解决的问题, 是由邓小平同志解决的。 (三)邓小平科学地揭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

28、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历史经验,在坚持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基础上,进而认为,“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2页)那么,邓小平又作了哪些“深入的具体的研究”呢? 邓小平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科学地区分和正确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终于找到了长期以来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症结所在,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首先,邓小平科学地区分和正确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之间的关系,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科学的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