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4、文本解读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5、兰亭集序由来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
2、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
3、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再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
4、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间,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土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悦耳动听。 6成语及常用语 游目骋怀(开怀) 放浪形骸(行为放纵,
5、不受世俗礼法束缚)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变迁而发生变化) 7常识 纪年法 岁在癸丑(干支纪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帝王年号) 赵惠文王16年(王公纪年)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年号干支并用) 暮春(孟春 仲春 季春) 禊(在风俗,临水为祭,消除不祥,选在三月三日)预习自测字音辨识癸丑( ) 会稽( )( ) 清流激湍( )流觞( ) 游目骋怀( ) 管 弦( )嗟悼( )( ) 彭 殇( ) 形 骸( )整体感知 1、全文共四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并用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情感。2、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一词多义1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6、 )2信信可乐也 ( )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 )3坐列坐其次 ( )停车坐爱枫林晚(山行) ( )4修茂林修竹 ( )修短随化 (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 )5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当家) (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 ( )6之暮春之初 ( )及其所之既倦 ( )不知老之将至 (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7、于当其欣于所遇 (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并序(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 )8夫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 )夫人之
7、相与 ( )【我的困惑】(反思静悟)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梳理翻译第一、二段; 2、积累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结合注释疏通翻译课文第一、二段(修禊之乐)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补充注释: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
8、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所谓“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
9、浮水而行。(二)、积累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列坐其次俯察品类之盛2、词类活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映带左右 一觞一咏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4、文言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引以为流觞曲水映带左右信可乐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本文的第一段概述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的感受?3、作者在描写兰亭的景色时突出了什么特征?这些特征与作者所抒的“情”有什么关系?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梳理翻译第三段;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结合注释疏通翻译课文第三段(死生之痛)夫人之相与,俯
10、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补充注释:1、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2、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 二、积累文言知识1、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_通_虽趣舍万殊 _通_2、古今异义或取诸怀抱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向
11、之所欣3、词类活用: 死生亦大矣 4、文言句式1、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2、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四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梳理翻译第四段;一、结合注释疏通翻译课文第三段(今昔之悲)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齐物论) 1、古今异义: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3、文言句式 其致一也。1、
12、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2、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虚诞(dn) 癸丑(ku) 趣舍万殊(sh) 峻岭(jn)B齐彭殇(shn) 会稽(j) 形骸(hi) 晤面(w)C嗟悼(do) 修禊(x) 骋怀(chn) 符契(qD嗟叹(ji) 流觞(shn) 激湍(tun) 曲水(q)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少长咸集(都) 畅叙幽情(幽深内藏)感慨系之(附着) 喻之于怀(比喻)B群贤毕至(全) 崇山峻岭(高)终期于尽(至,及) 列坐其次(排列)C茂林修竹(修整) 人之相
13、与(交好)修短随化(变化) 其致一也(情趣)D清流激湍(急流的水) 暂得于己(一时)向之所欣(一向,向来)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3下列各句中“信”意为“信物”的一项是()A信可乐也B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C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D愿陛下亲之信之4对“次”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贤能不待次而举(等次)B陈胜吴广皆次而行(按次序)C列座其次(旁边)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次要的住所)5对“临”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临时)C居高临下(从高处往低处看)D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6选出加点“于”字用法、意义不
14、同的一项()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C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D因击沛公于坐7比较以下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A和相同,和也相同B和相同,和不同C和不同,和相同D和不同,和也不同8下面各句中都有“之”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及其所之既倦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前往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A/B/C/D/9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
15、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天大雨,道不通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A引以为流觞曲水B列坐其次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D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11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与“少长咸集”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A映带左右B足以极视听之娱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D群贤毕至12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B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其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16、”。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其体例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其中列传是记述帝王以外的高官名士的事迹的。D王羲之是东晋大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因他曾做过右丞相,人称“王右丞”, 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兰亭集序课文素材积累梳理:1、生命永恒。“死生亦大矣”。死生之重,今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中。其实,生命的消逝和诞生都带着圣洁的意味,终结和开始都是一种哲学,需要人们思考和正视。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绝对需要一种勇气。他敢于正视人生之痛,表现出了自己的真性情,吟唱出了对人生无比的热爱和眷恋。我们只有正视生死,才能热爱生命,在奋斗和奉献中增加生命的长度和厚度
17、。2、淡雅人生。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处偏远清幽之地,行率真自由之事,着朴素简洁之衣,食清淡爽口之味,歌清新高雅之章,叙自然真挚之情。他们通体洋溢着一种平淡的人生真味: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潇潇洒洒、坦坦荡荡、真真切切。这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原生态”的生命情调。这显然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知识分子追崇的一种“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人生理想和乐境。3、务实求真。诚如古文观止所云:王羲之的感慨“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作者生活在东晋时代,当时统治者编安江东,不思进取;士大夫崇尚玄学,清淡之风很盛。作者公开批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世风,
18、颇有想作为。有忧国忧民渴望救国“倒悬之急”的大志和旷达进取的人生态度。4、“悲叹”与“悲观”。悲叹不等于悲观,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汉末魏晋时代的文人士子,在精神风貌上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觉醒。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鲜明地表现在他们对人事无常、生命短暂的悲慨上。可是,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却往往是一些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士,比如李白、曹操等人。悲叹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名人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着执着,面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5、热爱自然。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带给人们严重的不平衡和压抑感,
19、而优美的自然环境却使人在身体和心理上获得短时的安静和松弛,自然景观一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人们开始了从自然中去超凡脱俗,在观赏自然中体悟人生道理。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仰观俯察,感万物盎然,宇宙博大,欢愉之情和至真至深的理趣溢于言表。王羲之从自然山水中体味人生宇宙,拨动天地之弦,吟唱生命的强劲之音,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6、美的真谛。万物静观皆自得,自然景观对人类来说是纯客观的,可谓之“美”,亦可谓之“丑”;但在寻美者的眼睛里,细腻的情怀里,一切变得灵动、丰盈、鲜活,获得了一种阐释美的生命。远山淡雾过滤后的清泉,疏朗简净的竹风竹韵,朗月般清凉的诗文,如绾秋蛇的魅力书
20、法,至美至雅的高尚情趣7、人是最美的风景。兰亭集会,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与会者是倜傥俊逸、诗才出众、品德高尚之士,为清幽的大自然增添了几多风流。自然是美好的,人类高尚的情操和情感更为美好,人是自然界中一道最美的风景!没有王羲之的深情深思,没有兰亭集序的诗文和书法,哪里会有永远的兰亭这一文明的踪迹?8、率真自然。王羲之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太尉都鉴让人到王家选快婿,王家许多子弟都显得拘谨不自然,惟独王羲之在东床上坦然自若,结果被选上。这反映了王羲之率真自然的性情。“信可乐也”的欢呼,“死生亦大矣”的慨叹,“岂不痛哉!”的悲鸣,正是王羲之的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他对生死问题不掩饰,不做作,不逃
21、避,这正是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透彻感悟。9、精神本源。一个人的精神既来自渍透心计的书林,也来自大自然这本更为广漠的书卷。兰亭是王羲之精神的活水,我们现代人也要寻找到一处供心灵憩息的精神后花园。这是一个能把你的情操和品德打磨得晶莹剔透的世界,这是一个可以让你变得出神入化、灵魂如翼、自由飞翔的世界。10、我思故我在。兰亭让人难忘,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让人难忘,他衣袂飘飘、仙风道骨;王羲之的“旷古之叹”更是令人难忘,作者能超越当时的游目骋怀之乐,意识到快然自足中孕育着怅然若失,人生易老之痛,不能不说是一种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和人文联想,充斥着乐痛相依、阴阳相伴的人生辩证思想,闪现出人生哲理中理
22、趣美的光芒。11、如何传播经典文化。当今学术界,文化传播太过“通俗化”,有“媚俗”之嫌。有人写了这样一首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又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难能给谁。牧笛横吹,黄酒小菜有几碟。夕阳余晖如你的羞怯似醉。摹本易写而墨香不退,印泥都有余味。”借用古诗词意境来写歌,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法,本无可厚非;但歌曲偏偏取名为兰亭序,就有“篡改”和“涂鸦”之嫌了,这可不是对经典文化精义的积极传承。13、个性与人生。王羲之在魏晋名流中不算是另类,但个性绝对鲜明,可以称得上卓尔不群、特立独行:他不云里雾里地“清谈”,他很务实很深情;他自爱不自戕、率
23、真不夸张,他自信不沉沦、旷达不怪诞;他有责任感,有才情,有忧患意识,有独立思想,有人生理想,有坚强意志。个性成就未来,独立的个性和优秀的品质,成就了王羲之辉煌的业绩和千古风流的英名。第一课时预习案答案2、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文章思路:(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第二课时1、.本文叙事极有层次,说说本文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第二句:与会者。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第四句:宴饮之乐;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作者的主观感受:2本文的第一段概述了什么内容?(作者根据什么说这
24、次盛会“信可乐也”?)共有三个答案,自己任选【分析探究】第一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信可乐”是因为作者陶醉于兰亭美景,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可分条概括出集会时使作者畅快的因素。原句、原因分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来聚会的人多,产生感受的原因之一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产生感受的原因之二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聚会时的活动,文人雅士的游乐形式雅致有趣,产生感受的原因之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聚会时天气晴朗,产生感受的原因之四第二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 明确: 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
25、,少长咸集。” 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是气候宜从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是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 (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 问题二: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怎样体现“乐”的?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良辰:暮春之初。、美景: 兰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
26、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乐事: “修禊事也”。当地风俗: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请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来齐读:“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赏心: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学生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总结: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