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各种“伞”和“雨打芭蕉,雨打新荷”的自然现象的叙述与描写,还有戴望舒雨巷里那个女子的可望而不可即,都在运用巧妙的譬喻,集中突出主题:截断与阻隔造成矛盾,有矛盾才有美丽。越是不可捉摸,越是妙不可言。作者的语言灵动轻盈,丰富细腻的微叙事为哲理的生发做了极好的铺垫,短短的一篇二百字的微作文,摇曳多姿而又深邃幽远,极富时间感和空间感。最后的画面定格意味深长。微叙事与大哲理(二)生命现象喻哲理生命现象喻哲理类作文主要有两种行文思路。1由人及人可以从坚韧,生命的真谛;以奔跑的姿态度过生命;执着创造,装点生命;舞出生命的绚丽等角度来阐述哲理。2由物及人这里的“物”指有生命的事物。如“大雁”,可以展现其壮
2、志凌云;如“燕子”,可以写其为报春的使者;又如“狗”,褒义是忠实,贬义则为奴才。在阐述的时候,一定要举重若轻,点选得不要太大,常见的选点有:相信自己、坚持不懈、无私奉献、自信达观、坚强不屈、平凡真诚、执着坚守、个性飞扬、身残志坚、平凡中彰显伟大、逆境中成就辉煌、俗世中坚守自己,等等。不 放 下若是释然,何需放下?放下固然豁达,不放下尤显勇气。初生的婴儿坐婴儿车,成长后骑脚踏车,中年奔小车,老年免不了救护车,回归赤裸时躺殓车。若不是欲念从未卸下,又岂会拥有如此绚烂丰满的人生?人生的每一次追求,都是不放下的欲念在膨胀,其实只要于旁人无碍,不放下又何妨?倘若从一开始便定格色彩,决意放下,照片上的色彩
3、又岂能跳脱出黑白二色?放不下,就不放下吧。这是一道考试作文题放下不放下,考生选择了“不放下”。他从生命现象入手,赫然直面人生,寄寓深刻哲理:“初生的婴儿坐婴儿车,成长后骑脚踏车,中年奔小车,老年免不了救护车,回归赤裸时躺殓车”简直是触目惊心!然而又无人能够逃避。考生选择了“车”这一视角,运用微叙事以几幅典型画面快速拼接了人的一生。这种将人生片断化拼接剪辑的蒙太奇手法,夸大和强调了生命的转瞬即逝,令人触目惊心的同时,也让我们服膺作者的生命解读和生活态度:“若不是欲念从未卸下照片上的色彩又岂能跳脱出黑白二色?”在文章的末尾,作者又以巧妙的回环句轻松扣题:“放不下,就不放下吧。”文中的微叙事,给了读
4、者的心以重重一击,为后文生发大哲理做了震撼人心的热身运动。要打开人们的心门,有时候的确需要这样的力度与锐度。就好像一块巨石若是完好无损全无缝隙,它总会寸草不生;只有敲开一道缝隙,才有可能播下种去。微叙事与大哲理(三)日常小事说开去“小事”是指日常生活中看起来似乎不被人们所注意的细小事情,它很平凡也很平常,但它却蕴涵着很重要的意义。“小事”常常“不小”,所以不应忽视日常生活中那些平常的小事。由日常小事说开去,应注意以下几点:1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然而人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看到
5、事情的里层,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2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能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眼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3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4“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意)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内容单薄。因此,我们在具体写的时候,应避免
6、在揭示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犯任意“拔高”的毛病。阐述其哲理常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正反对比法。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凡或平常而又不引人注意的小事,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从一些小事情可看出一个人的高尚风格或优秀品德。同时,常常做一点小小的好事,坚持下来,也可以建立起人们思想品德的“金字塔”。一些常被人们忽视的小事却往往会对个人、集体和社会造成重大的危害,不可等闲视之。二是纵横古今法。列举从古到今的一些事例,采取夹叙夹议的形式,或递进,或引申,由浅及深地说明道理。刺如今凡尘间万物都已光滑,人亦是。生活中刺愈少,人便愈肆意妄为了。曾记得幼时被粗糙的凉席上的一根刺给刺伤,疼肿难耐却又无可奈何,但是却因此小
7、心了许多。人生没了疼痛,就像咖啡失去了苦味。纵观古今中外,无痛不成文。人生少了刺,便也失去了乐,不知疼痛如何,怎知快乐几何?很欣赏魏征的直言,于大唐盛世功不可没。人若没了浩然正气,没了一针见血般的直截了当,只求圆滑地活在人间,有何意也?作者运用微叙事,从“幼时被粗糙的凉席上的一根刺给刺伤,疼肿难耐却又无可奈何,但是却因此小心了许多”的回忆说了开去,结合生活小事的记忆和体验思考,来反观现代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证明了开篇的论点:“生活中刺愈少,人便愈肆意妄为了。”同时引申出下文的深入思考:对于自己,失了刺没了痛,也就失去了快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深入思考中,作者用“纵观古今中外,无痛不成文
8、”(这正如前人所说的“词穷而后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魏征的直言,于大唐盛世功不可没”的微叙事兼议论,夹叙夹议,渐渐推进,有自己童年真实的生活体验,有“人生没了疼痛,就像咖啡失去了苦味”的比喻联想,有历史人物的佐证,短短一百多字的微作文里,作者的思路表现得十分清晰,层次和手法富于变化,句句切入心扉。微叙事与大哲理(四)社会见闻谈关系同学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常常会发现社会发展中许多美好的正能量,如感动中国人物、低碳生活、爱心捐助;无私奉献的老师、民警、清洁工;一心为公的老党员;扶危济困、见义勇为但是也经常会发现社会发展中的许多不利因素,如假冒伪劣、贪污腐败、教育不公平以及应
9、试教育、环境污染、战争,等等。这些见闻都会引起社会反响,引发人们更深入的思考,都可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只要我们多关注社会,做一个有心人,就一定能选取到鲜活生动的材料,写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作文。写作社会见闻类作文,应注意以下几种关系的处理:1对立统一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没有“自由”,也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两者对立统一。或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的约束。2权衡取舍即指各要素之间是是非利弊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
10、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倾注关爱”,如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3条件因果即指构成作文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条件或因果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并非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4并列共存即指构成作文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5纵横对比即指构成作文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的关系,纵着比,看社会发展变化趋势;横着比,看同时代同领域的不同状
11、态。如“长处与短处”,某些事纵着看是优点,但横着看又有缺点,这样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以上的几种关系不一定能涵盖所有的情况,几种关系间也有交叉现象,如“坚守与放弃”主要是权衡取舍关系,但也有对立统一关系。短暂和永恒欧洲的城市总是让人为之倾心,我以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把古典和现代融合得异常完美。譬如巴黎,崭新的摩天大楼和古老的中世纪建筑在一起总不会显得突兀,却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这是一个城市应有的姿态,又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姿态。这个世界总是在飞速发展。当你身着这季最流行的服饰,下一季的发布会又即将开始;而电子产品更新换代之迅速更让人觉得恐怖。到最后你只是汹涌潮流中的那只可怜的跟屁虫,没有人
12、会注意到你。可可香奈儿曾说:“时尚会过去,但风格永存。新的诞生是短暂的,而唯有从灵魂中散发出的美才得以永恒。这篇微作文的话题是“新”。作者从欧洲的建筑的古今共存说起,说到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弃旧图新,人们追赶时代的浪潮,失去自我,失去个性;在这些社会见闻纵横对比的微叙事之后,水到渠成地引出可可香奈儿的话,“时尚会过去,但风格永存”;最后顺势以自己的语言归结出大哲理:“新的诞生是短暂的,而唯有从灵魂中散发出的美才得以永恒。”布封说“风格即人”,没有灵魂的人也不会有属于自己的风格。跟风逐浪的人,只能制造具有美的物质外壳的赝品,而不可能创造出具有美的内在灵魂的真迹。而一切外在的物质的东西,再新也会
13、变旧,最终朽坏;只有那些灵魂的东西,才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永存。微叙事与大哲理(五)经典素材细说理经典素材一般指经过时间过滤,对人生具有启示或指导意义的作文素材。如人生信念类的“岳飞精忠报国”“辛弃疾的忧国忧民”,又如反映个性禀赋的“商鞅立木取信”“李苦禅烧画”等。运用起承转合来说理是阐述经典素材最常用的论证手法。“起”有不同的“起”法:有的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有的只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心论点不在开头的某一具体语句,而是包含在论题之中,需要概括、提炼。“承”也有不同的“承”法:有紧承上文正面论述的“正承”,也有紧承上文反面论述的“反承”;有作为“起”与“转”之间过渡的“短承”,也有作为全文重要论
14、证部分的“长承”。“转”也有不同的“转”法:“转”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承”。上文是“正承”,下文则“反转”;上文是“反承”,下文则“正转”;上文是“正承”,下文还可以“进转”;上文是“短承”,下文也可以“长转”,重在下文;上文是“长转”,下文则“短转”或“不转”,重在上文。“合”也有不同的“合”法:侧重点不同,或在正,或在反;落脚点不同,或重在理论,或重在实践。就“承”和“转”的性质而论,大致有如下几种变式:(1)起正承反转合(2)起正承进转合(3)起反承正转合当然,起承转合在每一篇文章中也并非一应俱全,可以无“起”(卒章显其志),也可以不“转”(“承”的部分就是全文中心),有时甚至可以不“合
15、”。因此,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也不必囿于某一结构模式,而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适当取舍。示例王安石读孟尝君传1起起题: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2承承题: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3转转题: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4合合题: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拔出心中的刺卡卡西曾对佐助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经常把仇恨挂在嘴边,我所见过的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没错,其实卡卡西在阐述一个道理:心中的刺要拔下来,并把它放下,不要让自己深受其害。廉颇拔出心中攀比高位的刺后,他才得以和蔺相如和好,从而使赵国
16、更加强大;朱买臣拔出心中失妻痛苦之刺后,他便奋发图强,最终受到汉武帝的器重并成为一位郡守;苏轼拔出心中壮志未酬的刺后,他便放心于山水并写出了后世名篇赤壁赋;等等。无数名士都在演绎着这个道理:唯有拔出自己心中的刺才能有所作为。所以,当我们找到封印自己情感和才能的刺时,请毫不犹豫地把它拔出来,这样我们才能开创一番新天地。这篇微作文的话题是“刺”,作者开篇引述卡卡西对佐助说过的一句经典台词并加以阐释,从而引出“刺”的话题,并亮出观点。然后运用微叙事,概述廉颇、朱买臣、苏轼的经典案例,从而深入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唯有拔出自己心中的刺才能有所作为。”最后用一句简洁的呼告有力地收束全篇,这句话言约意丰,它
17、蕴含着正反两个方面的可能:一,任由刺扎根,它将封印自己的情感和才能;二,忍痛拔出刺,才能开创一番新天地。短短一篇微作文,呈现出完美缜密的四步结构:起、承、转、合。起,即开头。承,紧接开头加以陈述。转,是全文的关键,即转说开去,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反转”,从另一面或反面说,讲不同的意思;另一种是“深转”,采用推进一层的写法,转入深处。合,即圆合首尾,收束全文。这篇微作文的四步结构如下:起亮出观点(“不要经常把仇恨挂在嘴边”);承阐释观点(“心中的刺要拔下来,并把它放下,不要让自己深受其害”);转(这篇微作文用的是“深转”,推进一层,转入深处)“拔出自己心中的刺才能有所作为”(前面所说的“不要
18、让自己深受其害”是“守”,是消极的自保;这里所说的“有所作为”是“攻”,是积极的创造);合“当我们找到封印自己情感和才能的刺时,请毫不犹豫地把它拔出来,这样我们才能开创一番新天地”(首尾圆合,收束全文)。思维严谨周密而富有节奏的变化,很漂亮。微叙事与大哲理(六)生活故事有寄寓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这样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生活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有不同的思考和感悟,提炼出来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提炼观点时就必须根据这一原理对生活故事进行多角度认识,多层次探究,多方位切入,多元化解读,这样就能发现别人无法发现的道理,提炼出别人提炼不出的观点,形成别人不能形成的
19、认识,从而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提炼生活故事中的寓意要做到以下几点:1准确。观点要从生活故事中来,不能脱离生活故事。2深刻。要有哲理意味,发人深省。3新颖。观点要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示例薛谭跟秦青学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技艺学完,就自以为都学到手了,便向老师告辞回家。秦青也没有阻拦他,在城外的大道旁给他饯行。这时候秦青打着拍子,慷慨激昂地高唱起来,声音震动了林间的树木,反激出的回声挡住了天上的行云。薛谭急忙向老师道歉,要求回去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再也没说回家的话。本材料提供了大量的写作视角。从薛谭角度,可提出以下观点:(1)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2)善于感悟和反思;(3)迷途知返,知错能改;
20、(4)学习忌自满;(5)学无止境等等。从秦青角度,可提出以下观点:(1)爱徒如爱子,师德高尚;(2)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法;(3)实践最重要;(4)事实最有说服力等等。从师生双方角度,可提出以下观点:(1)爱心和宽容是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因素;(2)识才惜才,相互欣赏等。放下孩子正在沙发上玩,妈妈正在洗菜。突然,妈妈听到孩子的哭声。她手都来不及擦干便冲进了客厅。原来,孩子的手伸进花樽里拔不出来了,母亲用了种种办法,试着将孩子卡住的手拔出,但都没有用。实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妈妈打碎了花樽。这是一件价值不菲的古董。当然,孩子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孩子平安就好。妈妈让孩子将手伸给她看看有没有受
21、伤,孩子的手看起来没有任何皮外伤,但他紧握着的拳头无法松开,是抽筋吗?妈妈惊惶失措。在妈妈的哄劝之下,孩子终于松开了拳头。原来,孩子手心里攥着一枚一元硬币,他是为了拿这个硬币才让手卡在花樽里的。孩子的手拔不出来,不是因为花樽口太窄,而是因为他不肯放手。其实,放手就能立刻解决问题,只是大家都在逃避这个事实。宁愿卡在樽颈里,也不愿意解脱。这是关于“放下不放下”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作者讲述了一个小小的生活故事,在故事中寄寓了一个大哲理:“其实,放手就能立刻解决问题,只是大家都在逃避这个事实。”极富创意的一种构思,小故事有大智慧。类似的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有发生,只是我们常常当局者迷。作者简洁的文字
22、犹如当头棒喝,让人警醒。微叙事与大哲理(七)逆向思维出新意逆向思维通常情况是指与正向思维完全相反,从对立的角度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的思维方式。在作文审题立意时,运用逆向思维,反其向而思之,反其意而写之,往往可避开多数学生的常规思维,使文章审题角度更多面,材料选择更新鲜,见解更深刻独特。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作文题呈现多角度立意的趋势,旨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多向立意,写出新颖、独特、深刻的文章来。第一,通过逆向立意,学生可道常人所未道,发常人所未发,从比较新颖的角度切入立论,使人耳目一新。第二,对于思辨性稍强的作文题,学生对同一命题进行正反辩证思考,分析由肤浅走向深刻,观点具有思辨性,使文章厚实有分量。
23、逆向思维的三个常见角度是:设置前提、转换角度、重新判断。(1)从谏如流(2)好高骛远(3)开卷有益(4)酒香不怕巷子深可以通过下面的思维进行求逆思维:(1)通过设置前提限制“谏言”的内容并对纳谏者自身条件提出要求来翻新。(2)通过转换角度从人物不切实际心态的角度转到他因“不满眼前”而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的精神角度来翻新。(3)通过重新判断重新审视两个关键词“开卷”和“益”的关系,变“确定”到“不确定”来翻新,开卷未必有益。(4)通过重新判断重新审视“酒香”“巷子深”的关系,变“不怕”到“也怕”。予人玫瑰,手有刺伤俗话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可是为什么予人的要是玫瑰,而不是其他的花呢,其原因恐
24、怕在于玫瑰有刺啊,会刺伤送花人的手。难道不是吗?想当年鲍叔牙将齐国宰相这束玫瑰给了管仲,让管仲坐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自己却被“刺”成了个副手跑前跑后;而贫穷的马勒为了满足同样贫穷的舒伯特作曲的欲望,不惜将自己仅有的几张画纸画成五线谱给了他,然后自己只好忍受许久不能作画的痛苦。所以说,送玫瑰的人要做好被刺的心理准备,收玫瑰的人则要更加珍惜这束玫瑰,因为送玫瑰的人手里不仅有余香,还有刺伤。这是关于话题“刺”的作文,作者的角度十分特别,将俗话所说的“手有余香”改为“手有刺伤”,从浪漫主义变为现实主义,却更具温情与震撼人心的力量。俗话“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是站在赠予者的角度自己给自己的鼓励,作者
25、的话“予人玫瑰,手有刺伤”却是提醒接受赠予者懂得珍惜对方,懂得感恩。情感有了这样的双向交流,就成了双倍的美好,人间也因此变得温暖光明,一股暖流不知何时已在读者心中悄悄流淌。中间一段的几句微叙事,逆向思考,翻出新意,语言简洁,意蕴丰富,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随着情感的层层蓄势,作者的观点也渐渐显明,使得最后的归结水到渠成,深入人心。微叙事与大哲理(八)欲擒故纵显主题军事上用兵有“欲擒故纵”之计,即当敌人锐气尚盛时,我故意避战示弱,骄纵敌志,使其懈怠,丧失警惕,而后乘机擒之。“擒”,捉拿的意思,可以看成矛盾的收结,解决。而“纵”是放开,为了解决矛盾,不能回避矛盾,先得分析,揭示矛盾,等矛盾暴露到一定地
26、步,再顺势擒拿。由此看来“纵”是一种手段,而“擒”是一种目的,放纵是为了更好擒捉,放纵是在擒拿这一目的支配下进行的,是充分掌握了解决矛盾主动权的,所以叫“欲擒故纵”。在论辩性的文章中常用此法来反驳错误观点。它一般先让对方把话说完,然后,抓住对方要害,驳倒他,这放开是为了最后驳倒。如有人说:“评弹是靡靡之音,听了要死人的。”我们可以这样反驳:“按他的说法,如果前线打仗,就不必派军队去作战,也不用飞机、坦克和导弹,只需派一个评弹团就行了。几首曲子一唱,敌人闻曲披靡,一个个自动倒下去,岂不痛快?”既是歪理,其逻辑必然是荒谬的,我们先让它自我暴露,再接歪理推下去,必然会得出荒谬的结论。此法不单用在论辩
27、性文章里,许多叙事性作品也用。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段的主旨是要突出林冲取胜,表现他的武艺高强和谦抑大度,但作者不急于一下子揭示,而是先写林冲拜见洪教头,洪教头傲慢不理,一纵:洪教头说林冲是假冒教头,诱讨酒食,林冲不作声;二纵:洪教头提出比武,林冲却称不敢;三纵:洪教头气势汹汹,来攻林冲,林冲退避;四纵:开枷,拿二十五两银子为利物;五纵:林冲一棒打翻洪教头,纵于一“擒”。这样“欲擒故纵”,设置波澜,扣人心弦,文章就显出了一路山重水复的丘壑之美。因此,“纵”是方式、手段,“擒”是目的、结局。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当一代文化宗师离一个时代而去,他所带来的历史的灵光也大部分
28、会被时代的大河卷走。难怪韩愈感叹自孔孟以后,圣人不出,圣教不传。白乐天生前将自己的诗集藏于三处,怕日后自己的思想不为后人所知。数百年后,如果记忆可以移植,这些苦恼或许将不复存在。譬如陈寅恪,他在那个时代就不必因屡遭劫难而为身后的“名山大业”夜不能寐,尽可以抹去那悲剧的文化苦恋情结。这不是天方夜谭。我们甚至可以将诸如老子和爱因斯坦的记忆同时移植到一个人的脑中,这不知会爆发出多少超人的思想。因为人的大脑容量近乎无限,我们是否就可用这种方法制造超人?至于平常百姓,则可以不为死亡而苦恼,因为他将摇身一变,继续生存,只不过换个躯壳而已。历史上,那些诸如兰亭集序等对生死茫然而抒发情感的名篇将不值一读,因为它们已无法再和后人产生共鸣!然而,问一句:“你是谁?”恐怕将很难有人做出圆满的回答。拥有别人的记忆而过着自己的生活,你的记忆也许会告诉你:你有两个父亲、两个母亲;你干过一件事,又肯定没干过这件事;你死于车祸,但肯定也死于病痛。天啊!你是谁?你已不再是你,你将徘徊于记忆之中而无法思考。“未生我时准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伦理学又一次无路可走!这是一篇令人开眼,令人警醒的文章。开篇就先造声势,欲擒故纵,从孔子、韩愈的慨叹,引出“数百年后,如果记忆可以移植,这些苦恼或许将不复存在”,这个美好的可能令人欢欣鼓舞。蓄势至极,笔锋一转“你是谁?”随之而来的一连串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