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27.92KB ,
资源ID:1907391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0739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国际贸易归纳总结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国际贸易归纳总结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1、3、按照是否有第三方参与将国际贸易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直接贸易(direct trade):两国或地区之间不借助第三方参与的贸易活动。无第三方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指借助第三方参与的贸易活动。有第三方(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的区别过境贸易属于直接贸易还是间接贸易)转口贸易(entreport trade):从商品生产国进口商品,但不是为了本国生产或消费,而是再向第三国出口,这种形式的贸易成为转口贸易。间接转口:即转口商品从生产国输入进来,然后再销往商品的消费国。直接转口:即转口商仅参与商品的交易过程,但商品还是从生产地直接运往消费国。过境贸易与转口贸易的区别:P17

2、过境贸易与转口贸易的区别(1)转口贸易有第三国的商人参与商品的交易过程,而不论货物是否经由第三国运送;过境贸易则无第三国商人参与;(2)转口贸易以盈利为目的;过境贸易通常只收取少量的手续费,如印花税等;(3)转口贸易属于间接贸易;过境贸易属于直接贸易。注意:对间接贸易、转口贸易来说,商品不一定经由第三 国转运,二是强调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交易的达成有第三国参与;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不同,前者有第三国参与,后者无第三国参与,它也不列入本国的进出口统计内。三、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异同:(一)、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相同点:都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交易过程大同小异;经营目的都是为获取利润(二)国际贸易与国内

3、贸易的差异:(1)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经营环境的差异:语言、风俗、法律、经济政策、货币和度量衡、商业习惯、商业管理、举例和运输、争端解决、市场调查难度(2)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经营风险的差异:信用风险商业风险汇兑风险运输风险价格风险政治风险(3)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经营收益的差异:国际贸易有可能获得比国内贸易更大的经营收益,但是由于国际贸易风险比较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可以从市场容量的大小,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政府的信贷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等方面分析经营收益及其变化。(4)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经营人才的差异:精通外语;了解国外的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文化宗教等,善于交流;了解国际经济环境和变化的能

4、力和知识,做出正确的商业判断和选择;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具有远大的眼光;具备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资金、人才、信息、营销网络 第三章 国际分工1、国际分工的作用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可以产生专业化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对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源有效配置有明显促进作用。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2.国际分工各个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点 p46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萌芽阶段表现为:西欧殖民主义者强制性地对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进行掠夺,从这些地方为本国输送自己不能生产的农作物

5、,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二)国际分工发展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特点:1、机器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国际分工在形成阶段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3、世界市场出现了大宗商品。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等建立了大机器工业和现代化工厂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促成国际分工的形成。(三)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1、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包括法国、德国、日本、美国2、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3、亚非拉国家垂直型分

6、工加深;4、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新体系。这一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特征之一。过去,亚、非、拉美国家只被卷入国际商品流通,而现在则被拉入世界资本主义生产,从而使宗主国同殖民地、工业品生产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形成了国际分工新体系。(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当代国际分工在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世界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具体而言,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1.在分工格局上,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工业与工业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7、;这种工业与工业的分工主要有两种类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高精尖工业和一般工业的分工,即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与劳动、技能型工业的分工;发达国家之间在相同技术水平上的产业内部的分工。产业内部的分工沿着三个方向发展首先,国家之间产品的专业化;它是指不同国家对同一种类不同规格和型号的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其次,国家之间零部件的专业化;它是指不同国家对同一产品的不同零部件进行专业化生产。最后,国家之间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它是指不同国家对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2.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大,从一般的商品生产扩大到了服务领域,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趋势;3 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公司内部跨越国界

8、的分工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内部贸易在战后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4.区域性经济贸易组织内部分工逐渐加强;5.在分工类型上,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过渡。6.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国际经济组织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增强。7.知识经济成为新型国际分工的基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工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分工过渡;国际分工出现了大脑手脚的分工。8.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多层次: 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离开外围; 地区性区域分工在加强。如日本的雁行模式 区域性经贸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服务分工尚未形成固定形式 3、国际分工的发展制约因素(7个)P5

9、3 (1)自然条件是影响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然条件主要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地理环境、国土面积的大小等等,对于国际分工的 产生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国际分工发展的早期尤其如此。 * 自然条件制约的作用在下降 (2)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技术的革命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推动和加速了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二)影响国际分工参与度(三)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四)提高国际分工层次(3)人口与市场:()人口、生产和市场规模影响参与国际分工的张力。劳动规模越大,分工越细,任何国家都不可能

10、包揽所有的生产,必须参与国际分工(4)交通和通讯业(5)资本国际化:跨国公司和资本输出对国际分工的推动作用P56(6)国际生产关系影响 生产关系影响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 (7)经济体制与政策:经济体制是参与国际分工的内因的基础。4、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赫俄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1)、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一)产生背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83)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劳动价值论的另一创始人。他在1817年出

11、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中,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时代: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上升的时代。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主要内容比较成本学说原理 比较成本学说指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而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利。他认为国际分工和

12、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成本,而不是绝对成本。 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核心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比较优势说的理论前提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即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生产成本不变;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规模报酬不变;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完全竞争市

13、场;收入分配没有变化;国际经济是静态的,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没有运输成本。(三)理论评价积极意义 它论证了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还是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只要按照“两优取重,两劣择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即增加物质财富。这一理论为各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作了理论上的论证。局限性 简化了复杂的经济情况,是以一系列的假定为前提的。从而大大削弱了比较成本理论的适用性。2、要素禀赋理论(郝-俄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产生比较优势的唯一原因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一、理论背景 资源赋予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称

14、“H-O模型”。资源赋予论是用生产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商品流向的理论赫俄理论的出现是对李嘉图国际贸易理论的一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对李嘉图学说的三个基本假定的否定上。A、否定了李嘉图学说的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的假定B、否定了李嘉图学说的两国生产函数(投入量与产出量的比例)不同的假定。C、否定了李嘉图学说的劳动能在国内充分自由流动的假定要素禀赋理论可以分为:狭义的要素禀赋论也称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不仅包括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还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条件(1)两种生产要素(2)两种可贸易产品(3)两个国家(4)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都是给定的 (5)生

15、产技术假定相同(6)生产规模报酬不变(7)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8)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9)无运输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国际贸易自由的障碍(一)资源赋予论的积极意义1、这一理论更接近国际贸易的现实。比如它从生产要素、价格、供给、需求等实际问题入手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更接近国际贸易的现实。2、坚持了比较成本学说的正确思想。俄林的两国不同的商品价格比例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的论断,就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具体应用。3、对各国外贸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比如,某种生产要素本国稀缺,则应进口这类要素密集型产品,而不要坚持本国生产,否则将会失去更多的利益。二)资源赋予论的局限性1、资源

16、赋予论用均衡价值论代替了古典学派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所坚持的劳动价值论的正确观点。这一理论建立在三要素基础之上,从而抛弃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2、这一学说的主要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之上的,从而表现为一种静态分析,强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重要性,忽略了技术进步的影响和一国政策对静态要素的影响。这就使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真实情况,并产生出了各种理论漏洞,受到后人的抨击。3、这一学说在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时,只强调了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别,忽视了“市场扩张”这一重要内容,而后者正是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占领国际市场,增加工人就

17、业,有些产品不具比较优势,政府也鼓励出口。 第六章一、发达国家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1、古老的贸易保护论:重商主义 15-18世纪中叶早期:威廉斯塔福货币差额论晚期:托马司孟贸易差额论2、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并行:18世纪中叶-第一次产业 革命后(19世纪中叶) 【英】 内容:废除谷物法 【美、德】内容: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 降低关税 取消特权公司改变殖民政策推行贸易扩张 3、超保护贸易政策:1930-二战后 【美】凯恩斯 内容:从保护农业推广到工业 就业理论 乘数理论4、贸易自由化:二战后 【美】 1947年关贸总协定缔约方通过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5、新贸易保护主义:20世纪70

18、年代后【美】 保护的商品增多、保护措施多样、保护制度系统、保护程度提高6、贸易自由化的深化:90年代之后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倡导贸易自由化,保护浪潮渐弱。对重商主义的评价: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在当时曾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方式的发展。但它只局限于流通领域,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认为财富和利润都是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对外贸易是财富和价值增值的源泉,这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货币差额论将货币与商品绝对地对立起来,而且孤立地对待货币运动,设法要把侥幸得到的货币保存在国内并把它贮藏起来,只有贸易差额论才开始认识到货币运动与商品运动的内在联系。对自由贸易政策与理论的评论(1)

19、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848年到1866年期间不列颠工业和贸易的空前发展,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废除食品和原料的保护关税引起的。 马克思 自由贸易政策实施后,农业的发展也是惊人的。作为废除谷物法的补偿,地主们获得了低息贷款,大量资本投入到农业上来,最终使英国农业对外竞争能力增强了。保护贸易政策“保护幼稚工业”理论二)对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评价1.“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在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保护关税政策对于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是必要的,他使德国的大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2. 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对经济不发达国家是有重大参考价值,

20、该理论的保护的对象以将来有前途的幼稚工业为限,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利益也予以承认,保护贸易为过渡时期,而以自由贸易为最后的目的。3.但是,李斯特的整个理论体系是错误的,不科学的,他把生产力理论同古典学派的价值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其保护幼稚工业理论是以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为前提假设。五、 超保护贸易政策(新重商主义)(一)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垄断削弱了自由竞争;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大危机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干预对外贸易,实行高关税,外汇限制,数量限制,鼓励出口等措施改善国内的经济状况。英国抛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21、转而实行超保护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理论著作是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经济危机前,凯恩斯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者,此后转而推崇重商主义保护贸易政策,形成超保护贸易政策理论。二)超保护贸易的特点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贸易保护主义相比,超保护贸易主义有以下特点:保护的对象扩大了。幼稚工业、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保护的目的变了。从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到更看中垄断能力的加强。保护的战略方式改变。从防御性地限制进口到进攻性扩张国内外市场。保护的措施多样化。关税和各种各样的奖出限入措施的运用。保护大企业资产阶级利益。三)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1.凯恩斯立场的转变:在资本主义

22、1929-1933年大危机以前,凯恩斯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者。当时,他否认保护贸易政策会有利于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在大危机过后,凯恩斯改变立场,转而推崇重商主义。认为重商主义保护贸易的政策确实能够保证经济繁荣,扩大就业。2.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批评。国内充分就业是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建立的前提,而现在发生的大量失业现象明显不合乎古典自由贸易理论。3. 就业理论。一国的就业水平由有效需求决定。有效需求社会商品总需求价格和总供给价格相等的社会总需求。因此,为保护国内就业,国家应对外贸进行干预,采用财政政策,增加公共投资和政府开支,保护贸易顺差,以促进就业和产出的增加。4.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主要内容

23、:当出现贸易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的就业量,提高国民收入,并且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是贸易顺差的倍数;但出现贸易逆差时,对外贸易会减少一国就业量,降低国民收入,并且,国民收入的减少量是贸易逆差的倍数。政策含义:奖出限入5、乘数理论 (投资乘数和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增加一笔投资所引起的收入增加量,并不限于增加的投资量。只要社会存在闲置的生产资料和失业的劳动者,投资变动就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以倍数的扩大效果,这扩大的倍数就是乘数。4、理论评价:凯恩斯主义超保护贸易理论中提出的对外贸易乘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规律性。但凯恩斯主义过分夸大了他们的意义,片面强调对

24、外贸易顺差对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可能导致国际上各国过度的强调出口而限制进口,导致关税或其他贸易保护手段的日益盛行,最终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六、贸易自由化与新贸易保护主义一、贸易自由化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中出现了贸易自由化1、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1) 大幅度消减关税:主要表现为WTO组织的关税减让谈判以及成员国相互降低关税;不断扩大的EC在成员国内部取消关税;GSP(2) 降低和削减非关税贸易壁垒(3) 外汇管制放宽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特点(1) 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积极推动(2) 贸易经济自由化的经济基础雄厚(3)主要反映了垄断资本的利益(4) 主要通过GA

25、TT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5) 贸易自由化发展很不平衡二、新贸易保护主义1、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1)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被保护的商品从传统产品、农业产品转向高级工业品甚至劳务部门。197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对钢铁进口实行限制,1978年,美国对进口钢铁采取“起动价格”:1977年到1979年,美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限制彩电进口。进入80年代,美国对日本再次实行进口限制,迫使日本实行汽车的“自愿”出口限额等。(2)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利用关税手段:关税仍然是这些国家限制某些商品进口的重要手段,对于某些“敏感性商品”继续维持较高的关税水平;同时按照有效保护率设置阶梯关税。加强了征收“反补贴税

26、”和“反倾销税”的活动。WTO建立以后,关税、非关税措施受到严格的限制,各国越来越多的使用反倾销、反补贴等所允许的保护手段。利用非关税手段:非关税措施中的技术和环境壁垒不断增高,苛刻的技术和环境标准限制了后工业化国家的出口贸易。3)贸易保护制度更系统化。从贸易保护制度转向更系统化的管理贸易制度,把外贸政策法律化,给贸易保护主义披上法律的外衣。西方国家管理外贸的法律已由单行的法律发展成为以外贸法为中心的,与其他方面的国内法相配合的一个整体。(4)保护的程度不断提高例如:整个发达国家制成品的消费中,受限制商品从1980年的20%提高到1983年的30%。(5)各国“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

27、向鼓励出口。在经济方面,各经济发达国家加强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出口补贴、外汇倾销等措施,向厂商提高支持以鼓励出口;在组织方面,发达国家广泛设立或改组各种促进出口的行政机构,协助本国出口厂商对外国市场的扩张;在精神奖励方面,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制定了各种评奖制度,对扩大出口成绩卓著的厂商给予奖励。2、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保护的程度不断提高保护措施扭曲了贸易流向贸易限制推动价格上涨进口限制未能有效地维持就业新贸易保护主义使发达国家付出了巨大代价新贸易保护主义伤害了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3、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的原因80年代以来,主要工业国家经济处于低速发展状态,失业率一直较高。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美国贸易逆差急剧上升,美国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政治上的需要贸易政策的相互影响 第九章一、关税的概念、性质、特点和作用1、概念:关税(Customs Duties;Tariff):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其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税收。(征收关税的领域为关境)海关的任务是根据政策、法令和规章对进出口货物、货币、金银、行李、邮件、运输工具等实行监督管理、征收关税、查禁走私货物、临时保管通关货物和统计进出口商品等。2、性质:关税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