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49.60KB ,
资源ID:1906819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0681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农业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 生态环境作用: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控制和治理污染。 社会文化作用:农村社区文化;旅游、观光、休闲。第二章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环境;农业环境;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地域分异规律。中国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的相互影响关系。1、农业的自然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包括农业环境中植被、杂草、昆虫、病害等。非生物环境:光、温、水、气、土等。2、环境:环境(environment)是指周围所在的条件,对不同的对象和科学学科来说,环境的内容也不同。对生物学来说,环境是指生物生活周围的气候、生态系统、周围群体和

2、其他种群。对社会科学来说,环境指具体的人生活周围的情况和条件。3、生态因子:环境中与生物体的生存、分布、生长 及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有密切关系的因子。4、生活因子:作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因子,如光、温、水、养分和空气(五大因子) 5、生活因子的综合作用、主导作用。6、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光照、温度、水分、养分、土壤。7、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8、生态系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加上它们生存的环境。9、农业环境:以农业生物为主体,包括围绕着该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农业自然环境:土壤、水体、大气、能量、物质等)和社会条件(农业社会环境)的总和。10、农业自然环境:指

3、能满足各种农业生物生长繁殖的各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土壤、水体、大气、能量和物质等。11、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农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11、自然环境与农业地域的分异规律中国最大的农业地域差异是东西部的地域差异,全国分三大自然区域:东部季风区,为湿润农业区;西北内陆干旱区,占国土面积30%,为干旱牧业区;青藏高原区, 国土面积25%,为高寒牧业区。12、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地域分异规律:各地区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匹配决定了农业区域的明显差异。如我国农业的地域差异首先是东部和西部的差异,次是南北之间的差异、最后是中、高山地区上下之间的垂直差异。形成差异的最突出因素

4、是水分条件的差异。综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全国可划分为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占国土面积45%;西北内陆干旱区,占国土面积30%、青藏高原区;国土面积25%,为高寒牧业区。13、气候变化使中国农业面临以下三个问题: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14、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增加、气温升高,由此带来海平面上升、干旱和洪涝发生频率增高和强度增强、热带气旋风速增强、降水量增多等。15、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二氧化碳增加可提高光合效率,增加作物产量;气温升高可扩大作物种植范围、延长生育期提高产量,极端温度频率增加(灾害)对作物生长

5、起抑制作用;降水量增加适当时对作物有利(多数地区缺水),过多对作物不利。海平面上升使低洼耕地和沿海地区的土壤含盐量增加,耕地减少。气候变化改变了生态环境,为保证种植业生产,必须加大投资:水利投资、化肥农药投资、土地生产力建设投资。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间接影响:对农业生产能源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对农产品市场平衡的影响、对人类消费结构的影响、对人类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6、气候变化使中国农业面临以下三个问题:17、农业生产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增加大气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18、环境:作用于人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和力量的总和。我国环保法规定:环境包括大气、

6、水、土地、森林、草原、矿藏、野生动植物、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自然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19、农业环境:农业生态环境:20、中国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自然灾害增加;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水质、土壤)。21、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控制人口增加,提高全民族的农业生态环境意识;增加森林、草地、农田作物的绿色覆盖,减少土地裸露;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改革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消除农业自身污染。(减少化肥、农药、农膜、农业废弃物等的影响)第三章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 国民经济的部门划分方法。 农业与第

7、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和非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2、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分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食物供应;原料供应;市场需求;劳动力转移;资金和其它生产要素的转移;改善国际收支状况;间接作用:农业与其它产业紧密联系(后向联系、前向联系、总联系);改善生态环境。3、产业划分: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部门(农业)。农业中包括种植、林、牧、渔四业)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在加工的部门(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

8、门(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第三产业又分为两大部(流通部门、服务部门)、四个层次(流通部门、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4、国民经济行业的划分:工业;建筑业;运输和邮电业;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旅游;金融和保险;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福利;其它。共十大类。5、产业部门的划分:第一种,分6个: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和其它服务部门;第二种,分33个; 第三种,分119个。6、农业与第二产业的关系:农业生产资料的来源;农产品的去向。7、农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互相提供服务。第四章农业与农村的内部结构1

9、)农业内部的部门划分方法;2)中国现行农业总产值的统计口径。农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农业与农村非农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农(种植业)、林、牧、渔。1993年以后,统计中取消副业。2、农业内部各业之间的关系:种植业为畜牧业、渔业提供饲料,畜牧业、渔业为种植业和林业提供肥料。农业和林业既相互竞争(如争地、争资源),又互相促进(如防护林)。林业还为农牧渔业提供制造生产工具的材料。3、畜牧业所需的饲料分八类:干粗饲料、青饲料、青贮饲料、能量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在18%以下,粗蛋白含量在20%以下的糖类饲料、蛋白质补充饲料(粗蛋白含量在20%以上的精料)、矿物质饲

10、料、维生素、添加剂。4、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大类。5、农业产前部门: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加工和供应的部门。6、农业产后部门: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和流通的部门。7、农业与农村非农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浓醇非农产业的分化;现代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农业和非农产业对资源的竞争和互补关系:竞争劳动力等资源;互补是指形成完整强大的产业链。8、农村经济的整体性: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和农户经营的多样性;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统一性。9、农村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农户家庭功能(生产经营、消费组织、生育、赡养)的整体性;农村社区功能的整体性

11、;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农村社会发展的综合性;10、社区:社会和区域的共同体,是一定区域内的社会,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区域性质。反应不同地区人口、群体、组织、制度、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等社会要素的差异和特征,是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概念。第五章世界农业发展史世界农业发展史1)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2)古代农业的生产经营状况;3)近代农业产生的前提;4)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1、世界农业发展史进程:i.原始农业(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石制农具的使用)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a、首先表现在生产工具上,从粗制的棍棒和石制工具发展到精细打磨过的石制、骨制和木制工具,还出现了

12、极少量的青铜制工具。b、其次表现在耕作方法上,从只会采集发展到刀耕火种乃至锄耕火种,出现了原始的烧垦制。C、第三表现在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上,从单纯猎取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的籽粒,发展到对某些动植物进行驯化,使之可以饲养和种植。古代农业(铁质工具大量使用19世纪中叶):a)耕作制度由原始的烧垦制过渡到既能较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较好保护自然植被的轮作制。一系列精耕细作的方法也随之出现,如整地播种、育苗移栽、中耕除草、灌溉施肥等。b)灌溉施肥等由原始的自然补充土地水分、肥力过渡到劳动者利用各种方法主动对土地施加水肥。近代农业(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机器作业,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良种选

13、育技术提高、免疫接种使用。近代农业产生的前提:农民与土地分离,资本与土地结合。现代农业(20世纪中叶至今):智能化和机械化,绿色革命、生物技术、远缘杂交、微生物农药、组培快繁、生物质能的转化。8、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地区专业化到农场专业化再到作业专业化。 作业专业化是指一个农场专门生产某种中间产品,专门完成产品生产这一过程里的某一项作业。9、现代农业(智能化、机械化)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化、工厂化、无土化、海洋化。第六章世界农业的地区分布农业资源; 世界十大农区。1)农业资源的特点; 2)世界种植业的主要概况。世界十大农区的分布和特点。1、农业资源分种植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业

14、资源、渔业资源。土地和海洋是各种资源的基础。2、土地按其利用形式的不同分为耕地(1/10)、牧场草地(2/10)和林地(3/10)。3、农业资源的特征:数量的有限性;一定的再生性(自然、人为)4、世界种植业概况:粮食作物:谷物、薯类、豆类及其它作为粮类的农作物。世界半数以上人以稻米为食,1/3的人以小麦为食。世界小麦种植面积在谷物中最大。油料作物:包括大豆、油菜籽、棉籽、花生、向日葵籽、油橄榄、椰干、油棕果、亚麻籽、芝麻等。美国大豆产量占全世界2/3以上。糖料作物:甘蔗和甜菜。甘蔗主要在古巴、巴西等国家,占60%,甜菜主要在欧洲,占世界80%,尤其以俄罗斯最多。天然性植物纤维:棉花、麻类、蚕丝

15、,以棉花占首位。5、世界气候类型,12个:寒带苔原性气候、温带针叶林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森林气候、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山地气候。6、牧场草地:也称永久牧场,指野生或人工种植草本牧草达5年以上可供放牧牲畜的土地。人工草场面积是一个国家畜牧业集约化水平的标志。牧场草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用草地载畜量表示。7、林地:天然生长或人工种植树木的用地。林地分郁闭地(森林资源,郁闭度0.2)、疏林地(郁闭度0.2)、灌木林地.8、世界水产品产量10%来自内陆淡水域,90%来自海洋渔业。海洋渔获量90%来自近海(200海里

16、以内)水深200米以内。9、世界大农业的区划,十大类的分布与特点:非洲撒哈拉以南农业区:东高西低,多数地区高温少雨,以种植业为主,是咖啡(第二大产地,仅次于拉丁美洲)、可可(世界第一)、花生重要产地。北非西亚农业区:有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撒哈拉热带沙漠气候、两河流域。农产品种类丰富。粮食能自给的国家很少,仅有土耳其。东南亚和南亚农业区:热带、高温多雨,季风区分雨季和旱季。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多为贫瘠酸性红壤土,三角洲为肥沃冲击土。种植业为主。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遭破坏严重(毁林垦荒、战争破坏、过度出口)。拉丁美洲农业区:第三世界最发达农业区,属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自然条件优越。种植业、畜牧业发达

17、,森林资源丰富。西欧北欧南欧农业区:北温带,气候温和湿润,夏凉冬温多雨雾。西欧畜牧业发达。北欧耕地少,森林资源丰富。中欧地势平坦,畜牧业为主,农牧结合。南欧平原面积少,山地多,传统以农业为主,自然条件不理想。北美农业区:美国和加拿大,东西两大山系两侧沿岸为海洋性气候,两大山系中间位大平原和大草原,加拿大北部为冻土地带,其余大部分为大陆性温带针叶林气候。两国种植业、畜牧业均较发达,世界粮食出口第一、二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农业区:澳大利亚为热带沙漠气候,不适于种植业。内陆干旱,沿海雨水较丰富。新西兰属海洋性气候。两国牧草丰富,宜于发展畜牧业。东欧和西伯利亚农业区:多数为温带气候,少数为寒带气候。冬

18、季漫长严寒干燥,夏季短促温暖。种植业、畜牧业并重,森林覆盖率较高。中亚农业区:(从前苏联分离时间不长,缺乏资料)东亚农业区:中国(后面章节介绍)。第七章世界主要国家农业概况 农场制;农业合作社;农业协同组合;兼业化经营。1)美国农业的特征;2)法国、巴西、日本农业的经营形式;3)荷兰农业的经验;4)印度农业的结构和生产水平;5)以色列农业生产的特点。3、理解:世界主要国家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1、美国农业是典型的现代化农业。二战后,美国农产品严重过剩。2、美国分八大专业农业生产带,自然资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3、美国农业的特点:高效率产业;重要出口创汇业;结构合理、发展空间广阔(部门结构多样、地

19、区专业化、生产集中化、与其它非农部门广泛协作与联合)。4、美国农场根据所有制分自耕农农场、半自耕农农场、佃农农场。按农产品销售份额分为农场居住农场、小型农场、中型农场、大型农场。按经营方式和占有形式分家庭农场、合伙农场、公司农场(规模最大、竞争力最强)。5、法国农业的自然条件: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南高、西北低,土壤肥沃,自然条件好,适于农业发展。耕地占农用地41.3%,牧草地占26.8%,林地占31.9%,海岸线长,渔业资源丰富。6、法国的农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各业均衡发展,现代化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7、法国的土地基本法鼓励土地集中。法国农业的经营形式:家庭农场、雇工经营的资本主义农场、农业合作

20、社(购销、生产、服务、信贷)、农业一体化经营。8、法国农业的特点:自然条件好,适于农业发展;各业均衡发展,现代化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农业的进行形式多样。9、荷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势低洼,河流密布(主要用于排水)。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世界一流(农产品出口率、土地生产率、设施农业) 10、荷兰农业的特点:海洋性气候,适合农业生产;地势低洼,排水设施一流;11、印度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因自然条件差异分为五大农业区,森林覆盖率达23%,海岸线长,渔业资源丰富。12、印度农业的结构和生产水平:农业劳动力占58.5%,农业是印度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就业部门和出口创汇部门。在总产值中,粮食:非粮食=7:3。

21、粮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粮食产量的提高得益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绿色革命”,引进高产品种,并配套相应的技术措施,实现粮食基本自给。13、印度自独立后废除“保税地主制”,并规定土地占有的最高限额,使耕者有其田,逐步进入农业资本主义社会,但这种改革并不彻底,目前仍保留多种封建主义方式,如租地等。14、巴西地处南美东部,冬部和西部为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中间为平原,属热带雨林气候。土壤肥沃,目前尚有80%的可耕地资源未开发。畜牧业、林业发达。林业资源世界第一。海岸线长,渔业资源丰富。该国原为农业大国,独立后发展较快,是第三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最大的农产品供应地之一。15、巴西农业内部结构:种植

22、业占比70%,畜牧业25%,林渔业占5%(潜力未挖掘)。农业生产水平横向比较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仍保留着16世纪殖民当局建立起来的大庄园制度。大多数土地由土地所有者经营。巴西农业的特点:自然条件好,适合发展农业;发展快,是世界最大农牧产品供应地之一;横向水平低,潜力大。16、日本属温带海洋性气候,较适于农业的发展,但土地贫瘠。耕地面积少,牧草地少。山地丘林占3/4,森林覆盖率67.9%。水稻种植和海洋渔业是日本农业最重要的部分。稻米能基本自给,其它农产品均不同程度地依赖进口。17、日本农业的经营方式:农户家庭经营(规模1hm2左右)、农民兼业经营,农协经营、其它经营。18、日本农业的特点:

23、海洋性气候,较适合农业;土地面积少,水稻种植和海洋渔业是日本农业最重要的部分,其它农产品均不同程度地依赖进口;农业经营形式多样。19、以色列位于地中海与死海、约旦河之间,西部为地中海沿岸平原,东部为谷地,中部为山区和高原。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除西部狭小沿岸地带年雨量较足外,其它地方均干旱少雨。无河流,唯一淡水资源太巴列湖低于海平面200m。缺乏森林和牧场资源,自然条件对农业极为不利。20、以色列农业生产概况:种植业以粮食、经济、瓜果、饲料作物的生产为主。粮食以小麦为主,饲料以大麦、玉米、高粱为主。粮食与饲料均不能自给。经济作物以长绒棉为主,能大量出口,分布在河谷地带。水果、蔬菜均大量出口。畜

24、牧业主要是家禽养殖业。21、以色列的农业生产组织:基布兹和莫沙夫 基布兹即农业公社,成员自愿组成,基本遵循“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全部财产集体共有,共同生产,劳动成果平均分配,全国有300个左右基布兹,是以色列农业的主体。 莫沙夫即合作农庄,成员自立门户,独立生产与消费,但供应、销售、贷款、财务往来均具有合作性质,莫沙夫的领导机构负责解决生产经营问题,并提高公共服务。 上述农业企业的公有制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充分使用生产资料,也有利于农业与工商业的合作。22、以色列农业生产的特点: 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如将湖水扬高,通过各级增压和管渠向南部输送,并发展了滴灌、喷灌、咸水处理灌溉、

25、废水利用、人工降雨及荒漠径流农业等一套有效利用水资源的方法,使全国灌溉面积超过51.2%)。 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高。 农产品生产面向出口。23、世界主要国家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充分利用各自国家的自然资源;政府重视,并加大投入。第八章中国农业发展简史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农业技术体系;永佃权。 1)中国农业起源的地域特点; 2)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条件;3)近代农业兴起的社会背景。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动力。 中国近代农业落后的原因。1、中国农业的起源:距今1万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农业活动。最早的地区是黄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于发

26、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条件:传统农业的显著特点:建立在小农经济制度之上,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目的的精耕细作农业。传统农业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贵族世袭制度被废止和削弱,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建立按地亩征税赋役制度,个体经营,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北方传统农业自秦汉开始,在轮作复种、品种选育、植物保护、畜牧兽医、养蚕养蜂及人工养渔等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南方农业自隋唐开始,在灌溉、土壤翻耕、园艺业、畜牧业方面开始发展。宋元时期,人口激增,与水争田,导致农具的革新和梯田、圩田的迅

27、速发展。小麦、大豆、棉花在南方迅速发展。此外。在多熟种植、土壤肥料、园艺业及畜牧业方面也有较快发展。明清时期,农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农产品商品化提高,新作物大量引进和推广(如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烟草和甜菜等)。人口激增,是农业经营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主要措施:大力推行多熟制;耕作制度多元化和复杂化(间混套作);栽培技术日趋完善;生态农业(如桑基鱼塘)开始发展;动植物品种选育及林木繁殖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3、近代农业兴起的社会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农业进入近现代发展阶段。西方列强入侵和掠夺,封建统治者加重对农民的剥夺,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清末明初,一场改良政治,全面学习西方的运

28、动全面开始。办农报、译农书、办教学、赴日本和西欧学习,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稻、麦、棉等主要作物均选育出了一批优良品种。日本侵华及抗战期间,对农业影响极大。由于近代农业在中国起步晚,期间又战乱不断,使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新中国成立,我国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农业得到全面发展。4、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动力中唐以后,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崩溃,社会矛盾突出,历时7年安史之乱使北方社会经济遭到空前的破坏,南方未受战乱直接危害,社会生产相对稳定,大量北方人南下,带来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是南方农业迅速发展,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5、中国近代农业落后的原因:6、“永佃权”:明代世个别现象,清代有较大发展。地主拥有“田底”,佃农拥有“田面”,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密切相关。第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