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5.96KB ,
资源ID:1906546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0654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国学经典之《大学》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国学经典之《大学》Word文档格式.docx

1、任何成大事者,都必有崇高的志向和坚定的毅力,只有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才能心安理得,才能思虑周详,最终才能实现理想,获得成功。作为大学生朋友们,大家现在应该做的就是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终有一天你会实现理想,收获成功。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2)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致知在格物(4)。【译文】古代那些想弘扬光明正大品德于天下的人,必须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

2、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出自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伦理政治。其内在的逻辑不是简单的由修身到齐家到治国到平天下。而是一个递进蕴含的关系,即要做到齐家必须先修身,要做到治国必须先要修身、齐家。因此修身贯穿于始终,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条件。修身,就是修养自身的品性,就是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夹杂着恶念。就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要做道德高尚的人,必须端正自己的心思,

3、必须要做到意念真诚。人们常常觉得只要自己的意念真诚就可以达到修身的目的,这样就得出意念决定论,常常忽略了最后两句“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即做到意念真诚,要做到端正心思已达到修身的目的,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如何获得新知识呢?必须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修身”不仅仅是“意念”的问题,不仅仅是“心诚”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这行动就是不断的研究万事万物,在对万事万物的研究中获得做人的道理。而只有弄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并身体力行,修养自己的品性,才能够完成“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事业。四 物格(1)而后知至,知至(2)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4、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注释】(1)物格: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2)知至:获得知识。 【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出自礼记.大学,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

5、已,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五、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一是(2)皆以修身为本(3)。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儒家文化强调修身为本,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如果忘记了此根本,就是舍本逐末,就会做不好任何事情。 (金涛)六、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毋:不要。 恶(wu)恶(e)臭(xiu):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ou) 味

6、的含义宽泛。 (4)好(hao)好(ha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ao)色,美女。(5)谦(qian):通“谦”,心安理得的样子。、(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7)闲居:即独处。(8)厌然:躲躲闪闪的样子。(9)掩:遮掩, 掩盖。(10)著:显示。(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

7、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 出自礼记.大学。此段话道出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区别在于独处时的状态。君子表里如一,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个人独处的时候,都非常谨慎,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不同,私下里放纵自己,还在表面上自吹自捧。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在独处时,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这就是所说的“慎独”!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忿懥(zhi):愤怒。不得其正:不能够端正心思。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

8、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思;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思;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思;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此段在强调心思端正,即“中正”对于修身的重要性,并罗列了影响心思端正的一些因素,如愤怒、恐惧、好乐、忧患。旨在强调修身在于内心清明、专心致志。不要被情绪所左右,更不要心不在焉。 在现实社会中,注重修身的人就必须做到使自己的心志端正,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中正,而要做到中正,是不容易的。那对我

9、们的心地是个考验。在生活中,许多东西与事情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以至于做不到中正的境地。比如我们遭遇愤怒、恐惧、喜好、忧患等等,就会在此种情绪的影响下,直接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因为直接,所以有些与生俱来的本能反映,也可能会产生缺乏理智的可能。从而失去了中正。君子是最讲中正的,要做到时时处处端正自己的心态,这样,就能够在任何情况下,自己所做的判断都不失“正”。八、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之:即“于”

10、,对于。 辟:偏颇,偏向。 哀矜:同情,怜悯。 敖,骄做。惰:怠慢。 硕:大,肥壮。 【译文】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此段旨在说明修身对于治理家庭的重要性。因为人对于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都有偏私之情。如果人不知道修身之道,立身之本,任情恣意而不能有所节制,有

11、所省察,就会产生偏私执见。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道德的楷模,是因为在思想上具备一种和平中正、无私无偏的大公精神。 古时家庭人口众多,作为一家之长如果不存亲疏之见,不以好恶而别,都一视同仁,互尊互爱,平等相待,这样就可以化解家庭各种矛盾,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或者家族。所以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必须不存偏私之心,如果有,就说明自身修身不足。因此,齐家的关键就是修身,使自己有“中正”之心。九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悌(ti):指弟弟应该服从哥哥。慈:指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

12、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会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此段旨在说明治理家庭和治理国家的关系。古时一般家庭或者家族很大,因此古人常常把治理家庭和治理国家联系在一起。认为家是国家根本,国是由家构成的,千千万万的家庭构成了国。虽然家庭之间的具体情况有可能不一样,但是治家的道理确是相通的,虽然家与国大小不同,但是齐家与治国的道理也是相同的。齐家的秘诀,无非有三:达孝、行悌、能慈,即子女孝敬父母、兄弟手足之间相互关爱、尊长慈爱幼小。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达到齐

13、家的目的。治国也和齐家一个道理,对长辈的孝敬如同对君主的忠诚,对兄长的爱戴如同对长官的服从,对幼小的慈爱如同对下级的关爱,使下级服从。所以治理国家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从治理家庭的过程中学习治理国家的道理。十【原文】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此:乃,才。 争民施夺:争民,与民争利。施夺,施行劫夺。 悖:逆。所以君子必先慎乎于德。有德才有人,有人才有土地,有土地才有财,有财才有日用给养。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将本当作外,将末当作内,主

14、次颠倒,就是与民争利施行掠夺。这样一来,财富聚则民心散,财富散则民心聚。所以,出言悖逆道德的,自己必定会遭到同样悖逆道德的言语;以悖逆道德方式得到的财富,也会以同样方式失去。此段旨在论述道德对于君子治国的重要性。为什么德如此重要,因为有了德就会得到人心,得到了人心就会得到土地以及土地上的财富,那些财富才能为你所用。值得注意的是:用财的方式就是德的很重要的方面,用财无度,不以民的好恶而用财就是失德,就会失民心。所以德是根本,财是这些根本化生而出的枝叶,即为末。紧接着,此段文字又利用本末理论来阐述德财的方法论,就显得顺理成章。有的君主对外对人民要求人家遵循道德规范,而自己却一心想着财富,这叫外本内

15、末,于是就施行与民争利各种措施,到头来,财是聚敛了,民心就丧失了,反之,如果按照同民好恶的道德规范来指导用财,就会尽可能地多考虑人民的利益,虽然这样看上去财富散出去了,但是民心聚合了。所以,作为治国者,必须懂得德与财乃本与末的道理,不要舍本逐末,倒行逆施。十一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疾:迅速,引申为:勤快。 舒:舒缓,引申为:节俭。 发身:修身。 生财是一门大学问,生财者要多,耗财者要少,经营者要勤快,理财者要节俭,这样做下去财富才会永远充足。仁德之人,用财富来提高自身修养,不仁之人,不惜做有损自身品德之事来聚集财富。“

16、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我们时常听到的至理名言。在用财和理财方面,此段文字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经典思路。在物质还不发达,自然财富日益减少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勤俭节约、有序生产,要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因为,我们不仅仅在浪费自己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更是在减少下一代以至更多后辈们的生产资料。财富需要累积,但更要讲求道德。依靠权力和手段得来的财富是对人类的一种掠夺、侵略。不惜自身品德来获得财富的人,最终为众人所耻。当今世界上有很多富翁,有仁德且为世人铭记的富翁无不是遵循“仁者以财发身”的道理。以华人富翁李嘉诚为例,就是用财富提高自身的修养,创立李嘉诚基金会,并说“人生在世,能够在自己能力所逮的时候,对社

17、会有所贡献,同时为无助的人寻求及建立较好的生活,我会感到很有意义,并视此为终生不渝的职志。”正是本着这样的忠义之心,李嘉诚基金会才在推动建立“奉献文化”及培养创意、承担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两大目标上不断奋进,并为社会公益事业支持达100亿港元之多。所以只有那些乐于为社会贡献的人,才会获得更多的财富,也才会为人们所铭记。十二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恶:厌恶。毋:絜矩(xi j):絜,度量;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絜矩:儒家以“絜矩”来象征道德上的规范。 如果厌

18、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如果你厌恶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其他人。在社会中应对各种上下、前后、左右等关系时,都应该保持一种视人如己、宽以恕人的博大气度。儒家“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就是教我们处世待人一定要能够将心比心,以心体心,心心相印,同归至善。 生活中的我们之所以不能够放大自我的心量,去包容宽恕他人,爱人如己,是因为自心还存有一己之私念,困缚于自身形气的偏执。儒家爱人如己的思想告诉我们,君子不以自我一己之心为心,而是以众人之心为心。 所以这段文字,对于我们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