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142.67KB ,
资源ID:190546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0546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整理必修一历史主观题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整理必修一历史主观题Word文件下载.docx

1、第(2)问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可从时代需要、人才培养等方面多个角度进行概括。【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7分)(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

2、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10(2011年上海历史,35)选官制度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问题:(12分)(1)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解析】本题以选官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如世卿世禄制、察举制、考试成绩。第(2)问在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即推举制、科举制时一定要注意一分为二,即要看到积极,也要看到局限。如推举制可从其举荐优秀人才和结成特殊关系等角度入手;科举制可从统治基础和真才实学等角

3、度分析。(1)世卿世禄制;推举制:考试成绩。(2)论据(4分)答案1: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4分)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答案2:单方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或弊。(2分) 其他答案。(0分) 组织(2分) 答案l:叙述连贯成结构。(2分) 答案2;叙述较连贯。(1分) 其他答案:罗列论据。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单元综合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6课

4、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2(2011年上海历史,34)两张判决书 在古巴比伦和古罗马,法官对同一案件的判决会大相径庭。(8分)(1)这两份判决分别依据下列哪部法律?民法大全 汉穆拉比法典 判决一: 判决二: (2)以今日之见,你觉得哪种判决较合理?说出你的理由。【考点】古代罗马法;古巴比伦汉穆拉比法典【解析】本题以法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准确理解分析的能力。第(1)问通过材料可知判决实行“同态复仇”,应为较为野蛮汉穆拉比法典;判决二体现了理性色彩,应为民法大全。第(2)问从今天的角度看其判决二比较合理,其原因可以从“罪行不能继承”、严守证据、重视人的基本权利等角度分析。(1)填写正确的序

5、号,判决一:;判决二:。 (2)答案l:给出判断,并能从材料中提炼理由。判决二合理。其一,新房是乙建造的,同乙之子无关,法官严守“罪行不能继承”的原则;其二,在乙未做自辩前,法官严守证据原则。视其无罪。这反映了讲理性、重证据的法治精神。判决一依据同态复仇将乙之子处死,不如判决二重视人的基本权利。此外,判决一在断案时也不如判决二那样重视证据。以今日的眼光来看,依据理性的原则而不是习俗更加符合法治精神。给出判断,并就案情本身进行分析。(3分) 判决二合理。新房是乙建造的,同乙之子无关,况且新房倒塌也不一定是乙的错误。答案3:绐出判断,但未结合具体材料陈述理由。它反映了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只作判断而

6、无理由或理由不符合题意。(0)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 鸦片战争2(2011年上海历史,37)份护照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和约章程第八款,内载: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

7、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咸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 (3分)(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9分) 【考点】近代列强的侵略天津条约【解析】本题通过对史学的认识来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容易得出英、美、俄这三个国家。第(2)问结合材料信息,如“十八省游历”、“宾礼相待”、“随时照料”等角度分析,如没有确定的有效期、“随时照料”的措辞含混、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图人寻衅滋葶,地方官难以裁办。解答此问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最大程度的利用。(1)

8、答案l:填写了符合史实的3个国家:英、美、俄。(3分) 答案2:填写了符合史实的2个国家。填写了符合史实的1个国家。填写了3个以上的国家。(0分) (2)答案1:能结合护照中的信息分析弊端。(9分) 护照上所填游历地区很广,也没有确定的有效期,等于让外国人持此一照,周游全国,为其侵略活动提供方便;护照上要求地方官“随时照料”的措辞十分含混。给外国人敲诈地方官吏提供了口实;护照上要求地方官对外国人“宾礼相待”,却只字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难以裁办。未结合护照中的信息进行分析。(13分) 有利于西方人自由传教,为其发动侵华战争作好准备,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半

9、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其他答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5(2011年海南卷,27)(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

10、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

11、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5分)【考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解析】本题以英德协定为切入点考查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主要考查考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第(1)问根据时间提示“1900年”联系当时的国际背景和列强侵华的时代特征分析列强政策转变的大背景,另外注意“转变”一定要点出“由到”;实质从列强的侵略本质方面去思考。原因则从当时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相互勾结、妥协、协调利益冲突的角度去分析。第(2)问对中国局势的影响应从利弊两个方面作答,注意强调总体弊大于利,有利的一面也是客观造成的。再结合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

12、的现实状况回答其影响分析。(1)转变:由瓜分到“保全”。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2)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第13课 辛亥革命7(2011年上海历史,38)辛亥革命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11分)(标题)辛亥革命: (一)1以近代西方的政体模式取代旧王朝 1)推翻清朝帝制 2) 2 1)改称谓 2)废跪拜礼仪(二)1新体制由旧政权中的当权人物所

13、掌控 l) 2)地方军队主要控制在晚清新军将领手中2 1)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 2)南京临时政府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本题通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来考查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高考不回避热点。标题可从“(一)”“(二)”中明显可以看出激进与保守,故标题要点明革命的二重性;可从革命的积极作用并且在政治的角度分析;可从称谓、礼仪中概括,二者属于西方近代文明礼仪;从当要的角度,可从中央或袁世凯角度分析;从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没有解决土地问题等综合概括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答案】答案1:从材料中提取了两方面的信息,概括确切。一次保守与激进的革命一场未

14、完成的革命从材料中提取了单方面的信息或语意含糊。(1分)一场伟大的革命未结合材料概括主题(0分)辛亥革命百年祭观点部分(4分)答案l: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以西方近代文明礼仪取代传统陋习 提倡人人平等 其他答案。答案l: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新政权没有解决原有的社会问题史实部分(4分)答案l: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2分)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创立民国答案l: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掌控中央政权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第16课 抗日战争第17课 解放战争39.(2011年北京卷,39)(14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经

15、过不懈探索与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据图12,回答第(1)题。(1)描述1934年至1936年革命根据地颁布范围变化的特点。(2)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考点】国共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抗日根据地)【解析】本题以地图形式引入考查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地图解读能力。第(1)问从材料中的图片可以总结革命根据地的变化。第(2)问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等。(1)面积由小变大,分布范围由分散到集中连片,从地跨两省到地跨四省。(6分,每点2分)(2)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根据

16、地政权建设;领导根据地军民抗战;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8分,每点2分)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外交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必修一模块综合1. (2011年浙江文综,38)(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

17、题。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下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

18、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考点】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分封制;中央集权制的演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到近现代政治发展历程,时间跨度很大,突出历史线索

19、的梳理、历史规律的总结和材料信息的解读。第问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第问关键是要理解顾炎武的观点,顾炎武的观点主旨是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足,并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在评价顾炎武的观点时要有辩证思维。第问回答“新的变化”时要注意时间限制“直至近百年来”,要结合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进行回答。(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主要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4分) (2)“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

20、制。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评价: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3)“新的变化”指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历史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2. (2011年浙江文综,39)(26分)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材料一 大事年表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88年6月-7月苏共19次代表会议,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公

21、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一件的多元化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89年-1990年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14个发生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克柏林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

22、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考点】苏联历史(二战;美苏冷战;苏联解体)【解析】本题以苏联为中心线索,主要考查了苏联对二战的影响、美苏冷战对世界的影响以及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对苏联从强盛到解体这段史实的解读,思考社会主义制度改革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第问主要考查了从大事年表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将大事年表中

23、涉及的主要事件按二战的发展阶段进行归类,可从二战的开始、扩大、转折、反攻到胜利这几个阶段对苏联的作用进行全面解读。第问要求将材料中学术界的观点和教材表述进行有机整合,对“美苏冷战”从国际局势、科技发展等角度进行辩证分析。第问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理论问题的分析能力。要求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角度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分析。(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二战的爆发;(2分)苏联参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2分)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变化具有深远影响;(2分)雅尔塔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2分)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

24、宣战,加速日本投降。(2)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2分)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4分)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3)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公开性”“多元化”,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3分)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2分)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3(2011年天津卷,24)(19分)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

25、(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马克壵 世界文明史(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