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志向、信念和世界观等,它制约着人所有的心理活动,是产生积极性的心理动力。个性心理特征指每个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所表现的特点,它在个性中是比较稳定的成分,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又反过来影响心理过程得进行。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就是 强调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并正确的引导。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
2、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像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月、山川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
3、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设计思路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提出设计思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要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我要关注的是,让我所培育的每一个孩子都成长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让认识过程的每一步都使心灵变得更更高尚,使意志炼得更坚强。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
4、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
5、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4、背诵课文时,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通”“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二、教学背景分析生情况分析分析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存在的学习问题、思维特点或习惯、新课学习时可能的出现问题或思路特点、学习
6、习惯、学习态度等。高中生动机层次提高,对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程度增强,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并逐渐转化为决定自己的行为的动机,体现了各自的价值取向。 美术专业学生自我意识很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自我评价较充实、客观,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情感需求。但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埋头于应试教育,几乎很少有学生把语文学习的目的联系到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个根本目标上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语文学习不仅是高考的需要,更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需要;认识到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细水长流却不能断流的过程;认识到语文平时考试的偶然性与
7、语文长抓不懈成绩终能提高的必然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满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习内容分析所使用的教材情况(版本、章节、前后安排等);新知识的地位(课标的要求、高考的要求、中学学段的地位、对后续学习的作用等);学习内容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生当前知识技能和教学终态知识技能之间的差距;学习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有哪些。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晋时期的士大夫的精神状态。当时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政治极为黑暗,因此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行,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这个
8、创作背景对于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是很有帮助的。可在课前介绍给学生,也可以事先让学生查找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兰亭集序的情感的脉络十分清楚,作者先由眼前的兰亭雅集之乐写起,接着由宴聚之“乐”转为“死生亦大”的“痛”的感慨,引发了对人生深远的思考,最后以“悲”叹结尾。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点,也就找到了解读本文的一把金钥匙。在此基础上,还可探讨几个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把握文本内涵。如作者为什么而“乐”?从哪几个方面写“乐”?作者为什么会突然转入“死生亦大”的“痛”的感慨?作者批判士大夫中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消极虚无的人生观,表明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他又为何而“悲”?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人生态度?王
9、羲之的人生观对于现在又有怎样的意义和启发?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篇文章还构成互文关系。前文为我们构筑了超越时空的绝对自由的精神世界,后文侧重谈人生是短暂和渺小的。那么如何超越人生短暂的客观现实?其实庄子就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出路:提升境界,超越庸常、世俗,使精神得到永恒。另外,两篇文章的语言各有特色,一篇汪洋恣肆,一篇清淡雅洁,课堂上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边品味边展开想象和联想,打破时空与年龄的界限,与作者产生共同的情感体验,又可通过诵读表现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体会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本文的理解重点是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哪种看法?本文感情曲折
10、深沉,脉络清晰。开头写宴集之“乐”;而后由宴集想到人生,由聚想到散,人生苦短且不能自控,不禁“痛”从中来;又由“兴感之由”与古人“若合一契”,借此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人生虚无的消极态度,联想到后人视今人之文,亦会同慨死生之大,然而生命不能永恒,从而发出深沉的“悲”叹,故作序希望兰亭宴集的诗文能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文章由生之“乐”而转向死之“痛”,最后以“悲”叹作结,感情起伏,情真意切。虽然作者对生死的思考最终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没有得出通达彻悟的解释,但在情感的变化过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表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关注,这在当时流行“一死生,齐彭殇”消极思想的社会背景之下
11、,是敢于直面人生的客观务实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的反映。教方式一是明确教学方式;二是分析其选用的依据: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学习特点、教师特点;三是要说明所选方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说明本课特点与该方式的关系。本课采取“读、思、议、导”结合教学法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
12、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十分明显的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形成过程,忽视学生在新知识学习中的思维历程
13、,情感体验,以及探索实践的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新课程强调,要把过程与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观察、体验、操作、想象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同时又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手段及技术准备一是说明本课使用本教学手段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说明其他教学手段在这节课上的不足点。二是说明学校设备条件与使用该设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要说明使用和不使用该设备的效果如何。科学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好处:生动、形象、高效、
1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实现传统学实现不了的情境、动画、实验等;方便教师的教学设计,更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科学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坏处:若信息量过大,则速度过快教学效果降低;若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多,则情感交流减少;若课件的交互性太差,则课堂教学就不够灵活;若课件设计不当,则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动手、动脑,使学生产生依赖性。 总之,科学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使之趋利避害、扬长补短,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兰亭集序极富古典情趣,为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那份清雅情怀,本课不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三、教学目标设计知识能指
15、出要包含的4个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变化、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举例:“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在10分钟内解5个基本方程,正确率为80%以上”。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兰亭集序的学习,学生能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实词的义项;能背诵全文。过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质是要发展能力,所以目标的描述重点是放在所要发展的能力上。对能力的描述应落实在学科思想方法和各项学习能力中较为具体的内容上。不能描述成教学过程的简单概括,也不能仅仅描述获得知识结论
16、的学习活动方式。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描述一般包含3个要素,即学习的知识内容、学习过程的方式、能力发展的内容。具体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发展能力”或“体会的学科方法”。在推导抛物线方程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体会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等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兰亭集序的过程中,通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得到老师积极情感的熏陶,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其振奋精神、专心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学生与老师产生情感共鸣,不知不觉地向课标所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靠拢,提高师生的思想觉悟
17、,形成健康的人格。1、通过了解生活生产中的抛物线实例,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观点;2、通过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领悟对立统一和量变到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3、通过抛物线定义和标准方程的学习,感受数学的简洁、对称与和谐美。1通过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2通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师成长教师通过本堂课,在哪些方面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能、提高了教学技巧、提升了师德。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要读懂课文并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一篇文章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决不是优美的文
18、字与华丽的辞藻;决不是巧妙的结构与精美的修辞。我想,应该是文章所承载的一种精神与思想,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吧!“赏”就是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思想、精神、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应重视学习古人的思维方式方法,并悟其语言的逻辑力量等。所以,我认为赏析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作者思想、精神的理解与体会上。让同学们通过文章的背诵与反复的吟咏,对字词的掌握、语句的推敲、结构的分析都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再来加深对作者思想与感情的理解与深入,进而理解作者的那种精神,可传之后世而永远闪光的人性的东西。古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怎样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吸收中华文化的精华还需要我们研究、努力。四
19、、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设计本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策略(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解决“怎么学”和“怎么教”的问题)表达清楚,可附教学流程图。教学资源对与本堂课有关的基础资源、环境资源、人力资源、德育资源等进行优化配置设计。文 化 课 课 时 教 案第 三 单元 第 5 课时 年 月 日教学内容兰亭集序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感受作者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能力目标培养文言文语感,培养理解和表达能力。情感态度目标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主旨,分析评价作品的基本观
20、点,有自己的见解认识。难点理解作者因何而痛及“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内涵。教法讲授 讨论教具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温故知新:简单导入,引导诵读全文。二、指导合作探究:1、怎样理解“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巡视指导,组织学生讨论、发言。(随机)明确:”这个“痛”字凝聚了王羲之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洞察。这并不是消极的格调,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人生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思考,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抗拒这人生的虚无,求得生命的无限。过渡到第四段2、怎样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静静等待思考结果提问、随机点拨观点出自庄子齐物论意思是否定生和死的区别。这种生活观在王羲之看来
21、是虚妄的。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小结: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热爱生命。两名学生诵读全文(配乐)全班齐读3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结合注解,翻译课文;列出小提纲,写下“岂不痛哉”的缘由;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说说对第三段某一部分的理解。15一人诵读女生齐读第三段。全班齐读4独立思考: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说说自己的见解,“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互相欣赏、评论。10齐读第四段2听小结1作业:书法兰亭集序温故知新为研
22、究讨论打基础培养理解概括能力从生活实际出发,拉近学生与古文的距离,使其更真切地体会文中的人生哲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把握文本主旨,分析评价作品的基本观点,有自己的见解认识。主题升华,唤起我们心中对生活的热爱。板书设计痛-老之将至 情随事迁 终期于尽 生命-短暂、宝贵 珍惜、热爱课后反思把握“12345”基本要求,即突出1个中心(以合作探究为中心);用好2个工具(教案、学案);注重3个环节(课前探究、课堂探究、课后探究);实现4个目标(教学有效、德育实效、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达成5个平行(目标平行、过程平行、地位平行、教学研平行、测评平行)。前探究在前面内容基础上,明确提出课前探究的内容。课前探
23、究指教师在备课之前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以及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和要求去做一些知识整理、学具准备、经验积累、信息收集等课前的准备活动。课前探究是课堂探究的前奏,而非学生简单地预习课本。应该在设计时解决以下问题,前置性作业如何预设?这些探究性作业的创新价值意义在哪里?课前探究的途径有哪些?课前探究的成果如何在课堂中得以反馈体现?核心是课前探究的问题设计与效果预设。1、通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和特点,揣摩作者感情,做到有感情地准确地朗读;画出疑难问题;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3、利用文下注释解决字词问题,记录重要词义。堂课前准备(3分钟,预热情感,检查课前探究成果);导入新课(1分钟,创设
24、情景,激发动机);新知探究(2025分钟,认定目标学生自学(一次达标)小组交流(二次达标)课堂讨论(三次达标);巩固练习(5-8分钟,当堂清);总结提高(2-3分钟,教师精讲,归纳提升)。重点做好导入设计、板书与多媒体设计、问题设计、活动设计(包括教师步法)、小结设计、检测设计等。小结1后教师的质量提升(优质提问、思考激发、差异教学)和绩效评价(训练验收、精练总结、多元升华);学生的复习案。新课标强调从历史发展和现代观念两个角度评价文章内容,积淀文化底蕴,汲取民族智慧,所以,分析王羲之的人生观,也应该是学习本文的一个任务,但这只能是一个次要的任务,是建立在对文本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的任务。统观全文
25、,作者在从自足无外求的自然里得到愉悦的同时,又从中感受到悲哀,进而联想到社会风气,结合生活积淀,造就了起伏的情感变化,最终于深郁中揭示对生命深厚的指著与眷恋。如何将文言文阅读从字字落实走向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与发觉是每个高中语文老师长期以来探求的问题。前后兰亭集序的讲解也是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尝试。发现有些方法还是可行的:1、 合作学习法: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自我预习的基础上互相就文章的字词质疑、释疑,教师只需对一些过难的字句进行必要的解释。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所以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小觑学生的学习潜能,只要对他们提出一定要求,让他们掌握一定方法,他们就可以学得更好更高效。对于书下有着详尽解释的文言文,确实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时间由老师逐字逐句串讲或者是让学生站起来一人一句翻译。学生之所以觉得上文言文枯燥想睡觉是因为他们觉得授课方式单调。而分小组合作学习则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而且在合作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